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大起義的爆發

人禍、天災,造成了元末的經濟殘破,民不聊生,但元朝統治者卻仍然醉生夢死地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于是民怨沸騰,民謠四起。當時,人們往往借用一些自然現象,編造出短小生動的民謠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如河北有童謠云:“塔兒黑,北人作主南是客;塔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痹诤幽嫌忻裰{:“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被闯貐^有童謠:“富漢莫起樓,窮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a href="#jz_01_0543" id="jzyy_01_0543">(1)這些民謠,很明顯是反對元朝統治的,它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愿望,所以一經出現,就不脛而走,傳遍各地,鼓動人心。浙江溫州和臺州地區的人民,由于受不了地主階級和元朝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直接在村邊豎起造反的大旗,旗上寫著:“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2)人心思反,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一個共同愿望?!吧接暧麃盹L滿樓”,各地的小股農民暴動,揭開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一、大起義的前奏——趙丑廝、郭菩薩和棒胡、彭和尚等的起義

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民趙丑廝、郭菩薩倡言“彌勒佛當有天下”,號召人民起義,被元政府逮捕處死(3)。

至元三年(1337年)廣州增城縣民朱光卿起義,“其黨石昆山、鐘大明率眾從之”。他們建立大金國,年號赤符。同時,“惠州歸善縣民聶秀卿、譚景山等造軍器,拜戴甲為定光佛”,與朱光卿相結合,聲勢更為盛大(4)。

同年,河南陳州(淮陽)棒胡起義于汝寧信陽州,率眾攻占歸德鹿邑,屯營于杏岡。棒胡原名閏兒,以善使棒聞名,起義時燒香聚眾,制彌勒佛小旗,建年號,自稱“李老君太子”(5)

至元四年(1338年),袁州(今江西宜春)僧彭瑩玉(一稱彭和尚)和他的徒弟周子旺率眾五千余人起義,“背、心皆書佛字”(6)

至元五年開封杞縣人范孟起義,假傳皇帝圣旨,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月祿帖木兒等(7)

至正六年(1346年)有騎“賊”四十人,阻扼李開務之閘河,邀截漕舟三百艘,使得元朝由南往北每年運糧幾百萬石的漕運受到阻塞(8)

至正七年,江陰、通、泰、鎮江、真州等沿江一帶郡縣的人民不斷起義,集慶花山的起義軍三十六人,乘戰船往來于江上,“官軍萬人不能進討,反為所敗”(9)。

同時,各地少數民族人民也不斷舉行起義。至正八年,遼東女真族人鎖火奴以及遼陽兀顏撥魯歡,都自稱是大金的子孫,起來反抗元朝的統治。

元順帝時,廣西和湖廣地區的瑤族人民不斷起義。至正三年(1343年),元朝政府鎮壓了道州、賀州的瑤人起義,殺害了他們的首領唐大二和蔣仁五,但其部屬蔣丙依然堅持斗爭,“自號順天王,攻破連、桂二州”(10)

這些起義,雖然為時不久,都被元朝政府所鎮壓,但卻揭開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者提出的彌勒佛降生救世的號召深入人心,他們英勇斗爭的精神鼓舞著人們前仆后繼。農民起義此伏彼起,繼續不斷地打擊著元朝的反動統治,而且聲勢越來越大,最后終于爆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

二、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和龍鳳政權的建立

韓山童是紅巾軍的早期倡導人和組織者。韓山童的祖先原是欒城人,他的祖父是白蓮教徒,因為傳播白蓮教的教義而被元朝政府以“燒香惑眾”的罪名,謫徙永年(今河北永年)。元朝末期,韓山童繼承祖父的事業,繼續宣傳“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當時,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廣大勞動人民亟盼得到解救,因此,河南、江、淮間的人民對韓山童的宣傳“多信之”(11)。

當時韓山童等奉的是彌勒佛,因此就叫做彌勒教或白蓮教。因宣傳“明王出世”,又叫做“明教”。明教淵源于唐代傳入中國的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它是摻和了基督教、祆教、佛教而成的。其主要教義為二宗三際,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不同力量叫明、暗兩宗。明是善,暗是惡,兩者互相斗爭,經過初際、中際、后際三個階段。初際時,明、暗兩宗形成對立狀態。中際時,暗的勢力擴大,壓迫明的勢力。這時明王出世,經過斗爭,把暗的惡勢力趕走。后際時,明暗各復本位。明教傳入中國后,又和在民間流傳的彌勒教、白蓮教相混合。彌勒教和白蓮教都屬佛教的凈土宗。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滅度后,世界變壞了,要等到彌勒佛出世時,世界才會變得美好起來。白蓮教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因其儀式和戒條跟彌勒教相近,所以后來在民間流傳時也就混合在一起了。

