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導論

陜北的飲食文化作為陜北民俗中獨有地域特色的民風而千古流傳。她更像是一朵嬌艷孤傲的奇葩,在黃土高原的腹地搖曳生姿。這塊土地上每一孔窯洞里升起的裊裊炊煙,飄散的五谷雜糧香味,給單調冷漠的黃土地增添了許多更富人情的煙火味,也更增加了幾分人們對這塊神秘土地的溫馨想象。

陜北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再加上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陜北的飲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陜北的飲食文化根植于陜北的黃土地,在濃郁的黃土味中夾雜著濃濃的異域風味,她既有南方農耕文明的飲食風味,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味道。歷史上,陜北之地一直是邊疆,也是北方民族的聚集地,在陜北飲食文化中,邊疆軍事的特征較為鮮明,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較為突出。古代行軍時,軍人的飲食多為方便攜帶且熱量營養充足的食品,這類食品就是干糧。在陜北的北部,人們放羊時干食使用炒面炒米較多,炒面有軟糜子面也有黃豆面,炒米則有小米或者黃米,吃的時候也比較方便,用水一攪拌就可以(食)用,這也是古代的便當。后來的干糧有了一些變化,多為烙餅、肉干和咸菜,干活時人需帶上水囊。

以地方特色發展起來的飲食中不僅能夠展現一個地區的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突出一個地區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包含了離鄉游子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因此了解一個地方的飲食,除了知道它的制作工序、食材搭配,還要從歷史背景、當地風情中體會食物用來填飽肚子之外的意涵。

陜北南部各縣,如宜君、黃陵、洛川、富縣、宜川、黃龍、延長、延川等縣,位于黃土高原殘塬區,地勢相對平坦,降雨量適中,氣候溫潤,是陜北地區純粹的農業區域。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適于播種小麥和其他秋糧作物,放羊較少,放牛也僅僅用于耕作需求。這片地方的食材相對單調,沒有太多的菜蔬,下地時從地里摘幾根辣子,放在爐灰中燒成焦黃,放在蒜缽子中與蒜一起搗爛,放上咸鹽,加上花椒面,用剛剛出鍋的熱饅頭夾上青辣子蒜糊,一口下去麥香蒜混合辣子辛辣,那就是當地人喜歡的美味。辣子、蒜、蔥、韭菜、芫荽或小菜佐面條,成為當地人的美味佳肴。蔬菜的稀缺,給人們留下了當地人認為吃菜不重要的印象。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到過年的時候,一個五口之家也僅僅買四五斤肉,用來做紅燒肉、做丸子、做酥肉、包餃子,就是這樣一小塊肉可以過一個“肥年”了。但一年中大多數時候還是見不上油腥的,不年不節的更是沒有人能吃到肉食。過去很少養羊,羊肉大多數腥膻難聞,一個村子殺兩只羊,整個村子充滿了膻味。過去這里的人一半人不吃羊肉,也有一少部分人不吃豬肉,問其不吃肉的原因,只是說吃了頭痛,其實就是長期吃面食的腸胃不習慣羊肉豬肉的油膩。南部飲食禮儀與北部不同,碟菜放盤子里,端上來放在桌子上吃飯,有餐桌便有了上席下席,老少長幼男女便開始排序。南部農業縣的人們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飲食餐桌更是彬彬有禮,大家還未落座,先要序齒,排定長幼才可落座,這樣的吃飯習慣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再往北,陜北就進入黃土丘陵地帶,這里氣候開始變冷,無霜期變短,山地大多適合種植雜糧,種植小麥較少。溝溝岔岔不適合種糧,卻適宜放牧,所以這一地區是半農半牧區。這樣半農半牧的地區有延安、甘泉、志丹、吳起、安塞、子長、綏德、米脂等。

在半農半牧區,人們的飲食習慣發生了變化。首先,食材開始豐富起來,有各種雜糧,還有羊肉、豬肉、雞肉;菜蔬也逐漸豐富,土豆、蘿卜、白菜、豆角、各種瓜類等等。其次,烹飪手段除過熬煮外,也有烹煮、清蒸、鹵燉、煎炒等等。這里的人們飲食較為豐富,主食以雜糧為主,輔以菜蔬和肉類。這一帶陜北人雖然吃雜糧多一些,但是肉類的增加和蔬菜的攝入,使其身體營養達到平衡,而且明顯比南部地區人們的身體體質要好,耐力和爆發力很強。過節時一家六七口人,就可以殺一頭豬,殺一只羊和幾只雞。一頭豬一百多斤,一只羊二三十斤,幾只雞也有十多斤,人均肉食二三十斤,這里的人,一個人吃肉比南邊人一家人吃肉還多。于是在他們的生活中,年節餐桌上的標配就是一盆豬肉,一盆羊肉,一盆燴菜。大人小孩也是一人一碗,大碗吃肉。豬肉有時候年節吃不完,就放在地窖的磁甕里,或者放在石板搭成的石倉里,石倉是古人發明的冰箱。如果肉短時間內吃不完,另一個辦法就是把肉埋在豬油里,可以存放很長時間。還有人將豬肉埋在鹽甕里,吃肉時挖出來,把肉里的鹽泡出來,可以炒菜燒菜。吃飯的禮儀就沒有太多的規矩,大家一人舀一碗飯,有些人都不上炕或者不到桌子上吃飯,也就省去了過多的繁文縟節。

