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秦嶺三峰
- 一城江山
- 狄江平
- 6886字
- 2021-04-28 18:04:22
冰晶頂穿越紀實
秦嶺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中華文化龍脈,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二峰鰲山3467米,三峰就是冰晶頂,海拔3015米。
穿越冰晶頂是從一個叫劉思思的女孩引起,劉思思是在2014年9月獨自一人由冰晶頂穿越太平峪失蹤,至今未見蹤影。
早上5:30,從左岸出發,上高速,朱雀口下,至朱雀森林公園大門,左手進鄉村道路,往營盤溝方向,路邊樹木漸漸茂密,綠意盎然,打開車窗,一股清風攜著涼意撲面而來,渾身舒爽。
一戶戶農家樂沿河傍水,古樸靜謐;一面面旗幟在山中飄揚,悠閑隨意;草葉嫩綠而鮮潤,水流充沛而歡暢,亮麗的色彩在綠幕的大山,不由產生一種神圣的膜拜和心靈的凈悅。
從營盤溝口到冰晶頂是非常成熟的路線,剛進溝,沿著河道一直往前,路旁樹上拴綁著一個個醒目的飄帶路標,坡度不大,我們前行速度很快。
茂密的闊葉林遮蓋了陽光,走在濕漉漉泛著草木清香的山間小路,歡快地從一個個石頭上跳過,從一棵棵橫七豎八的大樹下鉆過,從潺潺流水間繞過,從山坳間盤旋轉過,氣息漸漸粗重起來。
路中央樹上吊下一根六七米長的藤條,很結實,有人猿猴般敏捷,攀爬而上,擺出各種造型,有一瘦小漢子,竟然攀至五六米高,蕩起秋千,下面一片驚呼。
隨著海拔上升,到了箭竹林和其他樹木混合區,茂密的箭竹把本身就很窄的小路完全覆蓋,有些路段路跡不明顯,必須在竹林中鉆過,才能發現路的痕跡。
其實這種路,只要大方向是對的,找一條比較稀疏的林子穿過即可。
快到山梁,是純箭竹林,山上起霧,氣溫驟降,雨霧蒙蒙,能見度低,取出沖鋒衣套在外面,拿出一件抓絨給未帶外套的同行驢友,幾人前后照應著繼續向前。
這一片竹林,面積大而茂密,路狹窄而隱秘,有些地方簡直沒有路,竹葉不停劃刺著人們的肌膚,竹竿熱情地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
轉過山梁,眼前豁然開朗,滿山的杜鵑五彩繽紛,姹紫嫣紅,在路邊,在山崖,在陡坡,在溝壑,純白、粉白、粉紅、玫紅無不傲然獨立,一朵朵,一片片,一個山坡接著一個山坡。
秦嶺的高山杜鵑生長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高山上,每至五六月,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枝萬朵,競相開放,開得急,也敗得快,可能一夜間,一場暴風雨就會香榭花落,要想再開,只待來年,正因為瞬間綻放,更是驚艷卓群,眾多驢友為目睹芳容,不得不早早打算,免得留下遺憾。
山脈空靈,花開無聲,一個個手中相機拍個不停,只為把這自然大美帶回都市,用經過風霜雪雨洗禮的高山杜鵑,用濃郁的山野氣息平復喧鬧的內心。
一塊平緩之地,橫七豎八幾塊木板,到了驢友說的小木屋。
小木屋是登頂冰晶頂非常明顯的標志,從到這里的時間,基本上能夠知道自己今天能不能登頂成功,如果太晚或體能太差,可以在這里休息補養,原路返回,至此,沒有什么岔路和風險,再往上,就進入冰川石海,路跡不太明顯,很易走失。