明教和彌勒教都不滿現狀,主張改變現狀,都相信和期待著未來的美好世界。因此,“彌勒下生,明王出世”就成為鼓動和組織群眾起義的有力號召。

至正十一年(1351年)河南歸德知府觀音奴向元朝中央政府報告說:“今河決白茅,日徙而北,失其故道,當疏塞以為地利?!?a href="#jz_01_0554" id="jzyy_01_0554">(12)當時中書省右丞相脫脫正因變更鈔法失敗,物價騰貴,就想以治河來挽回他的聲譽,對元順帝說:“皇帝方憂下民,為大臣者職當分憂。然事有難為,猶疾有難治,自古河患即難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a href="#jz_01_0555" id="jzyy_01_0555">(13)于是他派工部尚書成遵前去勘察,成遵回來說:“工不可興,浩大難成。且現今南陽、安豐盜賊成群,萬一與挑河人夫相挺而雜起,此大亂之機,非細事也?!?a href="#jz_01_0556" id="jzyy_01_0556">(14)其他許多官僚也紛紛反對,脫脫不聽,貶成遵為長蘆鹽運使,擢升賈魯為工部尚書兼河防使,總治河防。就于這年四月,“發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十五萬”前去興工。為了防備挑河夫的動亂,又調派了廬州等地的二萬軍隊去監視。準備挖掘自黃陵岡南達白茅和自黃陵岡西至陽青村的河道,使黃河東流復故道(15)。正在籌劃起義的韓山童等人聽到了這個消息,十分高興。原來,元朝政府怕人民聚眾鬧事,一再申令嚴禁集會,現在元朝政府自己把一二十萬人民聚集到挑河工地上,正是宣傳鼓動起義的大好時機。當時在黃河南北一直流傳著一首民謠:“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a href="#jz_01_0558" id="jzyy_01_0558">(16)于是韓山童等人就因勢利導,鑿了個一只眼的石人,并把那首民謠略作改動,刻在石人的背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預埋到黃陵岡要挖的河道里。元朝的治河官吏不管河工的死活,克扣河工的“食錢”,“河夫多怨”。正在這時,河工在黃陵岡上掘出了一只眼的石人,看到在它背上刻著的兩句話和當時在社會上流傳著的民謠相符合,大家感到十分驚詫,就紛紛計謀造反。(17)

韓山童和他的同道潁州(今安徽阜陽)人劉福通及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等聚集了三千人在潁州潁上縣白鹿莊密謀起義,為了便于更加廣泛地動員群眾,他們就宣稱“山童,宋徽宗八世孫,當主中國”(18),并說劉福通是宋朝大將劉光世的后代,當輔佐舊主恢復大業。于是大家共同推戴韓山童為明王,“乃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謀起兵,以紅巾為號”(19),由于不慎泄漏了消息,韓山童被捕殺,其妻楊氏帶著兒子林兒逃到武安山中。劉福通聚集部分起義群眾組織農民起義軍,并出敵不意,于這年五月迅速攻占了潁州,占領了元朝屯糧地點朱皋(鎮名,今屬河南固始縣),獲得了大批糧食,散發給貧苦人民,壯大了起義隊伍。接著攻下了羅山、上蔡、真陽、確山。到九月又攻下了汝寧府和光、息等縣。起義軍發展迅速,貧者踴躍參加,“眾至十余萬,元兵不能御”(20)。

起義軍因“以紅巾為識”,所以稱為“紅巾軍”,簡稱“紅軍”;又因他們燒香禮拜彌勒佛,所以也稱“香軍”。當時有人寫詩嘲諷元朝政府說:“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a href="#jz_01_0563" id="jzyy_01_0563">(21)民間還流傳著一首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22)生動地刻畫了元朝政治的腐敗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怨憤情緒,揭示了大起義爆發的根源。

元朝政府聽到紅巾軍起事的消息,立即派樞密院同知赫廝禿赤領阿速軍六千會合漢軍去鎮壓。阿速軍是色目人所組成的軍隊,“素號精悍,善騎射”。赫廝與河南行省徐左丞一起進兵,這兩個帶兵將領,“但以酒色為務,軍士但以剽掠為務”,根本不作戰斗部署。赫廝看見紅巾軍陣勢壯大,揚起馬鞭連聲高喊:“阿卜!阿卜!(走!走?。薄坝谑撬拷宰摺?。成為淮上人們的一種笑談(23)。阿速軍不戰而潰,后來赫廝死于上蔡。元朝政府另派鞏卜班平章為將,領侍衛漢軍會同愛馬韃靼軍共數萬眾,進抵汝寧,屯扎在沙河岸。鞏卜班也和赫廝一樣,“日夜沉溺酒色,醉臥不醒”。起義軍于夜間襲擊其營,元軍亂作一團,主將也找不到了。第二天在戰場上查閱死人時,才找到了鞏卜班的尸體。主將死掉了,幾萬人的部隊潰退數百里到項城縣屯扎。元朝政府遭到了兩次失敗之后,就命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代為總兵,率精兵三十余萬,滿載軍需物資,氣焰囂張地殺奔紅巾軍,但當接近紅巾軍時,就不敢繼續前進了,和他的前任一樣,駐扎在汝寧沙河岸,兩月不敢出戰。一夕,軍中夜驚,自相擾亂,也先以為起義軍殺進營寨來了,就盡棄軍資器械,糧運車輛山積,僅收散兵萬人,一直逃到開封城下(24)??梢娫婈牭母瘮∨c無能。

劉福通的農民起義軍幾次打退了元朝軍隊的進攻,隊伍得到了壯大,立足點穩固下來。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劉福通在碭山夾河找到了韓林兒,把他迎來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皇帝,號小明王,國號大宋,建元龍鳳。以林兒母楊氏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劉福通、羅文素為平章政事,劉福通的弟弟劉六知樞密院事。于是和元朝相對立的農民政權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了(25)

