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構思論
所謂構思,顧名思義就是作家謀劃構想作品的思維活動。我們的祖先,最早是用符號即象形文字表情達意的。他們一方面注視著自然景象,一方面運用想象能力琢磨一種與現實景象基本對應的符號。應該認為,這就是人類最簡單的構思活動。后來用甲骨文、鐘鼎文記事,都離不開構思活動。因此,構思活動同人類表情達意的活動同時產生。從直接經驗的角度認識,人類用文字符號表情達意的過程,就可稱為寫作活動。從思維活動的角度認識,就是構思活動。
對構思活動進行表述和研究,是戰國以后的事。《楚辭·招魂》中有“結撰至思”的話。學者們認為,這是最早涉及構思的言論。清代學者劉熙載認為:“賦欲不朽,全在意勝。《楚辭·招魂》言賦,先之以‘結撰至思’,真乃千古篤論。”“結撰”即寫作;“至思”即極力的思慮、謀劃。因此,把“結撰至思”,看作早期談構思的言論,是有道理的。到漢代,談論構思者就更多了。如司馬相如說的“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覽人物”;蔡邕在《筆論》中講“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都是對構思情景的具體描繪述。但是,這些言論都還是對一些具體現象的表述,談不上是構思理論。第一個全面、深入有理論價值的研究,是晉代陸機的《文賦》。陸機是中國文藝史上第一個開始研究文學創作內部規律的人。《文賦》探索的核心就是藝術構思問題。齊梁之際的劉勰,吸收了前輩如陸機以及一些書法家、繪畫理論家的理論成果,在其《文心雕龍》中寫成了“神思”專論。“神思”這個概念,最早見于南朝劉宋時期宗炳的《畫山水序》。宗炳提出畫家應當“萬趣融其神思”。宗炳用來概括繪畫中的構思活動;劉勰用來概括文學寫作中的構思活動。唐代日僧遍照金剛是第一個在準確意義上使用構思這一概念的。他在其《文鏡秘府論》中,較詳細地講述了構思的必要性、構思的內容、構思的原則,以及構思同靈感的關系等。此后,神思、構思兩個概念并用。構思所涵蓋的內容深透整個寫作過程。因此,本書將用較多的篇幅,從多個側面分析認識這一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