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朱元璋參加紅巾軍和建立明朝

一、朱元璋參加紅巾軍和江南政權的建立

1.朱元璋的身世

朱元璋是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出身于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十七歲,濠州“旱蝗,大饑疫”(1),父母兄相繼病死,家里無依無靠,就到皇覺寺里當了和尚;住了五十多天,“寺僧以歲饑罷僧飯食”(2)。朱元璋只好到外地化緣游食。他先往南到廬州(今安徽合肥),從廬州西折到固始、信陽,從信陽往北到汝寧(今河南汝南)、陳州(今河南淮陽),東經鹿邑、亳州(今安徽亳州),到潁州(今安徽阜陽)。和尚化緣游食,實際上就是當乞丐,沿途叫化,生活自然十分艱苦。他自己曾回憶這段生活說:“眾各為計,云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侶影相將。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趍蹌。仰窮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凄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風鶴唳,俄淅瀝以飛霜。身如篷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3)這種風餐露宿、如篷逐風的流浪生活過了三年多,到至正八年(1348年)又回到了濠州皇覺寺。朱元璋在三年多的時間內,周游了皖西豫東的八九個郡縣,熟識了這一地區的地形。由于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了解到社會的弊病,豐富了社會知識;由于無依無靠,到處周游,自然就要去結識江湖上的朋友,增長了江湖義氣;由于離開了家鄉,到處周游,自然就擴大了眼界,沖刷了保守狹隘等農民所固有的習性。艱苦的流浪生活,鍛煉了他勇敢堅強的性格,但同時這種流浪生活也鑄就了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猜忌、殘忍。所以朱元璋這三年多的流浪生活,對他后來事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

2.參加紅巾軍

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一帶人民紛紛起義,其中以潁州劉福通的起義影響最大。第二年正月,定遠人郭子興也“聚眾燒香”,二月,與孫德崖等共五人率眾起義,自稱元帥,攻占了濠州城(今安徽鳳陽)(4)。元朝政府派徹里不花率三千騎兵前來鎮壓,但元軍膽小怯戰,不敢逼近紅巾軍,遠遠地離濠州城南三十里扎營,惟從四處去捕捉老百姓,包上紅頭巾,充作抓到的紅巾軍俘虜,向上級去獻功。“于是,良民受害,呼親喚舊,相繼入城”,去參加紅巾軍,“合勢共守”(5)。朱元璋也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于這年的閏二月初奔向濠州城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朱元璋起先是充為步卒,兩個多月后,郭子興提升他為親兵九夫長,并調到帥府做事。郭子興看朱元璋“度量豁達,有智略”,才能出眾,視為心腹,并把養女馬氏嫁給了他。從此,人們就叫朱元璋為“朱公子”(6)。起了個官名叫元璋,字國瑞(7)

在濠州和郭子興同時起兵的孫德崖等四人,名位皆在郭子興之上。他們與郭子興的意見常有歧異,而郭子興也看不起他們農民的粗直脾氣,言語中常帶些譏刺。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元軍攻陷了徐州,起義軍首領李二戰死,彭大和趙均用率余部突圍到濠州。彭大和趙均用雖戰敗,但所率領的兵力仍比濠州的起義軍強大,因此,濠州五帥皆受彭、趙的節制。而彭、趙也就卷入了濠州起義軍的內部斗爭。郭子興和彭大在一起,趙均用和孫德崖等四人在一起,雙方不斷發生摩擦,甚至發展到火并的地步。后來元將賈魯追擊農民軍,至正十二年十二月包圍了濠州城,大敵當前,農民軍只好暫時把內部的怨恨放在一邊,共同對付元軍。至正十三年五月,賈魯死,“元兵解圍去”(8)。濠州起義者在五個月的守城作戰中“多死傷”。于是朱元璋回到家鄉去募兵,得七百余人,郭子興就讓他帶領,并提升他為鎮撫。從此,朱元璋正式成為帶兵的軍官(9)。但朱元璋感到幾支起義軍同住在一個地方,相互間不斷發生沖突,而彭大和趙均用又以王者自居,其“部下多凌辱人”(10),心里不痛快。同時,他是有抱負的人,對三年來“為人調用”的處境也很不滿意(11)。因此,他就決計離開濠州,自謀獨立發展。為了不致引起其他首領的猜疑和反對,他在至正十四年六月離開時,把原來率領的七百人的部隊讓給了其他人統領,只是從中挑選了“徐達、湯和、吳良、吳禎、花云、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鄭遇春、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銓、周德興等二十四人”(12),帶到了定遠。這時定遠張家堡驢牌寨有民兵三千人,因缺乏糧食,走投無路,朱元璋就設計把他們招編了來。接著又憑借這一支三千人的隊伍,收編了繆大亨在橫澗山的義兵二萬余人(13)。從此,朱元璋有了幾萬人的大部隊,發展十分順利,正如他自己后來在皇陵碑中所說的那樣:“不逾月而眾集,赤幟蔽野而盈岡。”朱元璋把新收編得來的“精壯二萬,悉加訓練”。在訓練中,朱元璋特別注重于紀律的整頓,對他們說:“爾眾初非不多,一旦為吾所有,何也?蓋將無紀律,士不素練。故爾今練習爾等者,欲令知紀律也。”并勉勵大家,共同努力,“以建功業”(14)。士兵們聽了都很佩服,說我們都聽你的號令。朱元璋抓緊時間進行了近十天的整頓和訓練,隨即“率而南入滁陽”(15)

定遠人馮國用及其弟國勝,“俱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當朱元璋統率新整頓好的部隊向滁陽進軍,途經妙山時,國用兄弟兩人一起來參加起義軍。朱元璋十分信用他們,曾和他們討論天下大事,國用回答說:“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16)馮國用的這一席話,正合朱元璋的心意,朱元璋十分高興,就叫他在幕府當參謀計議大事。

在朱元璋的部隊向滁州進軍的途中,定遠人李善長也到軍營來求見。他“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17)。朱元璋就留他在幕府掌書記。有一次,朱元璋問他:“四方戰斗,何時定乎?”李善長回答說:“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18)李善長的這一席話,為朱元璋描繪了一幅布衣天子的圖景,并為他提出了一個可以效法的榜樣——漢高祖劉邦。朱元璋聽了連聲說好。從此以后,朱元璋對李善長甚為親信,并告訴李善長說:“方今群雄并爭,非有智者不可與謀議。吾觀群雄中持案牘及謀事者,多毀左右將士,將士弗得其能以至于敗。其羽翼既去,主者安得獨存,故亦相繼而亡。汝宜鑒其失,務協諸將以成功,毋效彼所為也。”(19)此后,李善長也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將領之間有摩擦的,李善長為他們調解。對新來歸附的將士,李善長審察他們的才能,建議朱元璋因材任用,并向他們解釋朱元璋對他們的誠意,使他們消除疑慮(20)

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朱元璋的部隊順利地攻下了滁州。不久,郭子興率其所部萬余人從泗州來滁州,看到朱元璋“所將兵三萬余,號令嚴明,軍容整肅”(21),非常高興。十月間,元丞相脫脫率師圍高郵,分兵攻六合。六合的起義軍遣使到滁州來求援,郭子興因和他們的首領有仇,不肯發兵。朱元璋說:“六合破,滁不獨存,唇齒也。可以小憾而棄大事乎!”(22)于是朱元璋就率軍前去支援,實在抵敵不住了,就組織全城軍民撤退到滁州。元兵跟蹤追擊到滁州城外,朱元璋于澗邊設伏大敗元軍。這時朱元璋清醒地估計到,雖然打了勝仗,但“元軍尚強”,怕他們再來進攻滁州,于是就讓城中父老把戰場上獲得的元軍的馬匹輜重并具牛酒送還元軍,還告訴元軍將領說:滁州城中都是百姓,聚集在一起,只是為了防御寇盜,你們應當去攻打高郵才對,怎么分兵來打滁州呢?饒了這一地方的百姓們吧。軍需物資我們是情愿供應的。朱元璋就這樣把元軍的這一股禍水引向高郵,“滁城得完”(23)

