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爾街之狼:金融之王卡爾·伊坎傳(修訂版)
- (美)馬克·史蒂文斯
- 6203字
- 2021-04-20 11:43:19
1979年夏天,卡爾·伊坎來到邁阿密看望自己的母親貝拉和舅舅艾略特·希納爾。這時候的伊坎還只是個在華爾街小證券公司工作的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在期權交易領域僅僅是略有建樹而已,而伊坎的舅舅希納爾早已經是個成功的商人了,他在伊坎心目中一直是人生的榜樣。一天,在和舅舅一起吃晚飯的時候,伊坎宣布了一個讓大家備感吃驚的決定:他打算創業,而創業的模式就是投資和收購那些被市場低估了的公司或企業。
對于擅長社交的希納爾來說,他自己也曾經通過變賣分拆其他公司而迅速使自己的腰包鼓起來,現在才可以很瀟灑地在棕櫚灘和南安普頓[1]的豪宅里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在得知伊坎的決定后,他大吃一驚,畢竟在他看來,年輕的伊坎舍棄剛剛起步的事業而轉向一個自己從未涉及過的領域是很冒險的。
“當伊坎告訴我他要開始收購那些被低估的企業時,我對他說:‘什么?你在華爾街干得好好的,為什么要進入一個你不了解的領域呢?你不知道管理一家公司有多難。我過去就管理過兩家,可以說,十分傷腦筋。’”
大多數生活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人尚能用單純來形容,當然包括希納爾。對他們來說,收購公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經營和管理好這家公司,以后可以傳給自己的后代。所以當伊坎準備開始收購位于俄亥俄州的一家叫作塔潘(Tappan)[2]的公司,希望希納爾可以投資支持的時候,希納爾猶豫了。截然不同的是,之前伊坎為了謀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一席之地向他借40萬美元時,他二話不說立刻掏了錢。這次,希納爾思考再三,最終還是拒絕了伊坎的請求。“無論如何,我也不會搬到俄亥俄州去的!”因為希納爾認為,如果你收購了一家公司,那么你怎么也得搬到公司所在地去吧?
盡管被拒絕了,伊坎仍然耐心地做舅舅的工作。他一再強調:“整個80年代最流行的一個詞必定是:被低估,被低估,被低估!”可是希納爾始終不為所動,他終究還是無法擯棄企業收購的傳統理念。
“我對卡爾說:‘就算你收購成功了,你打算拿塔潘這個公司來做什么呢?你對爐灶一無所知。我知道的可能都比你多,至少我管理過類似的一家企業。我可以告訴你,塔潘的那些店實在太糟糕了。’
“卡爾說我‘沒說到點子上’,我當時馬上反擊:‘我說的沒錯,塔潘的店真的很差勁。’但是對于卡爾來說,他的賺錢方式和企業生產什么基本上沒什么關系。可是我當時怎么可能認識到這一點呢?”
希納爾又去征求了另外一位朋友的意見,這位朋友曾經為另外一家野心勃勃的工業巨擘立頓工業(Litton Industries)[3]設計過收購策略。鑒于立頓也曾經有過收購塔潘的意向,希納爾希望立頓之前所做的盡職調查和資料可以為伊坎提供很大的幫助。而這位朋友對于伊坎的忠告卻是:“塔潘這個公司很糟糕,告訴你外甥,還是老老實實待在華爾街吧,別到最后沒收購成,華爾街的金飯碗也保不住了。”
于是希納爾把朋友的意見轉達給了伊坎,希望能夠借此阻止伊坎看似魯莽的決定,可是他發現,伊坎根本沒有把人家的意見聽進去。恰恰相反,伊坎淡淡地回應道:“他們知道什么?”
正如事情后來發展的那樣,這個意見沒有對伊坎產生任何作用。不久以后,伊坎就開始了對塔潘控制權的敵意收購爭奪戰,迫使公司管理層不得不求助于一個“白衣騎士”[4]來拯救這個“困獸”。但是在這場爭奪戰中,伊坎還是成了大贏家,他最后將塔潘的股票以高于買價的價格賣給了“白衣騎士”,賺得270萬美元的凈利潤。
對希納爾舅舅來說,這是終生難忘的一課。
“伊坎當時還很年輕,卻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就通過一筆交易賺了將近300萬美元。”希納爾說,“我只能說,當時我認為即便是商場上的聰明人,一輩子也賺不了這么多錢!”