往上走了幾步,在一個風勢較弱的洼地,找一片草甸坐下用餐,西安的驢友也趕了上來圍坐在小木屋前,各自發著感慨。
這些被圈養在鋼筋水泥里的都市白領像饑餓的羊群奔向草甸,在這美妙的大自然中詩興大發,引吭高歌。
連綿不絕、溝壑縱橫的山脈在此一覽無余,團團烏云懸在頭頂,一直陰天,詭異地看著我們,心中不由默默祈禱:山神保佑。
巨大的石塊在自然造化下組合成無數奇異的造型,或拙,或巧,或威猛,或靈秀,或攜手,或獨立,或引吭高歌,或低頭沉思,在這片4世紀冰川遺跡的石海中,大多數時候,要收起手杖,或跳躍,或匍匐,或爬行,或邁步,小心謹慎地穿梭其中。
石海中行進,最易崴腳,而對于登山,這是致命傷,一旦崴腳,輕則影響行進速度,重則無法行動,只得等待救援。前幾日在鰲太穿越中一云南驢友就是因為腳傷滯留引起失溫而被凍死。
到了,冰晶頂被迷霧籠罩,一塊凸起的石頭上用朱紅油漆涂寫著“秦嶺之巔”。與之相對,是“冰晶頂3105米”的巨石,四顧周圍,漫無邊際的茫茫石海,不知死活的杉樹林,一道道若隱若現的山梁。
雨霧借著風勢拼命地拍打臉龐,剛剛還熱氣騰騰的身子瞬間冰涼,順著巨石尋找下山的路。就是這次不經意間的選擇使我們在石海中多走了半個多小時的路程,而這半個多小時,體力的消耗和毅力的消磨是巨大的。
正確的路線是從巨石東南方向下山,我們卻鬼使神差地從西南穿過一片杉樹林極速而去,想早點擺脫陰云密布的頂峰,走了一段,發現離軌跡越來越偏,遂調整線路,又開始往東北方向攀升。這個過程,危機四伏,石海特別艱險陡峭,兩位沒有穿越石海經驗的同行驢友,在后面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們一邊鼓勵,一邊艱難前行,和軌跡重合時,深深地出了一口氣,其實這條路比較明顯,有許多俱樂部用紅漆做的箭頭標識。
事情常常如此,馬失前蹄,大意失荊州的事往往在認為不可能的時候發生。
下山進入朱雀森林公園,一路山脈連綿,杜鵑花開,相伴相隨,山谷滿眼蔥綠,縷縷花香,瀑布漣漣穿越云間,飛濺而下,如雨如霧沁人心脾,斑駁的山崖像潑墨般的國畫厚重大氣,潺潺流水唱著歡快的歌喧鬧地向山外奔去,耳畔處處都是墜落的嘩嘩水聲,走在景區路上,不由得哼起小調,越走越快,越走越急。
挾著自然的氣息,舒展疲倦的身軀,讓靈魂貼近自然,感悟自然之美,一路上,新的誘惑、新的體驗、新的生活,就在眼前。
鹿角梁穿越紀實
鹿角梁位于秦嶺腹地分水嶺西南,海拔2700米,是牛背梁保護區西段的一段山梁,因形似鹿角而得名,也是長安區、寧陜縣的分界線,高冠河的源頭所在地。
鹿角梁人跡罕至,植被原始,冷杉林風骨崢嶸,大草甸山花爛漫,是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方凈土。
鹿角梁山勢險峻,南坡皆為懸崖深谷,縱覽群山,險峻壯觀,山高云閑風勁。梁上草甸廣闊,花草豐茂,沿山梁漸次登高。
——摘自百度百科
五一前夕,得知有一支隊伍要穿越鹿角梁,怦然心動。這條秦嶺經典穿越路線景色宜人,幾次因故未能成行,遂和領隊聯系,希望參加此次穿越,完成多次擦肩而過的心愿,彌補作為戶外老驢心中的遺憾。
網上交流,領隊出于安全考慮,嚴格審核參加隊員,以往都是熟悉的驢友,經常一起登山,身體及體能狀況彼此非常熟悉,這次隊伍里無一人相識,純屬獨驢入群。
“你是70后還是80后?”
