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艾蘭先秦諸子哲學概念的隱喻研究

艾蘭教授在《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的序言中說∶"此書是一部關于語言以及用語言組織思想的方式的著作。"作者運用當代西方隱喻理論來解讀早期中國哲學經典,嘗試從語言的隱喻性入手探析先秦諸子哲學思想的本喻,以構建以水的隱喻來表述思想的先秦哲學的體系。在語言學界,隱喻被視為重要而有效的修辭格,它具有化抽象為形象的功能,借此物言彼物,有助于表述復雜的內容,從而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或復雜的事物。西方學者對隱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對比論"和公元1世紀羅馬修辭學家昆體良的"替代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研究界對隱喻的探討更加深入而成熟。隨著西方有關隱喻理論研究的深入,特別是隨著認知學的興起和發展,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符號學家乃至心理學家也開始關注隱喻這一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從而,隱喻的認知功能成為語言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并形成下述共識∶ 隱喻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以一種事物理解和感知另一種事物,通過由此及彼的聯想,體悟蘊含其中的深層含義;隱喻對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隱喻體現了民族性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不同文化的不同特質。

第一節 艾蘭對隱喻理論的接受

艾蘭主要借鑒了約翰·萊克夫(John Lakoff)和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①( Metaphors We Live By)中的經驗主義隱喻觀。

一、萊克夫隱喻理論的形成基礎

概念的厘定是學術研究的第一步。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研究隱喻時總要提出自己對隱喻的見解。傳統的隱喻觀認為,隱喻是一種語言現象,它是增強文章感染力和生動感的一種有效的修辭手段,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拓展,隱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成為一種廣泛而重要的文化現象,它能揭示出人們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基本觀念,它自身具有內在的邏輯和規律。也就是說,就像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說的那樣,隱喻已經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有著明顯的規范作用,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活動。因此,隱喻不僅是一個語言學、修辭學問題,它還關涉人類學、哲學、認知學、心理學、文學、美學、社會學等諸多方面,是一個多層次跨學科的問題。

無論在西方文化史還是在中國文化史上,就其認知功能來言,隱喻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國外學者對隱喻的研究可謂歷史悠久。很久以來,隱喻都被認為是語言學領域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有效的修辭格,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使表達顯得更生動、更具有感染力,或者引發人們豐富的想象,用已知事物去表達其他事物或者更復雜的內容。西方學者對隱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對比論"和公元1世紀羅馬修辭學家昆體良的"替代論"。"對比論"的主要意思是,把隱喻看作一個物體到另一物體的轉移,主要功能是修飾作用。這一點可以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證明∶"隱喻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性詞的轉義,不是從’種’轉移到’類’,就是從’類’轉移到’種’,或者從一個’類’轉移到另一個’類’,或者依照類似完成轉移。"而"替代論",就是用一個表達式去取代某一個意義相等的僅僅取其字面意思的表達式,結果形成隱喻,也就是用詞語意義的豐富性來傳遞要表達內容的豐富性。這兩種觀點都認為,隱喻是一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手段,是語言學領域的一種重要的修辭格。

西方研究界對隱喻特別關注,隨著西方研究的深入和發展,特別是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很多哲學家、社會學家、符號學家,甚至一些心理學家也開始關注隱喻這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也就是說,隱喻研究突破了單一的修辭格研究,走向了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道路。語言學界的研究是沿著亞里士多德確立的修辭格傳統一路走來的,現代修辭學、問題學和風格學仍然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但是隨著認知心理學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認知語言學也迅速發展起來,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于是,隱喻的認知功能也成為語言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很多研究者達成共識,隱喻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和感知另一種事物,并從該事物中體會其所內含的深層結構和意義。到了20世紀30年代,有人質疑亞里士多德的定義,并提出了他的理論——互動理論,這個人就是理查茲。他1936 年發表了《修辭哲學》后,又引起了人們對隱喻的高度關注。理查茲認為,思想是隱喻性的,隱喻不是普通語言的偏離,隱喻是不同事物在詞語或者詞組交互作用下產生出兩種思想。理查茲首先提出了"互相作用"的概念,人們使用隱喻時有兩樣不同的思想在一個詞語或者短語中活動。1962年,布萊克發表了《隱喻與模型》的論文集,他在理查茲隱喻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了"互動論",并對隱喻的認知功能進行了深刻的論述和分析。他認為,隱喻出現在句子中,一個句子中只有部分詞用作隱喻,其他部分用作字面意義。做隱喻用的這些詞語就是"焦點"。每一個隱喻陳述中都有一個主要概念和一個次要概念,這兩個概念互相作用,并激活了聽眾的想象力,使這個相關的次要概念適合主要概念。

