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唐人詩句“果園成”與“果園城”辨正

唐人詩句“果園成”與“果園城”辨正

吳忠禮

唐朝詩人韋蟾所作的《送盧潘尚書之靈武》是一首著名的七律詩,在寧夏地區可謂人人皆知,家喻戶曉。原因不僅是名人為名人壯行的名篇,更主要還是詩中充滿了有關寧夏的歷史、風尚、典故和民族敦睦、才俊輩出的地靈人杰之贊,所以鄉人讀此詩倍感親切,充滿了鄉愁和驕傲。故后世寧夏學人所編匯的各種有關《寧夏古詩詞選介》和寧夏歷代地方志“藝文”卷的各種版本中,無一不收錄此詩,并且首句皆為“賀蘭山下果園成”。我對這首詩的首句揣摩了20多年,總覺得有點問題,今草撰此文,試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說出來,以求教于方家。現將全詩抄錄如下:

送盧潘尚書之靈武

(唐)韋蟾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水木萬家朱戶暗,弓刀千隊鐵衣鳴。

心源落落堪為將,膽氣堂堂合用兵。

卻使六蕃諸子弟,馬前不信是書生。①

韋蟾,字隱珪,福建籍,亦說陜西人。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年)進士,官至御史中丞、尚書左丞,中晚唐詩人。大約在咸通十年(869年),他的好友尚書盧潘被朝廷任命為靈武節度使(治城在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境內),為了給朋友壯行,特創作這首七律詩相贈。按照官場慣例,送別詩往往是要把友人即將赴任的地方和新官職夸贊一番,表示朝廷重用賢良、大才大用,以資祝賀和鼓勵。所以本詩的主要內容是頌揚靈武節度使所駐節的古靈州城和防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風淳樸,各民族子弟(六蕃)世代尚武忠勇,不愧為國家的兵源將才之鄉和北方的魚米之鄉等。因此,作者認為,新官朔方靈武節度使之職正是這位儒將(書生)的用武之地,是其建功立業的難得機遇與天賜的大展宏圖的理想場所,此去為國鎮邊,一定會效忠廟堂,建立不朽的勛業而流芳百世。

但是,當人們讀了全詩,特別是其中第一句“賀蘭山下果園成”以后,卻不能感受這句開場白所起到的全詩開題的作用。讀者從字面理解,詩句所表達的大意應該是:今年賀蘭山下一帶的果園收成不錯,種植成功了,是個大年成,或解作水果到了成熟收獲的季節了。若是如此解意,則與全詩整體的意境似乎大相徑庭,即民間俗語所謂不搭界了,當然也就起不到為整首詩開題的作用。盧潘當時是朝廷重臣,去靈武是要接任節度使這樣的諸侯高官要職,而不是來品嘗賀蘭山所出產水果的,所以果園的收成成與不成,對于這首詩所涉之主客二人都沒有任何關系,因而該詩以“果園成”開頭,顯然與全詩構不成內在的聯系,而且大有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也大大降低了這首名人名作的藝術品位。如果把該詩首句改動一個字,為“賀蘭山下果園城”,僅“成”“城”一字之異,則全詩就能前后表意連貫一致了。若以“賀蘭山下果園城”開題,就是以有關文史典籍告訴讀者,盧潘新任靈武節度使的地方不僅是一處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而且是國家“天界華夷”①和“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久聞”②的“戎疆”③、北國的巨防。此地正是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所設立的古靈州縣,后曾一度升為靈武郡,至東晉十六國大夏國間(407—419年),因戰亂幾度建置內遷,古城廢為大夏國王赫連勃勃的御馬場和果園城,故后人和史書往往就以“果園城”代稱古靈州城。所以首句所謂“果園城”,就是漢代中原王朝所設立之北方軍事重鎮的古靈州,也就是新任靈武節度使盧潘將要赴任的地方。詩人不呼古靈州城,而以“果園城”指代古靈州,這是文人騷客采用的一種文學筆法,亦即以古名代稱今地的懷古雅趣,并且是典有所出和史有所載的。追溯“果園城”的淵源,歷史上最早稱呼古靈州為“果園城”,出現在北魏偉大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名著《水經注》中。《水經注·河水三》云:“河水又北薄骨律鎮城。”文下又以小字注曰:“所謂薄骨律鎮城,就是‘赫連果城也’。”①今人讀《水經注》,在字里行間和語氣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酈道元可能曾到過古靈州,并于實地訪問過當地老人,向他們請教為什么古靈州被稱為“薄骨律”城。“故老宿彥云:赫連之世有駿馬死此,取馬色以為邑號,故目城為白口騮韻轉之謬,謂白口騮轉讀薄骨律耳。”②意思是說:“薄骨律”是因大夏國王赫連勃勃的一匹白色口唇的心愛戰馬而轉音所由。那么為什么又稱古靈州為“果園城”呢?《水經注》又云:因古靈州“地在河之洲,隨水高下,未賞淪沒,故號靈州……初在河北,后于果園所筑城為州治”③。該書還云:“赫連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④《水經注》在這兒把古靈州城亦稱為“果園城”的歷史背景和原因都交代清楚了,即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原動亂,中央政府無力固守邊地,古靈州不得不內徙,古城荒廢。至東晉十六國間(317—420年),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曾在今陜甘寧地區建立大夏國,今寧夏南北全境在大夏國的統治下。時古靈州內遷城廢,因其地在黃河洲島之上,廢城遂被大夏王利用改為果園,并筑城作為夏王的御馬場,時人便稱其為“果園城”,又因“白口騮”馬,轉音為“薄骨律城”。可見《水經注》所寫的果園城、薄骨律城與古靈州城實為一城之通假與異呼。