“60后。”
“這條線路強度很大,你可能不適合,我們對人員有要求。”
“建議你明天去醫院做個體檢,回頭再說。”
這是個負責任的領隊,明顯是拒絕了我,不想留下遺憾,必須說明自己是個老驢。
“我經常參加戶外,鰲山太白經常走。”
對方口氣明顯和緩,又說:“這是風險自負、責任自擔的AA制活動。”
“這事我明白,戶外活動一直是風險自負、責任自擔。”
“你可以參加。”
一塊石頭落了地,開始穿越的準備。先是網上收集驢友穿越資料,包括路程、景色、標志、穿越需要時間及注意事項,比較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多年的登山穿越已經養成了事前預習準備、事后記錄分享的習慣。特別近年來,身體比不上70、80后,更有朝陽似火的90后。在事前準備、行進技巧、體力恢復上更用心思,對膝蓋的保護更加謹慎,眼看著身邊一同爬山的老驢友漸漸稀少,一批批青年才俊加入戶外隊伍,能玩在一起的人越來越少,要想和年輕人愉快地玩耍,必須有一個好的體能和素質,用經驗彌補體能不足,跟上隊伍,絕不拖后腿。
想著可能年輕人隊伍行進速度快,沒有充分的用餐時間,遂決定以路餐為主,不開火。帶燒餅、牛肉、鹵雞蛋、榨菜、小麻花、奶粉、蘋果等速食,灌滿兩升水壺一個,900毫升保溫壺一個,600毫升水杯一個,穿速干衣褲,帶抓絨衣、沖鋒衣。
鬧鐘上到3:40。凌晨三點就起床燒水做飯,灌滿幾個水壺,從冰箱取出食物,打好背包,4:10出家門,出小區發現路口有出租車等待載客,一路駛往體育場,到達時看表剛剛4:30,離通知的5:00集合提前了半個小時。
相約不如偶遇。每次戶外,總能遇見幾個久違的驢友,這次遇見一位資深驢友,相互招呼,這是在當地響當當,甚至是國內首批登上鰲山的為數不多的幾個驢友之一,也是女驢友中的佼佼者。
5:10發車,6:40在眉縣服務區短暫停留,此刻東方紅暈,太陽像一個散黃的土雞蛋,紅艷艷,黃澄澄,夜的烏蒙仍未散去,包裹著,交纏著,透過車窗照在一張張迷迷糊糊、昏昏欲睡的臉龐上。
到武功服務區,車又停,驢友納悶,只見司機連顛帶跑地向廁所狂奔,副駕駛說司機腸胃不好,看這架勢,真怕跑慢了到不了目的地。
太陽像一塊反光板,開始泛起黃白的刺目光線,驢友們東倒西歪呼呼大睡,車子在高速上疾駛,有幾位興致勃勃地竊竊私語,可能是經常一起活動的驢友。自己則瞇起眼睛,戴著耳機聽著音樂,陶醉在愉快的旅程中。
一路幾次周折,走了一段冤枉路,到秦嶺分水嶺時已經9:30,因時間緊急,領隊積極聯系看是否能找一個車將人們往里送一段,幾次三番無果,遂決定立即徒步進山。
盤山路寬闊漫長,為找捷路,我們選擇從灌木林中直插,這樣體力消耗大,但節省時間。驢友們手腳并用地開始攀爬,走了一段,各個頭頂冒汗,氣喘吁吁。
到山門,幾名護林員威風凜凜,守住大門:不能從這過,這幾天有檢查!好說歹說沒有效果,上前私密交流想交幾個錢過關,怎奈橫豎不行。大家伙一合計,遂告退,又從西南方向攀爬,想繞過山門。哪知這幾位緊追不舍,抄近路攔截,死活不讓。
大家忙解釋我們是跑了幾百公里到這里的,希望能夠通融一下,不行交點錢也行。說著說著有點急,自己說出我們不可能從那么遠的地方跑來再回去。這句話像油鍋里落進了水滴,激起了幾人的性子,舉起手機,邊拍照取證,邊咆哮呼叫著向我撲來。伙伴們見狀又一陣安慰勸導。
好事多磨,再次踏上山路心情好了很多,轉過彎道,豁然開朗,碧空如洗,一片湛藍,朵朵白云飄逸,美妙變幻。碎石路在腳下按摩著腳踝腳掌,使走慣了水泥路面的貴足,像被腥膩泡漲的腸胃接受了一碗苜蓿攪團一樣舒坦,揉搓著,磨合著,搖擺著,行進著。
重巒疊嶂,起伏連綿。一山勢聳立,下大上小呈橢圓狀,翠綠的松杉像塊遮羞布層層包裹,只露荷花點點,如王母蟠桃鮮果,似嬌乳挺立飽滿。
瀑布飛流直下,將綠色山體沖出灰褐幕幔,跌落的水花濺起來彌漫整個山谷,樹上、枝上、路上、花上、葉上處處水潤,處處碧翠。
