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大小麥第十
瞿麥附

《廣雅》曰:“大麥,也;小麥,也?!?sup>〔1〕

《廣志》曰〔2〕:“虜水麥,其實大麥形,有縫。麥,似大麥,出涼州〔3〕。旋麥〔4〕,三月種,八月熟,出西方。赤小麥,赤而肥,出鄭縣〔5〕。語曰:‘湖豬肉,鄭稀熟〔6〕?!教嵝←?,至黏弱,以貢御。有半夏小麥,有禿芒大麥,有黑〔7〕?!?/p>

《陶隱居本草》云〔8〕:“大麥為五谷長,即今裸麥也,一名麥,似麥,唯無皮耳。麥,此是今馬食者。”然則大、二麥,種別名異,而世人以為一物,謬矣。

按: 世有落麥者,禿芒是也。又有春種麥也。

【注釋】

〔1〕見《廣雅·釋草》。

〔2〕《初學記》卷二七“五谷”、《御覽》卷八三八“麥”及《永樂大典》卷二二一八一“麥”字下都引有《廣志》所記。“水麥”,《御覽》、《永樂大典》引均作“小麥”?!翱p”指籽粒腹面有一縱溝,小麥都有,《御覽》及《大典》引均作“有二縫”,始為異常,疑《要術(shù)》脫“二”字?!?img alt="" class="normal-img-h1"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A1A24/1969594460176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h040.png?sign=1756307172-oJ0Kz4VEYnDoIC1B8uwgn0qXVUHjLhbN-0-9477d371312763745394fefda60a2b25">”,《要術(shù)》兩宋本及以上三書引并同,此字字書未收;湖湘本等作“稅”?!岸悺蓖ā懊摗?,則“脫麥”疑指裸大麥。“稀熟”,《大典》引作“熟”,則是說小麥熟。

〔3〕涼州: 魏晉時治所在今甘肅武威。

〔4〕旋麥:“旋”是不久的意思,指當年春播當年秋收的春麥,與越冬“宿麥”相對。我國長城以北和西北、西南高原嚴寒期長的地區(qū),多種春麥,即所謂“出在西方”。

〔5〕鄭縣: 秦置,故治在陜西華縣(今為華州區(qū))北。

〔6〕湖: 指湖縣,漢置,故治在今河南靈寶西,與鄭縣鄰近。 稀熟: 肥滿小麥成熟?!跋 睉?yīng)指稀有,即上文肥滿稀罕之意,非指稀植。

〔7〕麥: 即裸大麥,長江流域叫元麥、米麥,西北、青藏等地叫青稞。大麥是皮大麥和裸大麥的總稱。皮大麥又叫有稃大麥,即其子實與稃緊密膠結(jié),不易分離,就是現(xiàn)在通常所稱的大麥。裸大麥是裸粒的,即二者分離,籽粒容易脫出。但下文陶弘景(隱居)所說,恰恰和這個相反,他所指的“大麥”是現(xiàn)在的裸大麥,而所指“麥”卻是現(xiàn)在的大麥。賈氏引陶說只承其說說明二者不同,沒有指出他大、二麥說顛倒了,顯然是同意陶說,也是和現(xiàn)在的區(qū)分相反的。賈氏所稱“落麥”,疑即脫稃的裸麥,而又有“春種麥”,應(yīng)是現(xiàn)在的春播大麥。本篇以大小麥為標題,但文中沒有大麥的播種期,只有麥的?!队[》卷八三八“麥”引《吳氏本草》:“大麥一名麥?!眲t東漢末吳普已有大、同物之說,似乎賈氏也以麥就是篇題的“大麥”,否則篇、文不協(xié)。

〔8〕《陶隱居本草》: 南朝齊梁間陶弘景(·經(jīng)籍志三》醫(yī)方類記載“梁有《陶隱居本草》十卷,亡”,又著錄有“《名醫(yī)別錄》三卷,陶氏撰”,一亡一存,以其亡者卷帙之多(“十卷”可疑),則《陶隱居本草》似是《本草經(jīng)集注》的別名?!都ⅰ吩瓡沿?,其內(nèi)容主要收錄于《證類本草》中。近年敦煌發(fā)現(xiàn)有《集注》殘本,僅存《敘錄》一卷。《名醫(yī)別錄》所記是:“大麥……為五谷長?!碧兆宰ⅲ骸敖衤沱湥幻?img alt="" class="normal-img-h1"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A1A24/1969594460176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h041.png?sign=1756307172-JedhzhvMYGz42wCjKJEANgL2XIiDl5AH-0-f8c5f695a71f725ea735f1ab963d86f3">麥,似麥,惟無皮爾?!薄睹t(yī)別錄》“麥”下陶注是:“此是今馬所食者?!?/p>