關于古靈州城曾名“果園城”和“薄骨律城”,酈道元所編著的《水經注》也并不是孤證。唐朝有一位擔任過節度使、宰相的名臣——李吉甫曾完成一部我國現存最早又較完整的非常著名的地方總志——《元和郡縣圖志》。該書在靈州條下如是記曰:“靈州……后漢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擾,詔令郡人移理池陽,順帝永建四年歸舊土。其城赫連勃勃所置果園,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猶在。后魏太武帝平赫連昌,置薄骨律鎮,后改置靈州,……靈州常為朔方節度使理所。”①從唐代這部名著的記述可知,唐人也承認,古靈州之所以改呼“果園城”,是以“赫連勃勃所置果園”為由來,時間當在赫連大夏國王當政時期(407—419年)。韋蟾作詩提及“果園成(城)”,大約是在唐咸通十年(869年),前后相隔400多年,韋詩釆用400年前曾曇花一現(十年左右)的民間俗呼來代指赫連勃勃時代著名的北方軍事重鎮、靈武節度使駐節的城池,顯現了作者歷史知識的淵博和詩文曲筆用典的巧思。

韋詩的首句是以懷古的筆法介紹古靈州曾呼“果園城”,而第二句“塞北江南舊有名”是對第一句的加強,仍以懷古和用典方式,進一步介紹這座“果園城”后來還曾被稱贊為“塞北江南”的美譽,而且也是典有所出和史有所載,并且還是早就聞名遐邇(舊有名)的天府之地了。“塞北江南”這句詩的歷史背景當可溯源至南北朝時期(420—589年),其時一度統一北方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取代北齊政權后,于宣政元年(578年),命大將軍王軌率兵伐南朝陳國,大破陳軍,陳軍統帥吳明徹也當了俘虜,陳國遂滅。“將士三萬并器械輜重皆沒于周”②,并被強制遷徙至古靈州地區屯墾戍邊。因為陳國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其疆域包括今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浙江和福建、安徽一帶,吳明徹本人籍貫秦郡(今南京六合縣),其部隊當多為子弟兵,即江南水鄉之人居多,所以這批南方人集體來到靈州從事屯墾,必然帶來了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文化,正如宋朝著名文史大家樂史在他的著作《太平寰宇記》中所云:北周“遷其人于靈州,其江左之人尚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③。顯然,當時所謂“塞北江南”,主要針對于文化(習俗)而言。繼樂史之后,又有北宋名將曾公亮寫成一部大型兵書《武經總要》。該書在《靈州·懷遠鎮》條中寫道:“靈州·懷遠鎮,本河外,縣城西至賀蘭山六十里……有水田、果園,本赫連勃勃果園置。堰分河水溉田,號為塞北江南即此。”①該書此時已將“塞北江南”的內涵和所包括的地域,從文化視覺擴大到自然環境和物候的大視野。不過,該書卻誤將赫連大夏王曾特定專名的“果園城”和普通農家的“果園”混為一談,從而又把古靈州城即果園城與懷遠縣城畫上等號而混為一談。此誤,大概就是后世唐朝詩人韋蟾在他的詩句中也把“果園城”不經意誤為“果園成”,從而誤導為果園收成的曲解上去的原因吧。

