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形象與倫理: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
- 黃孟芳
- 5066字
- 2021-05-11 17:33:34
一 對企業形象倫理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自從有了經濟活動,就出現了經濟倫理的問題。伴隨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形成了相關的企業倫理觀念和要求。企業由于資本逐利性的內在驅動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時又生存在一個社會生態環境中,為了協調和平衡企業與內外環境的關系,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應運產生。開展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的企業倫理研究,既是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又有企業管理理論和企業管理實踐的雙重價值。
(一)研究背景
國外企業倫理研究發端于20世紀50~60年代,經濟發展中頻發的“企業倫理問題”激化了社會矛盾,在社會公眾強烈的“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的訴求推動下出現了企業倫理研究。二戰結束后,西方國家的經濟開始得到恢復和發展,在經濟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矛盾顯現出來,比如企業追求生產效率而忽視環境保護、采取惡意手段進行市場競爭、產品質量低劣損害消費者權益、對于雇員的性別歧視和待遇不公平等。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單純牟利而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在激起了社會公眾強烈不滿的同時,也引起了理論界知識分子的重視。在歐美國家的大學里,開始出現了對企業社會責任和經濟倫理、企業倫理問題的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歐美國家經濟領域的企業不道德行為和活動十分普遍,各種社會矛盾沖突尖銳化,經濟活動中不正當競爭、暗箱操作、操縱市場、合謀和串謀、欺騙消費者等現象十分普遍,經濟行為中的信任危機和倫理危機頻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各國政府從健全法規、加強經濟管理管控上著手,理論界從學術研究領域入手,開始了圍繞經濟學和經濟倫理問題的研究,形成了規制倫理和經濟應用倫理的研究內容。“經濟倫理”“企業倫理”誕生的標志是1974年11月在美國堪薩斯大學召開的第一屆經濟倫理研討會,此次會議編輯了《倫理學、自由經營和公共政策:企業中的道德問題論文集》。此后,圍繞經濟倫理和企業倫理問題形成的學術成果大量發表和公布出來,一些專業期刊也陸續創辦出來。在這一時期,共有50本涉及經濟與社會問題的著作出版,其中10本是專門論及經濟倫理和企業倫理的,在當時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倫理和企業倫理的區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企業倫理研究逐漸擴展并傳播到世界各地,學術界掀起了企業倫理研究熱潮,企業倫理得到迅速發展。在研究者中,除了神學和哲學教授外,來自管理學、經濟學、法學以及其他領域的研究者紛紛涉足企業倫理議題,出現了對企業倫理理論研究的歷史問題、文獻研究、綜述性論文等成果,企業倫理研究日趨成熟。就在企業倫理開始學科體系建構的80年代,“利益相關者”概念形成并被引進企業戰略管理中。弗里曼(Freeman,1984)出版了著名的戰略管理著作,提出了“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概念,得到了學術界廣泛認可。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日本、德國和法國也出現了企業倫理研究熱潮,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利益相關者概念和隨后形成的理論很快進入了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分析框架當中。進入21世紀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深入研究和發展,促進了企業倫理理論研究和倫理實踐。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高校商學院開設了與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有關的課程,歐美國家商學院75%以上的本科教學計劃和55%的MBA培訓計劃開設了企業社會責任或可持續發展的課程(Moon and Orlitzky,2011),這些課程的開設和商學院的國際影響力有直接關系;在西班牙67家商學院和管理學院中,有25%的學院把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道德作為單獨的學科(Fernandez and Bajo,2010),其中私立大學更加關注企業倫理教學;在研究生或本科生階段,中亞國家所調查的30所大學中有23所把商業道德教育作為必修性課程開設(Erdener,2011),各高校之間教學內容差異很大;在南部和東部非洲國家高校中,已經開設職業道德課程(Rossouw,2011),課程包括商業道德、企業社會責任、宏觀經濟挑戰、企業道德管理和領導力等理論。在世界大多數高校中,商業道德被作為選修或核心課程講授。尤其是在工商管理碩士培養中,諸如商業道德、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的課程都有所增加。這些高校在課程教學中,常常會與美國的大學合作。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高校開設課程形式不同,例如,在越南和柬埔寨,商業道德、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采用嵌入式課程的形式,而在斯里蘭卡和緬甸,商業道德、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則被作為獨立的課程(Srinivasan,2011)。在亞太國家中,商業道德在大學本科教育階段基本被列為核心課程,圍繞全球高等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教學研究,正在形成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模式探索(Seto-Pamies and Papaoikonomou,2016)。“指導倫理一體化的綜合性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管理教育體系”已經形成,并在國際企業倫理研究領域開始進行推廣和傳播。
中國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長足發展,企業倫理問題也暴露出來。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企業為社會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物質和文化產品,但是,部分企業單純追逐利潤,損害消費者利益、污染環境、惡性商業競爭的不道德行為層出不窮。應該承認,經過40年的經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取得的經濟成就令人矚目。一方面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物質文明水平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企業誠信水平下降,破壞環境及危害消費者身心健康安全的倫理缺失行為頻繁出現,而經濟活動中出現的種種不道德現象,不僅嚴重侵害了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引起了各種矛盾和社會普遍的不滿情緒,也成為社會不安定的一個因素。大量破壞平等交易和公平競爭案例的出現,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使社會交易費用不斷上升而導致經濟效率下降。而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的商業欺詐、倫理缺失等惡性事件頻頻被曝光,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理論界出現了企業倫理問題和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研究,在1998年,國內學者也開始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和傳播,在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倫理研究中形成了一些重要成果。有關研究成果顯示,在與國際高度接軌的中國企業集團中,開展跨國經營,基本沒有倫理規劃和明確的企業倫理價值追求目標,更多考慮的是利潤最大化和管理效率化。