三、彭瑩玉、徐壽輝領導的蘄黃紅巾軍和天完政權的建立

1.天完政權的建立和“摧富益貧”口號的提出

在劉福通領導的汝、潁紅巾軍起義的影響下,原在袁州發動過起義的彭瑩玉,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又與徐壽輝、鄒普勝于蘄州起義。彭瑩玉原是袁州“莊民家子”,本不姓彭,自幼出家,即從其寺僧之姓。后因其家鄉民“皆患疾疫”,彭瑩玉以清泉水為人治之,“疾者皆愈,以故袁民翕然事之如神”。袁州起義失敗,他逃避到淮西,“淮民爭庇之”(26)。徐壽輝,一名貞一,蘄州羅田縣人,是一個布販。鄒普勝,黃州麻城人,是一個鐵工。彭瑩玉在袁州起義失敗后,繼續宣傳“彌勒佛下生,當為世主”的造反輿論。蘄州起義中,他們共推徐壽輝為主,以紅巾為號(27),起義后的第二月(九月),就占領了蘄水縣及黃州路。十月,徐壽輝以蘄水為都稱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以鄒普勝為太師。當時南方人民在元朝政府和地主階級壓迫剝削下,“皆相為亂”(28)“江南諸郡盜賊充斥”(29)。所以徐壽輝起義軍所到之處,都得到人民的擁護,發展迅速。起義后不到半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就攻占了湖廣行省的首府武昌,接著起義軍分幾路向外擴展。向今江西、安徽、浙江方向發展的,先后攻下了江州、南康、袁州、饒州以及徽州,直至安吉、杭州等地。向湖南方向發展的,先后攻下了常德、潭州和寶慶等地。向湖北西部發展的,先后攻下了沔陽、中興、荊門及襄陽等地。起義軍所到之處,元朝“官軍多疲懦不能拒”,狼狽潰逃,而廣大貧苦農民則紛紛參加起義軍。如至正十二年三月,徐壽輝部項普略的起義軍到達江西饒州地區時,數日之間就有幾萬人參加起義軍,“皆短衣草履,齒木為耙,削竹為槍,截緋帛為巾襦,彌野皆赤”(30),聲勢十分壯盛。起義軍紀律嚴明,至正十二年七月,攻下杭州時,“不殺不淫”,也不強制人民去當兵,只是把“投降者注姓名于簿”,但對元朝政府搜刮得來的府庫財物,則加以沒收,“悉輦以去”,深受杭州人民的擁護。而元朝的官員,當起義軍進城時狼狽逃竄,等起義軍退走時,則又耀武揚威地進入杭州,“舉火焚城,殘蕩殆盡”(31)。

徐壽輝所領導的紅巾軍,還推行了剝奪富家、救濟貧民的政策。至正十二年(1352年),江西宜黃一路涂佑所率的義軍進入福建,和邵武建寧應必達所率的一支起義軍共同攻占了邵武。他們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號,號召人民起來造反。他們沒收地主階級的財物來救濟貧民,有的地主逃跑了,起義軍就跟蹤到山谷中去搜索,“無獲免者”。這一“摧富益貧”的政策受到貧苦人民的熱烈擁護,“皆群起趨之,旬日之間聚眾數萬”(32)。

2.地主武裝的猖獗

面對著農民起義軍“殺掠巨室”的威脅,地主階級自然不會放棄自己的階級利益,他們要作拼死的掙扎,不少地主分子紛紛組織地主武裝來反抗農民起義軍。在江西,“故家悉為義旅”(33),他們懷著地主階級的復仇心理,兇狠地襲擊農民軍。至正十二年(1352年)閏三月,徐壽輝的部將陳普文占領了吉安路,趕跑了元軍,而地主羅明遠卻在本地組織武裝又攻陷了吉安。建昌的地主戴良也于至正十二年五月,攻陷了已為農民軍占領的建昌。湖廣地區的地主武裝也十分猖獗,徐壽輝部的起義軍將領俞君正于至正十二年八月攻下了荊門州,殺其知州聶炳。九月又打敗了元朝的四川行省咬住的軍隊,攻下了中興路(今湖北荊州市),逼得咬住逃奔松滋。但這樣一個屢敗元朝官軍的農民軍將領,卻被中興地主范忠組織的反動武裝所打敗,中興路再次陷入敵人之手?;罩莸貐^的地主武裝協助元朝政府鎮壓農民軍也十分賣力。如徽州地主汪同、程國勝、俞茂等就是其中顯著的例子。錢謙益在其《回金正希館丈書》中,對當時農民軍的發展形勢和地主武裝的反動活動曾有概括的敘述,他說:“蘄黃之賊,既陷江州,旋略南康、鄱陽,即由婺源犯休寧,一夕而陷徽州。由是而陷昱嶺關,破杭州,蔓延吳興、延陵,江南之涂炭自此始。當時克復徽、杭,殺妖彭、項奴兒諸盜魁,遏楚賊方張之勢,雖董摶霄、三旦八輩督師剿御,而汪同、程國勝、俞茂結集民兵,誓死血戰,恢復城柵,其功尚多?!?a href="#jz_01_0576" id="jzyy_01_0576">(34)

元朝政府認識到地主武裝可用,因此,竭力擴充所謂的“民兵”或“義兵”。至正十四年(1354年)二月“詔河南、淮南兩省并立義兵萬戶府”(35)。第二年二月,又“立淮東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于天長縣,統濠泗義兵萬戶府并洪澤等處義兵。聽富民愿出丁壯義兵五千名者為萬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36)。這些地主武裝在當時成為農民軍的死敵,而對元朝政府來說,在官軍不堪一擊的情況下,它們又成為其延命的強心劑。

3.元朝對蘄黃紅巾軍的圍剿

在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初期階段,徐壽輝等人所領導的蘄黃紅巾軍,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他們發展得快,聲勢盛大。因此,當時元朝的軍事部署把重點放在對付蘄黃紅巾軍上。至正十二年(1352年)閏三月,元朝政府命四川行省平章咬住率兵東向進攻荊襄,命江西行省左丞相亦憐真班率兵守住江東西關隘,并以江西行省左丞兀忽失和江浙行省右丞老老和星吉、不顏帖木兒專攻饒、信,而由浙東宣慰使恩寧普守蕪湖。對蘄黃紅巾軍形成了圍剿的態勢。這些部隊在元朝的軍隊中是比較能夠作戰的,大多由招募“民兵”而組成。如答失八都魯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進攻荊門時,“招募襄陽官吏及土豪避兵者,得義丁二萬,編排部伍”(37)。以后,他就是憑借這支隊伍起家而成為到處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劊子手。其他如卜顏帖木兒,“募壯健為兵,得驍勇士三千人”(38)。月魯帖木兒也是“招募民兵數千人”(39)而起家的。

