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少年孫中山

晚清風雨飄搖之際,有一位少年,他的目光中透著堅毅與不凡,他就是孫中山。

少年時的孫中山,生活在翠亨村的尋常巷陌間,家境貧寒卻壯志未泯。他常赤腳行走在鄉間小路上,小小的身體里,早已種下對知識的渴求與對不公的憤慨。

村塾的朗朗書聲中,他勤奮苦讀,卻不滿足于死記硬背,敢于向傳統教學發問。生活的艱辛,讓他更懂得民間疾苦;而機智勇敢的天性,使他在面對危險時能巧妙應對,如智斗人販子,盡顯聰慧果敢。

這位少年,正一步步在磨礪中成長,他的故事,猶如一顆火種,即將在歷史的長河中點燃變革的烈焰。

孫中山傳奇人生的前奏

華夏歷史的浩渺星河中,孫中山先生恰似一盞明燈,照亮民族前行之路。他生于風雨飄搖之際,眼見封建王朝腐朽,列強肆意欺凌,遂心懷救亡壯志。先生以無畏勇氣和堅定信念,投身革命洪流,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不懈奔走。

他的思想如驚雷破霧,喚醒無數沉睡靈魂;行動似烈焰焚薪,點燃民族復興希望。

然而,先生一生,又豈是寥寥數語能夠盡述。那么,他是如何在荊棘路上砥礪前行的?又有怎樣波瀾壯闊的傳奇呢?且讓我們拂去歲月塵埃,循著先生足跡,探尋那段動人心弦的歷史。

清朝末年,中華民族在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列強的雙重壓迫下,陷入了無盡的苦難深淵。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雖頑強抗爭達十余年之久,卻最終慘遭殘酷鎮壓。

彼時,廣東省香山縣東南的翠亨村,距澳門37公里,背山臨海,村前小溪潺潺,風光秀美。但全村不足百戶,土地多為沙質,主要種植水稻和雜糧,產量低,絕大多數村民生活困苦,只得外出謀生。

孫中山一家約在明代從廣東東莞遷至香山。其祖上未出過大人物,曾祖父孫恒輝是有十余畝田產的自耕農,家境不富;祖父孫敬賢幼年喪父,生活艱苦,后因迷信風水致家境更貧困。

孫敬賢有三個兒子,長子孫達成即孫中山之父,二叔孫學成,三叔孫觀成。1813年孫敬賢生下孫達成,未及成年,家中田產變賣殆盡。16歲時,孫達成到澳門鞋店當學徒,期滿后做鞋匠,還學過裁縫,在澳門待了16年。1846年,33歲的孫達成返鄉,與鄰鄉楊家18歲的女兒結婚,晚婚主要是因貧困。

除孫達成外,孫學成、孫觀成也因貧苦到海外謀生,孫學成1864年在上海附近海面遇難,孫觀成1867年死于加利福尼亞淘金礦區。孫達成夫婦承擔起照料兩個弟媳的責任,生活更加拮據。

孫達成面長顴高,頗有長者風度,常吸煙草,坐在家門前大榕樹下,或觀望,或給鄰里講歷史故事和澳門見聞。

孫中山父母均為貧苦人家子女,沒受過教育,但為人忠厚老實、勤勞節儉、待人誠摯。孫達成夫人楊氏溫雅端莊,善良寬厚,與程氏感情好,對改嫁的譚氏也難舍難分,翠亨村人都稱贊她。

孫達成婚后一直務農,因無自耕地,租田耕種,兼做更夫,每年掙幾擔谷子工錢,村里紅白喜事也常幫忙。一家人辛苦勞作,日子艱難,半饑半飽地艱難度日。

彼時的廣東,被西方視為“冒險家的樂園”“華夏的一塊肥肉”,曾是鴉片戰爭的戰場。面對列強洋槍洋炮,人民雖奮起反抗,卻屢屢失敗。孫中山出生這年,清王朝走向衰敗,政治黑暗,國防空虛,財政拮據。這是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劫掠焚燒圓明園及簽訂《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第六年,也是太平天國都城南京被湘軍攻陷后的第三年。外國侵略勢力深入,中國領土再遭割奪,經濟喪失獨立性,淪為列強宰割的對象。而太平軍余部與捻軍聯合,繼續與清軍作戰,這年秋分東西兩支活動,反抗已成時代潮流。

