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控力:斯坦福大學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
- (美)凱利·麥格尼格爾
- 3495字
- 2021-04-30 20:44:39
兩個自我導致的問題
人們發(fā)現(xiàn)意志力不起作用的時候,比如花了太多錢、吃了太多東西、浪費了太多時間、發(fā)了太大脾氣的時候,總會懷疑自己“有沒有大腦”。抵制誘惑是有可能辦到的,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一定能辦到。我們或許今天就能做完明天的事,但在多半情況下,我們會把事情拖到明天再做。這的確讓人很崩潰!不過,我們要感謝人類的進化。在進化過程中,大腦沒有因為擴大而發(fā)生劇變。進化,更多的是錦上添花。當人們需要新技能時,大腦原始的功能并沒有被新功能取代。在原有的沖動系統(tǒng)和本能系統(tǒng)之上,我們進化出了自控系統(tǒng)。
也就是說,進化保留了曾為我們效勞的本能,即使那些本能如今會給我們帶來麻煩。不過好處在于,我們如今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比如說,最美味的食物也是最能讓人發(fā)胖的食物。過去食物短缺的時候,多余的身體脂肪能救人一命,愛吃甜食能讓人活下去。但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到處都是快餐、垃圾食品和各種各樣能吃的東西,超重有害身體健康,愛吃甜食不再能救人一命。只有拒絕食物的誘惑,你才可能長命百歲。但是,由于我們的祖先曾得益于甜食,我們仍然保持嗜甜的本能。幸虧,自控系統(tǒng)能讓我們離糖果罐遠遠的。即使當我們頭腦發(fā)熱的時候,我們也能克制沖動。
有些神經(jīng)學家甚至認為,我們只有一個大腦,但我們有兩個想法。或者說,我們的腦袋里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任意妄為、及時行樂,另一個自我則克服沖動、深謀遠慮(見圖1-2)。我們總是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有時覺得自己想減肥,有時覺得自己想吃餅干。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意志力的挑戰(zhàn)——你一方面想要這個,另一方面想要那個。當下的你想要這個,但不要的話,你未來的生活會更好。兩個自我發(fā)生分歧的時候,總會有一方擊敗另一方。決定放棄的一方并沒有做錯,只是雙方覺得重要的東西不同而已。

圖1-2 兩種想法
深入剖析:認清兩個自我
意志力挑戰(zhàn)就是兩個自我的對抗。你正面臨什么樣的意志力挑戰(zhàn)?你如何描述兩種相抗衡的想法?沖動的你想要什么?明智的你又想要什么?你可以給沖動的自我起個名字,比如把及時行樂的人叫作“餅干怪獸”,把愛抱怨的人叫作“評論家”,把總是不想開工的人叫作“拖延者”。在他們占上風的時候,你就能意識到他們的存在。這還能幫你喚醒那個明智的自己,喚醒意志力。
兩個自我的價值
在自我博弈的過程中,如果自控系統(tǒng)能占上風,原始的本能能被你拋在一邊,這聽起來是不是很誘人?在茹毛飲血的時代里,這些本能使人類得以延續(xù)。但如今,它們卻阻礙了人類的發(fā)展,帶來了健康問題,掏空了銀行賬戶,釀成了需要向全國人民道歉的性丑聞。如果文明人能不再被原始沖動所累,那該有多好。
可別這么想。雖然原始沖動并不總對我們有利,但想徹底擺脫它也是不對的。醫(yī)學上曾研究過因腦部受損而失去本能的人。研究者發(fā)現(xiàn),對于健康、幸福和自控力來說,原始的恐懼和欲望至關重要。有個案例很有意思:一個年輕女子在癲癇手術中傷到了中腦,無法感覺到恐懼和厭惡。恐懼和厭惡正是兩種自控的本能。她養(yǎng)成了暴食的習慣,非要把自己吃吐才罷休,而且經(jīng)常對家人產生性沖動。這可不是個有自控力的典范!