而國內企業的倫理建設缺失度更高,在對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認知水平上,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中國化上,在提升企業倫理道德合理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加入WTO后我國的企業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國內有實力的國企和民企紛紛嘗試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上尋找更大的發展平臺和市場機遇。客觀來講,在參與國際化競爭中我國的一些企業成績斐然,像海爾、聯想、華為等在國際化的發展上成績可圈可點,但是,還應該看到一些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在開展國際項目競爭、產業項目投資、企業并購當中受阻、受挫甚至失敗,深究其原因除了當地政治、法律、文化因素之外,更多的是不熟悉項目合作中“利益相關者”有哪些,這些“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標準和需求是什么,特別是與“當地社區”“工會組織”“非政府組織”“國際觀察者”等“利益相關者”在溝通上存在障礙,在參與國際產業競爭和合作中不熟悉“倫理采購標準”、缺乏符合客觀標準和國際慣例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表明,中國企業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中需要補上“利益相關者”話語體系、“企業社會責任”話語議題、“企業倫理”話語標準,這些都是國內企業倫理研究領域需要盡快開展的工作,也是企業倫理實踐中亟須完成的重要課題。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緊密融入全球經濟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在企業社會責任上對于中央企業有了明確要求,這在客觀上推動了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建設。[2]特別是2010年以來,在中國企業集體參與世界經濟高端產業價值鏈競爭的重要歷史時期,在關注管理過程、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等顯性層面的同時,如何深入企業倫理、哲學倫理等隱性地帶?如何從學科研究角度規范企業倫理研究?如何在國際產業競爭中在企業倫理議題和規范上和國際對接?如何利用國際上成熟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和方法,完善我國的企業倫理理論并指導倫理實踐?這些議題是國內企業倫理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書以“責任和倫理”為主題開展“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研究,應該是學術界開展國際企業倫理研究前沿探索的一種有價值的嘗試。
(二)對企業形象倫理研究的主要意義
開展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研究是學科理論深化研究的需要,也是企業倫理研究與國際應用倫理緊密接軌的需要。
(1)理論意義。第一,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視角,開展企業倫理研究,能夠從方法論上為企業倫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工具指導。企業倫理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存在并成形,已經成為理論界的共識。而作為方法論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國外被普遍認同,是以戰略觀念和研究方法的形式進入企業管理的,并推動了企業管理發展,但在我國并沒有引起企業倫理理論界對于其貫穿于企業倫理始終的價值認知。本書將對利益相關者理論工具論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企業倫理形成的歷史溯源,全面突出和強化利益相關者方法論在企業倫理中的工具價值和分析功能。第二,基于企業主體追求“善行”的理論假設,從理論上論證企業倫理的主體性。以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研究為中心,圍繞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和倫理責任的訴求,進行邏輯分析,為企業承擔倫理責任的主體性提供理論支持。企業承擔倫理和企業倫理主體的客觀存在,不僅是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期望,也是社會公眾的普遍共識,確認企業倫理的主體價值,對于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的理論深化研究,有著重要的學理意義。第三,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關系研究,有著實體論和內容論的意義。企業倫理研究不是純粹的規范性倫理討論,企業倫理是對于企業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的善與惡的評價,也是對關系價值的認知和確定,更是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中倫理責任的評估和確認。對于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和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分類和模型研究,對于企業倫理責任的規范研究,本身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依據和企業倫理的主要內容。第四,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研究,有助于推動我國企業倫理理論研究與國外企業倫理研究實現話語相同性、規范一致性、范式相容性。在經濟發達國家興起和建構的企業倫理研究中,已經廣泛使用“利益相關者”概念、范疇和理論分析企業倫理問題,去構建倫理關系。而在我國的企業倫理理論體系中,盡管有的學者引進了這一概念,但是并沒有更多地重視其概念和理論的分析價值。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研究對于倫理學在經濟管理領域的規范發展,完善應用倫理研究體系有著積極的建構意義。企業倫理作為應用倫理,其首要任務是運用倫理哲學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對企業經濟管理行為或制度進行道德界定和評價,同時積極構建實踐倫理內容和體系,這將極大地豐富應用倫理中的理論內容。
由此可見,開展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研究,對于推進實踐倫理發展具有重要的學科理論提升的意義和價值。
(2)實踐意義。從企業經濟管理應用實踐角度而言,其意義具有以下四點。第一,開展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研究,有助于構建促進企業經濟效率的經濟秩序。企業作為微觀組織,其經濟效率與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直接關系,開展企業倫理研究,就是要對經濟活動中合乎倫理道德的制度、規范和評價標準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推動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公平、公正、正義及倫理秩序建設。第二,開展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研究,有助于推動行業和產業層面企業倫理標準和規范建設。產業經濟、行業部門中的經濟秩序具有一定企業倫理特色,開展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工具論的企業倫理研究,對于產業經濟的良性發展和行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第三,開展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研究,能夠促進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現代企業的低效率和負效率,與企業處理利益相關者的能力、策略等有直接關系,這本身就是倫理關系的識別、認同、強化和維護問題。從理論上對于企業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的研究,不僅能為企業提供倫理規范工具論、方法論指導,更能直接促進企業倫理中的制度倫理、規范倫理和行為倫理的建設。第四,開展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倫理研究能夠在實踐層面與國際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倫理活動接軌,形成的研究成果對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具有現實指導價值。[3]
企業倫理是企業價值觀的體現,有效的企業倫理是企業管理和經濟效益的重要保障。在以公平交易為特征的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深入開展以平等互利為基礎的利益相關者企業倫理研究,對于豐富和深化企業倫理研究和推動企業倫理實踐無疑都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