孫中山誕生第七天,曾國藩因進攻捻軍無效奏請另派欽差大臣;12月7日,清王朝命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李鴻章任剿捻欽差大臣,雙方交戰激烈。同時,受殖民文化影響,廣東經濟旋風式發展,民族工業與殖民掠奪交織,形成畸形繁華,吸引著各地人物匯聚。

清晨薄霧消散,陽光射入茅屋。坐在床沿的孫達成長嘆:“我已窮得叮當響,又添一口人,這日子咋過??!”他上有80歲老母,中有小腳妻子和孤寡弟媳,下有幾個未成年兒女,最大的兒子阿眉才12歲。全家靠佃耕幾畝地,兼做鞋匠、更夫度日,生活貧苦。

忠厚的妻子楊氏懷抱嬰兒笑著說:“這娃生得福相,像我夢到的北帝菩薩,日后定會有出息,你快給他起個名字吧!”孫達成無奈道:“我苦得不識字,哪能起出好名字?”楊氏主見地說:“托北帝菩薩福,就叫‘帝象’吧!”原來楊氏平日信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生下孫眉和孫中山后,未等滿月就讓他們拜其為“契爺”,長子取名“帝眉”,幼子取名“帝象”,以求保佑。也有說法稱因楊氏崇奉關帝、信佛,故取名“帝象”,盼他像關帝一樣。

孫家第三個孩子的出世,讓本就破爛的小屋更擁擠,吃食緊張,全家常年以番薯糊口,生活前景黯淡,負擔沉重。五年后,女兒秋綺出生,加上祖母黃氏,孫家七口人,生活愈發艱難。

1871年,5歲的孫中山濃眉大眼,機智健壯。一天中午,一群孩子在村邊玩耍,聽到呼喚“帝象,帝象!”,孫中山戀戀不舍地離開同伴回家。母親站在榕樹下笑吟吟望著他,讓他進屋。他進屋看到舅舅楊文納,歡呼起來。舅舅很早就去檀香山謀求發展,很少回來。孫中山和哥哥孫眉好奇地向舅舅問個不停,媽媽讓他們別纏著舅舅。

之后,孫眉憂愁地對弟弟說想跟舅舅去檀香山,但不知爸爸是否答應。帝象說去求求爸爸。他們知道爸爸一直不讓16歲的哥哥外出。父親嚴肅勤儉,日夜操勞,為維持生計,在孫中山3歲時讓哥哥去地主家做長工。帝象深知自己的出生讓家庭更辛苦,他常赤腳走路,以番薯為主食,還隨姐姐干農活。他同情支持哥哥,也對檀香山充滿好奇幻想。

帝象鼓起勇氣找爸爸,卻被呵斥,哥哥聽到否定回答后失落離開。帝象難過不已。下午,他又鼓起勇氣找舅舅,舅舅覺得他懂事可愛。當晚,舅舅、媽媽和爸爸徹夜長談,這不僅決定了孫眉的命運,也改變了孫中山的命運。

第二天,爸爸同意孫眉跟隨舅舅去檀香山闖蕩。孫眉得知后抱起弟弟歡笑。因家境貧困,路費是程氏押出兩畝多租給孫達成的田地籌得的。

帝象送別哥哥后,心也飄向海外。孫眉到檀香山后,先在華僑菜園做工,后轉到牧場,經過打拼有了“茂宜島王”之稱。在孫中山為革命事業拼搏時,孫眉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很大支持和鼓勵。那么,孫眉具體給了孫中山哪些幫助?孫中山的童年生活還有哪些故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貧苦歲月里的堅毅與思索

