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民要術譯注(修訂本)
- (北朝)賈思勰著 繆啟愉 繆桂龍譯注
- 6558字
- 2021-04-02 14:16:13
水稻第十一
《爾雅》曰:“稌,稻也。”〔1〕郭璞注曰:“沛國今呼稻為稌。”〔2〕
《廣志》云〔3〕:“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有蓋下白稻,正月種,五月獲;獲訖,其莖根復生,九月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漢稻,七月熟: 此三稻,大而且長,米半寸,出益州〔4〕。稉,有烏稉、黑、青函、白夏之名。”
《說文》曰〔5〕:“,稻紫莖不黏者。”“稉,稻屬。”
《風土記》曰〔6〕:“稻之紫莖〔7〕,稴,稻之青穗,米皆青白也。”
《字林》曰〔8〕:“秜(力脂反)〔9〕,稻今年死,來年自生曰秜。”
按: 今世有黃甕稻、黃陸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飛蜻稻、赤甲稻、烏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菰灰稻,一年再熟。有秫稻。秫稻米,一名糯(奴亂反)米,俗云“亂米”,非也。有九秫、雉目秫、大黃秫、棠秫、馬牙秫、長江秫、惠成秫、黃般秫、方滿秫、虎皮秫、薈柰秫,皆米也〔10〕。
【注釋】
〔1〕引文見《爾雅·釋草》,無“也”字。郭璞注作:“今沛國呼稌。”
〔2〕沛國: 東漢改沛郡為沛國,故治在今安徽宿州。
〔3〕《類聚》卷八五“稻”、《初學記》卷二七“五谷”及《御覽》卷八三九“稻”都引有《廣志》,頗有異文,并有脫誤。“白米稻”,《要術》各本僅金抄有“稻”字,《類聚》、《初學記》引《廣志》也有。無論有無“稻”字,都是一個稻品種的名稱,例如《授時通考》卷二一“谷種”記載太平府就有“白米”的晚稻品種,浙東從前也有“白米”的品種。有些書和文章以為“白米”是解釋赤芒稻的米質白,是不妥的。“米半寸”,各本相同,《初學記》引《廣志》作:“此三種,大且長,三枚長一寸半。”雖所說長度相同,但前者指米,后者指谷。據矩齋《古尺考》,魏晉的“半寸”,折成今尺,在三分半左右。
〔4〕益州: 其故地大部在四川境內。
〔5〕引文中“”(fèi)字,《說文》作“
”。“稉,稻屬”,《說文》是:“秔,稻屬。……稉,秔或從更。”則“稉”是“秔”的重文。
〔6〕《風土記》: 西晉周處(·周處傳》記其曾撰《風土記》,《隋書·經籍志二》著錄三卷。書已佚,各書每有引錄。周處,今江蘇宜興人。相傳少時橫行鄉里,當時宜興有蛟、虎為害,父老把它們與周處合稱“三害”。后周處斬蛟射虎,發憤改過,仕于吳。入晉累官至御史中丞。《風土記》所記不僅是宜興的風土習俗,兼及附近地區。
〔7〕“稻之紫莖”,各本同,“稻”上當有脫字。《御覽》卷八三九“稻”引《風土記》作“穰稻之紫莖”,仍有未協。日本西山武一《要術》譯注本補此脫字為“”,惟以《說文》“
,稻紫莖”參驗之,此字應作“
”。則此二句應補脫讀成:“
,稻之紫莖;稴,稻之青穗。”
〔8〕《字林》: 西晉呂忱撰,為補《說文》之不足而作。書已佚。呂忱,文字學家,曾任晉初義陽王司馬望的典祠令,后出任縣令。
〔9〕《說文》已先《字林》收有“秜”(lí)字,解說是:“稻今年落,來年自生謂之秜。”這和《字林》就有差異:“死”而來年自生,則為宿根生長;落子自生,那是很平常。雖然稻有宿根越冬生長的,但那是特殊情況,一般來說,仍疑“死”是“落”字之誤。《要術》湖湘本始誤“秜”為“”,明楊慎《丹鉛續錄》卷四因有“刈稻明年復生曰