元軍撤退了,接著張士誠又在高郵大敗元軍,江淮地區的農民軍又活躍了起來。但郭子興卻沒有什么遠大的抱負,只是覺得自己和其他起義軍的首領相比,“名稱尚微,意在據滁陽而稱王號”。朱元璋勸阻他說:“滁四面皆山,舟楫商旅不通,非可旦夕安者也。”(24)郭子興才沒奈何地打消了稱王的念頭。當時元朝的軍事壓力雖然解除了,但幾萬軍隊聚集在滁州這個山城里,軍糧卻成了問題。朱元璋建議移兵和陽就食,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張天祐和湯和率軍攻取和州,郭子興就任命朱元璋總和陽兵。但當時軍隊的紀律極壞,“諸將破和陽,暴橫多殺掠,城中夫婦不相保”(25)。有一次,朱元璋外出,看見一個小孩立在門外,問他在這里干什么,回答說:父親在官養馬,母親也在軍營里,彼此不敢相認,“但以兄妹相呼,我不敢入”,所以在這里等候。朱元璋知道這一情況以后,立即召集諸將,說:“諸將自滁來,多虜人妻女,使民夫婦離散,軍無紀律,何以安眾。凡軍中所得夫婦,當悉還之。”第二天把所掠的婦女集合到衙門里面,命男子列門外兩旁,然后放婦女一個個地出來,“令之曰:果夫婦相認而去,非夫婦無妄識。于是夫婦皆相攜而往,室家得完,人民大悅”(26)。不久,孫德崖部的起義軍也到和陽來就食,郭子興一聽孫德崖到了和州,他也急沖沖地從滁州趕來,雙方又發生了一次沖突,孫部抓了朱元璋,郭軍抓了孫德崖,結果是相互交換了事。

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興病死,這時劉福通等已于亳州建立了龍鳳政權,就派人“至和陽招諸將入其黨”,大家就推張天祐到亳州去受命。四月,張天祐帶回來龍鳳政權的任命,以郭子興子郭天敘為都元帥,郭子興的婦弟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從龍鳳政權所授官階來看,郭天敘是主帥,張天祐居第二(元朝制度尊右),朱元璋居第三位。但實際上軍中事務都是朱元璋說了算,他是事實上的主帥。因為朱有一支自己親手建立起來的軍隊,有和自己患難與共屢經戰陣的貼身將領,還有一批謀士。朱元璋對上述任命是不滿意的,曾因此而說過:“大丈夫寧能受制于人耶!”他的部下將領和謀士們提出,光靠自己,勢孤力單,不如受之,“借為聲援”。朱元璋才接受了這個任命,“紀年稱龍鳳”,“然事皆不稟其節制”(27)

3.渡江建立江南政權

和州(安徽和縣)緊靠長江北岸,雖然水陸交通比山城滁州要好些,但它前阻長江,后面又是龍鳳政權的管轄地區,不便向外發展;而元軍又不斷前來攻擊,還有孫德崖所部的農民軍也總是想來并吞;此外軍糧也成問題。所以要想擺脫這一困境,得到大的發展,就必須打過長江去,這是馮國用、李善長等剛參加朱元璋的起義軍時就已提到了的。現在朱元璋已經駐軍江岸,但面對著滔滔江水,苦于無法渡越。

朱元璋正在發愁沒有船只渡江的時候,巢湖水軍俞通海來乞求支援。原來,汝潁紅巾軍起義以后,俞廷玉與其子通海、通源、通淵以及趙普勝、廖永安等“結寨巢湖,有水軍千艘,數為廬州左君弼所窘”(28),三次派人到和州求援。朱元璋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親自率兵去巢湖,值“大雨水漲”,巢湖水軍的船只順利駛入長江,除趙普勝于途中率領所部歸附彭瑩玉以外,其他的水軍和船只都到達了和州,于是“舟楫具備,軍威大振”(29)。這時常遇春和鄧愈也歸附了朱元璋。六月一日,朱元璋率領徐達、馮國用、邵榮、湯和、李善長、常遇春、鄧愈、耿君用、廖永安等“各引舟渡江”。按照朱元璋的指揮,先攻取了牛渚,再向外發展,攻下了采石鎮,“緣江諸壘,望風迎附”。江東地區,太平日久,比較富裕,“諸將以和陽饑乏,見糧畜,各欲資取而歸”。朱元璋看到這一情況,就和徐達等說:“今舉軍渡江,幸而克捷,當乘勝徑取太平,若聽諸軍取財物以歸,再舉必難,江東非我有,大事去矣。”朱元璋下令把全部船纜砍斷,把船推到江心,順流而下。這一做法,斷了士兵返回北岸和州的念頭,“諸軍大驚”(30)。朱元璋大聲下令說:“前有州曰太平,子女玉帛無所不有,若破此一州,從其所取,然后方放汝歸。”(31)傳令已畢,就叫士兵飽餐一頓,直奔太平,一鼓攻克,俘虜了萬戶納哈出,后于十一月放其北歸。太平路總管靳義跳水自殺,朱元璋稱贊他是“義士”。士兵進城后,剛想放手搶掠,但朱元璋當采石出發時就叫李善長寫好禁約,一進太平城就立即“榜之通衢”,士兵見了,“皆愕然不敢動”。有一個士兵違令進入民家,即被斬首,“城中肅然”(32)。而同時,朱元璋則將富民獻出來的金帛分賜給將士。

當農民起義軍進入太平城時,儒士李習、陶安等率眾出城迎接,陶安見到了朱元璋,說:“我輩今有主矣。”過了兩天,六月三日,朱元璋召他們兩人來討論時事,陶安建議說:“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爭,攻城屠邑,互相雄長,然其志皆子女玉帛,取快一時,非有撥亂救世安天下之心。明公率眾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以此順天應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說:“足下之言甚善,吾欲取金陵,足下以為如何?”安曰:“金陵古帝王之都,龍蟠虎踞,限以長江之險,若取而有之,據其形勝,出兵以臨四方,則何向不克!”(33)陶安的這一建議,和以前馮國用、李善長所說的基本相同,很合朱元璋的心意。于是,朱元璋把太平路改為太平府(治所在今安徽當涂),以李習為知府,任陶安參幕府事。并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大家推朱元璋為大元帥,朱元璋又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諸將分守各門,修城浚濠,以固守御。”并“籍鄉兵,令居民蓄積皆徙入城”,“文移用宋龍鳳年號,旗幟戰衣皆紅色。”(34)朱元璋的江南政權初步建立了起來。

這時,太平周圍都是元軍,向立足未穩的紅巾軍反撲過來。元右丞阿魯灰、中丞蠻子海牙“以巨舟截采石,閉姑孰口”,截斷紅巾軍的歸路。而“義兵”元帥陳埜先與其將康茂才與元兵合,“水陸分道”,直攻太平城。朱元璋親自督兵拒戰,命徐達、鄧愈率一軍繞到元軍的背后,前后夾擊,元軍大敗,陳埜先被生擒,朱元璋“釋而用之”。七月,朱元璋留陳埜先于太平,命張天祐率軍連同陳埜先的降軍去攻集慶(今江蘇南京),為元將福壽所敗。八月,朱元璋命徐達等攻取了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等地(35)。九月,朱元璋命郭天敘、張天祐以及陳埜先合軍再攻集慶,四面包圍集慶城“凡七日”。戰爭打得正激烈的時候,陳埜先與城里的元將密約夾攻紅巾軍,郭天敘、張天祐皆死。陳埜先追擊紅巾軍到溧陽時,當地的地主武裝以為陳已投降紅巾軍,用計誘殺了他(36)