韋詩的第三句,生動地表現了古靈州因其地理位置為在河之州,故有南國水鄉的自然景觀——水渠繞戶,綠樹成蔭,田連阡陌,所以“水木萬家朱戶暗”的詩句天然生成。第四句則揭示了古靈州地區的民風俗尚,因為其地“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②。既然尚武已形成一種民風和習俗,那就不是一日兩日和一年兩年的歷史,而是由來已久。這在正史中也是容易找到證據的。正如《漢書》記曰:“安定、北地……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③還說“良家子……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④。詩句“弓刀千隊鐵衣嗚”正是對古靈州尚武民風的真實和藝術表達。

韋詩的下闋四句詩,是對書贈對象這位儒將的夸贊:有將才,有膽略,靈武自古以來就是國家武才的用武之地,還是眾多民族精英聚集的地方,所以誰也不敢小看這位新任封疆大吏的白面書生。這首七律詩上闋四句,前兩句介紹古靈州,后兩句介紹作者好友將要赴任的古靈州和那里的人民及習俗;下闋四句,作者夸贊自己的朋友將要到古靈州去鎮守邊關,是最合適的人選,是朝廷可以信賴的文韜武略棟梁之才,邊疆各族人民都將擁護他,他也一定能夠在北國重鎮成就一番大事業。綜觀這首詩,全詩內容、意境、用典和歷史背景以及文化內涵,均與農家的“果園”和“果園”收成的豐欠沒有一點關聯。該詩是作者為送一位朋友將赴古靈州擔當“朔方靈武節度使”這一軍鎮要職所作的送別詩,全詩就應該是夸靈州、夸朋友,預祝朋友上不負廟堂,下不負人民,也不負朋友的表達。若以“果園成”為引子,與全詩就格格不入了。究其錯誤,可能不是韋蟾的責任,因為他是一位進士出身的晚唐著名詩人,不大可能犯這種低級的錯誤。而且從全詩的內容來分析,內涵精當,結構嚴謹,前呼后應,相互因承,一氣呵成。更為特別的是此詩采自權威詩集《全唐詩》,該集又是在清康熙皇帝的親自關懷指導下完成的《欽定全唐詩》,應該不會出現這種非常明顯的錯誤。那么,究其真正原因,可能是后人傳抄的筆誤或匠人雕版的刀誤的可能性比較大。由于刻字工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解詩人以古喻今的文學匠心,無意之中將“城”字誤刻為“成”字了。

當前文學、史志等學界,在引錄這首名詩之時,可能仍然多以“果園成”面世,而我似乎不識時務,大膽提出應當以“果園城”來替換“果園成”。提出這個謬見的目的是為了請教學界朋友和師友們能夠撥冗關注一下寧夏歷史文化研究方面這個小小的問題,幫助我們解惑釋疑。

(吳忠禮,寧夏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①彭定求等10人奉敕編校:《欽定全唐詩》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刻本。見第九函第三冊。

①引自明朝寧夏弘農郡王朱嘉齋詩《賀蘭晴雪》:“賀蘭西望矗長空,天界華夷勢更雄。”載《嘉靖寧夏新志 ·寧夏總鎮(續)》卷之二,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②王維:《老將行》,載明朝寧夏慶王朱栴撰《寧夏志·題詠》卷下,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6年。

③顧非熊:《出塞即事》:“賀蘭山便是戎疆,此去蕭關路幾荒。”載唐驥、楊繼國、布魯南、何克儉合編:《寧夏古詩選注》,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酈道元著,王光謙校:《水經注》卷三,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①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 ·關內道》卷4,中華書局標點本,1983年。

②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 ·陳紀》卷173,中華書局標點本,1956年。

③樂史著,王文楚等校:《太平寰宇記 ·靈州》卷36,中華書局點校本,2007年。

①曾公亮:《武經總要 ·前集》卷18(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②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 ·地理志》卷28(下),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年。

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 ·地理志》卷28(下),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年。

④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 ·趙充國、辛慶忌傳》卷69,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眉山市| 北碚区| 南溪县| 咸阳市| 三河市| 四会市| 中卫市| 洛南县| 新疆| 和硕县| 山西省| 广丰县| 乐至县| 酒泉市| 墨玉县| 静宁县| 中西区| 黔南| 陇西县| 嘉禾县| 都昌县| 亳州市| 盈江县| 永胜县| 新邵县| 平阳县| 阳高县| 梁河县| 陈巴尔虎旗| 军事| 刚察县| 新安县| 紫云| 昌图县| 昆明市| 永嘉县| 乐山市| 乌审旗| 滦平县|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