”之說,實為湖湘本所誤;清吳任臣《字匯補》又以“
”為被遺漏奇字而收入,釋為:“今年稻死,來年自生也。”似又被楊慎所誤。
〔10〕“皆米也”,各本相同,所記既均系秫稻,“米”上似脫“糯”字。
【譯文】
《爾雅》說:“稌,就是稻。”郭璞注解說:“沛國現在管稻叫作稌。”
《廣志》說:“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蟬鳴稻,七月成熟。有蓋下白稻,正月種,五月收獲;收獲后,根茬上又長出稻孫,九月成熟。青芋稻,六月成熟;累子稻,白漢稻,七月成熟: 這三種稻,都又大又長,米粒長到半寸,出在益州。稉稻,有烏稉、黑、青函、白夏的名目。”
《說文》說:“,是莖稈紫色不黏的稻。”“稉,是稻屬。”
《風土記》說:“〔,〕是紫莖的稻;稴,是青穗的稻: 米都是青白色的。”
《字林》說:“秜,稻今年死,明年又自然發生的叫‘秜’。”
〔思勰〕按: 現在有黃甕稻、黃陸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飛蜻稻、赤甲稻、烏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菰灰稻,一年兩熟。有秫稻。秫稻米,又名糯米,習俗叫作“亂米”是不對的。有九(hé)秫、雉目秫、大黃秫、棠秫、馬牙秫、長江秫、惠成秫、黃般秫、方滿秫、虎皮秫、薈柰秫,都是〔糯〕米。
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選地欲近上流。地無良薄,水清則稻美也。
三月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中旬為下時。
先放水,十日后,曳陸軸十遍〔1〕。遍數唯多為良。地既熟,凈淘種子〔2〕,浮者不去〔3〕,秋則生稗。漬經三宿,漉出,內草篅市規反中裛之〔4〕。復經三宿,芽生,長二分,一畝三升擲。三日之中,令人驅鳥。
稻苗長七八寸,陳草復起,以鐮侵水芟之,草悉膿死。稻苗漸長,復須薅。拔草曰薅。虎高切。薅訖,決去水,曝根令堅。〔5〕量時水旱而溉之。將熟,又去水。
霜降獲之。早刈米青而不堅,晚刈零落而損收。
北土高原,本無陂澤。隨逐隈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干,燒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塊既散液,持木斫平之〔6〕。納種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既非歲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須栽而薅之。溉灌,收刈,一如前法。
畦大小無定,須量地宜,取水均而已。
藏稻必須用簞。此既水谷,窖埋得地氣則爛敗也。若欲久居者,亦如劁麥法。
舂稻,必須冬時積日燥曝,一夜置霜露中,即舂。〔7〕若冬舂不干,即米青赤脈起〔8〕。不經霜,不燥曝,則米碎矣。
秫稻法,一切同。
【注釋】
〔1〕陸軸: 即碌碡,見前圖九。
〔2〕凈淘種子: 把稻種淘干凈。這是水選種子的最早記載。水選的原理是利用種子比重的不同,淘汰去比重小、浮在水面的秕粒、病蟲粒、破粒和雜草種子,從而選出比重大、下沉的良好種粒。稗子是水稻的嚴重害草,莖葉又像稻,抽穗前不加細辨很容易被蒙混過關。《要術》沒有提到苗期鑒別拔去稗草,似乎是在稻田中抽穗顯眼時才給除去的。