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起義后,開始時進展比較順利,但后來由于遇到上述地主武裝和元朝軍隊的抵抗,雙方就形成劇烈的爭奪戰,在湖廣、江西、江浙省的一些戰略要地,如岳州、武昌、漢陽、江州、饒州、徽州以及杭州等地,都進行了反復的爭奪,打得十分激烈。起義軍重要首領彭瑩玉和項普略在戰斗中英勇犧牲。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元軍由信州和徽州兩路進軍攻陷了饒州后,就逐漸地向天完政權的根據地蘄水逼近。六月,答失八都魯攻陷了蘄水西北方向的安陸。七月,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阿魯輝攻陷了武昌及漢陽。十一月,江西左丞火爾赤攻陷了蘄水正南方向的瑞州。而蘄水正北方的安慶原來就由元軍駐扎著。元軍從四面向農民軍合圍,終于在至正十三年十二月攻陷了蘄水。起義軍遭到重大損失后,退避到沔陽湖和蘄春山中,堅持斗爭。

4.蘄黃紅巾軍的再起和遷都漢陽

元軍對蘄黃紅巾軍的圍剿,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攻陷蘄水為頂點,以后元軍沒能組織更大的軍事力量來對付他們。這是因為,當時在高郵的張士誠于至正十四年正月自稱誠王,國號大周;而汝潁紅巾軍也于同年五月進圍廬州。這兩處起義部隊的行動,支援了蘄黃紅巾軍,使元朝政府不得不把注意力轉向兩淮地區。元朝政府于至正十四年二月,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茍兒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以兵攻高郵”(40)。又把答失八都魯、阿兒灰等部軍隊調來汝寧和廬州。至正十四年十二月,張士誠于高郵城下大敗元軍。徐壽輝領導的蘄黃紅巾軍在這一勝利形勢的鼓舞下,再次興起,大舉出擊。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壽輝部將倪文俊又攻下了沔陽,三月攻下襄陽,五月攻下中興路,七月攻下武昌、漢陽,十一月攻下饒州路等。十六年正月,倪文俊建都于漢陽,迎徐壽輝據之。以后又連續攻下了澧州、衡州、岳州等地。到至正十七年時,又進而攻下了峽州及巴蜀諸郡。天完政權重新壯大了起來,在中央設有丞相、平章等官,以倪文俊為丞相,并設有中書省及六部。在軍制方面,設統軍元帥府管理軍隊。在地方建置上則設有行省,如隴蜀行省等(41)

四、李二、趙均用、彭大紅巾軍的起義

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起義以后,江淮一帶的農民也積極響應,紛紛起義。其中以李二、趙均用和彭大等人領導的一支聲勢較大。李二是邳州(今江蘇邳州)人,“值歲饑,其家惟有芝麻一倉,盡以賑人”,因此人們就叫他芝麻李。他目睹元朝政府的殘暴統治,就和鄰人趙均用說:“朝廷妄興土木,百姓貧苦無告,吾聞潁上香軍起,官軍無如之何。當此之時,有真男子,取富貴之秋也?!壁w均用說,要舉大事就應該把城南的彭大找來,此人“勇悍有膽略”。于是趙均用就約彭大引見李二。經過這樣的串連,共得八人,歃血為盟,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十日扮作挑河夫,日夜趕路,奔向徐州去發動起義。夜間,四人混進徐州城里,四人留在城外。到四更,城內四人點火四堆,城外四人也點火四堆,然后會合到一處,城內城外互相吶喊響應,城中大亂,城內四人乘亂奪得守門元軍的兵器亂殺,城外四人乘機進城,同聲叫殺,亂了一夜,到天明,他們樹起大旗募人為軍,人們紛紛參加,“從之者亦百余萬”(42)

同時起義的還有布王三,號“北瑣紅軍”,占領了唐、鄧、南陽、嵩、汝、河南府。孟海馬,號“南瑣紅軍”占領了均、房、襄陽、荊門、歸、峽等州(43)

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郭子興也“集少年數千人”起義,“襲據濠州”。后來朱元璋參加了這支起義軍(44)

元朝的地方官把這些紅巾軍的起義情況上報到中書省,中書省的官吏把報告加寫了標題“謀反事”。中書省右丞相脫脫把它改寫成“河南漢人謀反事”(45),把河南的漢人都說成是起義軍。這反映了脫脫這個蒙古貴族懷著對廣大漢族人民的仇恨心理;又表明他的愚蠢。脫脫是一個陰險毒辣權勢欲極盛的家伙。順帝至元時,他的伯父伯顏任中書右丞相,脫脫和其父馬札兒臺合謀攻擊伯顏,逼得伯顏在走投無路中自殺。順帝就任馬札兒臺為丞相,命脫脫為知樞密院事。但脫脫仍嫌權力不大,于是又逼著他的父親“移疾辭相位”(46)。這樣,脫脫遂于至正元年(1341年)任中書右丞相錄軍國重事。他當權后,一味粉飾太平,至正三年,脫脫向順帝說:“陛下自臨御以來,天下無事,宜留心圣學?!?a href="#jz_01_0589" id="jzyy_01_0589">(47)而當紅巾軍到處起事以后,他又“諱言中原兵亂”,被他的政敵哈麻在順帝面前揭穿真相,于是順帝就召脫脫怒責之曰:“汝嘗言天下太平無事,今紅巾軍半宇內,丞相以何策待之?”脫脫汗流浹背?!拔磶祝哉埗杰娤滦熘??!?a href="#jz_01_0590" id="jzyy_01_0590">(48)

