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自然人與企業之間借貸

基本原理

自然人與企業之間借貸,在主體上有兩種表現情況,一是自然人將資金出借給企業,二是企業將資金出借給自然人。這里的企業包括企業法人與其他組織。企業法人是依法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并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社會組織。企業法人是一些自然人集合的社會組織,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生命體。

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5〕5號)第五十二條規定,其他組織,包括:(1)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個人獨資企業;(2)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合伙企業;(3)依法登記領取我國營業執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4)依法成立的社會團體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5)依法設立并領取營業執照的法人的分支機構;(6)依法設立并領取營業執照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7)經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企業、街道企業;(8)其他符合本條規定條件的組織。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的民間借貸包括自然人與企業之間進行資金融通活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如何確定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復》也明確指出,“公民與非金融企業(以下簡稱企業)之間的借貸屬于民間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復》明確指出,“公民與非金融企業(以下簡稱企業)之間的借貸屬于民間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據此規定,不論自然人將資金出借給企業,還是企業將資金出借給自然人,只要雙方意思表示真實,即為有效的民間借貸。但是,為了防范企業利用民間借貸擾亂金融秩序,該批復又指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無效:(1)企業以借貸名義向職工非法集資;(2)企業以借貸名義非法向社會集資;(3)企業以借貸名義向社會公眾發放貸款;(4)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一)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二)以向其他企業借貸或者向本單位職工集資取得的資金又轉貸給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仍然提供借款的;(四)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五)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這是禁止性規定,違者不僅借貸無效,情節嚴重的,還有可能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企業與自然人之間借貸,只要沒有觸及刑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且雙方意思表示真實的,就為法律保護的有效民間借貸;如果觸犯刑法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即使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也應按無效處理。

實務難題

1.企業向社會個人借款是否合法有效?

認定企業向社會個人借入資金行為的效力主要把握以下兩個界限:

一是出借人是不是借款企業的特定自然人。出借人是借款企業的特定自然人的,如企業因生產經營需要向客戶個人借款,又如企業主向自己的親戚朋友借款,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為合法有效。企業向與自己沒有經營、人緣等關系的社會不特定自然人借款,就有非法集資之嫌疑。

二是借款是否用于本企業生產經營。企業因自己生產經營需要,即使向社會不特定自然人借款,但確實用于本企業生產經營的,一般都認為是合法借貸。

企業借款如果不用于本企業生產經營,如將借入的資金再高利轉貸出去,從中牟取非法利差收入,不論其向特定自然人借款,還是向不特定自然人借款,都是擾亂金融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

2.企業向內部職工借款是否合法有效?

企業與其職工之間的關系是內部關系,企業因生產經營需要動員或號召內部職工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困難將資金借給企業,企業內部職工也自愿將資金出借給所在企業,企業借款確實用于生產經營的,因企業內部職工是特定對象,故不屬于非法集資行為,應為合法的融資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在單位內部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不屬于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有些地方法院也有類似規定,如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規定:“企業未向社會公開宣傳,僅在單位內部針對本單位職工集資并用于本單位生產經營的,該借貸行為有效。”

企業向內部職工借款的合法性判斷,通常以“用于本企業生產經營”為標準。違背這個目的和用途,則有非法之風險。如企業在嚴重虧損、無力償還的情況下,故意編造業績或項目向職工集資,屆時不能清償的,就有非法占有職工資金之嫌疑,甚至構成非法集資犯罪;又如,企業為了牟取非法收入,借企業生產經營名義,向職工借款后高利轉貸出去,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根據《規定》第十四條規定,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這樣一種情況:企業為了集合資金,同時考慮職工福利,在向內部職工借款時利息比較高,月利率有2‰至3‰,超過了法定最高利率限度,這給司法判斷帶來難題,即超過法定最高利率限度有效還是無效。我們認為,企業以借款為條件,以高利率為獎勵,確實為職工謀福利,如股東會作出決議、董事會作出決定或發文規定的,應當認為具有福利性質,而不是高利貸;若無此正當目的,而以高利率為誘餌吸收職工資金的,則應以高利貸處理。

3.企業向內部職工出借資金是否合法有效?

