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有德者必有言”辨

立德,即加強道德情操的修養,是我國古代思想家進行自身修養的核心。《左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生建樹的三大層次,最高是立德。“有德者必有言”,是孔子的話,是孔子在思想表達這個范圍內提出的最高原則。“有德者必有言”的意思是,德行高尚的人必然有純正的,符合儒家之道的言論。因為孔子是圣人,因此后來的許多作家、理論家都圍繞著這句綱領性的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說法作了種種闡發。孟子在儒學之域講養氣;韓愈在寫作之區講養氣,其實質無大差別。明清之際的一些詩論家,如葉夑、沈德潛等人提出“胸襟”說、“襟抱”說。認為胸襟是“詩之基”,是寫詩的根本。總之,以立德為核心的思想修養理論,成為多數詩人、作家,治心、修身、寫作的重要理論范型。

“有德者必有言”,在哪些方面具有合理性?

一、弸中必然彪外

孔子提出“有德者必有言”,沒有作具體闡發。西漢大儒揚雄認為:“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法言·君子》)“弸”是充滿,“彪”是有文彩。就是說,德操充實于內,必然文彩煥發于外。唐宋時期的一些文學大家,如韓愈、歐陽修等也發表過一些頗有啟發的看法。韓愈認為“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燁。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答李尚書》)。通過兩個比喻,說明仁義之人,說出話來也和藹可親。歐陽修認為“其充于中者實,而后發乎外者大以光”(《與樂秀才第一書》)。北宋的二程、南宋的朱熹,他們是哲學家兼文學家,是重道輕文派。從他們輕視文學的言論中也可以窺見一些道理。程頤認為,古之學者唯務養性情,其他則不學,圣人全體皆道,其見之文者,亦描繪、發揮其胸中所蘊之性,而性情流露,自然有條理次第而成文章耳。

二、德也是一種創造力

從孔子的“德”到葉夑的“胸襟”,提法不斷發展變化,內涵也不斷豐富,由倫理學概念發展到文藝心理學的概念。葉夑在《原詩·內篇下》指出:

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載其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遇發生,隨生即盛。千古詩人推杜甫,其詩隨所遇之人、之景、之事、之物,無處不發其思君王、憂禍亂、悲時日、念友朋、吊古人、懷遠道。凡歡愉、幽愁、離合、今昔之感,一一觸類而起;因遇得題,因題達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為基,如星宿之海,萬源從出,如鉆燧之火,無處不發,如肥土沃壤,時雨一過,夭喬百物,隨類而興,生意各別,而無不俱足。

像這樣的評價,真是沉著痛快、淋漓盡致、無所不備。像葉夑表述的這種至高無上的評價,我認為可以概括為一個字——力。即,想象力、感發力、熔鑄力,合三為一“創造力”。在杜甫詩中,且不說那鷹、馬等,就連那昆蟲之屬的螢火蟲,都寫得很有深意。清代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指出:“無一意一事不可入詩者,唐則子美,宋則蘇黃。要其胸中具有爐錘,不是金銀銅鐵強令混合也。”爐可以熔化,錘可以打造,合二為一,是一種強大的打造能力,創造能力。英國詩人柯勒律治說過:“有一個特點是所有真正的詩人所共有的,就是他們寫詩是出于內在的本質,不是有任何外界的東西所引起的。”西方表現說的代表人物約翰·斯圖爾特·米爾說:“詩歌并不是對象本身,而在心靈狀態之中。”(轉引自童慶炳《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偉大的詩人,其心靈是深邃、遼闊、強大的。

青年學者王一川,在他的《中國“詩言志”論與西方“詩言回憶”論》一文中,從文字學的的角度對“德”字作文藝學的闡釋。他把“德”字解析為幾個部分,然后又逐一揭示每一個部分的含義。之后,加以整合歸納其整體含義。他認為:

德的意義也就進展到小心翼翼去實行,用真誠開放的心靈去待人接物。這樣,以誠為核心之“德”就成為中國古人成圣成賢的人格范型。所以,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修身如果合于“德”,成為德行主體,就可以生成并創造出詩的語言——“言”。在孔子的概念里,詩是人對“德”這一人格范型的回憶。內心有德,就自然外現為詩。德為詩之根,詩乃德之體。

王一川的分析,方法新穎,角度獨特,聊備一說,對我們應有所啟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龙岩市| 甘洛县| 荔浦县| 海阳市| 酉阳| 汕头市| 油尖旺区| 商城县| 乌鲁木齐市| 麦盖提县| 平阳县| 华容县| 贵定县| 玉环县| 博兴县| 县级市| 镇雄县| 陇川县| 莱阳市| 鄂伦春自治旗| 荔浦县| 沂源县| 荥阳市| 全椒县| 苏尼特右旗| 浦北县| 昌宁县| 抚松县| 沁源县| 晋宁县| 五寨县| 轮台县| 北流市| 衡阳县| 柳河县| 翁源县| 沽源县| 顺义区| 河源市|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