孫中山出生后,家中除父母外,還有祖母黃氏、大哥孫眉、姐姐妙茜,后來又添了妹妹秋綺。一家六七口人,家底薄且勞動力少。

孫中山的父親孫達成結婚、生子皆晚,到幼子孫中山出生時,他已53歲,幼女孫秋綺出生時,他更是58歲的老人了。在農村,這樣的年紀負擔一家生活已屬不易,而孫達成卻要支撐起這個家。大哥孫眉在孫中山出生時僅12歲,雖能幫著干些農活,但還無力支撐門戶。如此家庭狀況,注定了孫中山的幼年在貧困中度過。

為了生存,孫家男女老少皆需勞動。母親除操持家務、紡紗織布外,還要裹著小腳下田干活。孫眉、妙茜和孫中山等兄弟姐妹也都要幫父母分擔。

孫中山童年貧苦,像其他貧苦孩子一樣,很小就承擔家務勞作。6歲時,他便隨姐姐妙茜上山砍柴草、去塘邊撈水草喂豬。稍大些,又下田插秧、除草、打禾、放牛,還隨外祖父出海捕魚取蠔。每年,他要替人牧牛數月,換來牛主用牛為孫家犁翻兩畝地。

艱苦生活讓孫中山親身體驗到廣大農民的悲慘境遇,朦朧察覺到社會的不公平。盡管這覺悟帶著孩子的天真,卻為后來革命思想的扎根埋下了種子。他曾說:“我所以要堅決革命的原因,是為了不愿意讓中國農民的生活長此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

日本友人宮崎滔天問他平均地權思想的由來,他回答:“我受了小時候境遇的刺激,感覺到在實際和道理上都很有必要提出這個問題。如果我不是生長在貧困農民家的孩子,說不定也許會忽視這個重大問題?!?

長期勞動使孫中山練就好身體,養成吃苦耐勞、勤勞儉樸的品性。

有一次,孫中山和9歲的妙茜到山上打柴。五桂山上草木叢生,山雀鳴叫。孫中山打了幾捆柴后,肚子餓得咕咕叫。妙茜讓他歇息,還拿出一個番薯給他吃,孫中山卻要和姐姐分著吃。吃著番薯,他不禁發問:“村外種的都是稻谷,村上人卻吃不上米飯,只能吃番薯,而東家不種田,為何天天能吃米飯?”

姐姐說東家命好有福氣,孫中山卻堅定地認為:“不是窮人命不好。村上的人不應該這樣下去,而是應該有米飯吃,有鞋子穿!”

那時,因家里窮,大米貴,孫中山很少吃米飯,常以番薯為主食,甚至還吃不飽。他從小和窮人孩子一起長大,深刻體會到勞動人民受封建壓迫和種種不平等遭遇,這對他革命思想的形成影響深遠。

孫中山有著強烈改變人生境況的愿望,1890年上書鄭藻如時稱“某今年二十有四矣。生而貧”,也曾自述思索如何脫離困苦境遇。同時,他能理解人民群眾的處境與愿望,常和宋慶齡談到要改善農民生活。

幼時的孫中山活潑好動,性格堅強,好打抱不平。1874年,翠亨村來了賣豆腐的“豆腐秀”一家,他家兩個兒子頑皮,常欺負村里小孩,孫中山也常被彈射。有一回,孫中山忍無可忍,撿起石頭追到豆腐店砸向煮豆漿的鐵鍋。