脫脫知道元朝的官軍不足用,他接受了淮東元帥逯善之和豪民王宣的建議,募“城墅勇慣捷者”及鹽丁,“各得三萬人,皆黃衣黃帽,號曰黃軍”(49),和其他的元朝官軍一起向徐州進發。在此之前,元朝政府已派兵包圍了徐州。脫脫怕功勞被人搶走,先下命令叫進攻徐州的元軍作準備,等他到徐州后再進攻。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脫脫攻陷了徐州,芝麻李被俘犧牲。彭大、趙均用率其余起義軍退到濠州與郭子興農民軍相合(50)。于是脫脫就意氣洋洋地立了“徐州平寇碑”(51),自我夸耀一番,但內心卻十分恐懼,怕外出期間遭到政敵的暗算,因此,徐州一打下,就急忙派人到朝廷“陰構朝旨令班師,使者六七返,帝始令月怯察兒代之”(52)。脫脫這次動用了數十萬元軍,結果卻“僅復一城”,而且“不日而旋失”(53)。當時李二等領導的紅巾軍雖然受到挫折,但其他各支起義軍卻如火如荼地發展著。

五、張士誠和方國珍的起義

除上面所說的紅巾軍的起義以外,當時還有不屬于紅巾軍系統的,如至正八年(1348年)方國珍起義和至正十三年張士誠的起義。

1.張士誠起義建立大周政權

張士誠,小字九四,江蘇泰州白駒場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運鹽為業”。他們販鹽賣給富家,往往遭到侮辱,有的買了鹽不給錢?!笆空\不勝憤”,遂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以及李伯升等十八人起事,“滅諸富家,縱火焚其居”,并到附近的鹽場招人起兵。遇到地主武裝劉子仁的襲擊,“士義中矢死”。這時“鹽丁方苦重役”,聽了張士誠的動員,大家都表示愿意起義,一致推他為主。他們打跑了劉子仁的地主武裝。鹽丁和貧苦人民前來參加起義軍的越來越多,很快發展成為萬余人的隊伍。同年二月攻下了泰州,接著攻下了興化,五月攻下了高郵。到第二年正月,張士誠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祐。六月,張士誠率兵進攻揚州,打敗了達識帖睦邇的元軍(54)。高郵原屬河南江北行省揚州路管轄,后來因為汝潁、蘄黃紅巾軍在兩淮起義,元朝政府為了加強兩淮地區的統治,“析河南地,立淮南江北行省于揚州”(55)。張士誠占領高郵后,“遂連興化,接德勝湖,舟艦四塞,蔓延入寶應縣”(56)。南北運道梗塞,這使仰賴江南財賦供應的元朝政府十分恐慌。當張士誠剛起事攻下泰州時,元朝淮南行省就派遣軍隊去鎮壓;鎮壓不得手,就派高郵知府李齊去招降。張士誠殺了李齊和參知政事趙璉,拒絕投降。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元朝政府派遣中書右丞相脫脫總制各路軍馬前來鎮壓,甚至連“西域、西番皆發兵來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57)。同時,南方的不少地主武裝也積極地參加了這次圍剿。如浙東地主戴國彬當脫脫攻高郵時,就“率子弟,攜義旅,不憚海運,從事金革。舳艫之供,鞬槖之需,皆所自給”(58)。浙西的地主武裝也日夜聚集出動,“近報大軍屯六合,義兵日日點行頻”(59)。張士誠部起義軍面對強敵,毫不氣餒,英勇抗擊,固守高郵城,使得元軍頓兵堅城之下,一籌莫展。為了敷衍元順帝,脫脫接受了部將董摶霄的建議,“先攻其易”,于是分兵攻陷了天長、六合,但高郵卻仍巋然不動。這時,脫脫的政敵哈麻正與順帝的母舅老的沙、順帝之弟巴郎太子以及哈麻的妹婿禿魯帖木兒等相勾結,用導其淫樂的方式向順帝獻媚,取得順帝的歡心,并在順帝面前不斷攻擊脫脫。至正十四年十二月,元順帝就以“老師費財,已逾三月,坐視寇盜,恬不為意”(60)的罪名,削奪了脫脫的官爵和兵權。哈麻怕脫脫不奉行詔旨,因此他在發出詔旨之前,就要朝中諸大臣領軍從征者之家,陰遣人先來軍中,告訴他們說:“詔書且至,不即散者當族誅?!彼栽t書一到軍中,“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其散而無所附者,多從紅軍”(61)。張士誠的起義軍乘勢奮擊,大敗元軍。

高郵戰役在元末農民戰爭史中是一次重要的戰役,從此以后“元兵不復振矣”(62),而農民起義軍則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在北方,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擁立韓林兒為帝,分兵三路,進行北伐。在南方,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則立即組織反攻,很快地重新攻占了湖廣、江西等大部地區。而朱元璋和張士誠則先后渡江占領了浙東、浙西的大片土地。

2.方國珍的起義和降元

方國珍,浙江臺州黃巖人?!包S巖風俗,貴賤等分甚嚴,若農家種富室之田,名曰佃戶,見田主不敢施揖,伺其過而復行”。方國珍的父親是一個佃戶,方國珍看不慣他父親對田主的那種恭敬的樣子,就問他父親:“田主亦人,爾何恭如此!”至正八年(1348年),方國珍在周圍造反情緒的影響下,遂與兄國璋、弟國瑛、國珉聚眾數千人起義(63)。他們奪得了元朝政府的運糧船只,于浙江沿海活動,阻斷了元朝漕糧北運的海道。元朝政府即派江浙行省參政朵兒只班率舟師前去鎮壓。方國珍于福州五虎門海面打敗了元軍,俘獲了朵兒只班。但方國珍造反意志很不堅定,竟通過朵兒只班和元朝疏通,接受了元朝政府的招降,受任慶元定海尉。其后“數降數叛”。“元既失江淮,資國珍舟以通海運,重以官爵羈縻之”,方國珍一度升任江浙行省左丞相,據有慶元、溫、臺之地。為此,他“歲歲治海舟”,為元運糧“十余萬石于京師”。當時有個叫張子善的,勸方國珍“以師溯江窺江東,北略青、徐、遼海。國珍曰:吾始志不及此。謝之去”(64)??梢姺絿涓揪蜎]有什么抱負。