郭、張兩人死后,朱元璋就獨任元帥府事,接管了郭子興的所有部隊。這時,蠻子海牙的水軍還在采石江上截斷太平紅巾軍和北岸和州等地的聯系。由于紅巾軍將士的家屬還留在和州,不通消息,人心不安。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朱元璋命常遇春率軍進攻蠻子海牙的水軍,蠻子海牙逃進集慶城里,從此,“南北道始通”(37)。三月一日,朱元璋親率大軍,三攻集慶,自太平水陸并進。初三日到江寧鎮,破陳兆先的營寨,得降兵三萬六千人。初十日,攻破集慶城,元守將行臺御史大夫戰死,蠻子海牙走投張士誠,水軍元帥康茂才等率眾降,“凡得軍民五十余萬”(38)。朱元璋進入集慶城后即宣告說:“元失其政,所在紛擾,兵戈并起,生民涂炭,汝等處危城之中,朝夕惕惕不能自保。吾率眾至此,為民除亂耳。汝宜各安職業,毋懷疑懼,賢人君子有能相從立功業者,吾禮用之。居官者慎毋暴橫以殃吾民,舊政有不便者,吾為汝除之。”(39)第二天,朱元璋巡視了集慶城郭后登上城樓,躊躇滿志地對跟在他身邊的徐達等人說:“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地也。倉廩實,人民足,吾今有之。諸公又能同心協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當天就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置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趙忠為興國翼元帥以守太平,儒士夏煜、孫炎、楊憲等十余人都分別安排了官職。到七月,置江南行中書省,朱元璋兼總省事,其下設參議、左右司郎中、都事。并置行樞密院、理問所、提刑按察司、營田司等機構。朱元璋很快把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機構建立了起來(40),儼然已是一個政府。

二、江南政權的鞏固和發展

1.周圍形勢

朱元璋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渡江建立江南政權的時候,張士誠也于這年二月攻下了平江(今江蘇蘇州),建為國都;徐壽輝的蘄黃紅巾軍也東山再起,遷都于漢陽。而劉福通、韓林兒龍鳳政權所派遣的西征軍,也于這年的九月攻下了軍事重鎮潼關。整個農民起義的形勢是十分喜人的,但從朱元璋江南政權來說,形勢卻是很嚴峻的:東南方向張士誠的勢力已從平江伸展到常州;西北方向,徐壽輝部紅巾軍已擴充到池州。這些雖然都是農民起義部隊,但彼此之間也是水火不相容的。而元朝的軍隊也緊緊地包圍著江南政權,“元將定定扼鎮江,別不華、楊仲英屯寧國,青衣軍張明鑒據揚州,八思爾不花駐徽州,石抹宜孫守處州,其弟厚孫守婺州,宋伯顏不花守衢州”(41)

從當時朱元璋的戰略形勢來看,鎮江是應天的東大門,如果張士誠占領鎮江,則東邊的門戶就洞開了,張士誠隨時可以進攻應天。寧國和廣德則是應天的南大門,這兩個地方如果長期為元軍占領,或被徐壽輝攻占,那末敵人也可隨時進窺應天,使江南政權總不得安寧。要確保應天的安全,就必須盡快占領這幾處地方。因此,朱元璋在占領集慶的當月,就派徐達攻下了鎮江。到六月,又派鄧愈攻下了廣德。這樣就保證了應天的安全。寧國則因元軍有重兵駐守,徐達、常遇春都沒有把它攻下來,直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朱元璋親自統率大軍才把它攻占,并俘獲逼降了朱亮祖,得將士十余萬。朱元璋原想占領鎮江以后,與在平江的張士誠采取保境相安的策略。他派遣楊憲到張士誠那里去通好,說:“足下兵由通州,遂有吳郡。吾與足下東西境也,睦鄰守國保境息民,古人所貴,吾甚慕焉。自今以后,通使往來,毋惑于交構之言,以生邊釁。”但“士誠不悅”,拘留了楊憲,并派兵進攻鎮江,被徐達、湯和所敗。朱元璋感到張士誠既不愿通好,而雙方所占地盤又是緊鄰著的,就下決心先攻打張士誠,以安定自己的大本營。在打敗了張士誠進攻鎮江的部隊后,立即派徐達進攻常州。到至正十七年三月,攻克了常州。同時派耿炳文、劉成自廣德攻克長興(時在至正十七年二月)。六月,趙繼祖攻下了江陰。七月徐達攻下了常熟。這一系列勝利,對朱元璋來說,意義極大,《明太祖實錄》曾對此評論說:“先是,士誠北有淮海,南有浙西。江陰、長興兩邑,皆其要害: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江陰枕大江,扼姑蘇,通州濟渡之處。得長興,則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窺宣、歙;得江陰,則士誠舟師不敢溯大江上金焦。至是并為我(指朱元璋)有,士誠侵軼路絕。”(42)朱元璋在攻下常熟之后,就停止了對張士誠的攻勢,把進攻的矛頭轉向浙東方向的元朝統治區。因為張士誠部隊的戰斗力較強,暫時不易拿下。如常州戰役,從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開始到第二年的三月才攻下,費時半年多,動用兵力也大,戰斗打響后,兩次增派的部隊就有五萬之多。

2.向浙東發展

朱元璋在攻占了廣德和寧國路以后,不僅穩固了應天的南大門,而且打開了向浙東發展的通道。于是朱元璋就派其得力的親信將領耿炳文守長興,吳良守江陰,湯和守常州,而自己則親自指揮大軍向浙東進發。其首先攻取的是皖南諸州縣。至正十七年(1357年)七月胡大海克徽州,十月常遇春克池州。接著從皖南進軍浙東。至正十八年三月,鄧愈克建德。以胡大海久攻婺州(今浙江金華)未下,朱元璋親率十萬大軍于這年十二月攻下了婺州。朱元璋把它改為寧越府,后又改為金華府,并于其地置浙東行省。于省門樹兩大黃旗,上寫:“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旗旁各立一碑,上寫:“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復寶圖。”(43)至正十九年,胡大海克諸暨。九月,常遇春克衢州。十一月,胡大海克處州。經過兩年左右時間的戰斗,江浙省西部的元朝統治區大都被朱元璋所攻克(44)。朱元璋江南政權的轄區擴大了。從此,這一帶地方成為朱元璋補充兵源和軍需物資的基地。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順利地攻占浙東地區,是因為當時元朝在這里所管轄的州縣都是一個個的孤立據點,“守兵單弱,且聞中原亂,人心離散,以故江左、浙右諸郡”,朱元璋“兵至皆下”(45)。另一個原因是浙東地主與元朝政府的離心力越來越大。元朝政府當農民起義軍力量高漲時,曾表示了要放寬對漢族地方官僚和知識分子的民族歧視政策,但當這些地區的農民起義形勢一度低落時,元朝政府和蒙古、色目官僚又繼續對漢族官僚和地主武裝肆行排擠。如最初組織地主武裝協助元軍鎮壓方國珍的幾家豪族,“至兄弟子侄皆殲于盜手,卒不沾一命之及”(46)。胡深“治兵殆十年,勤勞亦至矣,而朝廷無一命之錫”(47)。劉基也是拼命協助元朝政府鎮壓農民軍的,結果是“置公軍功不錄”(48)。又如王毅,當農民軍攻占龍泉的時候,組織了近萬人的地主武裝攻打農民軍奪回了縣治,但后來卻被元朝政府所殺。“傾家事守御,反以結嫌猜”(49)。劉基的這兩句詩道出了當時漢族地主分子的憤懣心情。所以朱元璋的軍隊一到,不少地主分子就投向朱元璋。而朱元璋軍隊紀律的嚴格,每攻克一地不殺不掠,也易于得到所到之處人民的歡迎。