“豆腐秀”找孫達成論理,孫中山據理力爭,“豆腐秀”自知理虧,訓斥了兒子,此后他們再也不敢欺負人了。因這事,村里孩子給孫中山起了綽號“石頭仔”。

孫中山不僅耿直倔強,還善良仗義??吹叫『⒋蚣芑蚴芷圬?,他總會上前勸說制止,伸張正義。那么,孫中山后續又有哪些故事呢?且聽下回分解。

滋生反清志向的萌芽

孫中山自幼便富有正義感,愛打抱不平,深得村中孩子信服。那時的他雖缺衣少食,卻也有不少快樂時光。他常與村里孩子下河摸魚、上岸嬉戲,玩打仗游戲時總是主動擔當首領。

廣東地處偏遠,三合會等反清幫會長期活動,民間對清朝統治心懷不滿,默許反清活動與言論。這種氛圍讓孫中山從小萌發反清意識,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更強化了這一意識。

洪門三合會是洪門天地會在廣東的分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因明朝君主朱元璋年號“洪武”,故取“洪”字,成員以三點水“兄弟”相稱。該會曾策劃多次反清起義,在辛亥革命中亦有貢獻。

孫中山常到武館看三合會練武,也愛聽老人講太平天國反清故事。翠亨村有位曾隨洪秀全轉戰南北的太平軍老將士馮爽觀,太平天國失敗后回到故里。大人們對他避而遠之,孩子們卻愛聽他講故事。

夜晚,馮爽觀搖著扇子,繪聲繪色地講述洪秀全、金田起義、太平軍征戰及失敗等故事。孫中山總是安靜坐在老人身邊,聽得入神。他敬慕洪秀全,曾說“洪秀全滅了滿清就好了”。馮爽觀稱他為“洪秀全第二”,希望他長大后推翻清王朝。

洪秀全在1845—1846年間寫出《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和《原道救世歌》,宣傳樸素平等觀念和滅清思想。孫中山以“洪秀全第二”自勉,思考消除天下不平事,為理想做準備。老人的話點燃了他與不合理社會抗爭的火焰,影響深遠。

此后,翠亨村孩子玩打仗游戲有了太平軍打清兵的內容,孫中山自然是“天王洪秀全”。時間一長,大人們也知曉了這一綽號。

1914年5月7日,孫中山在廣州嶺南學堂講演時提到少年經歷,稱幼時從學私塾,后到檀香山西校,見其教法優良,課暇與同學交談,生出改良祖國、拯救同類之愿。

孫中山家房子低矮,兄弟姐妹長大后住不下,他曾到隔壁楊家借宿,連被子都沒有。

孫中山自幼很少穿鞋,無論寒暑雨晴,皆打赤腳。冬日里,他的雙腳常長滿凍瘡,走路一拐一拐。

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在檀香山創業有成,辦農牧場、開雜貨鋪,還不斷寄錢回家。孫家日子漸好,孫達成便決定送孫中山進私塾讀書。

村塾設于翠亨村馮氏宗祠,老師姓王。宗祠內擺著十幾張桌凳,坐著十幾個學童。孫達成帶孫中山來到塾館,老師見了說:“這仔早就該上學念書啦!”孫達成愧疚地稱前幾年手頭緊耽擱了孩子上學。老師問孫中山學名,孫達成表示還未起名,請先生賜名。塾師見孫中山文雅,便取名“孫文”,又提議號“日新”,孫達成欣然應允,讓孫中山向孔圣人和先生行禮磕頭。

孫中山10歲入村塾時,家里才備了一雙鞋,他卻舍不得穿,上學路上提著鞋赤腳走,到私塾才穿上,放學后又脫下。

那時王先生教授《三字經》《千字文》等諸多經典。孫中山學習認真,記憶力超群,入塾后變得沉穩,珍惜學習機會,讀書刻苦,先生要求背誦的課文,他總能流暢背誦,從未因背誦受罰。王先生教書嚴格,很喜歡孫中山,曾對孫達成說:“此子養至成年,能為非常事業。小事不屑為,為也無益。若帝像跟我讀書三年,勝過他處十載?!?