“我真的被震撼到了。”
可是對于伊坎而言,塔潘收購的勝利只是證明了他之前對于企業管理者的一些理論與想法。在不遠的將來,有的管理層面對他的敵意收購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只能不惜以高價從他手上把股票買回,這也讓他初嘗所謂“綠票訛詐”(greenmail)[5]的味道。當時,伊坎首先從建倉開始吸納某個公司的股票,然后通過柜臺交易不斷吸納股份,直到有一天積累到足夠多的股份。這個時候,作為公司的主要股東,伊坎向公司管理層提出建議,要求公司在經營管理上做出重大的調整。盡管公司一千個、一萬個不愿意,他們還是答應給伊坎一個面談的機會。
到了面談這天,伊坎一出現在公司的行政辦公室里,就被邀請到公司總裁的辦公室,和總裁及其下屬開始了閉門會議。會議一開始,伊坎就不斷地抱怨,認為公司應該按照他指出的方向做出一系列的改進和提高,以提高公司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盡管伊坎有意透露了他的打算——“如果公司不做出這些改變,那么他作為公司目前最大的股東,很可能會為了推動這些改變而謀求公司的控制權”——但他并沒有把這樣的意思直接表達出來(在這一階段他更多的仍然是在試探)。
總裁和他的下屬并沒有打斷伊坎,而是在靜靜地聽完伊坎喋喋不休的發言之后,請伊坎在休息區等待,之后便單獨和應邀前來的一位投資銀行家交換意見。伊坎這個時候仍然滿懷信心,認為自己已經成功說服管理層對企業進行重組,事情會像他預期的那樣發展。當投資銀行家走出來的時候,伊坎熱情地向他打招呼,同時問道:“他們怎么說?他們怎么說?”
可是事情完全出乎伊坎的意料。接下來的交談是這樣的。
銀行家:“你知道嗎?伊坎,他們不喜歡你!”
伊坎:“是嗎?我還以為我已經說動他們了呢!”
銀行家:“是的,他們就是不喜歡你,你沒看出來而已。你猜下一步我們會怎么做?我們知道你很難對付,也知道你過去對別的公司做了什么,不過我們還是打算讓你知道我們下一步怎么做。”
銀行家接著說:“我也不想嚇唬你,但是我們已經決定從你的聲譽入手來對付你。我們已經找了三家公關公司合作,要知道,這三家公司可是紐約最負盛名的。也許你不會被嚇唬住,但是從明天開始,我們就會開始破壞你的聲譽。我們會叫你‘騙子’,想必你太太也不愿意和一個騙子去餐廳用餐吧?這可不是什么好名聲,也許你的朋友也會在一邊竊笑呢。所以好好考慮一下吧。但是事情到這里還沒完,如果你繼續購買股份,我們就會稀釋你所購買的這些股份,我們肯定會這么做。我們會面向公眾,面向我們的親朋好友,公開發行大量的股份。這就像是你不停地購買股票,而我們不停地印刷股票那么簡單。”
銀行家繼續說道:“這就好像過去那些強盜資本家那樣,你應該也知道的,范德比爾特[6]在購買股票的同時,其他人比如菲斯克和古爾德卻在自己的地下室不停地印刷股票賣給他。而我們現在也會這么做來對付你。我們會不停地發行新的股票,然后把這些新股票到處分發給其他人。這只是我們計劃的一部分,我們還有別的招數來對付你,但我現在還不會告訴你!”
正當伊坎以為他的對手不會輕易屈服的時候,對方突然又掏出了他們的“蜜罐”,代替了剛剛的“當頭一棒”。
“另一個可能性,”銀行家接著說,“則是我們愿意馬上給你1000萬美元利潤,然后你同意放棄這次收購。另外,我手上還有其他10家公司的信息可以告訴你,你可以去收購它們。你看怎么樣?需要24小時考慮一下嗎?”