三、江南政權所推行的政策

1.重用地主階級知識分子

朱元璋對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是很重視的,在未渡江前有李善長、馮國用等一批文人參加了他的起義軍。渡江以后,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地主文人更是紛紛向他歸攏,“所克城池,得元朝官吏及儒士盡用之”(50)。當浙東地主文人葉琛、章溢、劉基被聘召到應天時,朱元璋還特地為他們蓋了一所禮賢館(51)。朱元璋到處搜羅地主文人學士,但卻“不許將官任用”,“太祖于國初所克城池,令將官守之,勿容儒者在左右議論古今,止設一吏管辦文書”。朱文忠在金華時用儒士屠性、孫履、許元、王天錫、王祎“干預公事”,朱元璋就“差人提取屠性等五人到京,內王祎、許元、王天錫發充書寫,惟屠性、孫履誅之”(52)。這也說明朱元璋對知識分子作用的重視,在天下擾攘之際,怕他部下的將領一旦與文人相結合,會威脅到他的地位。

在元朝民族歧視政策的壓迫下,投向朱元璋的知識分子,大多是沒有功名的,或只是在元朝地方政府任低級官吏,是一批“平生抱區區,期結明主眷”,“藝成無所售,撫卷空太息”的落魄之士(53)。如李善長只是里中長者;陳遇是溫州教授;葉兌、范常皆系一介布衣;陶安是明道書院山長;朱升是池州學正;劉基的官職較高,由進士而被任為元帥府都事,總管府判,但后來也棄官還青田。這一批封建士大夫,“窮經績學,株守草野”(54),他們認識到“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55)的總趨勢,自稱是“胸中經國皆遠謀”的有識之士。從當時情況來看,他們的確是治國安邦的杰出人才,對朱元璋的事業起了不小的作用,歸納起來有如下的幾個方面:

選擇金陵為根據地。未渡江時的馮國用、李善長和渡江以后的陶安都向朱元璋建議,先攻占金陵以為根本,然后“出兵以臨四方”。從地理位置來說,金陵北阻長江,南挹吳會,從長江下游形勢來說,確實是向外發展的理想地區,為朱元璋以后向外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提供斗爭策略。在朱元璋的部隊攻克徽州后,朱升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56)的斗爭策略。朱升這一建議,是根據當時客觀形勢提出來的。高筑墻,是要朱元璋鞏固自己的管轄地區;廣積糧,是要朱元璋準備好應付長期戰爭的物質條件;緩稱王,是要朱元璋求實效,不圖虛名,盡量不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這一斗爭策略,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朱元璋完全采納了這一建議。

整頓軍隊紀律。“勿嗜殺人”,“勿貪子女玉帛”,這是投向朱元璋的封建文人共同向朱元璋提出的強調軍隊紀律的兩條建議。朱元璋在行軍作戰中也十分注意軍紀的整頓。入太平,“城中肅然”;入建康,“秋毫無犯”;取鎮江,“民不知有兵”;征婺州,“市不易肆”。軍隊紀律,是軍隊在戰斗中獲勝的根本保證。上述對朱元璋軍隊的贊揚辭,自然有夸大溢美之處,但朱元璋所部農民軍的紀律,確實是相當嚴格的,因此,所到之處,受到人民的擁護。

過江之后,局面打開了,知識分子大量涌進農民軍,對朱元璋加速封建化起了不小的作用。知識分子對元朝統治者失望之余,急切希望能找到一個重建封建秩序的“明主”,當時朱元璋就成為他們的理想人物。所以當他們謁見朱元璋之初,就竭力要朱元璋效法漢高祖劉邦,“以帝王事功期于始見之期”(57)。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從安豐救出小明王,迎歸滁州,“中書省設御座,將奉小明王,以正月朔旦行慶賀禮。劉基大怒,罵曰:‘彼牧豎耳,奉之何為?’遂不拜。適上召基,基遂陳天命所在,上大感悟”(58)。這說明劉基看準了當時的形勢,要朱元璋撇開小明王,建立新王朝。朱元璋本來就懷著帝王欲,自然對此極易“感悟”。于是“御座不拜,遂輟龍鳳之號”(59)。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劉基等知識分子,在引導和促使朱元璋與紅巾軍決裂和轉向封建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2.江南政權所推行政策的兩面性

朱元璋的江南政權所推行的政策,既具有反對封建王朝的一面,又具有維護封建秩序的一面,這是農民政權的特點。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的軍隊攻下了婺州,就“開倉以濟貧民”(60)。胡大海所部在紹興一帶時,“遠近之人皆爭趨附之”(61)。“紅軍攻下處州城,多少男兒入虜營”。這說明朱元璋農民軍是受廣大農民群眾所歡迎的,是把它看成農民自己的隊伍的。雖然朱元璋的農民軍沒有提出類似“摧富益貧”的口號,也沒有在統治區實行調整土地的措施,但他們對當地農民反抗地主奪取土地的斗爭是支持的。這才使得有的地主“家業蕩然,遺田數畝而已”(62);有的地主“士大夫螻蟻走”(63)。江南政權對農民在起義戰爭中所獲得的土地是予以承認的。如朱元璋農民軍在攻占徽州后,任命端復初為徽州府經歷,他“令民自實田,匯為圖籍,積弊盡刷”(64)。這些,表明了江南政權的政策具有維護農民利益的地方。

與此同時,朱元璋的江南政權推行的政策也有維護封建制度的一面。朱元璋攻下集慶時,向人們宣告:“汝宜各安職業,毋懷疑懼。”并宣布“舊政有不便者,吾為汝除之”(65)。可見朱元璋并不觸動原來的封建制度,要人們“各安職業”,只是對元朝“舊政”有不便的地方加以改革。所以在朱元璋江南政權的統治區內,封建生產關系并沒有變動。如農民軍攻克衢州后,朱元璋命王愷總制衢州軍民事。王愷就規定“以糧多者為正里長,寡者為副”(66),仍然要糧多的地主充當里長來管理人民。而當時麗水等七縣也都普遍地存在著地主“大戶”(67)。再如聽從武官“開墾荒田以為己業,文官撥典職田,召佃耕種,送納子粒,以代俸祿”(68)。這就在公開培植新的官僚地主分子了。