孫中山讀書愛動腦筋,常主動提問。但次年王先生去世,私塾老師換成程君海。程先生治學更嚴,第二天便檢查前一天教的課文,背不出就用戒尺打手心。學生們在老師和父母壓力下,成了讀書機器,而孫中山從未被打過。

原來,孫中山比同學更勤奮。放學后,他忙著干家務、農活,直到很晚才回家。吃過晚飯,大家休息了,他才拿出課本讀。因家境貧寒,點燈受限,父親規定有月光不許點燈,無月光只能用一根燈草。母親為他加燈草,卻遭父親責怪,孫中山體諒父親艱難,又挑去一根燈草,在昏暗燈光下讀到很晚。

艱苦的生活和半耕半讀的條件,未讓孫中山懈怠,反而激勵他勤奮學習,使他日后格外關注農民和土地問題。

當時教學講究死記硬背,孫中山的好學多思與傳統教學產生矛盾。一次上《大學》課,程老師領讀兩遍后就讓學生朗讀背誦,孫中山不滿這種方式,站起來問:“先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請講講好嗎?”

學堂瞬間安靜,同學們驚恐萬分。程先生怔住后,生氣地瞪著孫中山,拿起戒尺喝道:“什么?你想干什么?反對經訓嗎?”孫中山答道:“我不反對經訓,只是想請先生講書里的道理,多學道理有何不好?唱誦死書沒意思,應講道理才對?!?

程先生雖找不到懲罰借口,仍喝道:“你說都讀好了,那你都能背出來了?”孫中山肯定回答能背,隨后不慌不忙地背了出來。程先生態度平和了些,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十年寒窗苦,才能腹藏五車書。等你書念多了,日后自然懂書中意思?!?

孫中山還想再說,被程先生打斷并宣布散學。后來有同學問他不怕挨打嗎,他心里不服氣,認為學問既要學也要問?;丶覇柛赣H,父親稱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讓他聽先生的話。孫中山雖不敢反駁,但心里不服,覺得此事不合情理,決心弄明白。

孫中山少年機智果斷。11歲時,他去五公里外親戚家送禮物,在山坳遇一陌生人,那人要與他同行。孫中山想起母親說這一帶有人販子,又見那人鬼鬼祟祟,便提高警惕。

他裝作歡迎的樣子稱對路不熟,那人信以為真,與他閑聊套近乎。走到河頭鋪時,孫中山想起父親在此有朋友,便讓那人等他去送東西。進村說明情況后,一群人沖出圍住那人,經盤問,果然是人販子。村里人稱贊孫中山膽大心細,他的機智不僅讓自己脫險,還懲罰了人販子。接下來,孫中山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且聽下回分解。

在黑暗與不公中的覺醒

上回我們了解了孫中山的遠大志向以及他的聰明機智,如今,讓我們一同走進他思想發生巨變的歷程。

在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兩廣和福建地區的無數百姓為生活所迫,背井離鄉,遠赴海外謀生。這些華僑憑借辛勤努力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們雖身在海外,卻心懷故土,用自己的財富滋養著家鄉與祖國。然而,腐敗至極的清政府卻將他們視為“棄民”,百般迫害。歸僑回國后,常常飽受欺凌,苦不堪言。

孫中山就親身見證了這些黑暗與不公。同村一位歸僑商人用海外辛苦賺來的血汗錢經營的店鋪被盜,官府卻對此不聞不問。還有一次,海盜公然搶劫華僑住宅,眾人四散奔逃,孫中山冷靜觀察著這一切。事后,一位華僑哭訴海外艱辛,回國卻遭橫禍,感慨洋人之地有完善法律保障財產和安全,而在祖國卻連基本保障都沒有。這番話深深觸動了孫中山,讓他陷入沉思。

更令人發指的是,李氏三兄弟海外淘金多年,帶著財富回家置產,卻被清兵無故抓走,產業也被強行霸占,最終一人含冤處死,兩人下落不明。孫中山聽聞后義憤填膺地前去質問,卻遭到清兵追殺。這一樁樁事件如利刺般刺痛他的心。