六、韓林兒、劉福通紅巾軍的北伐

韓林兒和劉福通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亳州建立宋政權以后,當時分散在中原各地的紅巾軍大都接受其領導,因這些首領多是韓山童傳教時的“門弟子”(65)。當時在滁陽地區的郭子興部紅巾軍,也接受龍鳳政權的領導。于是劉福通就積極向元朝統治地區進軍。

這時元朝政府除了原有的幾支主要部隊而外,又增添了幾股地主反動武裝,尤其是察罕帖木兒成為地主武裝中最兇悍的一支。

察罕帖木兒原是維吾爾人,其曾祖闊闊臺投靠蒙古貴族當軍官,于元朝初年跟隨元軍到河南。后來,他的祖父和父親就在河南定居下來,遂為潁州沈丘(今安徽臨泉)人。察罕家庭受漢化較深,察罕從小就喜好漢學,曾經參加進士考試。他看到紅巾軍不斷攻占江淮郡縣,而“朝廷征兵致討,卒無成功”,于是懷著地主階級對農民軍的仇恨心理,至正十二年(1352年)于其家鄉組織了一支地主武裝,“沈丘之子弟從者數百人”。他與沈丘羅山典史李思齊合兵,襲破羅山。元朝政府就授察罕為汝寧府達魯花赤,李思齊為知府,察罕的勢力驟然增強,所謂“義士俱將兵來會,得萬人,自成一軍,屯沈丘”(66)。這一支地主武裝和元朝其他的幾支部隊,成了龍鳳政權的死敵,對中原地區的紅巾軍起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劉福通率軍大敗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魯的部隊,迫使答失八都魯“收散卒,團結屯種”于中牟。九月,起義軍跟蹤追擊到中牟,又給答失八都魯以狠狠的打擊,答失八都魯與孛羅帖木兒抱頭鼠竄,父子失散(67)。這一年,農民起義軍連續攻下了開封以南的鄧、許、嵩等郡縣。察罕帖木兒扼守虎牢,防起義軍過河。但起義軍轉到盟津北渡,“河北震動”(68)。這年十二月,元朝政府“調兵進討”,加強了答失八都魯的軍事力量;而劉福通在兩次獲勝的驕傲情緒支配下,放松了警惕,結果為答失八都魯所敗,被迫撤出亳州(今安徽亳州)退到安豐(今安徽壽縣)。在安豐,農民軍整頓了隊伍,“未幾,兵復盛,遣其黨分道略地”(69)。李武、崔德所部起義軍西向進軍,一路上風馳電掣,至正十六年九月攻破了軍事重鎮潼關,殺了參知政事述律杰。張翥在他的《蛻庵集》中有一首《潼關失守哭參政述律杰存道》的詩:“十月三日天地昏,將軍拒戰死轅門;火飛華岳三關破,血浸秦川萬馬奔?!?a href="#jz_01_0612" id="jzyy_01_0612">(70)可見當時農民軍向元朝統治區進軍的英武姿態。至正十七年(1357年)初,劉福通派遣毛貴率領一支農民軍向山東進軍。毛貴進軍神速,二月攻下了膠州,三月攻下了萊州、益都和濱州(今山東濱州)。

至正十七年六月,劉福通自率大軍進攻汴梁(河南開封),并分軍三路北伐:中路由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以及王士誠等率領攻向晉、冀;西路由白不信、大刀敖和李喜喜率領攻向關中;東路由毛貴向北進攻,直指大都。他們在軍旗上寫著:“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a href="#jz_01_0613" id="jzyy_01_0613">(71)表達了農民起義軍氣壯山河、誓必推翻元朝統治的決心。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劉福通攻下汴梁,迎來韓林兒,以此為都,以便指揮各支起義軍。當時“巴蜀、荊楚、江淮、齊魯、遼海,西至甘肅,所在兵起,勢相聯結”(72),形成了農民戰爭的新高潮。

毛貴在山東,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采取了一些適宜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他在攻下濟南后,“立賓興院,選用元故官姬宗周等分守諸路。又于萊州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相距三十里,造挽運大車百輛,凡官民田十取其二”(73)。這樣,山東的起義軍就有了一個比較鞏固的根據地;同時,在戰爭歲月中能注意農業生產,使得人民的衣食有賴;又造車運送糧儲,減輕人民的負擔。所以深受山東人民的擁護。毛貴從山東出發,向北進軍,“數敗元兵”。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其軍到南皮,殺了正要去上任的河南行省右丞董摶霄。這個曾于徽杭地區殺害農民起義軍領袖彭瑩玉,以后又跟隨脫脫圍剿高郵農民軍的劊子手,終于受到了農民軍的制裁。接著,毛貴又馬不停蹄地一直打到漷州、棗林和柳林,直逼大都,大敗元軍,殺樞密副使達國珍,“京師人心大駭”。元朝的官僚就像一群喪家之犬,惶惶然不知所措,有的勸皇帝北逃,有的主張遷都到關陜去,“眾議紛然”。但農民起義軍由于長途奔襲,連續作戰,軍士過于疲勞,又沒有后續部隊,難以乘勝再進,而元朝在大都周圍部署有較強的兵力,后來農民軍在柳林遭到了劉哈剌不花所率元軍的襲擊,損失較重,毛貴就率軍退回到濟南(74)

關先生、破頭潘率領的中路紅巾軍,進展也很迅速。他們在攻占懷慶以后,派偏師出擊絳州,牽制元軍,主力部隊則直指沁州。至正十八年(1358年)四月攻下了遼州(今山西昔陽),接著又攻下了冀寧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九月進攻保定,為元軍所阻,遂轉而攻下了大同、興和等地,“烽火數千里”,起義軍縱馬馳騁于塞外諸郡,橫掃元朝的反動統治(75)。到十二月,就攻下了元朝的上都,“焚宮闕,留七日,轉略往遼陽,遂入高麗”(76)。起義軍首領嚴令部隊遵守軍紀,毋得擾民,并號召高麗人民與起義軍合作。