顯然,對于一個期權市場出身的交易員來說,伊坎深知落袋為安的道理,并不需要深思熟慮。
于是,伊坎說:“我不需要24小時,我現在就答應你。”
這次對于伊坎這個聰明而又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來說,不只是一次財務上的收獲,它還給伊坎打開了一扇門,使他在接下來的10年時間里撼動美國企業界,賺個盆滿缽滿。
如今的伊坎企業,包括了證券交易、鐵路貨箱租賃、房地產業、航空業、垃圾債券交易和良種馬養育。其總部坐落在紐約芒特基斯科的一個低矮卻現代的辦公樓里,離伊坎那120英畝(約合48.6萬平方米)的莊園只有幾分鐘的距離。伊坎的辦公室雖然仿照了英國公爵的客廳的樣式來修建,卻有一個板球場[7]那么大,里面鋪著精致典雅的東方地毯,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古董,屋內的一切都展現著主人的財富和權力。走廊的盡頭是內陽臺,環繞著整個辦公室,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的書籍。辦公室里有個私人電梯,就在伊坎那巨大的辦公桌旁,伊坎可以直接坐電梯去樓下的私人餐廳就餐。就餐的環境也很奢華,餐廳正對著下面的池塘和巖石花園,可以令伊坎緩解疲勞,放松心情。
眾所周知,伊坎素來習慣于馬拉松式的談判,談起來往往不分晝夜,因此辦公樓里奢華的會議室也散發著權力的味道。會議室里12張米黃色的絨皮沙發圍繞著巨大的會議桌,會議桌的主位手邊有個電話控制臺,邊上還放了個遙控器,可以控制窗簾后面遮光簾的升降。紅木墻壁上鑲嵌著一幅油畫,畫的是一匹1957年獲勝的純種馬,叫“勇敢的統治者”[8]。伊坎通過自己旗下的福克斯菲爾德純種馬養育公司也培育了一匹令他自豪的大獎賽母馬,叫“草原之星”。
當一位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9]的高管來參觀伊坎的公司總部時,他和下屬開玩笑說:“天吶,我們為這家伙賺了太多錢了。我們有必要回去考慮一下對他提高收費。”
伊坎常用的交流方式是電話,可以說是整天與電話為伴。每次打電話的時候,他手邊控制臺上的燈光就閃爍個不停,提醒著他有很多來電在等待接入。這些電話無非是那些律師、投資銀行家或是其他各種人士打來的,告訴他哪些航空公司運營不佳,哪些賭場可以便宜買進,有哪些被低估的公司……總之就是告訴伊坎哪些企業可以成為下一個收購目標,就像買魚時在水桶里挑魚一樣。
他說起話來,也夾雜著紐約客獨有的風格,看似天馬行空,說話很感性卻又不時夾雜幾句罵人的話。談話的時候,他會完全沉浸其中,閉上雙眼,一只手撓抓著他略顯稀疏的頭發,盤算著如何在這場他最擅長的智慧較量中取勝。作為一個談判大師,他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其他任何人,他對別人的期望總是做最壞的打算,無論是對自己的對手還是盟友都是這樣,沒有絲毫的掩飾。
“如果你想在華爾街交到真心的朋友的話,”伊坎曾經說,“你還不如養條狗!”
盡管伊坎身邊不乏領著高薪的公司高管和各種阿諛奉承者,伊坎只對一個人的意見較為在意,這個人就是他長期的工作伙伴和密友——阿爾弗雷德·金斯利。作為伊坎的早期追隨者,金斯利一直在伊坎身邊幫他辨認收購中可能出現的陷阱,設計具體的收購策略,向伊坎指出收購的利弊。金斯利很有金融頭腦,對企業財務報表十分熟悉,可以從一大堆枯燥的數字中發現大好機會。通常金斯利在后臺處理和準備好數據,然后將他的發現傳達給伊坎,最終由后者將這些發現轉化為實際成果。
“伊坎和金斯利就像街邊的一對小攤販。”約瑟夫·科爾,環球航空(現被伊坎收購)的前任總裁評價道,“伊坎經常沖著金斯利大喊大叫,但是金斯利似乎并不在意。他很聰明,他會用伊坎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闡述問題。比如我過去經常用現金流來說明問題,可是金斯利在向伊坎解釋的時候會說:‘你投入這些錢,那么你將得到如下的這些。’伊坎更接受金斯利的解釋方法。”
很多熟悉他們兩個的人都認為金斯利必定為伊坎賺了不少錢。可是伊坎從來沒有把金斯利當作他的合伙人。在卡爾·伊坎的王國里,是不允許出現合伙人的,所有的一切都要由伊坎國王說了算。
“伊坎對每個人都很苛刻。”伊坎早期收購案的代表律師馬爾文·奧爾山這么評價,“伊坎玩的游戲一般人玩不了。”
“伊坎不會照顧任何人。那些和巴斯、米爾肯、佩雷曼合作過的人都或多或少能靠他們的權力分杯羹,可是和伊坎合作卻什么也分不到。如果金斯利賺了些錢的話,那也是靠他自己的投資能力賺來的,伊坎是不會和任何人分享成果的。”
伊坎對自己的金融策略有個正面的總結,這可以從他和一位聯邦法官杰拉德·高特爾的談話中看出端倪。1984年,伊坎被指控在購買和出售薩克森工業的股份的過程中有不當行為。當伊坎解釋他的股票操作思路時,他說:“如果價格合適,我們就會出售。我想,這適用于其他的一切東西,當然你的孩子和夫人就未必包含在內了。”
當法官驚訝地問:“未必?”伊坎肯定了法官的疑慮:“是的,未必!”接著伊坎又加了一句,“請別告訴我的太太!”