生活的黑暗與不公,讓年少的孫中山心中充滿疑惑。12歲時,他在私塾讀書,對歷史、地理等知識興趣濃厚,常沉浸在書的世界探尋奧秘。母親有時讓他擔水捕魚做家務,他直言不喜,渴望更多時間學習思考,幸運的是母親理解并支持了他。

村里孩子愛玩“摜烏白”賭博游戲,孫中山深惡痛絕,多次勸說好友楊帝卓無果后,一氣之下拉住他辮子,楊帝卓怒撞孫中山使其昏了過去。蘇醒后回家,母親了解情況后并未責怪他,此事讓孫中山對賭博的痛恨愈發強烈。

纏足,這一延續千余年的陋習,給無數女性帶來無盡痛苦。女孩子六七歲就要纏足,過程疼痛難忍,還損害健康。在當時,“三寸金蓮”被視為美,女子不纏足難嫁好人家,孫中山的母親也未能免俗。

姐姐妙茜15歲才開始纏足,那痛苦讓她整日以淚洗面。孫中山心疼不已,多次央求母親不要再纏,母親無奈表示這是習俗,不纏足將來難嫁人。孫中山爭辯說山里客家婦女有不纏足的,母親聽后落淚。妹妹秋綺7歲纏足時脹痛難忍,孫中山向母親懇求放過妹妹,母親稱女人纏腳是常理,疼痛得忍。孫中山抗議說毀傷雙腳毫無道理,雖抗爭未改變妹妹命運,但妹妹生前對他充滿感激。

翠亨村富戶蓄養奴婢,這些奴婢多從貧苦人家或人販子處買來,身份如同奴隸,生活全憑主人喜怒,稍有差錯便遭打罵。當時法律規定主人打奴才只要不出人命就無需擔責。孫中山對此憤慨不已,勇敢質疑:“父母有何權力出賣子女?主人有何權力鞭打奴婢?”他向村中的老人們疾呼這種蓄奴制度違背常理、不人道,在村中引起震動。

纏足風波后,孫家又陷入田地變賣后的納稅困境。孫家原本有數十畝田地,后因生活衰落不斷變賣,到孫中山父輩時已無土地,淪為佃耕農。過去賣地多為私下交易,賣主寫契約給買主,不向官府申報蓋印。這導致賣地后官府名冊上田地主人仍是賣主,衙役仍向賣主收地丁稅。孫家只好到真正田主家收稅轉交衙役,后來因地產轉手,收稅愈發困難,孫家收不到稅錢只能自己掏錢抵交,深受其擾。

年幼的孫中山起初不知此事,只看到家人辛苦勞作卻生活貧困。后來得知田地交稅不合理,他憤憤不平,質疑這一怪事。父親無奈稱是祖上流傳、皇帝訂的規矩,孫中山卻怒氣沖沖地反問:“皇帝訂的規矩難道就不能變嗎?”

可見,孫中山從小就對所見不合理、不公平之事,不輕易接受成人或村中老人的解釋。他從善良純真的心地出發,從懷疑到抗爭,不斷思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展現出機智勇敢、善良正直、疾惡如仇、善于思考的品性,這對他后來的人生軌跡產生了深遠影響。接下來,孫中山的人生又將如何發展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上架時間:2025-03-12 16:18:24
出版社:北京真故傳媒有限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亭县| 渝中区| 耒阳市| 合山市| 海南省| 寻乌县| 息烽县| 牙克石市| 昌黎县| 芷江| 卫辉市| 西丰县| 牟定县| 吴忠市| 全州县| 灵武市| 资溪县| 什邡市| 会同县| 信丰县| 新民市| 中卫市| 手机| 杂多县| 白玉县| 吴忠市| 乌海市| 尼勒克县| 九江市| 荣昌县| 哈巴河县| 吴堡县| 南昌市| 东光县| 双鸭山市| 惠安县| 左权县| 寿宁县| 个旧市| 灵璧县|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