隱喻理論的發展都是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認知觀的隱喻理論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就是喬治·萊克夫和馬克·約翰遜1980年發表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這本著作發表后,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他們理論的基礎上,福科尼耶(Fauconnier)又提出了"合成空間理論",重點也是論述互動作用。萊克夫等人的隱喻觀也就是艾蘭教授在《水之道與德之端∶ 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這本著作里重點提到的。艾蘭運用該理論解釋和分析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范疇中的哲學概念。

二、萊克夫等人的隱喻理論

"經驗"在萊克夫等人的理論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他們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在人們的概念體系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事物是通過人們對它們的體驗而起作用的。我們的經驗隨著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說,我們的經驗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這樣的經驗決定了我們的概念傳統。隱喻不僅僅屬于詩歌或者修辭的范圍,而是影響我們觀察思考和行動方式的日常語言的一部分,它打開了隱喻研究的一扇大門,拓寬了我們的研究視野。

萊克夫和約翰遜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隱喻,大多數基本的概念隱喻在人類語言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時間就是金錢""人生是旅行"等結構化隱喻,在英語和漢語里都能衍生出許多可以聯成一個系統的隱喻表達式。隱喻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要了解隱喻在我們的思維中發揮著怎么樣的作用,需要從人們思維的載體——語言以及我們所依賴的概念的傳統著手。世界上所有的存在即萬物在人的頭腦中都有各自的概念,人們頭腦中的概念系統在聯系人們同周圍的世界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指出,人們頭腦中的這一概念體系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隱喻的本質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另外一種事物,就是在一種概念基礎上理解另一種概念,而兩種概念的聯系正是通過隱喻聯系起來的。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聯想和理解就是人們的隱喻性思維。其中,概念隱喻是人們隱喻性思維的直接體現。概念隱喻是指隱含在人類語言中的隱喻,而且在他們的影響下使用著相關的語句或者短語。他們認為,概念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和語言中。同時,他們還強調經驗在語言理解中的重要性。人類經驗起源于人類與大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源于人類自身的感覺動力器官、智力情感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每一種經驗都有完整的形態,人類最初的最基本的經驗是對具體的、能夠明確確定的事物的經驗,如方位概念,人們就能很具體地感覺到。但是對那些抽象的,不能確定的概念,例如,思想、感情等,人們不能像感覺方位那樣很快很明確地感受到,因此,人們需要以相關的方式根據對具體概念形成的經驗去構成抽象概念的經驗。這就是前面說的隱喻思維的具體描述。也就是說,隱喻思維使人們參照一種經驗去理解另一種經驗域,這也就意味著隱喻思維產生于不同的經驗域之間。隱喻思維的產生不是由于客觀事物本身具有類似性或者相似性,而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和人們思維相互作用的產物。人們的隱喻思維方式使人們看到了事物之間的隱喻關系,也就是概念之間的關系,所以概念之間隱喻的基礎,是人們對事物的經驗。他們認為,隱喻可以分為三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

萊克夫和約翰遜不僅談到了隱喻在人們思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探討了隱喻的運作機制,即隱喻是怎么樣在人們的頭腦中起作用的。他們指出,隱喻的焦點根本不在語言,而在人利用一個概念領域去說明另一個概念領域,或者說概念領域之間的映現。過去的隱喻理論都將隱喻視為語言本身的問題,或者存在于詞語層面,或者存在于語法、語義、語用、語境等層面,因此兩個概念之間是有分歧的。但是萊克夫認為,隱喻存在于思維中,存在于我們的概念體系中,存在于我們的經驗中。人們首先以隱喻化的概念思維來思考世界,然后以隱喻化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表達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隱喻的本質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隱喻概念體系來源于人們的生活經驗,也來源于社會文化的氛圍中,來自已經存在的或者被體驗過的經驗或者新創造的新產生的經驗相似點。我們理解和談論事物的方式,也和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一種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必然與這個文化的基本概念體系的隱喻化結構是一致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由概念構成的,而概念隱喻可以說是創造新概念的最重要的途徑。萊克夫等人通過概念隱喻要探究的是人類認識的來源,也就是人類怎樣在已有概念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概念,怎樣認知客觀存在的世界。他們研究概念隱喻更多地想要解決的是哲學問題,而不是表面上的語言問題。

人類最初的生存方式都是物質的,人類對物體的經驗為我們抽象的概念表達理解為"實體"提供了物質基礎,由此而派生出了另一種隱喻——本體隱喻。在這種隱喻概念中,人們把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其實,這里也就是他們認為的概念隱喻,因為他們最注重的是人自身的經驗,所以人們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就依賴實體的隱喻,從一種經驗理解另外一種經驗。與此同時,他們也認為,人類文化最基本、最有價值的概念是有隱喻性的,這種隱喻的對象是和人類發生密切關系的實體和事物。