企業向內部職工出借資金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有企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如職工生活遇到經濟困難或者天災人禍,許多企業都會給予借款,這是合法的民間借貸。但企業向內部職工出借資金也會發生一些違法行為需要引起注意,如企業趁職工急于用錢之機,高利出借資金獲取收益,這種情況雖不多見,但在實踐中也曾有發生。企業向內部職工出借資金屬于民間借貸,其利率也不能超過法定最高限度,超過部分屬于高利貸,高利貸不受法律保護。

在實踐中還有這么一種情況:民營企業的外籍員工,利用企業財務管理不嚴和企業對其家庭情況不了解等弱點,借口家庭困難、天災人禍、急于還債等事由向企業提出借款,但騙取借款后擅自離職,致使企業遭受損失。借款人惡意借款,而出借人善意出借的,出借人可以主張借款合同有效,企業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追回借款;職工虛構用途構成詐騙罪的,企業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追究其刑事責任。

4.企業向社會公眾出借資金是否合法有效?

企業對自有資金、稅后留利資金、企業財務報表中“所有者權益”項下的資金具有自主權利,可以將這些資金出借給本企業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并許可其獲取合法利息,但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向社會公眾發放貸款。非金融企業以民間借貸名義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發放貸款,并以營利為目收取高額利息的,就會違反《商業銀行法》關于向社會公眾發放貸款屬于金融業務范圍的法律規定,屬于非法經營行為,不僅借款合同無效,而且容易構成非法經營犯罪。

5.公司向股東提供借款是否合法有效?

《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五條只是禁止公司向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借款,而沒有禁止公司向股東提供借款。股東與公司之間發生借貸關系,如無其他違法和無效情形,應受法律保護。但為了防止股東以借款名義抽逃注冊資本,國家工商管理總局作出了兩個解釋。國家工商管理總局給黑龍江省工商管理局的《關于公司股東以借款為名抽回注冊資本是否屬于抽逃出資行為的請示的答復》(企指函字〔1999〕第6號)中指出:“公司股東為規避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借款方式全額抽回其出資的,應按抽逃出資行為處理。”國家工商管理總局《關于虛假出資認定問題的答復》(工商企字〔2002〕第97號)指出:“公司利用本公司的其他銀行賬戶將資金以借款名義借給股東,然后以股東名義作為投資追加注冊資本,但實際上,公司未將資金交付給借款的股東,借款的股東也未辦理資金轉移手續,而是公司將股東所借資金在該公司銀行賬戶之間內部轉賬,股東本身并未增加任何實際投資。此種行為可以認定為虛假出資行為。”

從這兩個解釋中可以看出,公司向股東提供借款構成抽逃注冊資本或者虛假出資行為的,因抽逃注冊資本或者虛假出資是違反《公司法》的行為,所以這種借貸是無效行為。公司向股東提供借款沒有抽逃注冊資本,或者沒有虛假出資,也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認定合法有效。

我們認為,公司向股東提供借款通常需要符合以下幾個基本要求:一是不違反公司章程,二是應當經過全體股東同意并履行法定程序,三是公司應當與股東簽訂借款協議,四是股東借款數額不應超過其股份數額,五是進入財務賬務處理,六是不影響公司債權人利益。

此外,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規范個人投資者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的通知》(財稅〔2003〕158號)規定:“納稅年度內個人投資者從其投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除外)借款,在該納稅年度終了后既不歸還,又未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其未歸還的借款可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6.公司直接向董事、監事、高管提供借款是否合法有效?

《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公司不得直接或者通過子公司向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借款。”這是禁止性規定。公司將資金出借給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公司股東或者債權人可以主張借貸行為無效;公司因此遭受損失的,借款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對提供借款負有責任的人員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我們認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向公司或者其子公司借款常有發生而不可避免,不能一律作無效處理,而要視借貸行為是善意還是惡意以及是否工作需要而定,如果是善意借款,如為公司出差借款、為公司購貨借款、家庭困難借款等,經過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批準,大額借款經全體董事會或股東會同意,并不影響公司及其債權人利益的,應當認定為有效借貸;如果以借款為名,暗中轉移公司資產,掏空公司財產,損害公司和股東利益,侵害公司及其債權人合法權益,對這些惡意借款行為,應當按照《民法通則》、《合同法》和《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認定無效。

案例精析

執行董事向公司借款未還,股東可提起訴訟

◎案情簡介

2004年,盧某某和朱某投資成立A公司,盧某某占公司注冊資本的10%,任公司監事,朱某占公司注冊資本的90%,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朱某經盧某某同意,自2004年A公司成立起,陸續通過由朱某掌控的B公司賬戶向A公司借款,用于個人炒股和A公司業務開銷。2010年1月,盧某某要求朱某向A公司歸還借款,被朱某拒絕,盧某某對朱某、A公司、B公司提起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損害公司利益賠償糾紛訴訟。

