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今昔物語,如是我聞
- 日本,一種紙上的風景
- 周朝暉
- 4414字
- 2021-04-19 14:26:19
漫漫溽暑,讀書消夏。這個暑假似乎在摩挲翻讀《今昔物語集》中倏忽而過,上中下三大卷中的《本朝世俗編》部分還遠沒翻完,已是涼風拂面、蟬鳴轉微的初秋了。此書是我常讀之書,早年購有小說家福永武彥的現代日語譯本(筑摩書房文庫本,1991年10月),是個選譯本。我還藏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上下兩卷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4月)。據介紹,此前新購的新星出版社譯本是在2006年9月初版的基礎上的再版,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同出一源,都是采用20世紀50年代經周作人校譯而未能出版的譯本。此外,萬卷出版公司也就是原遼寧畫報出版社也出過一個譯本。一部日本千年前的古典,在中國大陸居然有兩三個版本并在十年內重印,甚至連專攻比較文學的日本教授都稱奇,至少說明它并非冷僻。
《今昔物語集》是日本古代最早的話語故事集之一,又名《宇治大納言物語》。冠名物語,但與王朝時代的物語文學不同,一般歸入說話(口傳)文學領域。日本的說話文學發足較早,受中國唐朝《冥報記》[唐代紀實故事集,作于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此書乃唐臨所撰]、《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唐代孟獻忠撰)之類志怪靈驗小說故事文學的啟迪和示范,亦步亦趨模仿,到公元八、九世紀之交日本出現了第一部說話故事集《日本靈異記》(景戒著,又名《日本國現報善惡靈異記》),最大的特點就是按照“書寫了此前不曾成為文學表達對象的民間故事的世界,而顯出說話文學的特質”(《日本文學史》,[日]古橋信孝著,徐鳳、付秀梅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其后又出現了《三寶繪》《本朝法華驗記》等書。不排除《今昔物語集》的成書可能受了這類話本小說影響的可能性。
《今昔物語集》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至今是個謎。據研究推測,此書出現在1120—1449年間,因為1449年其他文字資料中才出現了有關它的記載;而在此前,發生了諸如保元之亂(1156)、平治之亂(1159)等一系列驚天動地的歷史大事件,如果是生活在12世紀中期前后的人,對這些重大事件不可能沒有觸及,但書中對此卻付諸闕如。
雖冠名“物語”,但《今昔物語集》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間故事或傳說,而是有本有源,主要取材自中國、印度和日本的典籍文獻資料。文學史家古橋信孝說:當初寫這本書的人,就有收集全世界故事的意圖和志向,因為在當時,印度、中國、日本幾乎就是整個世界的概念。《今昔物語集》現存三十一卷,其中缺了第八、第十八和第二十一卷,合計收有1040余則故事,作者不詳。其中第一卷至第五卷是天竺(印度)部分,主要敘述的是有關于釋迦牟尼的一生及其生前死后的逸事傳說;第六卷至第十卷是震旦(中國)部分,主要敘述關于中國的孔子、王昭君、楊貴妃等人的逸事傳說。第十一卷至第三十一卷是本朝(日本)部分,主要敘述的是日本各個階級、各種人群的事情以及神佛鬼怪等方面的逸事傳聞故事,這部分可以說是古代日本說話故事的集大成之作。