大美秦嶺,步挪景異,對面山梁,一塊若龜背馱石,倨傲向天,高高昂起龜頭,嘴、眼、眉清晰可見。在陽光的照射下,經過萬年洗禮和積淀的龜裂皮膚如戰士的盔甲,栩栩如生,熠熠生輝。想是這只龜在此等候多少個日夜,才迎來朝圣拜山的驢友,不由得目不轉睛,腳不挪步,直到同伴遠離才依依不舍,一步三回頭地匆匆追趕。
翻過道道山梁,不知誰喊了聲:“看,對面就是鹿角梁。”不遠了,大家心里嘀咕,但老驢知道,隔山跑死牛,看著咫尺之遙,走起來卻一兩個小時,甚至幾個小時。
太陽熱情洋溢,甚至有些過分親熱,大家不由得戴上墨鏡和頭巾,看看時間,正值中午時分,停下腳步,短暫休整,喝水吃飯,自己帶的路餐,很方便,坐在草甸上,看云朵飄逸。
幾人吃過飯后,點起了煙,而且不止一人,這倒是我多年登山頭一次見到。在原始森林,特別是高山,煙頭可能比氣爐明火隱患更大,因為明火在可控范圍內,一般都會有擋風板,且選擇平坦之處甚至石頭上做飯。而吸煙不同,大多坐在舒適的草甸上,有些疲憊了,甚至躺在草甸上,稍一起風,火星落在草甸,后果不堪設想。
看著領隊提出異議后,有些人并不配合,心中有些不悅,戶外運動,安全第一,不只是人身安全,更要注意防火安全,這也是山門被攔的主要原因,我們在抱怨盡職盡責的林管人員時,想一想巨大隱患,值得反思。
隨著海拔漸漸增高,開始在竹林中穿梭,修竹堅韌而熱情,時常攔住去路,使你不得停下腳步。在接近梁頂時,我從左手一個比較陡峭的竹林向上攀爬,找了一條自以為的捷徑。
后面喊著,這是條繞路,我仰頭看看,是條繞路,再往回看,要退回去,好幾十米,算了,往上爬吧,上梁再說。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人們往往如此,小的失誤不改正,不修復,必將付出更大的代價。再往上走,路跡偏離越來越明顯,到梁頂后,我只得從竹林中硬穿,向鹿角梁頂挺進,眼看著后隊變前隊,剛才還在我后面晃悠的幾位靚麗的背影赫然醒目地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向,登山就和生活一樣,不走到頭,誰也難說第一。
臨近梁頂的一段幾乎干拔,驢友們大多幾步一歇。望蒼天,遼闊渺茫,碧空如洗,藍的令人心醉,忽而驚呼:看搓板云。
東南方出現一塊如搓衣板、藍白相間的云彩,讓人想起浩渺大海中威武的海軍戰士。可能由于氣流的原因,云在飄動,搓板在縮小,一會兒時間,像是暴怒的老婦收回罰跪的衣板,天上瞬間恢復了平靜,仍舊是萬里晴空,水洗的天空。
看腳下,路跡若隱若現,崎嶇蜿蜒,溝壑連綿,巨石林立,若虎、若兔、若鴿、若老嫗、若老僧、若猩猩,真一個巧奪天工的天然盆景!
梁頂的一塊巨石,像是壘集的飾片,攔住去路,一層層錯落堆積,黑褐的石片刀劈斧鑿般雕刻出一個活脫脫前鞠的猩猩模樣,抬眼望去,四目相對,憨厚愚拙的神情像是訴說著身居山野、遠離伙伴的寂寞。
西邊一塊石壁,一段石橋,透過中間橋洞,峭壁懸崖、山野溝壑赫然在目,驢友紛紛站在橋下洞中拍照留念,渺小的身影在空透的陽光的投射下如懸掛于空中的紙片,一幅幅照片像極了心靈手巧的民間藝人手中栩栩如生的剪紙,另有一番風味。
三塊巨石像犬牙般和山頂脫離,伸出山崖,崖下萬丈深淵,深不見底。巾幗不讓須眉,一美女坐在最長最險的巨石端頭,兩腿吊懸于半空自由搖擺,看得人眼暈,領隊疾呼注意安全,怎奈置若罔聞,調換姿勢表情,拍個沒完。
無限風光在險峰,要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必要冒極大的風險,值還是不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再往南,一個活脫脫的金蟾,蹲坐在崖邊,鼓起的雙眼疑惑地打量著這群闖入其領地的不速之客,厚厚的背部隆起健美運動員才有的肌肉線條,極為漂亮。看著這只玉璞欲撲的天工之作,無不驚呼大自然的詭異神奇。
神似鹿角的南北峰風格迥異,若陰陽兩界,北峰峭壁懸崖,巨石詭異,松杉聳立,南峰舒緩開闊,安謐包容。