【譯文】

《廣雅》說:“大麥,就是;小麥,就是。”

《廣志》說:“虜水麥,子實形狀像大麥,有縱溝。麥,像大麥,出在涼州。旋麥,三月種,八月成熟,出在西方。赤小麥,子實赤色,肥滿,出在鄭縣。俗話說:‘湖縣的豬肉,鄭縣的肥滿小麥成熟。’山提小麥,味道很黏軟,用來進貢皇家的。還有半夏小麥,有禿芒大麥,有黑麥。”

《陶隱居本草》說:“大麥是五谷之長,就是現(xiàn)在的裸麥,也叫作麥,和麥相像,只是沒有皮罷了。麥,這是現(xiàn)在喂馬的?!蹦敲矗篼満?img alt="" class="normal-img-h1"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A1A24/1969594460176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h258.png?sign=1756307172-eZ4mGxwuDdcFF7VRUmp2qTiq8gtRhIq5-0-5677a21ad021316e26a52215e429d393">麥,二種有分別,名稱也不同,可習俗上認為是同一種,那就錯了。

〔思勰〕按: 現(xiàn)在有所謂“落麥”,就是“禿芒”。又有春播的麥。

大小麥,皆須五月、六月暵地〔1〕。不暵地而種者,其收倍薄。崔寔曰:“五月、六月菑麥田也。”

種大小麥,先 ,逐犁 種者佳。再倍省種子而科大。逐犁擲之亦得,然不如作耐旱。其山田及剛強之地,則耬下之。其種子宜加五省于下田。凡耬種者,非直土淺易生,然于鋒、鋤亦便。

麥,非良地則不須種。薄地徒勞,種而必不收。凡種 麥,高下田皆得用,但必須良熟耳。高田借擬禾、豆,自可專用下田也。八月中戊社前種者為上時〔2〕,擲者,畝用子二升半。下戊前為中時,用子三升。八月末九月初為下時。用子三升半或四升。

小麥宜下田。歌曰:“高田種小麥,稴不成穗〔3〕。男兒在他鄉(xiāng),那得不憔悴?”八月上戊社前為上時,擲者,用子一升半也。中戊前為中時,用子二升。下戊前為下時。用子二升半。

正月、二月,勞而鋤之。三月、四月,鋒而更鋤。鋤麥倍收,皮薄面多;而鋒、勞、鋤各得再遍為良也。

令立秋前治訖。立秋后則蟲生。蒿、艾簞盛之〔4〕,良。以蒿、艾蔽窖埋之,亦佳。窖麥法: 必須日曝令干,及熱埋之。多種久居供食者,宜作劁才彫切〔5〕: 倒刈,薄布,順風放火;火既著,即以掃帚撲滅,仍打之。如此者,經(jīng)夏蟲不生;然唯中作麥飯及面用耳。

《禮記·月令》曰:“仲秋之月……乃勸人種麥,無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span>鄭玄注曰:“麥者,接絕續(xù)乏之谷,尤宜重之?!?/p>

《孟子》曰:“今夫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所養(yǎng),人事之不齊。”〔6〕

《雜陰陽書》曰:“大麥生于杏。二百日秀,秀后五十日成。麥生于亥,壯于卯,長于辰,老于巳,死于午,惡于戊,忌于子、丑。小麥生于桃。二百一十日秀,秀后六十日成。忌與大麥同。蟲食杏者麥貴。”

種瞿麥法〔7〕: 以伏為時。一名“地面”。良地一畝,用子五升,薄田三四升。畝收十石。渾蒸,曝干,舂去皮,米全不碎。炊作飧〔8〕,甚滑。細磨,下絹簁,作餅,亦滑美。然為性多穢,一種此物,數(shù)年不絕;耘鋤之功,更益劬勞。