在文體上,此書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漢字與假名混雜的文體,因而具備了口述文學的特點,而以往這類文章都是用漢字書寫的。最能體現口述文學這一特色的就是幾乎每段故事的開頭都冠以“今昔”二字,這也是書名的由來。這里的“今昔”,是個偏正詞語,并非指現今與過去,而是一種講故事的慣用模式和套路,意為“如今說起來,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話說很早很早以前……”,類似long long ago…或once upon a time…等西方說話文本常見的開頭,讀起來頗有一種地老天荒的滄桑感,也正如佛經文學里常見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轉述的是過去就有的教訓或傳聞:“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佛地經論》)在內容構成上,中、印、日三個國家的故事組成三個部分;每部分又分“佛法”和“現世”二編。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通常蹈襲這樣的模式套路來展開:先論說一通因果報應的佛教訓誡,然后圍繞這一訓誡講故事加以例證,頗具原生態說話文學的質樸天真。
這部說話集誕生以來,僅以手抄本流傳,鮮為人知。江戶時代,隨著活字印刷術的發展,古代經典的普及成為可能,《今昔物語集》方以活字印刷本面世,而此前只是半死不活的冷僻典籍。江戶時代,朱子學被奉為幕府國家意識形態的官學,漢詩漢文是高端文化,大受推崇。到十八九世紀,好像要和“漢學熱”對著干似的,日本興起了研究本國固有文學傳統的“國學熱”,尤其是《今昔物語集》中的日本本土故事部分被當作研究、整理本邦原汁原味的文化傳統才漸為人知。不過就其影響而言,它與《源氏物語》和《竹取物語》之類的物語文學根本無法同日而語,長久鮮有人問津。它就像《石頭記》中的那塊頑石,被埋沒在青埂峰下路邊的荒草中,癡癡等了800年,終于等來了空空道人將它帶到凡塵世間亮相,塵凈生光大放異彩。那空空道人就是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活了35年,短短10年的創作生涯里留下的150余篇小說中,最廣為人知的要算《羅生門》吧。其實對芥川而言,這篇小說只能算少作,1915年10月刊發于東京帝國大學??兜蹏膶W》時,芥川還只是英文系二年級學生,以此為敲門磚才入了漱石門下。但這篇小說似乎不大被漱石看好,翌年,芥川發表了《鼻子》,才獲其激賞并被預言他在文學上的無量前程,由此登上文壇,因此文學史通常將《鼻子》作為芥川的出道之作。1955年導演黑澤明將《羅生門》與芥川的另一篇小說《竹林中》進行整合改編搬上銀幕,獲得國際大獎,芥川的小說才和電影一起走向世界。后來連一部塵封的日本平安時代話語故事集《今昔物語集》也跟著雞犬升天,注家、研究家蜂起,儼然成為一門大學問。
芥川對《今昔物語集》情有獨鐘,或者說慧眼獨具,發現了其中隱藏的文學寶貝。早期之作,無論是《羅生門》,還是受夏目漱石激賞的《鼻子》,素材都來自《今昔物語集》。此后為他奠定大正時代最優秀作家地位的諸多名篇,諸如《芋粥》《往生繪卷》《六宮公主》《青年與死》《運》《偷盜》等,占其歷史小說題材的1/5??梢哉f,芥川靠這部原典出道,又靠它撐起了一片文學天空。
小說《羅生門》的素材分別取自卷二十九第十八篇的《羅城門登上層盜人語》和卷三十一第三十一篇的《在東宮侍衛班房門前賣魚的老嫗》一段。前者原文只有寥寥幾百字的篇幅,講一個被主君解雇的武士浪人為了生存淪為盜賊到京都行竊,登上都城平安京南面的羅城門(羅生門)上躲藏,準備等夜色降臨后偷盜。突然發現有個老太婆在拔女尸的頭發,刀鋒逼問下,老太婆才道出要將死人頭發做成假發賣錢的實情。浪人一不做二不休搶了老太婆的衣物和女尸的頭發出城遁去。在小說中,芥川通過老太婆之口又側面寫了女人生前的劣跡:為了在嚴酷的世道中生存,女人生前也曾做過勾當,用蛇肉干充當魚干坑錢——這部分的素材即取材于前面所說的《在東宮侍衛班房門前賣魚的老嫗》。這兩段毫不相關的內容,原文也就短短幾百字的故事,被芥川糅合、加工,衍生出一篇五六千字的小說,背景清晰,人物一下子豐滿鮮活起來,兩個活人連同一具死尸,在羅城門下演繹了一場極端個人主義者自私自利的丑劇。