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序弦歌:西北聯大簡史
- 姚遠
- 4748字
- 2021-12-30 18:06:18
一、永留青史的西北聯大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時任東北大學代理校長的寧恩承剛剛就寢,忽然一個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將臨近北大營的東大校舍震得窗門動搖,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寧校長立即組織師生連夜躲避和撤離,東北大學遂成我國第一所流亡大學,并在張學良校長的鼎力支持下在西安城西南隅(今西北聯大后繼者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建起了校舍、禮堂,弦歌復起。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三周后的7月28日早晨,我國第一個國際籃球冠軍隊功勛隊員、北平大學體育教師王耀東起得很早,照常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指導田徑隊練習。他走在半路上,發現街上行人稀少,一個個面露驚恐,一打聽才知道守城的二十九軍已經撤走,日軍正在進城。王耀東急忙回家,稍后即告別妻女,化裝逃出北平,復在徐州火車站遭遇日機掃射,再轉乘隴海路火車,終于平安抵達西安,應聘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以下簡稱西安臨大)教育學院體育系專任講師,并常到與東北大學共處的西安臨大(今西北大學太白校區)文理學院、工學院上課,復作為三個中隊副之一帶隊南遷漢中,戰后又作為復校交涉專員將西北大學遷回原東北大學西安校址。不成想,因為體育或救助黑龍江籍流亡學生而三見張學良的王耀東,在少帥一手建起的這所校園里,終身教授體育,一直活到107歲,在此見證了我國第一所流亡大學東北大學和我國戰時最大的大學聯合體之一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北聯大)的分分合合。
如今,在西北聯大后繼者西北大學太白校區里,有一座“東北大學—西北大學禮堂”,已成為戰時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辦學遺址,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大門前張學良將軍勒石題刻的奠基碑,仍然矗立堂前,向人們訴說著戰時在此發生的一幕又一幕……
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相繼爆發之后,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我國族最根本的文脈所系——高等教育,也面臨國破校亡、根基淪喪的空前災難,尤其是大學數量接近全國半數、在校大學生占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東北與平、津、滬三地,面臨的危險最為嚴峻,遂先有東北大學自東北向北平、向西北的顛沛流離,再有平、津高校的空前浩劫。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第16696號令:“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為基干,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干,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7年9月復并入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一部分)。由此,形成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最大的兩個大學聯合體,即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與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北聯大”)。
西南聯大以合而有分的形式在西南大后方、西北聯大以分而有合的形式在西北大后方各自從1937年至1946年發展9年,分別為西南地域文化或西北地域文化,以及保存國族文脈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抗戰勝利后西南聯大在1946年5月4日宣布結束,幾乎全部北返平、津復校,僅為西南地區留下一個昆明師范學院。西北聯大,雖在1939年8月8日奉教育部令改為國立西北大學(以下簡稱西大),但相繼分出國立西北工學院(以下簡稱西工)、國立西北農學院(以下簡稱西農)、國立西北醫學院(以下簡稱西醫)、國立西北師范學院(以下簡稱西師),為西北地區留下綜合、師范、人文、理工、農、醫等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后來復歸平津,但北平大學卻整建制地永遠留在西北??箲饡r期西北聯大母體誕生的子體——國立西北五?!憩F出明顯的分而有合。比如:五校在西北聯大校訓“公誠勤樸”的基礎上或直接繼承(西大),或演為“公誠勇毅”(西工)、“誠樸勇毅”(西農)。在1945、1946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又令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分批為西北聯大二十七年度、二十八年度兩屆除原平津三校學生外的畢業生(借讀生、轉學生)換發畢業證,截止1947年5月1日,已收到教育部驗印的畢業證160份。這些畢業證書同時加蓋西北聯大四常委徐誦明、李蒸、李書田、陳劍翛的簽章、所在院院長、國立西北大學校長劉季洪簽章和教育部核驗章,表明西北聯大確有血脈上的延續,而且最先分出的西工與西大在近兩年的時間共有一位校長。西師在1939年8月雖然名義上分出,但直到1944年11月遷蘭州前一直在城固與西大隔壁共處、合班上課、90%以上的教授合聘,共用圖書館、操場等教育資源,還合作編輯出版《城固青年》《西北學報》等期刊。西醫1939年8月分出,1946年8月復與西大合并回遷西安。另外,還建立三校聯席會議制度、聯合招生,聯辦社會教育,聯合創建西北學會、中國物理學會西北分會、中國化學學會西北分會等學術社團。西北聯大僅僅分開幾年,即再有恢復西北聯大的呼聲。
在共同辦學宗旨和共同歷史使命之下,國立西北五校的分而有合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遂有聯合招生與辦學、對外爭取權益等共同舉措。民國三十七年度(1938)、民國三十八年度(1939)尚為全國高校統一招生。在城固時期,西大、西工、西農即開始合辦大學先修班。遷至西安后,陜西省教育廳專撥早慈巷官產房舍兩院,由三校繼續聯合辦學,分為文法、理工、醫農三組,于1946年12月恢復招生。1947年11月,招收錄取大學先修班學生120名,備取65名,連同與西工上次招收的新生,共計220名,分為4班。直至1948年秋季,西大才開始單獨招生辦班。1942年夏秋之際,漢中、西安物價飛漲,每袋面粉從年初的145元,到8月下旬漲至550元,教授薪金以每月300元計,僅合戰前83元,教職工生活大受威脅。為此,于1941年12月、1942年10月、1943年3月,西北五校數次聯合電呈國防委員會秘書廳、行政院秘書處、監察院和國民政府教育部,呼吁解決生活困難,并聯合采取措施自救。中國共產黨的地下活動,最初亦聯合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范學院同設一個西北大學支部,但大家仍習慣地稱“西北聯大支部”,歸中共陜西省委直接領導。1940年,陜西省委為便于秘密活動,才將原支部劃小,分為西大、西工、西師三個支部。
西北聯大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和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時期;二是國立五校分而有合時期。