伊坎身高近一米九,略顯笨拙,走路還有點內八字,他很難找到合身的衣服,簡直就是拉長版的梅爾·布魯克斯[10]。他穿的藍色西裝根本不合身,就像是從羅伯特·豪爾[11]的破產清倉大甩賣里淘來的一樣,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位能排進《福布斯》富豪榜前400位、坐擁6.5億~10億美元資產的大亨穿的。
“伊坎的行為總是有一些古怪。”一位德崇證券的前銀行家這么評價道,他曾經參與過伊坎1985年對菲利普石油的收購案,“有很多次,我正在伊坎的辦公室和他談事情,突然他說抱歉要打斷一下,因為他要去換個襪子。換襪子?為什么他非得現在換?而且這不是一天只發生了一次,而是許多次!我從來沒直接問過他——你肯定不會去問你的客戶這種問題——但是我還是覺得這個人做事有點不合常理。”
雖然伊坎一般都能夠非常專注地處理手頭上的收購案,但是他還是常常會跑題。有這么個經典的事情,當伊坎正在和曼哈頓一位非常著名的律師討論策略問題的時候,他突然緊緊盯著手里的圓珠筆。在咕噥著表達了他對這個圓珠筆品牌的不滿之后,他把他一直以來的秘書蓋爾·高頓喊了進來,大聲說他多么多么不喜歡這個牌子的圓珠筆,質問他為什么公司要采購這個牌子的筆,難道就買不到更好的筆了嗎。整整15分鐘里,伊坎就圓珠筆的話題喋喋不休,直到把他要說的話說完了,才再度回到手頭的案例上來,好像剛剛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
當你近距離接觸伊坎,看到他廉價的西裝、笨拙的步伐,見識到他時不時的跑題,你會懷疑眼前的這位真的就是傳說中那個可怕的企業掠奪者和金融策略家伊坎嗎?這不會是從布魯克林跑出來給人看店的伙計吧?
但是一段時間之后你就會意識到,這的確是真正的伊坎。在現實版的“大富翁”游戲中,智慧、創造力和魄力永遠比衣著光鮮更加重要,而像伊坎這樣的人寥寥無幾。正是在這樣現實的游戲中,伊坎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從一個紐約皇后區中產階級出身的普通小孩轉型成為資本運作體系下的一位強人。僅僅用了10多年的時間,伊坎就將他過人的智慧和敢作敢為的性格完美結合,充分利用了美國企業界所暴露出的漏洞,從中賺取了大量的利潤。被他“進攻”過的公司數不勝數,包括塔潘廚灶、馬歇爾·菲爾德百貨、美國罐頭公司、縫紉花紋、菲利普石油、切斯堡旁氏、歐文-伊利諾斯、ACF工業、環球航空、德士古石油和美國鋼鐵馬拉松集團。
“跟隨伊坎這么多年,我覺得他就像一頭在鐵絲圍墻外咆哮著、時刻準備著的公牛。”蓋爾·高頓——一位從1978年就開始跟隨伊坎的秘書說,“他總是在想辦法突破那個鐵絲網,就算其他人都覺得這不可能,伊坎總能想辦法做到。”
盡管很享受那種可以讓其他公司總裁不寒而栗的感覺,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喜歡融入各種主張和概念中,并從中嘗試去創新。他坐在辦公桌前的時候,還是會花時間用剪刀把圖表、文章和股票走勢圖等都剪下來,粘貼在他的記事本里。在家工作的時候,他會聽音樂——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弄臣》是他最喜愛的兩首。他總是能想辦法把信息整合起來,然后捕捉到別人沒有覺察到的信息。他很少依賴他手邊那些律師和投資銀行家的建議,伊坎本人對這些所謂的“專家”是很不屑一顧的——他更愿意自己獨立思考,自己主導談判。
“伊坎喜歡跟著自己的感覺走,然后根據自己的想法決策。”曾經在丹河公司、菲利普石油和縫紉花紋的幾個收購案里代表過伊坎的律師西奧多·奧特曼評價道,“我們就算把世界上所有知名的專家集中起來提出個方案,伊坎還是會說:‘不如我們再換個思路看看。’”
“他一定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顯然,伊坎的想法總是十分出彩,作為投資銀行家的布萊恩·弗里曼曾經說過:“如果伊坎活得夠久的話,他可以把這個世界上的錢全都收入囊中。”
然而近些年來,即便是伊坎最堅定的支持者也意識到,如果伊坎對對手的打壓太過頭的話,最終難免會惹禍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