四、并吞陳友諒、張士誠和平定方國珍

1.鄱陽湖決戰和陳友諒漢政權的消滅

蘄黃紅巾軍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再次崛起,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占領了湖廣、江西以及川蜀等廣大地區,這時發生了內訌。原來蘄黃紅巾軍初起時,徐壽輝是以儀表好被推作首領的,其實他沒有多大的才干,對起義事業并無多大貢獻。自彭瑩玉犧牲后,天完政權實際上被丞相倪文俊所控制。倪文俊,號蠻子,“世以漁業居黃州黃陂”(69),勇敢善戰,蘄黃紅巾軍再次崛起時,多賴其力。至正十七年(1357年)八月,倪文俊想于漢陽謀殺徐壽輝,事泄,就率部分軍隊奔黃州(70)。黃州當時是倪文俊的部將陳友諒的駐地。陳友諒出身沔陽漁民家庭,“本謝氏,祖贅于陳,因從其姓”,在縣里當貼書,參加了徐壽輝部紅巾軍,最初充當倪文俊簿掾,后因作戰有功,“為領兵元帥”。這時他乘機殺了倪文俊,“盡領其眾,而自稱平章”。于是,天完政權的大權又轉到了陳友諒手里。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挾壽輝東下”,向朱元璋的統治區進攻。閏五月,攻下了太平,接著又進駐采石磯。陳友諒以為攻占應天指日可待,志得意滿,急于想當皇帝,派人用鐵撾擊殺了徐壽輝,在大風雨中“以采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71)。陳友諒稱帝后即“遣人約張士誠侵建康”(72)。面對強敵壓境,應天的文官武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劉基奮曰:“主降及奔者,可斬也。”“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朱元璋采納了劉基的建議,積極作好戰斗部署,一方面“命胡大海出兵搗廣信,以牽制之”,擾亂其后方。同時又利用康茂才與陳友諒是老朋友的關系,約以詐降,誘陳友諒速來。陳友諒受騙上當,在龍灣遭到朱元璋水陸伏兵的襲擊,被打得大敗。朱元璋俘虜了陳友諒軍隊約二萬人,并獲其“巨艦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者百余艘,及戰舸數百”,乘勝“復太平,下安慶,而大海亦克信州”(73)。到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時,龍興(是年改為洪都府,今江西南昌)、袁州、瑞州、臨江、吉安等州縣,亦皆為朱元璋所占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乘朱元璋出兵安豐之際,“復大舉兵圍洪都。初友諒忿其疆場日蹙,乃作大艦來攻。艦高數丈,外飾以丹漆,上下三級,級置走馬棚,下設板房為蔽,置櫓數十,其中上下人語不相聞,櫓箱皆裹以鐵。自為必勝之計,載其家屬百官,空國而來”(74),“其氣甚盛,號六十萬”(75)。都督朱文正與參政鄧愈、元帥趙德勝率洪都軍民堅決死守。陳友諒攻八十五日不下,到七月中,知道朱元璋親率舟師二十萬前來救援,才解圍到鄱陽湖去迎戰(76)。朱元璋的軍隊于七月十六日到達湖口,即“遣指揮戴德以一軍屯于涇江口,復以一軍屯南湖咀,以遏友諒歸師,又遣人調信州兵守武陽渡,防其奔逸”。朱元璋親率大軍由松門入鄱陽。七月二十日兩軍相遇于康郎山,鄱陽湖之戰從此開始。到八月二十七日,在混戰中,陳友諒“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其將張定邊“乘夜以小舟載友諒尸及其子理奔還武昌”(77),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這一次朱、陳兩軍在鄱陽湖的水戰達三十六天之久,戰斗打得十分激烈,陳友諒所部幾乎全軍覆沒,而朱元璋方面的傷亡也很大,將領宋貴、張志雄、韓成、陳兆先、丁普郎等皆戰死(78)。朱元璋怕張士誠乘虛來襲、鄱陽湖之戰結束后,命常遇春去攻武昌,自己率師還應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于應天即吳王位,建百司官屬,置中書省左右相國(79)。二月,朱元璋以武昌久圍未下,親往督師,陳理遂率其太尉張定邊等投降,漢亡。朱元璋于其地置湖廣行中書省進行管轄。

蘄黃紅巾軍所建立的農民政權最后被朱元璋消滅了,但它在元末農民斗爭史上的輝煌業績,卻是不容抹煞的。陳友諒雖在擊殺徐壽輝時有他的缺點,但他堅決反對元朝的反動統治,從不屈服地進行戰斗,不失為一個英雄人物。他的墳墓,今天還保存在武漢長江大橋下。當年他活動過的地方,至今還有關于他的傳說,可見人民是懷念他的。

2.張士誠的敗亡

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滅漢以后,下一個進攻目標輪到了張士誠。張士誠自至正十四年十一月于高郵大敗元軍以后,乘勝向外發展。至正十六年二月,張士誠率軍由通州渡江,攻占了平江、湖州、松江及常州諸路后,改平江為隆平府,建都于此(80)。張士誠自進入江南地區以后,就與朱元璋接鄰,互相不斷發生戰爭,后來朱元璋攻占了長興、江陰等地,堵住了張士誠西進的道路。其南面又有苗軍元帥楊完者部駐守,士誠之弟士德進攻杭州的部隊,為楊完者所敗,無法南進。至正十七年八月,張士誠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從至正十九年開始,“士誠自海道輸糧十一萬石于大都,歲以為常”(81)。張士誠雖然接受了元朝政府的官爵,但“擅甲兵土地如故”(82)。至正二十一年七月,張士誠乘元江浙右丞相達識帖睦邇與楊完者的矛盾,派兵襲據杭州,以后勢力不斷擴張。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又自立為吳王。張士誠全盛時期,其所據土地,“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于濟寧之金溝,西距汝、潁、濠、泗,東薄海,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83)

張士誠所統治的地方,盛產糧食魚鹽,又有蠶桑之利,物產豐富。士誠之弟士德,小字九六,“善戰有謀,能得士心,浙西地皆其所略定”(84)。士德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常州被徐達所擒,到應天絕食死。此后由士誠的三弟士信(小字九七)作丞相,其貪污無能,日夜歌舞自娛,疏遠舊將,上下隔絕。張士誠也養尊處優,怠于政事。而諸“將帥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戰,輒稱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及喪師失地還,士誠概置不問。已,復用為將”(85)。朱元璋了解到了這些情況,對他的臣僚們說:“我諸事無不經心,法不輕恕,尚且有人瞞我。張九四終歲不出門,不理政事,豈不著人瞞。”(86)張士信專門信用黃、蔡、葉(即黃敬夫、蔡彥文和葉德新)三個人作參謀,朋比為奸,弄權舞弊,東吳有一首民謠諷刺說:“丞相做事業,專憑黃蔡葉,一朝西風起,干癟。”(87)當時楊維楨曾寫信給張士誠,說:“況為閣下之將帥者,有生之心,無死之志矣;為閣下之守令者,有奉上之道,無恤下之政矣;為閣下之親族姻黨者,無祿養之法,有奸位之權矣。”最后指出張士誠“釁闕多端,不有內變,必有外禍”。“閣下狃于小安,而無長慮”(88)。楊維楨的這些批評,切中要害。

朱元璋對張士誠的用兵,先是掃除他在淮水流域的據點,“欲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后專取浙西”(89)。從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命徐達總兵出擊,經半年多時間的戰斗,到至正二十六年四月,就攻占了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濠州、邳州、安豐諸州縣(90)。接著,朱元璋就全力轉向張士誠的政治中心江南地區。至正二十六年五月,傳檄聲討張士誠的罪狀:

惟茲姑蘇張士誠,為民則私販鹽貨,行劫于江湖。兵興則首聚兇徒,負固于海島。其罪一也。

又恐海隅一區,難抗天下全勢,詐降于元。坑其參政趙璉,囚其待制孫。其罪二也。

厥后掩襲浙西,兵不滿萬數,地不足千里,僭號改元。其罪三也。

初寇我邊,一戰生擒其親弟。再犯浙省,揚矛直搗其近郊。首尾畏縮,又乃詐降于元。其罪四也。

陽受元朝之名,陰行假王之令。挾制達丞相,謀害楊左丞。其罪五也。

占據江浙,錢糧十年不貢。其罪六也。

知元綱已墜,公然害其達失帖木兒,南臺大夫普化帖木兒。其罪七也。

恃其地險食足,誘我叛將,掠我邊民。其罪八也。(91)