西安臨時大學之構思始于1937年8月教育部的《設立臨時大學計劃綱要草案》,以及王世杰、朱家驊、孫蔚如、胡適、傅斯年等人的最初動議,初擬在長沙、西安等地至少設三個臨時大學。1937年9月10日正式頒布教育部第16696號命令。1937年10月11日王世杰發布《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組織規程》,以教育部、北平研究院、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東北大學、西北農林專科學校、陜西省教育廳等代表組成籌備委員會。王世杰兼任主席,聘任李書華、徐誦明、李蒸、李書田、童冠賢、陳劍翛、周伯敏、臧啟芳、辛樹幟等9人為委員,隨后又指定徐誦明、李蒸、李書田、陳劍翛4人為常委,不設校長,由常委商決校務。
1938年1月10日為學生到校最后期限。據1938年2月10日的統計,全校學生總計為1 472人(含借讀生151人)。全校分為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再分為:文理(國文、歷史、外國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八系);法商(法律、政治、商學三系);教育(教育、體育、家政三系);農(農學、林學、農業化學三系);工(土木工程、礦冶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紡織工程六系);醫(不分系)六大學院,24個系。學生以文理學院(439人)、工學院(386人)、法商學院(279人)居多。全校三院分布在西安的三個地方:校本部、第一院的國文系、歷史系、外語系、家政系在西安城隍廟后街四號(西門里貢院舊址,前陜西省立一中舊址);第二院的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體育學系,以及工學院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共處一院(借用東北大學部分校舍和自建部分校舍,今西北大學太白校區);第三院的法商學院三系、農學院三系、醫學院和教育系、生物系、地理系在北大街通濟坊(今西安北大街中段東側,時稱通濟坊洋房)。1937年9月30日在第二院舉行國立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1937年11月1日開學,15日在第二院大禮堂(今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大禮堂)補行開學典禮,并正式開課。
太原失守后,日寇沿同蒲鐵路南下,竄抵晉陜交界的黃河風陵渡一帶,與西安東部135公里處的潼關僅一河之隔,西安東大門告急。1937年11月13日,就在西安臨大開學不到兩周,日軍兩架輕型轟炸機即開始第一次轟炸西安,西安臨大本部所在城隍廟附近的西段城墻一帶修筑了600多個防空洞藏身。之后,西安城被日機轟炸達145次,出動日機1 106架次,投擲各種炸彈累計3 440枚。西安已無法安放一張安靜的書桌,為此,西安臨大師生徒步翻越秦嶺,南遷漢中。遷徙途中于1938年4月2日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遷陜南后,全校分布在三縣六地:大學本部、文理學院設于城固縣考院(黌學巷貢院舊址);教育學院(稍后改為師范學院)全部、工學院一部設于城固縣城文廟;法商學院設于城固縣城小西關外原縣簡易師范舊址;體育、地理、土木三系和附設高中部設于城固縣古路壩天主教堂;醫學院設于南鄭縣(今漢中市漢臺區)居民聚居區,便于民眾診病;農學院在沔縣(今勉縣)武侯祠,利用漢水開鑿溝渠,從事農業和灌溉研究。其中,工學院礦、機、電、化、紡、土六系一年級、醫學院一年級均在城固城內上課。學校在西安、南鄭均設有留守處或辦事處。即便已遷離西安,日機復追蹤武功、漢中等辦學地,西農、西工、西醫連續遭日機轟炸,西農師生3人和西醫師生3人被炸身亡。
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會議通過之《平津滬戰區??埔陨蠈W校整理方案》提出:“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合并成西安臨時大學,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各學院向陜甘一帶移布。1938年5月2日,西北聯大在陜南城固校本部補行開學典禮,并開始上課。同年,聯大第45次常委會通過決議,以“公誠勤樸”為校訓,并聘請黎錦熙教授和許壽裳教授撰成校歌歌詞。
西北聯大沿襲西安臨大舊制,學校不設校長,由校務委員會、常委商決校務。1938年7月22日,教育部長陳立夫令,撤銷原籌備委員會,改組為校務委員會,原西安臨大籌備委員均為校務委員會委員。常委有徐誦明、李蒸、李書田、陳劍翛。因陳劍翛請辭,教育部復派胡庶華接任常委。同年10月,又任命張北海、許壽裳為校務委員。1938年7月27日,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含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工學院)、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同時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原北平大學農學院)、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組為國立西北農學院。1939年8月8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文理學院、法商學院分拆為文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三學院,改為國立西北大學,同時將其醫學院、師范學院獨立設置為國立西北醫學院(一度并入西北醫學專科學校,設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國立西北師范學院。至此,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一分為五”,化身為“國立西北五?!?,即國立西北大學(今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國立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立西北醫學院(今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西北大學醫學院)、國立西北師范學院(今西北師范大學),從而為大西北留下了文、理、法、商、工、農、醫、師范、綜合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
1944年底,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全部遷往蘭州。抗戰勝利后,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回遷平津復校,北平大學則整建制地永留西北,主體為西北大學所繼承。1946年8月,國立西北醫學院并為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西北大學回遷西安,并相繼并入陜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陜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陜西省立商業??茖W校、陜西省立師范??茖W校南鄭分校。如今,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東北大學等全國30余所大學都與西北聯大有歷史淵源。從西北聯大母體與子體的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各自回遷復?;蛴懒粑鞅鞭k學,是一個扎根西北、分而有合、子母血脈相連的高等教育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