萊克夫的另一隱喻方面的著作是《女人,火,危險事物——范疇揭示了思維的什么奧秘》。在這本著作中,作者主要討論了語言現象所反映出的人的認知能力。以思維作為研究對象的認知科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正在急劇上升,因為它關心的是對自身的認識以及作為人的價值,把人類思維結晶的語言作為研究對象的語言學,一方面,運用認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探討語言現象,另一方面,又通過語言現象來揭示人的認知能力。這本書就是通過"范疇化"這種最常見的思維活動來探討人類思維的奧秘,同時嘗試運用新的認知觀來觀察分析語言現象。①

相對于西方的隱喻研究,國內對隱喻的研究就顯得薄弱多了。早期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隱喻修辭格的研究,如相近修辭格的修辭效果的對比,或者中英文隱喻使用的對比研究等,多限于語言學問題。不過這幾年,隨著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深入和西方研究成果的引進與介紹,國內也出現了很多介紹國外隱喻研究情況的論文,并且國內的隱喻學研究也逐步擴大了范圍,走出了語言學領域的限定,也逐漸認識到隱喻已經成為多學科的研究對象,特別是隨著近幾年符號學的深入發展,語言的符號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對這種符號的認知和理解的研究也就提上了日程,因此,隱喻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一種非常重要的解釋方法。很多領域已經把隱喻理論運用到實際問題和實際學科的研究,也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因為一定的思想、行為、觀點、看法等,都要借助于人類思維的工具——語言進行表述,隱喻性已經被諸多學者認為是語言的一個普遍的本質的屬性。這樣,對每一個實際問題的研究就不能跳過語言的隱喻而進行研究。國內的隱喻研究,語言學領域一直是熱點,這方面的論文和著作數不勝數,如隱喻與換喻、暗喻、明喻的關系,詞匯隱喻,語法隱喻,語氣隱喻,隱喻的語義、語用和語境意義上的理解等。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研究問題就是,隱喻作為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也就是隱喻的認知方面的研究也成為學者關注的一個焦點,認知功能、認知方式等方面的論文是層出不窮的??傊痪湓?,國內的隱喻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已經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勢頭了,各個領域的研究真是百花齊放,屢有斬獲。哲學的研究也不例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哲學逐漸轉向語言的研究,伴隨著符號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與發展,│西方哲學的語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功,特別是語言的隱喻性研究,在講求知識一體化和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成就不可能不影響到國內學者,很多國內學者也開始了哲學研究的轉型,開始注重哲學的語言研究,近幾年有一大批這方面的論文發表∶有學者談的是哲學語言隱喻性的必然性,分析語言中的日常語言、詩歌語言和科學語言都不適合哲學,從哲學研究對象的獨特性,哲學概念對語言的要求等方面談了哲學的語言必然是隱喻的;還有的是從微觀角度來寫的,從古代哲學中一個概念的隱喻來探討該哲學家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觀點;還有的是探討一個具體的哲學家的隱喻特點等。

總之,近些年來,關于哲學的隱喻研究的確是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數學者還是限于理論的研究層次,即使運用到了實踐中也就是實際的哲學問題研究時,也是找到一個很小的點來闡明隱喻的效用和哲學家的主張,還有的是處于提出問題的階段,指出隱喻研究會對中國哲學體系和概念系統的理解帶來很多新的研究契機,但僅此而已。縱觀這些成果,說明國內的學者已經接受了隱喻學的理論,只是還沒有將它實際運用于理解中國哲學的框架體系問題,而艾蘭教授的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新的嘗試,并且這個嘗試取得了成功。她把西方的當代隱喻理論大膽地運用到中國早期哲學的研究上,不僅成功地發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體系的本喻,而且從語言組織思想的形式上建立了一套新的古代哲學內部構造的框架體系。

西方的隱喻理論,為艾蘭先秦哲學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意義上的理論基礎,艾蘭注重分析先秦哲學概念的隱喻性,尤其關注隱喻所具有的經驗性功能。艾蘭教授所接受的萊克夫等人的理論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語言是具有隱喻性的,隱喻是人類思維的本質屬性之一;其二,語言的隱喻性和文化密切相關,隱喻具有文化屬性;其三,經驗主義是隱喻機制得以形成和運作的基礎。

① John Lakoff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ss,1980.

① 石毓智."女人,火,危險事物——范疇揭示了思維的什么奧秘"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5(2)∶ 17-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余江县| 佛教| 鄂托克前旗| 德清县| 柘荣县| 安康市| 会昌县| 凤庆县| 林西县| 南木林县| 巧家县| 登封市| 贵德县| 涞源县| 东海县| 和平县| 卓尼县| 潜山县| 墨脱县| 南皮县| 呼玛县| 金阳县| 绥德县| 巧家县| 崇州市| 城口县| 自治县| 洛南县| 天峻县| 西充县| 治多县| 清水县| 禄劝| 武安市| 商南县| 莒南县| 上栗县| 青河县| 蒙山县| 临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