朱元璋在這一篇檄文中聲討張士誠的八條罪狀,除了四、八兩條是指責張士誠侵占自己的地盤和誘降自己的部將以外,其他六條都是指責張士誠背叛元朝政府的罪狀。這說明朱元璋是站在封建正統的立場來聲討張士誠的。同時在這一篇檄文中,朱元璋竟大罵紅巾軍是“不幸小民,誤中妖術,不解其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困苦,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潁,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千端萬狀”。并且提出了“舊有田產房舍,依前為主”這一維護地主土地所有權的政策。這些都表明了朱元璋已經完全從農民起義領袖轉化為封建統治者了。

八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萬伐張士誠。“先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披,然后移兵姑蘇”(92)。同時命偏師朱文忠帥師攻杭州以牽制之。到十一月就攻下了湖州、嘉興、杭州、紹興等地。掃清了外圍,從四面包圍平江。“其屬縣相繼來歸,惟蘇州孤立而已”(93),張士誠幾次想突圍,均被朱元璋的軍隊堵了回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六月,張士信于城樓上被“飛炮碎其首而死”(94)。九月,徐達破葑門,常遇春破閶門,張士誠“倉皇歸府第,拒戶自縊”,被其將解救,做了俘虜。徐達幾次派張士誠的部將李伯升和其女婿潘元紹勸他投降,“士誠瞑目不答”,后被解“至金陵,竟自縊死,年四十七”(95)。于是吳地悉平,“所得城中兵民二十余萬”(96)。平江固守十月,才被攻破。朱元璋改平江路為蘇州府,命何質任知府。

張士誠從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稱誠王,到至正十七年就投降了元朝,后于至正二十三年復自立為吳王,但這時張士誠和其大臣將領們,惟知修府第,建園池,吃喝玩樂,已經腐朽變質。吳政權只不過是一個封建割據政權而已。張士誠也沒有遠大的抱負,被劉基譏為“自守虜”(97)。當朱元璋與陳友諒于鄱陽湖大戰時張士誠竟不出平江一步,坐等朱元璋來逐個消滅。但張士誠于剛起義時高郵會戰大敗元兵,在元末農民戰爭中作出了貢獻。

3.方國珍投降

當平江即將攻破時,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又遣將派兵去攻打割據在浙東的方國珍。原來,在至正十八年攻占婺州與方國珍接境后,朱元璋曾派劉辰去招諭方國珍。方國珍看到朱元璋兵勢強盛,難與爭鋒,派使者隨劉辰向朱元璋奉送金銀綢緞,表示“愿合力攻士誠”,又申明俟朱元璋攻下杭州,就獻納溫、臺、慶元三郡。但同時,方國珍仍不斷為元朝海運糧食去大都。等到朱元璋攻下杭州,方國珍怕被并吞,就“北通擴廓帖木兒,南交(福建)陳友定,圖為犄角”(98),與朱元璋相對抗。并“日夜運珍寶,治舟楫”,準備萬一抵敵不住時就逃往海上(99)。但陳友定和擴廓根本無力來支援,方國珍士卒也“多懷懼亡去者”(100),不想為方國珍賣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的部將朱亮祖率軍攻下臺州,接著又攻下溫州。十一月,朱元璋的另一部將湯和率軍進占慶元(今浙江寧波),方國珍逃入海島,又為朱元璋的部將廖永忠所率舟師擊敗。方國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向朱元璋投降。他被授為“廣西行省左丞,食祿不之官”,數年后死于南京。(101)

五、南平閩廣和北伐中原

1.閩廣的平定

朱元璋在攻克平江以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即派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從江西率師進攻福建。同年十一月,方國珍投降,于是朱元璋又命湯和、廖永忠率水師自明州(今浙江寧波)由海道取福州。當時福建為陳友定盤踞著。陳友定系福建福清人,后徙居清流,家貧,曾傭于富室(102)。陳友定雖系貧苦農民出身,但在元末農民戰爭中卻站在農民軍的對立面。當至正十八年陳友諒的農民軍攻入福建汀州時,陳友定參加了地主武裝,鎮壓農民軍。因他為元朝統治者拼命賣力,得到賞識,一直被任為福建行省平章,占據了福建八郡之地,“鷹揚跋扈”,“驅官僚如圉仆,擅稟如私藏”(103)。但對元朝政府卻是一副奴才相,極為恭順,每歲為元都輸粟數十萬石。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一月,胡廷瑞由江西度杉關,下光澤,連續攻克了邵武、建陽。同時,湯和與廖永忠所率的水師也攻下了福州。第二年正月,湯和與廖永忠攻下了延平,執陳友定送應天處死。朱元璋部從出師到攻下延平歷時四月,接著又攻克了福建的其他地區,平定了福建(104)

福建的平定,為朱元璋部向兩廣進軍打下了基礎。當胡廷瑞攻福建時,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就派湖廣行省平章楊璟和左丞周德興等率師由湖廣取廣西。第二年二月,湯和、廖永忠攻下福建延平后,朱元璋又令廖永忠和朱亮祖率軍由海道取廣東,另派贛州衛指揮使陸仲亨由韶州(治曲江,今廣東韶關)直搗德慶,與楊璟、廖永忠三路進軍,水陸并進。三月,廖永忠舟師于潮州登陸,駐廣州的元左丞何真“籍所部郡縣戶口、甲兵、錢谷,奉表歸附”。于是廣州及其附近州縣皆降于明(105)。四月,陸仲亨率兵連下英德、清遠、連江、連州、肇慶及德慶諸郡縣,元守將棄城逃跑(106)。三路明軍中惟楊璟一路遭到了元軍的頑強抵抗。楊璟出兵的第二年正月,所部進抵永州(治零陵,今湖南永州),久圍未下,直到四月,始攻克永州。而后,率兵進抵靖江(今廣西桂林)。這時朱亮祖也率師入廣西,與之會師圍攻靖江,“相持凡兩閱月”,到六月才攻占了靖江城(107)。接著南寧、柳州等州縣皆投降明軍,廣西平定。洪武二年(1369年),即于其地置廣西行省。

2.北伐中原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二十八日,“平吳師還,論功行賞”。第二天徐達等諸將入謝,朱元璋問大家:“公等還第置酒為樂否?”對曰:“荷主上恩德,皆置酒相慶。”朱元璋說:“寧不欲置酒與諸將為一日之歡,但中原未平,非宴樂之時。公等不見張氏所為乎,終日相與酣歌樂,今竟何如!宜深戒之。”(108)朱元璋沒有為勝利所陶醉,在消滅張士誠割據勢力以后,休整未及一月,即于十月二十一日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取中原”(109)

對于北伐的進軍路線和戰略部署,朱元璋作了審慎的籌劃。他先向將領們征詢意見,常遇春提出“直搗元都,以我百戰之師,敵彼久逸之卒,挺竿而可以勝也。都城既克,有破竹之勢,乘勝長驅,余可建瓴而下矣!”朱元璋不同意這個輕敵冒進方案,認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饋餉不濟,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非我利也”。朱元璋提出了穩扎穩打,逐步推進的戰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諸將皆曰善”(110)。以后北伐戰爭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方案實行的。