繼續往北,陜北就進入半沙化草原地帶,生產方式主要是半牧半農區,畜牧業占經濟的比重上升,飲食中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上升。肉食在飲食中所占比例較大,這里的人可以從早上起來就喝酒吃肉。所謂的硬早餐,就是大鐵鍋燉的大塊羊肉,挑到盤子里用秤一稱二斤,拿一把小刀就開始吃了。過去橫山、榆林、神木、府谷街道上經常有人挑擔賣熟肉,大多數都是豬肉,豬肉煮在鍋里,有人要吃就切一碗豬肉塊,澆一點鹵汁,吃的人也不講究,端碗蹲在地上狼吞虎咽,一碗肉下肚,吃完肉的快感、滿足感,仿佛沒有虧欠自己的辛勞和肚子一樣。中小學生也有自己吃肉的招數,母親會給口袋里縫上一層油布,上學走的時候給口袋裝一把肉干,這就是午間的干糧,一到課間小孩子嘴不閑著,都在嚼肉干。過去也有人把肉干用碾子壓成肉末,拌著炒米炒面吃,甚至倒一些羊奶喝著吃。

清光緒年間,翰林院大學士王培棻在此地做官時,寫了一首《七筆勾》,就生動地描述了這里的飲食:“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甌,面餅蔥湯醋,鍋盔蒜鹽韭,牛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風卷殘云吃盡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王培棻是以一種憎厭的口吻說這件事的,但是這里的人卻是在喝一種飲品叫奶茶,用磚茶熬煮,放進牛奶,再放一些鹽,這就是解膩解乏助消化的。這里吃飯也沒有過多的禮儀要講,大家非常隨意,吃好喝好,主客隨便。主要區域大致在三邊、橫山、榆林、神木、府谷和東勝一帶。

陜北北部古代多為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長期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遷徙頻繁,使得他們很少帶上復雜的炊具,案板刀杖鍋碗瓢盆,能省就省。于是他們的廚具就很有特點,小案大鍋,碗多碟少。加工的肉食和蔬菜塊大粗獷,烹飪的方法也多為燴、煮、燉、熬。這些方法一直延續到現在,過去陜北人很少吃炒菜,七碟子八碗那是宴席上的吃法,居家過日子基本上是一人盛一碗菜,拿個饅頭,就把飯吃了。

“唯酒無量,不及亂”,但是陜北人喝酒卻破了祖宗留下來的規矩。曾有來過陜北的大城市文人感嘆,來陜北你能活著回去就是幸運的,驚嘆陜北人的熱情好客,縱酒豪飲,所以陜北飲食文化中最不可忽略的就是酒文化。北方風高氣寒,北方游牧民族生產又為單個勞動,容易以酒相伴。邊疆軍人更是用酒激發豪情和解除思鄉的愁苦,這就是陜北人好酒喜酒貪戀酒的原因吧。陜北人能喝酒愛喝酒,陜北人也不把醉酒當作失禮失態,豪飲貪杯都是男人的正常表現,甚至是真漢子的氣概。所以在陜北飲酒就成為一種風尚。

陜北的飲食文化是最值得開發利用的。過去度過年荒饑饉的山野菜,成了現代人瘦身健康、回歸自然綠色生活的食品。過去與北方民族融合的食品,營養均衡,口味和諧,也成為當今的一種飲食時尚。陜北人急中生智的粗糧細作,不僅為年節飲食增添了色彩,也符合現代人合理膳食、攝入微量元素、增加膳食纖維的飲食理念。現在人們又把目光轉向粗糧,在大家開始吃粗糧時,陜北的美味小吃就成了大家的首選。

陜北大地,自古就縈繞著英雄的氣魄。自司馬遷筆下“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到近代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歷程,這陜北之地,云涌起多少風流人物。歷史上的陜北,“五路襟喉”,而漢民族與20多個少數民族或是硝煙四起,或是和平共處,演繹了多少風雨悲歌。金戈鐵馬的歷史終究過去,而我們的探索之路正是從陜北飲食文化出發,一步步追尋那蒼涼的歷史源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桦南县| 长顺县| 长顺县| 巴马| 巴彦淖尔市| 罗甸县| 安平县| 什邡市| 舟曲县| 北安市| 永吉县| 龙游县| 苍山县| 铜鼓县| 天台县| 长寿区| 岑巩县| 遵义市| 尼木县| 盐亭县| 青浦区| 唐河县| 宁化县| 衡水市| 德阳市| 洛川县| 义马市| 乐至县| 普宁市| 滁州市| 林周县| 长子县| 上林县| 大渡口区| 明水县| 奉节县| 丰原市| 博罗县| 讷河市|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