〔3〕兩宋本、明本均作“浮者去之”,與下句不協調;《輯要》引作“浮者不去”,意義明允,從之。
〔4〕內草篅(chuán)中裛之: 這是把浸漲了的稻種捂在草籮里催芽。《要術》種稻采用的是水直播法,時間在陰歷三月,北方氣溫還比較低,出苗較慢,所以采取催芽播種法。捂在草籮里有了足夠的空氣,濕、溫俱備,促使發芽迅速、整齊。催芽標準是二分長,雖然長了點,如果稻田水溫穩定不冷,也不妨。內,同納。
〔5〕這是排水烤田的最早記載。沒有講到烤到什么程度,但從原文“曝根令堅”來衡量,已達到烤田的基本要求: 土壤經過烤曬使土溫增高,加強養分的分解,促使根系下扎和萌發新根,控制了莖葉的生長和無效分蘗的發生,復水后稻株生長健壯堅強,不易倒伏。這些促控效應,《要術》直覺扼要地說成“曝根令堅”。
〔6〕木斫: 大型木槌。《王氏農書》認為就是耰,見前圖三。下文稻苗移栽,是拔草栽在原田,不是先作秧田移栽。
〔7〕冬舂稻谷,很像后世江浙等地的“冬舂米”。春季稻谷休眠期已過,生命活動開始復蘇,這時舂米容易碎,糠粞多,折耗大;冬舂則米粒堅實,不易碎,損耗少,所以多舂貯備作幾個月的食用。《要術》還在曬干后受一夜霜露,只使稻殼沾濕,這樣舂起來就容易出糠,舂得白,不易碎,又省力。舂稻,曬燥的米粒完整,潮的容易碎,但干狠了也容易碎。《要術》采用極干后使受夜露立即舂,確是兩全的好辦法。
〔8〕青赤脈起: 指冬舂的稻谷沒有曬干,水分含量較高,舂成米后,在貯藏過程中容易引起自熱霉變,被青赤霉菌所侵害。
【譯文】
水稻,不要求什么特殊的條件,只要每年換田就好。選地要靠近溪河上游。不管好地瘦地,只要水清就長得好。
三月播種是上好的時令,四月上旬是中等時令,四月下旬是最晚的下限。
田里先引進水;十天之后,拖陸軸磙打十遍。遍數越多越好。田整熟之后,把稻種淘干凈,浮起的不除掉,秋天就長成稗子。用水浸著;過了三夜,漉出來,放入草編的籮里捂著。再過三夜,芽就長出來,有二分長時,一畝田撒下三升種子。種下三天之內,要有人守著趕雀鳥。
稻苗長到七八寸時,雜草又長出來了,就用鐮刀侵入水底帶泥割掉,草就全爛死了。稻苗漸漸長高,要再薅草。拔草叫薅。薅完了,開缺口排去水,讓太陽把稻根曬得堅強。曬過后,看水旱的情況,再灌水。稻子快熟時,又排去水。
霜降時收割。割早了,米青色,不堅實;割晚了,籽粒掉落,收成減損。
北方高原,本來沒有陂塘沼澤。人們隨著溪流彎彎曲曲的地方截流灌溉開成稻田的,二月里,解凍后地干了,放火燒過,把地耕翻,隨即灌進水。過十天,土塊已經泡散化開,就用木斫槌打整平。播種同上面所說的方法一樣。稻苗長到七八寸高,要拔掉再栽過。因為田不是每年換的,雜草稗子都長出來,割也割不死,所以須要移栽時拔掉。灌溉,收割,都同上面的方法。
田丘的大小沒有一定,按照土地形勢,做成田面平坦,水層深淺均勻的田塊來決定大小。
貯藏稻谷,必須用簞。這既然是水生的谷物,埋在窖里得到地氣,便會爛壞。如果要長時間貯藏的,也可以仿照“劁麥法”那樣做。
舂稻谷,必須在冬天連日曝曬,干后,放在露天里受一夜霜露,立即舂。如果稻谷不干而冬舂,米便會起青赤色的“脈”。如果不經霜露,不曬燥,米就舂碎了。
糯稻的一切栽培方法,都跟稉稻一樣。
《雜陰陽書》曰:“稻生于柳或楊。八十日秀,秀后七十日成。戊、己、四季日為良。忌寅、卯、辰,惡甲、乙。”
《周官》曰〔1〕:“稻人,掌稼下地。“以水澤之地種谷也。謂之稼者,有似嫁女相生。”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鄭司農說‘潴’、‘防’: 以《春秋傳》曰:‘町原防,規偃潴。’‘以列舍水’:‘列者,非一道以去水也。’‘以涉揚其芟’:‘以其水寫,故得行其田中,舉其芟鉤也。’杜子春讀‘蕩’為‘和蕩’,謂‘以溝行水也’。玄謂偃潴者,畜流水之陂也。防,潴旁堤也。遂,田首受水小溝也。列,田之畦也。澮,田尾去水大溝。作,猶治也。開遂舍水于列中,因涉之,揚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種稻。”