繼續(xù)讀下去,你還會看到:如果沒有了欲望,人們就會變得沮喪;如果沒有了恐懼,人們就沒法保護自己、遠離傷害。在意志力挑戰(zhàn)中獲勝的關鍵,在于學會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這些本能。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家是一群研究人們決策時大腦活動的科學家。他們發(fā)現(xiàn),自控系統(tǒng)和生存本能并不總會發(fā)生沖突。在某些時候,它們會相互協(xié)作,幫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比如,你正穿過一家百貨商場,突然,一個明晃晃的東西吸引了你的眼球。你的原始本能大聲尖叫“買下它!”你看了看標簽牌——199.99美元。在看到這個驚人的價錢之前,如果你想抑制購買的沖動,就會用到前額皮質。但如果說,你的大腦會本能地對這個價錢產生疼痛的感覺呢?研究表明,事實的確如此。當你看到幾位數(shù)的標簽牌時,和你被人打了一拳時,大腦的反應如出一轍。這種本能的打擊能讓你的前額皮質更好地發(fā)揮作用。這樣一來,你根本用不上“我不要”的力量。既然我們的目標是增強意志力,那么何不尋找每一種可行的方法呢?無論是為了享樂還是適應環(huán)境,原始本能都很有用。
意志力第一法則:認識你自己
自控力是人類最與眾不同的特征之一。此外,人類還擁有自我意識。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我們?yōu)槭裁催@樣做。但愿我們還能知道,在做這件事情之前我們需要做些什么,這樣我們就會三思而后行。可以說,這種自我意識是人類獨有的。當然,海豚和大象也能辨認出鏡子里的自己。但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它們能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
如果沒有自我意識,自控系統(tǒng)將毫無用武之地。在做決定的時候,你必須意識到自己此刻需要意志力。否則,大腦總會默認選擇最簡單的。想戒煙的人需要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吸煙的沖動,也要知道哪里會讓他有這種沖動(比如在室外、寒冷的環(huán)境里或擺弄打火機的時候)。他還得知道,如果自己這次投降了,明天很有可能會繼續(xù)吸煙,未來很可能會疾病纏身。為了避免厄運降臨,他必須有意識地戒煙。要是沒有自我意識,他就完蛋了。
這聽上去似乎很簡單。但心理學家知道,大部分人做決定的時候就像開了自動擋,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為什么做決定,也沒有認真考慮這樣做的后果。最可恨的是,我們有時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已經(jīng)做了決定。比如,有一項研究調查人們每天做多少和食物相關的決定。要是問你的話,你會怎么說?人們平均會猜14個。但如果我們真去數(shù),這種決定大約有227個。人們是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做出這200多個選擇的。而這僅僅是和食物相關的決定。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做決定,又怎么能控制自己呢?
現(xiàn)代社會充斥著誘惑和刺激,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自控力。巴巴·史烏(Baba Shiv)向我們證明了,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誘惑屈服。比如,讓正在背誦電話號碼的學生從食品車里拿些食品,他們選擇巧克力蛋糕、不選擇水果的概率會比一般學生高50%。商店里的促銷活動更容易吸引心不在焉的購物者。他們很可能把一堆不在購物清單上的東西買回家。(2)
如果你心里在想其他事,那么沖動就會主導你的選擇。你是不是在排隊等咖啡的時候發(fā)短信,結果本來想點冰咖啡,卻點了一杯摩卡?(你絕對不想知道那杯東西有多少卡路里。)你是不是一心想著工作,結果被售貨員忽悠了,不但升級了原有的設備,還買了一大堆服務套餐?
意志力實驗:回憶一下你的決定
如果你想有更強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識。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樣的決定需要意志力。有些決定比較明顯,比如“下班后要不要去健身?”但有些沖動的后果可能要過些日子才會顯現(xiàn)。比如,你是不是先裝好了運動背包,以便不用回家就能去鍛煉?(這是個不錯的做法!這樣你就沒那么多借口了。)你是不是接了個電話,然后聊著聊著就餓了,沒辦法直接去健身了?(哎呀!你要是先去吃飯,八成就不會去健身了。)請至少選一天,把你做的決定都記下來。在這一天結束的時候,回想你做的決定,分析哪些有利于你實現(xiàn)目標,哪些會消磨你的意志。堅持記錄你的決定,還有助于減少在注意力分散時做決定,同時增強你的意志力。
網(wǎng)癮患者康復的第一步
31歲的米歇爾是電臺節(jié)目制作人,她總在不停地用電腦或手機查收郵件。這影響了她的工作效率,也讓她的男朋友心煩意亂,因為他從來沒有得到過她百分之百的注意。課程中,米歇爾的意志力挑戰(zhàn)便是盡可能少地查收郵件。她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宏偉目標,也就是一小時里最多查收一次郵件。第一周結束時,她覺得自己毫無進展。問題在于,她經(jīng)常在翻看完所有的新消息后,才意識到自己又查收了郵件。只要她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就有可能停下來。然而,她意識不到是什么促使自己看手機、查看郵箱。米歇爾又制訂了新的目標,希望能盡早發(fā)現(xiàn)沖動的苗頭。
到下一周結束的時候,在即將碰到電話或點開郵箱的時候,她已經(jīng)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了。這讓她能夠阻止自己,而不是一頭扎進去。查收郵件的沖動真是讓人難以捉摸!在查看郵件之前,米歇爾想不到是什么促使自己非查收不可。過了一段時間,她漸漸發(fā)現(xiàn),這種感覺就像撓癢一樣。當她查收郵件的時候,大腦和身體的不安都得到了緩解。米歇爾非常興奮,因為她從沒想過,原來自己查收郵件是為了緩解不安。她還以為自己只是為了獲取信息呢。她開始關注自己查收郵件后的感覺,并發(fā)現(xiàn)查郵件和撓癢一樣沒用,只會讓她覺得更癢。米歇爾及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沖動,并且認識到了沖動的反應,這增強了她的自控力,也讓她超額完成了目標。從此,她在工作之外都盡量不看郵件了。
利用這一周的時間觀察一下,你究竟是怎樣屈服于沖動的。你甚至不用設定一個自控目標,只需要看看你能否及早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什么樣的想法、感受和情況最容易讓你有沖動,想些什么或暗示什么最容易讓你放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