原告盧某某訴稱,自第三人A公司成立以來,被告朱某通過由其控制的第三人B公司賬戶從第三人A公司借款263萬元。為保護公司合法權益,2010年1月原告要求被告朱某歸還A公司借款,遭到被告朱某拒絕。因被告朱某系第三人A公司的大股東,又是A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致使第三人A公司不以其名義提起訴訟,原告作為公司監事、股東,為維護公司和股東利益訴至法院。考慮到被告朱某所借上述款項中有部分用于第三人A公司開展業務,現原告要求判令被告朱某歸還第三人A公司賬款200萬元。

被告朱某辯稱,對第三人A公司出借被告錢款的事實予以確認。但所借款項并非都用于自己個人,部分款項系第三人A公司的業務開銷,故同意還款180萬元。自己所借款項用于股票投資,現股票市場行情欠佳,無法在短時間內歸還,而且當初與原告盧某某商定借款一事并未明確還款日期,所以不同意原告盧某某的訴訟請求。

第三人A公司述稱,同意被告朱某的答辯意見。

第三人B公司述稱,B公司已經被吊銷營業執照,與其他公司沒有業務往來。第三人A公司劃款給B公司是事實,但因B公司的賬戶實際由被告朱某控制,所以該錢款實際都被被告朱某所用。

◎法院判決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公司的合法利益受到大股東、董事侵害時,公司股東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公司利益提起訴訟。原告盧某某提出被告朱某向第三人A公司借款,被告對此予以確認,第三人B公司也承認被告通過其賬戶將從第三人A公司借出款項提取自用,故可以認定被告朱某向第三人A公司借款的事實。被告作為第三人A公司的大股東兼執行董事,違反《公司法》規定,以公司名義向本人提供借款,損害第三人A公司和股東原告盧某某的利益。雖然借款一事經原告同意,但被告經原告催款后仍拒不還款、損害公司利益確是事實。現原告以其股東的身份提起訴訟,于法有據,本院予以支持。原告要求被告向第三人A公司返還借款200萬元,未超出被告朱某借款數額,并無不當,本院予以支持。至于被告提出借款中只有180萬元用于朱某個人,其他借款系用于第三人A公司開展業務的抗辯意見,因沒有提供合法有效的證據予以證明,本院不予采納。據此,判決如下:被告朱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第三人A公司借款200萬元。

◎律師評析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財產。”這要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嚴格遵守公司章程,忠實履行職務,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職權為自己牟取私利。但在實踐中,有些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為了個人非法利益,通過公司或者其子公司向自己提供借款,轉移公司資產,故意損害公司、其他股東和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大股東,全盤控制企業資金,容易通過向公司借款方式將公司資金占為己有,從而侵害了小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本案中的被告朱某占90%股權,又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實際掌控著A公司,所以很容易取得公司借款,占有公司資金,結果損害了A公司和小股東盧某某的合法權益。

《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公司不得直接或者通過子公司向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借款。”公司直接或者通過子公司向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借款的,公司其他股東可以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提起訴訟,主張該借款行為無效。本案第三人A公司向被告朱某提供借款,原告盧某某雖已同意,但被告朱某經原告催款后仍拒不還款,損害了公司和盧某的利益,故盧某某可以為公司利益提起訴訟追回借款。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一十五條 公司不得直接或者通過子公司向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借款。

第一百四十七條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財產。

第一百四十八條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挪用公司資金;

(二)將公司資金以其個人名義或者以其他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

(三)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或者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復》

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黑高法〔一九九八〕一百九十二號《關于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合同效力如何確認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公民與非金融企業(以下簡稱企業)之間的借貸屬于民間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無效:

(一)企業以借貸名義向職工非法集資;

(二)企業以借貸名義非法向社會集資;

(三)企業以借貸名義向社會公眾發放貸款;

(四)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行為。

借貸利率超過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四倍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民)發〔一九九一〕二十一號《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規定辦理。

此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鲁甸县| 右玉县| 孟村| 镶黄旗| 广汉市| 金阳县| 江口县| 遂川县| 穆棱市| 边坝县| 胶南市| 宝兴县| 越西县| 宜丰县| 延川县| 西乌珠穆沁旗| 贵定县| 玛多县| 肇州县| 兴和县| 墨竹工卡县| 桐梓县| 乐清市| 进贤县| 应城市| 屏东县| 厦门市| 新源县| 汝州市| 拉萨市| 丰都县| 天全县| 宁乡县| 罗源县| 阜宁县| 远安县| 沁阳市| 鄂温| 斗六市|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