“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2〕。“殄,病也,絕也。鄭司農說‘芟夷’: 以《春秋傳》曰:‘芟夷、蕰崇之。’今時謂禾下麥為‘夷下麥’,言芟刈其禾,于下種麥也。玄謂將以澤地為稼者,必于夏六月之時,大雨時行,以水病絕草之后生者,至秋水涸,芟之,明年乃稼。”澤草所生,種之芒種。”“鄭司農云:‘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3〕。”
《禮記·月令》云:“季夏……大雨時行,乃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鄭玄注曰:“薙,謂迫地殺草。此謂欲稼萊地,先薙其草,草干,燒之,至此月,大雨流潦,畜于其中,則草不復生,地美可稼也。‘薙氏,掌殺草〔4〕: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則以水火變之。’”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強。”注曰:“土潤,溽暑,膏澤易行也。糞、美,互文。土強,強之地。”
《孝經援神契》曰:“汙、泉宜稻。”
《淮南子》曰:“蘺,先稻熟,而農夫薅之者,不以小利害大獲。”〔5〕高誘曰:“蘺,水稗。”
《氾勝之書》曰:“種稻,春凍解,耕反其土。種稻,區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適。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種稻。稻地美,用種畝四升。
“始種,稻欲溫,溫者缺其堘,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熱,令水道錯。”〔6〕
崔寔曰:“三月,可種稉稻。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可別稻及藍〔7〕,盡夏至后二十日止。”
【注釋】
〔1〕見《周禮·地官·稻人》,注文是鄭玄注。正注文并同今本。注內引《春秋傳》,上條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下條見《左傳·隱公六年》。
〔2〕殄(tiǎn): 滅絕。
〔3〕澤草所生,指長草的下澤地,如果沒有高標準的排水條件,絕非麥類所宜。
〔4〕見《周禮·秋官·薙氏》,引錄了《薙氏》的全文。但今本《月令》鄭玄注只針對正文引其中的二句作注:“薙人掌殺草職,曰:‘夏至日而薙之。’又曰:‘如欲其化也,則以水火變之。’”鄭注似毋庸直抄《薙氏》全文。
〔5〕見《淮南子·泰族訓》,“蘺”作“離”。注文則大異,作:“稻米隨而生者為離,與稻相似。耨之,為其少實。”這條注文,《四部叢刊》本《淮南子》題作“許慎記上”的,他本題作高誘注的,以及《御覽》卷八三九“稻”引《淮南子》的注,都是這樣,均與《要術》所引“蘺,水稗”的高誘注大異,懷疑今本《淮南子》此注系出許慎,今本中混雜著許、高二注,而其混淆,在隋杜臺卿以后,宋以前。