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所率領的西路軍,以李武、崔德所部紅巾軍為先頭部隊,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攻下了商州。白不信等所統率的主力部隊,于這年的十月攻下了興元,接著又攻占了鞏昌,由李喜喜防守,白不信又向鳳翔進軍。后來由于遭到察罕帖木兒與李思齊等元軍的襲擊,白不信和李喜喜都轉入四川(77)。

龍鳳政權三路北伐大軍給元朝的統治以沉重的打擊,在元朝統治搖搖欲墜的情況下,不少地方大吏紛紛投降紅巾軍。至正十七年,鎮守黃河義兵萬戶田豐投降毛貴,歸德知府林茂和萬戶時公權也投降了紅巾軍。至正十八年駐軍于懷慶路的元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周全,率領軍民渡河到汴梁,投降劉福通。在戰斗中,很多支元朝勁旅也被農民軍所消滅。劉福通于雷澤、濮州予答失八都魯等元軍以毀滅性打擊,使他“力不能支”,“憂憤死”(78)。當時元朝政府所以還能支撐下去,主要是依賴了一批地主武裝,尤其是察罕帖木兒一支。

至正十八年,元順帝任命察罕帖木兒為陜西行省平章政事,兼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令其“守御關陜、晉、冀,撫鎮漢、沔、荊、襄,便宜行閫外事”。元朝政府把當時起義軍最為活躍的地方都交給了他,而察罕帖木兒這個死心塌地為元朝統治效勞的地主分子,也“以平定四方為己責”。他把軍隊分駐于關陜、荊襄、河洛等地,而以重兵扼屯太行。當關先生、破頭潘的中路紅巾軍進入山西以后,察罕又“分兵屯澤州,塞碗子城,屯上黨,塞吾兒谷。屯并州,塞井陘口,以杜太行諸道”,使得起義軍數次想越過太行而未遂。因此,中路軍雖然轉戰數千里,攻下了不少塞外重鎮,但卻沒有能夠接近作為元朝統治中心的大都地區,只是在它的外圍周旋。至正十九年(1359年),當中路紅巾軍的力量在長途流動作戰中遭到削弱,西路軍因察罕等逼迫而轉移到四川以后,察罕又準備攻打汴梁。這年五月,他以大軍屯虎牢,先出兵汴梁南面的歸、亳等地,防止汝、潁方面的紅巾軍。同時在汴梁東面水陸并進,占據黃陵渡,防止山東方面的紅巾軍。而后征調陜西元軍出函谷關,過虎牢,山西方面的元軍出太行,過黃河。這兩路元軍都會集到汴梁城下,形成對起義軍的包圍。劉福通率紅巾軍英勇出戰,但由于元軍人多勢眾,沒有能夠擊敗元軍,突破包圍。起義軍堅持戰斗,“嬰城守百余日”。是年八月,城內糧食已盡,劉福通保護韓林兒從汴梁東門突圍,退到安豐(今安徽壽縣)(79)。

龍鳳政權自汴梁失陷后,戰事急劇逆轉。這時農民起義軍內部又不斷火并,正當元軍進攻汴梁時,山東毛貴為趙均用所殺,毛貴的部下續繼祖“自遼陽入益都,殺均用”。東路農民軍由于內部“自相仇殺”而嚴重削弱了力量(80)。中路軍和西路軍則在長期流動作戰中力量受到極大的消耗,最后都被元軍所消滅。察罕帖木兒自攻陷汴梁后,乃“謀大舉以復山東”,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六月總兵攻山東,到八月,山東郡縣多為元軍所攻陷,在東平、濟寧的田豐、王士誠等人也都投降了察罕帖木兒,只有益都仍然掌握在農民軍陳猱頭手中,“與福通遙為聲援”(81)。陳猱頭秘密策動田豐、王士誠,乘察罕帖木兒前來巡視兵營時刺殺了察罕(82)。元朝政府就于軍中任察罕帖木兒的養子擴廓帖木兒為太尉、中書平章政事并知樞密院事,如察罕官。擴廓帖木兒本姓王,小字保保,系察罕之甥,察罕養為子,元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擴廓承襲了察罕的職位以后,于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復圍益都”。元軍“攻城益急”,而農民軍的“城守益固”。陳猱頭向安豐的劉福通告急,九月,劉福通率兵赴援,被元軍阻于火星埠,敗還。陳猱頭堅守孤城歷時五月,直到十一月,才被元軍掘地道攻入,陳猱頭、田豐、王士誠等皆被殺(83)。至此,山東的農民起義軍也被元軍所鎮壓。龍鳳政權的屏藩都被撤除了,所占地區越來越小。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派其部將呂珍攻安豐,韓林兒向朱元璋告急,等到朱元璋的援兵趕到時,呂珍已破城殺劉福通,韓林兒被朱元璋接走安置在滁州(今安徽滁州)。韓林兒和劉福通所建立的宋龍鳳政權,到此,實際上已經結束。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韓林兒來南京,途中于瓜步覆舟沉江死(84)。

龍鳳政權失敗的原因。汝、潁紅軍,從至正十一年(1351年)于潁州起義到至正二十三年劉福通犧牲,歷時十三年,大小數百戰,歷經安徽、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陜西、四川、寧夏、甘肅、內蒙古、遼寧等十多個省區。最后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給元朝統治者和蒙漢地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從根本上動搖了元朝的統治。他們為南方農民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明史·韓林兒傳贊》說得十分貼切:“林兒橫據中原,縱兵蹂躪,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朱元璋)得以從容締造者,藉其力焉。”

