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民間借貸操作指引與糾紛解決作者名: 陳興良本章字數: 4318字更新時間: 2021-05-12 17:56:11
第二章 民間借貸主體
第一節 自然人之間借貸
基本原理
《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據此,自然人進行民間借貸活動有一個民事主體資格問題,即有無民事行為能力問題。
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獨立地以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或者他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我國《民法通則》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三種情況,即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
我國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有兩種情況:一是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二是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公民。這兩個年齡段的公民,如果沒有精神問題,就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自然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就有獨立主體資格與他人進行民間借貸活動,即可以獨立出借資金,也可以獨立借入資金,在主體上表現為具有法律效力。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也有兩種情況:一是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二是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他人發生的民事行為,如果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則為有效,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則為無效。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有兩種情況:一是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二是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于缺乏社會生活經驗或者因精神健康問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后果,不具有參與民事法律行為的主體資格,所以與他人發生借貸行為無效,但已發生的借貸權利或者義務應當由其法定代理人(監護人)承受。
實務難題
1.如何確認自然人的年齡?
自然人有無民事行為能力首先要從年齡上進行判斷,而年齡判斷應當以身份證為準。因此,在發生借貸時,出借人對借款人是否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在年齡上持有懷疑時,應當要求借款人出示身份證件,并從借款人身份證件顯示的出生年月來判斷其是否成年,發現借款人是未成年人的,應當要求其成年家屬或其他法定代理人出面借款,以免造成借貸無效而帶來損失。
現實中的問題是,未成年人尚未取得身份證件,出借人以為其已成年而給予借款,其法定代理人認為借款人是未成年人而拒絕承擔償還責任,對此糾紛,應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條規定進行確認:一是以戶籍證明為準;二是沒有戶籍證明的以醫院出具的出生證明為準;三是沒有醫院證明的參照其他有關證明認定。
2.如何確認精神病人?
有些精神病人長期處于病態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對其判斷精神狀態是容易的,如癡呆、瘋子等,實踐中的問題是如何判斷間歇性精神病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條規定:“當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司法精神病學鑒定或者參照醫院的診斷、鑒定確認。在不具備診斷、鑒定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參照群眾公認的當事人的精神狀態認定,但應以利害關系人沒有異議為限。”從實踐來看,在不具備診斷、鑒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法進行判斷:一是間歇性精神病人作為借款人在借款發生時,借款意思表示明確,出具的借條、借據文字基本清楚,應當認定其精神處于正常狀態;二是要求出借人或者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舉證,如請有關的介紹人、擔保人、在場人等作證,證明間歇性精神病人在借款發生時的精神狀況。
間歇性精神病人實施的借款行為是否有效,關鍵看其在借款發生當時的精神健康狀況而定。間歇性精神病人有時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有時能夠辨認自己的行為;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時實施的借貸行為無效,在精神狀態處于正常時實施的借款行為有效。
3.如何認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借款效力?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他人發生的民間借貸行為是否有效,一是要看行為與他的年齡、智力是否相適應,二是要看其法定代理人是否予以認可,三要看借款用途是否正當。譬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十四五歲中學生向同學、老師借錢買學習用品或者向成年人借學費,這與其年齡、身份、智力相適應,不必得到其法定代理人追認就可認定其借貸行為有效,這種借款人如無償還能力,則由其法定代理人履行償還義務。但若向成年人借款做生意,則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屬于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借貸行為,但事先已經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借款行為就為有效;事先未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借貸效力可以處于期待狀態,出借人可以催告其法定代理人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予以追認的,借貸行為有效;法定代理人不予追認或者未作表示的,借貸行為無效。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借款行為被確認無效后,因其缺乏返還借款能力,故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擔責任。但成年出借人明知未成年人借款用于賭博、吸毒、肆意揮霍等違法行為而給予借款的,屬于成年出借人過錯,借款人及其父母等法定代理人可以不承擔返還借款責任,由此造成的損失由成年出借人自行承受。
案例精析
未成年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借款無效
◎案情簡介
某校中學初三學生小趙(15周歲)想買一部手機,其父以影響學習和經濟困難為由予以拒絕。2008年9月10日,小趙以交學費為由向其堂叔趙某某借款1500元,趙某某要小趙每月支付150利息,小趙答應,并給趙某某寫了一份借條。該借條寫明:今借叔叔1500元交學費,三個月歸還,給叔叔450元利息。借款到期后,趙某某要求小趙還錢,小趙沒錢償還,趙某某向小趙父親索要,小趙父親說,兒子的學費自己已經交給學校,兒子不可能再向趙某某借款交學費。后經小趙交代,小趙父親才知道兒子借款買了手機。小趙父親埋怨趙某某借錢給兒子買手機影響學習,于是拒絕替兒子還款。趙某某起訴到法院,請求判決小趙按約償還借款、支付利息。
◎法院判決
法院經審理認為,小趙出生于1993年9月21日,到借款發生時剛滿15周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小趙在未經父母同意的情況下向趙某某借錢1500元,并約定支付利息450元,與其年齡、智力顯然不相適應,且小趙父親不予追認,故其向趙某某借款的行為屬于無效民事行為;趙某某作為小趙的堂叔,明知小趙是未成年人,仍向他出借1500元,且以營利為目的約定利息450元,其行為具有一定過錯。據此判決:原告趙某某與被告小趙訂立的借款合同無效;被告小趙應當返還原告趙某某1500元,在被告小趙無力償還時,由其監護人小趙父親承擔返還責任;駁回原告趙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律師評析
本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向成年人借款是否有效以及借款債務由誰償還的問題。
根據《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有關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在以下三種情況下進行的民事活動有效:一是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二是雖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但事先已經取得其監護人同意;三是進行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后其監護人予以追認。本案中的小趙只有15周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其向趙某某借錢1500元并約定支付利息450元的行為,顯然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小趙父親事先不知情,事后又不予追認,因而,小趙向趙某某借款屬于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
《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規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據此規定,小趙應當將借款返還給趙某某,但由于小趙是位在校生,沒有自己的勞動收入,故應由其父母負責返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1]第十條規定,借貸關系無效由債權人的行為引起的,只返還本金。本案借款無效不能歸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小趙,而應認為是出借人趙某某引起,因此,趙某某主張小趙支付利息的訴訟請求被法院駁回。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自出生時開始。出生的時間以戶籍證明為準;沒有戶籍證明的,以醫院出具的出生證明為準。沒有醫院證明的,參照其他有關證明認定。
2.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并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3.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并預見相應的行為后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
4.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精神健康狀態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狀態能否理解其行為,并預見相應的行為后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
5.精神病人(包括癡呆癥人)如果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知其行為后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人;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并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后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人。
7.當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司法精神病學鑒定或者參照醫院的診斷、鑒定確認。在不具備診斷、鑒定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參照群眾公認的當事人的精神狀態認定,但應以利害關系人沒有異議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