〔6〕上面是調節稻田水溫的簡便而巧妙的設計。水稻始種之時,氣溫較低,而稻田水淺,因受日光照射,水溫升高,如果灌進較冷的外水,會降低稻田水溫,對稻不利,因此把田塍上的進出水口開在一邊的直線上,可使灌溉水流通過時對整丘的水牽動較少,因而較能保持原有水溫。夏至后氣溫高,水熱,應該把進出水口錯開,使水流斜穿而過,有助于降低田丘水溫。見圖十(采自萬國鼎《氾勝之書輯釋》)。但崔寔的北方洛陽地區的移栽,究竟是一般移栽還是秧田移栽,不清楚。
〔7〕“稻”,各本作“種”,《玉燭寶典·五月》引《四民月令》作“稻”,據改。

圖十 稻田灌水調節水溫方法示意圖
【譯文】
《雜陰陽書》說:“稻與柳樹或楊樹相生。八十日孕穗,孕穗后七十日成熟。播種以戊、己和四季日為好。忌在寅、卯、辰日,惡在甲、乙日。”
《周禮》說:“稻人,掌管在低地種莊稼。〔鄭玄注解說〕:“就是在有水澤的地里種稻谷。所以叫作‘稼’,好像嫁女生育后代的意思。”用陂塘潴著水,用堤防攔住水,通過支渠的溝蕩漾地流出去,通過毛渠的遂均勻地配水到田,用列來舍水;用大溝的澮排去水。然后在田里涉水走著,飄揚去割下的雜草,作成稻田。“鄭司農解釋說: 《春秋左氏傳》里有‘町治原防,規劃堰潴’,意思和這里的‘潴’和‘防’相當。用列來舍水。‘列,就是不止一條舍去水的溝。’涉水飄揚去雜草,‘因為排泄著水,所以可以在田里行走,拿起鉤鐮割去雜草。’杜子春解釋‘蕩’是‘和蕩’,是說‘用溝來和緩地行水’。鄭玄認為‘堰潴’是蓄水的陂塘。‘防’是陂塘旁邊的堤。‘遂’是田頭引水的小溝。‘列’是田埂〔;‘舍’是止舍住〕。‘澮’是排水的尾閭大溝。‘作’就是整治。把遂溝的口打開,引水灌進田里,依靠田埂把水止舍住,因而涉水走著,把去年割下的雜草蕩揚出去,作成田種稻。”
“在下澤地里種莊稼,夏天要用水來殄草,并且芟夷掉。“殄是使發病,使斷絕的意思。鄭司農用《春秋左氏傳》的‘芟夷、積聚’來解釋‘芟夷’,認為現在人管禾下種麥叫‘夷下麥’,就是說夷割去禾,在禾茬地里種麥。我玄認為將要在下澤地里種莊稼,必須在夏天六月里常下大雨的季節,用水來斷絕后來長出的雜草,到秋天水干了,再割去,明年才可以種莊稼。”長草的下澤地,可以種上‘芒種’。”“鄭司農說:‘澤地能長草的,那地方可以種芒種。’芒種,就是稻谷和麥子。”
《禮記·月令》說:“季夏六月……常下大雨,就燒掉草,薙下草,灌進水泡著,利用它來殺草,好像用熱湯燙過一樣。鄭玄注解說:“薙,是說貼地剃殺雜草。這是說,在草荒地里種莊稼,先要剃掉雜草,草干后,燒掉它。到六月,下大雨,把潦水蓄在田里,草不能再長出來,地就肥好可以種了。〔《周禮》說:〕‘薙氏,掌管殺草: 春天鋤掉初生的萌芽,夏天用鉤鐮貼地割掉,秋天結實了割去使不能成熟,冬天用耜把它鏟去。如果要使它起變化,便用火燒和水泡的辦法使它變成肥料。’”這樣,可以糞肥田畝,可以使強土變美。”注解說:“土壤潤澤,加上大熱天,肥分容易見效。‘糞’和‘美’意思一樣,換個字罷了。強土是堅強的土。”
《孝經援神契》說:“低洼停水和有泉水的地,宜于種稻。”
《淮南子》說:“蘺,比稻谷先成熟,可農夫還是要薅掉它,因為不能貪圖小的利益,而妨害大的收獲。”高誘注解說:“蘺,就是水稗。”
《氾勝之書》說:“種稻,春天解凍時,把土耕翻。種稻的田丘不要大;大了,田里的水深淺不均勻。冬至后一百十天,可以種稻。稻田好,一畝用四升種子。
“稻苗剛出不久,需要溫暖些;要溫暖,該在田塍上對直地開進水出水口,使水成直線地流通〔,就可以保溫〕。夏至以后,水曬得很熱,該使水流的方向錯開〔,可以降低水溫〕。”
崔寔說:“三月,可以種稉稻。種稻,好田要稀些,瘦田要稠些。五月,可以移栽〔稻〕和藍,直到夏至后二十日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