- 恰到好處的親密
- (美)基拉·阿薩特里安
- 1256字
- 2021-05-11 11:03:24
互聯網的思維定式損害人際交往
科技給親密關系設置的第二道障礙,是改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許多人尤其是“80后”會認為,是電腦和手機教會他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盡管我們可以認為電腦和手機只是工具,但它們比其他工具更加光彩奪目、更具吸引力。而且,事實并不盡如此,電腦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我們的老師。
個人與科技的互動越多,就越容易形成所謂的“科技思維定式”。當我們放下手機、離開網絡時,這種思維定式還會繼續影響我們。我們不斷地學習各種電子設備的溝通方式和交流技巧,卻沒發現它們已經悄無聲息地滲透到面對面的人際交往中。不幸的是,大多數科技產品對在現實生活中創造親密關系并沒有幫助。
科技存在的基本意義是效用,但它在創造親密關系方面最無效。谷歌對效用的定義是“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產出”。效用理論的核心就是創造優質的個人用戶科技產品。回想一下,你和iPhone的互動頻率有多高?你是不是有種離開手機什么事都做不了的感覺?
在創造先進科技產品方面,效用理論的確很棒,但任何事物都有一體兩面。電子產品越來越多地進入日常生活,效用理論也越來越深入我們的腦海。我們漸漸期待用手機溝通就能實現效用最優,漸漸對面對面溝通失去耐心。
美國硅谷,誕生了最多高科技公司的地方,也創造了不可計數的科技價值。你也許還沒意識到,高科技正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進而左右著大家處理人際關系的態度。通過人與科技的互動,你能更近距離地接觸你喜歡的人和事。當然,如果你認為這種互動方式費時又費力,那就撇開它。
你大可放心,科技絕不會成為你的累贅和麻煩。正是因為這些觀念,那些“不必要”的面對面交流反而令人擔憂。于是,人們打開手機應用就可以分享照片,埋怨今天發生的煩心事,而不像以前必須找個朋友才能傾訴心中的煩惱。對智能手機制造商和應用開發者來說,這樣的思考方式絕對意味著商業的成功。但這種科技思維定式會對人際關系產生什么影響呢?微信上的好友等同于真正的朋友嗎?
果斷刪除多余的、不必要的社交關系,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尋有意義的互動,不僅不會危及人際交往,反而會改善人際關系。對泛泛之交說“不”,就能把精力留給親密的人。事實就是如此。
但現實生活中,大家都這樣做了嗎?并沒有!不然以“深層次人際交往不斷增長”為標題的報道就該滿天飛了!2010年,一份發表在《美國退休人員協會雜志》(AARP Magazine)的綜合性研究調查顯示,大約35%的45歲以上的成年人長期感到孤獨,而30年前,這個數字是20%。對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80后”“90后”,這個數字更加驚人,因為他們的生活已經完全被智能手機、社交網絡占領,使用個人科技產品成為他們根深蒂固的想法。
同樣在2010年,美國精神健康基金會發布了“孤獨社會”主題報告,指出“18—34歲的被調查者中,接近60%的人會時常感到孤獨,而55歲以上的人只有35%感到孤獨”。該報告認為,代際差異非常顯著。
現實很殘酷:依賴科技的人際交往,并不能高效率地制造親密、緩解孤獨。用手機應用、社交網絡衡量人際交往是否成功,只會讓你更孤獨。我們需要主動忘記科技教會我們的社交方式,重新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