為了向北方人民說明北伐的道理,使得“兵至,民人勿避”,朱元璋讓宋濂撰寫了一篇告北方人民的檄文。這一篇檄文表現了大漢族主義思想,把國內的少數民族一概稱之為“夷狄”。少數民族只能受漢族的統治,否則就是“冠履倒置”。它還極力強調天命論,說元朝蒙古貴族入主中原,“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到元末“天厭其德而棄之”,朱元璋才“恭承天命”來統治中國。這樣,紅巾軍打擊元朝統治的事實被一筆勾銷,一切都歸于天命。另外,它又明確表示,要維護封建綱常,提出“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恢復“君臣父子夫婦長幼之倫”的口號。這些,都十分清楚地說明,朱元璋是以封建君主的立場來宣告自己的政治意圖和建構未來帝國的。這對元末農民大起義來說,自然是一種背叛。但這一篇檄文所提出的以漢族為中心的主張,在當時元朝統治者對廣大漢族人民實行民族壓迫政策的情況下,不能不說具有一定的反民族壓迫的正義性,其“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對漢族各階層人民都是頗具號召力的。同時,檄文揭露了元朝的腐朽統治,指出:“有司毒虐”,造成“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朱元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實行北伐,“拯生民于涂炭”。這對長期處于兵荒馬亂、顛沛流離中的廣大人民,自然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這篇檄文還特別強調軍紀,提出“號令嚴肅,秋毫無犯”的保證,并告誡將士,“克城勿妄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掠子女”(111)。這種政策,在當時無疑也是順乎民心的。而檄文對蒙古色目人宣稱,“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這又解除了一般蒙古人和色目人的疑懼心理,減少了進軍的阻力(112)。可見,這篇檄文不能一筆抹煞,它具有一定的進步性,能起一定的積極作用。

由于朱元璋北伐軍隊紀律嚴明,戰略部署正確,以及北伐檄文在安定民心和瓦解敵軍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北伐軍事進展順利。從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出師,到第二年(1368年)二月,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平定了山東。接著由山東折而向西分水陸兩路進攻河南。水路,“開耐牢坡壩,引舟師由鄆城趨汴梁,以取河南”(113)。陸路由歸德(治睢陽,今河南商丘)進入河南,攻下了陳州(治宛丘,今河南淮陽)、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等地。元汴梁(開封)守將不戰而降。四月,徐達率步騎由中灤進取河南(洛陽),于洛水北大敗元軍,進逼河南城北,元河南行省平章梁王阿魯溫降。這時征南將軍鄧愈帥師攻占了南陽路。而馮勝所部也攻克了陜州(治陜縣,今屬河南)、潼關等地,扼住了三秦門戶,阻斷了駐扎在關隴地區的元將李思齊、張思道等與元朝的聯系。元朝大都的屏蔽已撤,外援被截斷,陷入了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中。五月,朱元璋親自來到汴梁,聽取了徐達、常遇春、馮勝等將領關于前線軍事情況的匯報,并研究了下一階段的戰略步驟。馮勝留守汴梁,何文輝守河南(洛陽),郭子興和康茂才鎮潼關。閏七月,徐達等“分布士馬規取河北”(114)

當明軍攻下汴梁,擬向大都合圍時,元朝的各地軍閥部隊正在互相火并。原來,當朱元璋并吞陳友諒后,元朝命擴廓“總天下兵”,“南平江淮”。擴廓進軍到河南,發檄征調關中李思齊、張思道、孔興和脫列伯所部軍隊。李思齊得檄文大怒道:“吾與若父交,若發未燥,敢檄我耶!”令其下一甲不得出武關。張思道等亦皆不聽調。于是擴廓西入關,攻李思齊等,雙方“相持經年,數百戰未能決”。這時,擴廓的部將關保、貊高倒戈反攻擴廓。元順帝見擴廓勢孤,就命令“李思齊等東出關,與貊高合攻擴廓”。“擴廓憤甚,引軍據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吏。于是順帝下詔盡削擴廓官爵,令諸軍四面討之”(115)。元朝統治集團內部的自相殘殺,給明軍的北伐造成了有利時機。到閏七月初,關保、貊高被擴廓擒殺。初三日明軍取衛輝(今河南衛輝),初五日,占彰德(今河南安陽),初九日,下廣平(今河北永年)。這時,元朝統治者慌了手腳,于十九日詔復擴廓所有官爵,并要擴廓和中書右丞相也速、陜西左丞相禿魯以及平章政事李思齊,“四道進兵,掎角剿捕,毋分彼此”(116)。但為時已晚,明軍以橫掃千軍之勢直向大都推進。十一日,當明軍攻克臨清后,徐達命諸將“各率馬步舟師大會于臨清”。臨清城瀕運河東岸,是冀魯豫三省交界地區水道的樞紐,衛河由此入運,水量大增,可直達大都。明軍在臨清休整、補充了芻糧以后,“徐達率馬步舟師北發”,十五日攻下了德州,二十日進抵長蘆、直沽,“獲海舟作浮梁濟師,常遇春率舟師,諸將率步騎,夾河進”。二十五日進抵河西務,郭英追元軍至通州城下,殺元知院卜顏帖木兒,擒元宗室梁王孛羅。二十七日夜克通州(117)。元順帝得知明軍已到通州,大懼,當即“集后妃太子議避兵北行”;第二天天剛亮,又“召集群臣會議端明殿”,“左丞相失烈門、知樞密院事黑廝等皆勸固守京城”。但元順帝感到大勢已去,怕困守孤城,像宋朝徽、欽兩帝那樣當俘虜,決計棄城北逃。臨行,留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丞相慶童留守,當替死鬼。元順帝自己則于二十八日夜三鼓和后妃太子“開建德門,由居庸關北走”,逃往上都。八月二日,徐達等至齊化門,“將士填壕登城而入”(118)。執元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和丞相慶童等,斬之。從此,正式結束了元朝的統治。但廣大人民迎來的仍然是一個封建專制主義的明王朝,歷時十七年的元末農民大起義,以地主階級的改朝換代而告終。

六、明王朝的建立和元末農民起義的意義

朱元璋在派兵南平閩廣和北伐中原期間,于1368年正月正式建立了明朝,年號洪武,建都于南京,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明太祖。

元末農民大起義,歷時十七年之久,遍及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在我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最后,雖被以朱元璋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集團所利用,成為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但它卻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和作用。

以蒙古貴族為核心所建立的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蒙古貴族為了確保他們的統治地位,實行了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經元末農民大起義浪潮的沖擊,元朝統治被推翻了,拆除了民族壓迫政策所造成的藩籬,使得我國各民族之間得到了進一步的團結和融合。

蒙古貴族在統治全國期間,把他們的一些落后的生產方式強加給中原地區的漢族人民,使大量人民淪為驅口,把手工業工人變為工奴,把耕地變為牧場。這便嚴重地阻礙和破壞了生產力。元末農民大起義,沖擊了這些落后的東西,不少驅丁獲得了人身自由,手工業工人也從工奴地位中解放了出來。

元朝末期政治腐朽,王公貴族、官僚地主、僧道等寄生階層惡性膨脹,土地高度集中,經過元末農民大起義的掃蕩,不僅許多蒙古王公貴族被趕跑或殺死,漢族官僚和地主也遭到了嚴重的打擊,“自喪亂以來,名門巨室往往散落”(119)。“江南北巨姓右族,不死溝壑,則奔竄散處”。(120)“往年大姓家,存者無八九。”(121)這些情況的出現,正是農民戰爭摧枯拉朽,消滅了大批寄生階層的結果。這使高度集中的土地又分散到農民手里,使得明初實行屯田和開荒有了基礎,為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備了條件。

元末農民起義雖然以改朝換代而告終,而這改朝換代本身,就是對社會歷史的巨大推進。我國封建社會每個王朝的末期,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所產生的痼疾,在本朝內部,不論采取何種自救運動,都是無濟于事的。只有通過農民起義推翻舊王朝的統治,才能除掉社會的痼疾,使得新王朝的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經濟也才有生機。元末農民起義正是起了這樣的作用。