龍鳳政權之所以失敗,從農民起義軍本身來說,首先是由于農民階級的散漫性,組織性不強。這充分表現在其北伐活動中。劉福通派出三路北伐大軍,事先既沒有縝密的計劃,出師以后又互不配合,各管各的,終于被敵人分割包圍,各個擊破。這支起義軍在戰略上沒有建立可靠的根據地,也是其致命的弱點?!氨m盛,威令不行。數攻下城邑,元兵亦數從其后復之,不能守?!边@種情況最明顯反映在中路軍和西路軍身上,他們長期流動作戰,既得不到物資供應,又得不到休整,其結果只好“東西轉戰”,“多走死”(85)。毛貴在山東比其他幾支紅巾軍的情況要好些,他在山東經營了三年,有了比較鞏固的地盤,但卻發生了內訌,互相仇殺,給了敵人以可乘之機。地主武裝的強悍,也是造成龍鳳政權覆滅的重要原因。元朝軍隊雖已十分腐朽,但各個地主武裝集團卻極為兇惡。韓林兒、劉福通紅巾軍,主要是受察罕帖木兒這一地主武裝集團的襲擊而覆滅的。


(1) 《元史》卷51《五行志》。

(2) 黃溥:《閑中今古錄摘抄》。

(3) 《元史》卷29《泰定帝紀》。

(4) 《元史》卷39《順帝紀》。

(5) 《元史》卷39《順帝紀》,卷138《許有壬傳》;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6)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元史》卷39《順帝紀》。

(7) 《元史》卷40《順帝紀》。

(8) 《元史》卷41《順帝紀》。

(9) 《元史》卷41《順帝紀》。

(10) 《元史》卷41《順帝紀》。

(11) 高岱:《鴻猷錄》卷2《宋事始末》;《明史》卷122《韓林兒傳》。

(12)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13) 《元史》卷138《脫脫傳》。

(14)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15) 《元史》卷42《順帝紀》。

(16) 《元史》卷66《河渠志》。

(17) 葉子奇:《草木子》卷3《克謹篇》。

(18) 《明史》卷122《韓林兒傳》。

(19) 《明史》卷122《韓林兒傳》。

(20) 《明史》卷122《韓林兒傳》。

(21) 葉子奇:《草木子》卷4《談藪篇》。

(22)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23《醉太平小令》。

(23)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24)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25) 《明史》卷122《韓林兒傳》;《元史》卷44《順帝紀》

(26)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27)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28) 《元史》卷145《亦憐真班傳》。

(29) 《元史》卷144《月魯帖木兒傳》。

(30) 《元史》卷195《魏中立傳》。

(31)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28《刑賞失宜》。

(32) 嘉靖《邵武府志》卷2《城池》。

(33) 解縉:《解學士全集》卷7《萬安賴氏源流記》。

(34)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80。

(35) 《元史》卷43《順帝紀》。

(36) 《元史》卷44《順帝紀》。

(37) 《元史》卷142《答失八都魯傳》。

(38) 《元史》卷144《卜顏帖木兒傳》。

(39) 《元史》卷144《月魯帖木兒傳》。

(40)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7《周張士誠》。

(41) 見《文物》1975年第9期《元末農民政權幾方銅印的初步研究》。

(42)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國初群雄事略》引用時寫為“十余萬”。

(43)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44) 《明史》卷122《郭子興傳》。

(45)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46) 《元史》卷138《脫脫傳》。

(47) 《元史》卷138《脫脫傳》。

(48)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49)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50)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明史》卷122《郭子興傳》。

(51) 《元史》卷138《脫脫傳》。

(52)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53)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7《周張士誠》。

(54)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7《周張士誠》;《明史》卷123《張士誠傳》;吳寬:《平吳錄》。

(55) 《元史》卷194《趙璉傳》。

(56) 《元史》卷194《李齊傳》。

(57) 《元史》卷138《脫脫傳》。

(58) 李士贍:《經濟文集》卷5。

(59) 顧瑛:《玉山璞稿·至正甲午十一月二十七日霧中作》。

(60) 《元史》卷43《順帝紀》。

(61)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

(62)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7《周張士誠》。

(63) 黃溥:《閑中古今錄摘抄》;《明史》卷123《方國珍傳》。

(64) 《明史》卷123《方國珍傳》。

(65)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1《宋小明王》。

(66) 權衡:《庚申外史》卷上;《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兒傳》。

(67) 《元史》卷142《答失八都魯傳》。

(68) 《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兒傳》。

(69) 《明史》卷122《韓林兒傳》。

(70)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1《宋小明王》。

(71)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27《旗聯》。

(72) 《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兒傳》。

(73) 《明史》卷122《韓林兒傳》。

(74) 《元史》卷188《劉哈刺不花傳》。

(75) 陸深:《平胡錄》。

(76) 《元史》卷45《順帝紀》。

(77) 《元史》卷45;《鴻猷錄》卷2《宋事始末》。

(78) 《元史》卷142《答失八都魯傳》。

(79) 《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兒傳》;《明史》卷122《韓林兒傳》。

(80)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1《宋小明王》。

(81) 《明史》卷122《韓林兒傳》。

(82) 《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兒傳》。

(83) 《元史》卷141《察罕帖木兒傳》,卷46《順帝紀》;《明史》卷124《擴廓帖木兒傳》。

(84) 《明史》卷122《韓林兒傳》。

(85) 《明史》卷122《韓林兒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喜德县| 海口市| 八宿县| 静乐县| 高平市| 赞皇县| 铁岭县| 休宁县| 黑河市| 义乌市| 伊宁市| 谢通门县| 三都| 湾仔区| 台东市| 图木舒克市| 新营市| 黄石市| 辽阳市| 斗六市| 淮北市| 鹤峰县| 福鼎市| 金乡县| 黎城县| 中江县| 镶黄旗| 祁东县| 于田县| 上饶市| 鹤庆县| 鄂尔多斯市| 思南县| 大名县| 枣庄市| 政和县| 黄平县| 和田市| 白玉县|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