而《竹林中》的出典則在卷二十九第二13篇的《攜妻同赴丹波國,丈夫在大江山被縛》橋段。大受漱石激賞的《鼻子》,來源于同書卷二十八第二十篇的《池尾禪珍供奉鼻長過人》,糅合《宇治拾遺物語》第二卷《長鼻僧人》及果戈理的小說《鼻》的啟示創作而成的。因此,說《今昔物語集》是芥川的文學起家之本一點不為過,甚而這一旨趣也影響了他后半生的文學創作。文學來源于生活,芥川則來源于書齋,從故紙堆里尋找靈感和題材,不凡之處在于他賦予了舊典以生命并形成自己的文學特色,正如魯迅稱道的“經他改作之后,都注進新的生命去,便與現代人生出干系來了”,這點很像同樣是學者型作家的博爾赫斯,博學、機智、深刻,自成文學格局。但這樣的文學似乎不容易復制,所以芥川在文學領域的開拓和探索最終隨著他的辭世戛然而止,似乎后繼乏人。
有關和《今昔物語集》的不解之緣,芥川寫有一篇讀書隨筆《關于〈今昔物語〉》,洋洋數千言,娓娓道出這部古典的藝術特色與文學價值,或可以視為理解芥川文學創作的解密暗碼。
在芥川看來,《今昔物語集》三部分中,本朝(日本)部分最為有趣,本朝部分中又以“世俗”和“惡行”——類似新聞報紙中社會版內容,最令他感到興味,認為它們“充滿了美麗的鮮活氣息”,是《今昔物語集》的藝術生命。這種“鮮活氣息”使得該書中的本朝部分“綻放野蠻的光芒”,也就是“野性之美”,是一種“距離優美、纖細之美、最遠的美”。極盡優雅、纖細之美的代表作或許可以舉出被后世尊為王朝文學巔峰的《源氏物語》。在芥川看來,在表達“世間婆娑之苦”方面,《源氏物語》是優雅地描寫了這種痛苦,而《今昔物語集》則野蠻甚至殘酷地表現了這種痛苦而充滿野趣生機之美,這是它的另一個藝術生命。比如,芥川津津樂道的《某人下關東途中與蕪菁交合生子》一文,寫一個從京都到關東的男子,旅路上性欲涌起,瘋狂想女人不可遏止,經過某村蕪菁菜地時,挑了一棵最肥白水潤的大圓蘿卜,中間挖一個洞,“對著那個洞完成淫事”。后來菜園主人帶奴婢前來采摘,一個十四五歲的女孩吃了那個男人發泄后留下的圓蘿卜,居然十月懷胎,產下一個漂亮女嬰。這樣無厘頭的“黃段子”要在當今世道,被官方主管文教部門科以“有傷風化罪”是板上釘釘的事,但芥川愣說他從中發現了另類的“野趣之美”!
“閃耀著這種美的世界,也絕非只在宮廷之中。出沒這個世界的人物,上至一天萬乘之君,下至土民、強盜、乞丐……甚至也涉及了觀世音菩薩、天狗、妖魔鬼怪,等等”。在芥川看來,不只是俗世中的人,神、鬼也都有痛苦和精神斗爭,《今昔物語集》正是“出色地表現了這種精神斗爭”。他寫道:“每當我翻開《今昔物語》的時候,都感到當時人們陣陣飛揚的哭聲和笑聲,而且感到他們的輕蔑、他們的憎惡(如貴族對武士的憎惡)也夾雜在那聲音之中?!睋?,芥川將這部古典稱為“王朝時代的《人間喜劇》”。此外,他對其中的“佛法”部分也感興趣,因為從中可以得知“當時的人們是怎樣切實地感受到那種來自天竺的、超自然的東西——佛、菩薩以及天狗等超自然物的存在。那時的人們活生生地看到,或者至少在幻覺中目擊了這種超自然的存在,從而對超自然的存在產生了恐懼及尊敬之念”。
因此,這部滿載“鮮活氣息和野性之美”的故事集,具有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這種魅力的秘密被芥川挖掘到了,他說“我們有時候會向遙遠的過去去尋找我們的夢??墒?,據《今昔物語集》所講,就連那王朝時代的京都也并不是比東京以及大阪少了娑婆苦的地方。誠然,牛車熙熙攘攘的朱雀大街想必是繁華的??墒?,一旦走入那里的小巷,也有群群野狗爭食路旁尸體之肉的現象,而且到了夜晚更加可怕。一旦超自然的存在——巨大的土地菩薩,變為女孩的狐貍精,等等,都曾行走于京都春天的星光之下。修羅、惡鬼、地獄、畜生等的世界,并沒有總是在現世之外……”
光陰似箭,忽忽千年。人心不古,今世看來依然是婆娑之世,俗世的“精神斗爭”何嘗有一刻消停過?天性敏感的芥川從這部古典中捕捉到的,或許正是根植在人性深處那么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恒不變的弱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