(1) 《明史》卷1《太祖紀》。

(2) 《皇明本紀》。

(3) 《御制皇陵碑》。

(4)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2《滁陽王》。

(5) 《御制紀夢》。

(6) 《御制紀夢》;《明太祖實錄》卷14。

(7) 《明太祖實錄》卷1。

(8) 《皇明本紀》。

(9) 《御制紀夢》。

(10) 《皇明本紀》。

(11)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2《滁陽王》。

(12) 《明史紀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

(13) 《御制紀夢》;《明史紀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

(14) 《明太祖實錄》卷1。

(15)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2《滁陽王》。

(16) 《明史》卷129《馮勝傳》。

(17) 《明史》卷127《李善長傳》。

(18) 《明史》卷127《李善長傳》。

(19) 《明太祖實錄》卷1。

(20) 《明史》卷127《李善長傳》。

(21) 《明太祖實錄》卷1。

(22) 《明史紀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

(23) 《明太祖實錄》卷1。

(24) 《皇明本紀》;《明太祖實錄》卷1;《明史》卷122《郭子興傳》。

(25) 《明史紀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

(26) 《明太祖實錄》卷2;《皇明本紀》。

(27) 高岱:《鴻猷錄》卷2《宋事始末》;《明史紀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

(28) 《明史》卷133《俞通海傳》。

(29) 高岱:《鴻猷錄》卷1《集師滁和》。

(30) 《明太祖實錄》卷3。

(31) 《皇明本紀》。

(32) 《明太祖實錄》卷3;談遷:《國榷》卷1。

(33) 《明太祖實錄》卷3。

(34) 《明太祖實錄》卷3;高岱:《鴻猷錄》卷1《定鼎金陵》;《明史紀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

(35) 《明史紀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

(36) 《明太祖實錄》卷3;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2《滁陽王》。

(37) 談遷:《國榷》卷1;《明史紀事本末》卷1《太祖起兵》。

(38) 《明太祖實錄》卷4。

(39) 《明太祖實錄》卷4;高岱:《鴻猷錄》卷1《定鼎金陵》。

(40) 《明太祖實錄》卷4。

(41) 《明史》卷1《太祖紀》。

(42) 《明太祖實錄》卷5。

(43)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1《宋小明王》。

(44) 上述所列攻克州縣時間見《明史》卷1《太祖紀》。

(45) 《明史》卷1《太祖紀》。

(46) 葉子奇:《草木子》卷3《克謹篇》。

(47) 宋濂:《宋學士文集》卷3《胡參軍神道碑》。

(48) 劉基:《誠意伯文集》卷首《誠意伯劉公行狀》。

(49) 劉基:《誠意伯文集》卷13《感時述事十首》。

(50) 劉辰:《國初事跡》。

(51) 《明太祖實錄》卷8;《國初禮賢錄》。

(52) 劉辰:《國初事跡》。

(53) 王祎:《王忠文公全集》卷1《感興詩》。

(54) 《明史》卷137“贊”。

(55) 《明史》卷127《李善長傳》。

(56) 《明史》卷136《朱升傳》。

(57) 陶安:《陶學士文集》卷首。

(58) 《國初禮賢錄》。

(59) 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卷28《浙三大功臣贊》。

(60) 劉辰:《國初事跡》。

(61) 宋濂:《鑾坡前集》卷5《胡越公新廟碑》。

(62) 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卷12《俞元瑞墓志銘》。

(63) 宋濂:《鑾坡前集》卷7《送許時用還越中序》。

(64) 《明史》卷138《周禎傳附端復初傳》。

(65) 《明太祖實錄》卷4。

(66) 宋濂:《宋學士文集》卷3《王郎中墓志銘》。

(67) 劉辰:《國初事跡》。

(68) 劉辰:《國初事跡》。

(69) 葉子奇:《草木子》卷3《克謹篇》。

(70) 《明太祖實錄》卷8。

(71) 《明史》卷123《陳友諒傳》。

(72) 《明太祖實錄》卷8。

(73) 《明太祖實錄》卷8;《明史》卷1《太祖紀》,卷128《劉基傳》,卷123《陳友諒傳》。

(74) 《明太祖實錄》卷12。

(75) 童承敘:《平漢錄》。

(76) 《明太祖實錄》卷12。

(77) 高岱:《鴻猷錄》卷3《克陳友諒》。

(78) 《明太祖實錄》卷12。

(79) 《明太祖實錄》卷14。張士誠早已于至正二十三年自立為吳王,為什么朱元璋還要稱吳王呢?這是因為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羊兒年是丁未年,即至正二十七年,為了迎合這首民謠,所以,朱元璋也稱吳王。因此,有人就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時以金陵為西吳,平江為東吳”(《吳王張士誠載紀》卷2)。

(80) 吳寬:《平吳錄》;《明史》卷123《張士誠傳》。

(81) 《明史》卷123《張士誠傳》。

(82) 《明史》卷123《張士誠傳》。

(83) 《明史》卷123《張士誠傳》。

(84) 《明史》卷123《張士誠傳》。

(85) 《明史》卷123《張士誠傳》。

(86) 劉辰:《國初事跡》。

(87) 吳寬:《平吳錄》;《明史》卷35《五行志》。

(88) 貝瓊:《清江貝先生集》卷2《鐵崖先生傳》。

(89) 《明太祖實錄》卷15。

(90)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7《周張士誠》。

(91) 《紀錄匯編》卷200《前聞紀·平吳仁言》。

(92) 《明太祖實錄》卷16。

(93) 《皇朝本紀》。

(94) 《明太祖實錄》卷19。

(95) 《明史》卷123《張士誠傳》。

(96) 高岱:《鴻猷錄》卷4《克張士誠》。

(97) 《明史》卷128《劉基傳》。

(98) 《明史》卷1《太祖紀》;《明史紀事本末》卷5《方國珍降》。

(99) 《明史》卷123《方國珍傳》。

(100) 《明史紀事本末》卷5《方國珍降》。

(101) 《明史》卷123《方國珍傳》;《國初群雄事略》卷8《方谷真》。

(102) 《明史紀事本末》卷6《太祖平閩》。

(103) 《明史》卷124《陳友定傳》。

(104) 《明太祖實錄》卷25;《國初群雄事略》卷12《陳友定》。

(105) 《明太祖實錄》卷26、27;《明史》卷130《何真傳》。

(106) 《明史紀事本末》卷7《平定兩廣》。

(107) 《明太祖實錄》卷27、28;《明史紀事本末》卷7《平定兩廣》。

(108) 《明太祖實錄》卷20。

(109) 《明史》卷1《太祖紀》。

(110) 《明太祖實錄》卷21。

(111) 《明太祖實錄》卷21。

(112) 《明太祖實錄》卷21;《鴻猷錄》卷5《北伐中原》。

(113) 《明太祖實錄》卷27。

(114) 《明史紀事本末》卷8《北伐中原》;《鴻猷錄》卷5《北伐中原》。

(115) 《元史》卷47《順帝紀》;《鴻猷錄》卷5《北伐中原》;《明史》卷124《擴廓帖木兒傳》。

(116) 《元史》卷47《順帝紀》。

(117) 《明史紀事本末》卷8《北伐中原》;《鴻猷錄》卷5《北伐中原》、《克取元都》。

(118) 《明史紀事本末》卷8《北伐中原》;《元史》卷47《順帝紀》。

(119) 張羽:《張來儀文集·晚翠軒記》。

(120) 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卷8《送王子淵序》。

(121) 李繼本:《一山文集》卷1《送李順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沽区| 类乌齐县| 吉安市| 萝北县| 绥化市| 富民县| 丰原市| 航空| 长春市| 永城市| 云龙县| 绥阳县| 商南县| 施秉县| 甘德县| 永昌县| 景宁| 黔江区| 永川市| 沛县| 枞阳县| 郯城县| 奈曼旗| 临湘市| 馆陶县| 百色市| 扎囊县| 南涧| 白玉县| 右玉县| 阳新县| 海城市| 凤山县| 长子县| 镇江市| 绥宁县| 大化| 克拉玛依市| 孟津县| 扶绥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