柔軟的草甸由于高海拔的緣故,沒有一絲綠色,和山下的花飛鳳舞、昂昂生機相比顯得單調而落寞,但他們無怨無悔,仍舊年復一年地保持低調卑微的姿態仰望天空,喝彩花紅,固守著這塊領地,只待氣候回暖,滿山杜鵑飄香。
看景不如聽景,雖然站在海拔2600多米的鹿角之上,卻沒有遠遠地仰望感受那么強烈,你一直以來翹首仰望他的雄偉、他的壯美。此刻,在你身旁,甚至在你腳下,就像戀愛中的男女,彼此仰慕,訴說衷情,一旦合二為一,整日廝守,倒少了一種敬佩,一種情趣,一種神秘。
大山亦是如此,此時,不是我們登上了山,而是山包容了我們,不是我們征服了對方,而是對方認可了我們,生活的樂趣由此而來。
雖然都知距離產生美的道理,但和你保持距離的人和物相對久了,我們會自問:這些和自己有什么關系?倒不如相守相伴來得實惠。我們登頂,對山峰的仰視和敬畏如果有所淡化的話,那是因為我們揭開了它神秘而美麗的面紗,如果由此而憾不去登頂,那才是終其一生的遺憾。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不是因為下山比上山費力,而是下山比上山更加危險。
這有兩個因素,一是覺得已經成功登頂,大功告成,有了松懈,加之經過長途跋涉體力消耗很大,很容易產生頭發暈、腿發軟現象,如遇陡坡,對膝蓋沖擊力會加大。這時,要借助雙杖支撐保護膝蓋,增加安全系數;如果沒有手杖,一定要放低重心,后腳掌用力,利用樹枝、石頭等穩定性好的協助,減輕膝蓋壓力,越是年紀大的驢友,越要注意保護膝蓋。從鹿角梁到蒿溝的這次反穿,海拔上升956米,可要在短時間里迅速下降1775米,這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陡峭的下坡像直立起來一樣,這樣的山路在每座山都有,被驢友戲稱為“練驢坡”。
這段練驢坡上起來不易,下起來更難,比鰲山塘口段更為陡峭,但要容易下一些。如果遇上下雨,那就另當別論了。塘口段都是碎石,費膝蓋,耗體能,這里都是土路,雖滑但可接受,下雨天這里就根本無法走,極易滑墜。
隊伍漸漸拉開,下山主要還是安全,只要不停,前隊和后隊拉不開多少距離,大家都顧不上看景,顧不上說笑,兩邊都是灌木叢,也沒有什么景致可看,只想早點下到底,走出大山。
一前一后的兩個帥哥相向而來,疲憊不堪地坐在一塊相對平緩的路旁石頭上,打聲招呼,前面一人抬抬頭,張了張嘴,沒發出聲音,后面一位壓根就沒抬頭。
一般在戶外,驢友都非常熱情,相互招呼,看這兩人的神情可能是累壞了,懶得搭理或是無力搭理。一對情侶,也是重裝,男孩在前,女孩在后,年紀都不大,估計要在梁頂扎帳,二位神情自如,好像體能不錯。其實戶外鍛煉對戀人來講是既省錢又高大上、有情趣的活動。既可以考察體能,又可以觀察體貼;既可以山頂扎帳浪漫看星星,又可以草甸打滾玩新潮。這對喧鬧都市中焦慮煩躁的熱血青年來說無疑是既有品味又很實際的選擇。
山里黑得早,在山里趕夜路是非常難受的,哪怕是大路。
記得有一年穿越儻駱古道時,頂著滿天星斗,聽著潺潺流水,走在華陽自然保護區的林區道路上,盤旋回轉的道路好像永遠也走不到頭。夜里走路,打著頭燈,照亮著幾米遠的地方,越走心越急,早沒了月光下悠閑散步的閑情逸致,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出大山,早早結束這熬人的山路。
在碎石灰土中跳躍前行,山崖上不時墜下石塊、碎石,抬頭觀察無險情后急速通過。河道漸漸變寬,清澈見底,忍不住掬起水,洗去一臉的汗水鹽漬,頓覺神清氣爽,坐在河道磐石上,等后來的驢友。
終于有了人家,看見路口有賣香椿的,幾位驢友紛紛上前購買,這是真正的無污染純天然食品,他們賣香椿時,我和一位同伴又邁開腳步向山外走去,到達路口時,已經20:10,穿越全程歷時10小時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