《尚書大傳》曰〔9〕:“秋,昏,虛星中,可以種麥。”“虛,北方玄武之宿,八月昏中,見于南方?!?/p>

《說文》曰:“麥,芒谷。秋種厚埋〔10〕,故謂之‘麥’。麥,金王而生,火王而死?!?/p>

【注釋】

〔1〕暵(hàn):晾曬。

〔2〕八月中戊社: 指秋社。秋社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但不一定就是八月中旬的戊日,如1991年,秋社在八月十八日戊戌,在中旬,但1990年在八月初二戊子,在上旬,1989年在八月二十六日戊子,在下旬。《要術(shù)》“中戊社前”和下文種小麥的“上戊社前”都不是每年一定碰上,難以作準。賈氏所以特別點明“社前”,是強調(diào)要趕在社前下種,如果社日推后,則以“中戊”或“上戊”為準。農(nóng)諺有“麥經(jīng)兩社產(chǎn)量高”,兩社即指秋社和春社(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而關(guān)鍵在經(jīng)過秋社,那就必須早種。

〔3〕稴(liàn)(shān): 禾不實。

〔4〕簞(dān): 這里是用青蒿或艾的莖稈編成的盛谷物容器,外面涂以黏泥。蒿、艾同屬菊科,艾又別名“艾蒿”,但《要術(shù)》“蒿、艾簞”,應(yīng)指二種。青蒿在古代一直到宋代還有作飲食吃的,艾的嫩葉也可供食用。二者都有防治農(nóng)業(yè)害蟲和滅蚊的作用。孟方平每喜以今況古,以現(xiàn)在之“少見”而“多怪”古人,又見《王氏農(nóng)書》有“種簞”為“盛種竹器”,因而推斷《要術(shù)》的“蒿、艾”是錯字,毫無意思。其實《要術(shù)》以蒿作食用的記載很多。今錄《王氏農(nóng)書》“種簞”作參考(見圖八)。

圖八 種簞

〔5〕劁麥: 割倒放火燒過,再脫粒,辦法未免粗暴,而且也做不好,火力不足,燒不盡害蟲,燒過頭了造成嚴重落脫和變質(zhì),損失大,弊多利少,后來也沒人采用。稻谷也采用此法,都不足取。

〔6〕見《孟子·告子上》。末句作:“雨露之養(yǎng),人事之不齊也。”這大概也是《孟子》的河北本子略去“也”字的。參看卷一《種谷》引《孟子》校記。

〔7〕“種瞿麥法”這一段插在這里,分割了所引講種麥的引錄各書,疑是錯簡,應(yīng)附于篇末。瞿麥,疑是禾本科的燕麥(Avena sativa),以其內(nèi)外稃緊貼籽粒不易分離,別稱“皮燕麥”?!兑g(shù)》說容易變成穢草,似乎還是半栽培半野生的。

〔8〕飧(sūn): 飯食。

〔9〕《尚書大傳》: 解釋《尚書》的書。舊題西漢初伏生所撰,可能是其弟子等雜錄其遺說而成。其中除《洪范五行傳》完整外,其余各卷均殘缺?!端鍟そ?jīng)籍志》等著錄有鄭玄注本三卷,亡佚。清陳壽祺有輯校本。這里引文后面注文為鄭玄注。

〔10〕“秋種厚埋”,今本《說文》作“秋穜厚薶”,意同。

【譯文】

大麥、小麥,都必須在五月、六月里先把地耕翻曬過垡。不曬垡就種,收成加倍的少。崔寔說:“五月、六月,耕翻麥田?!?/span>

種大小麥,先用犁開出犁道,隨著犁道打穴點播,掩上土,最好。種子省去兩倍,而且科叢大。隨著犁道撒子也可以,但不如點播掩種的耐旱。在山田和剛強的地,用耬車下種。播種量該比低田少一半多。用耬下種的,不但比掩種的要淺,容易出苗,就是鋒地鋤地也比較方便。

麥,不是好地就不必種。種在瘦地,徒勞無益,一定沒有收成。種麥,高地低田都可以,但是必須要好地熟地。高地如果準備種谷子、豆子的,那自然可以專種低地。趕在八月中旬的戊日即秋社以前種,是上好的時令,撒播的,一畝用二升半種子。下旬戊日前是中等時令,一畝用三升種子。八月末九月初是最晚時令。一畝用三升半到四升種子。

小麥宜于種在低地。民歌說:“高原田里種小麥,有氣無力不結(jié)穗。正像男兒在他鄉(xiāng),哪能凄涼不憔悴?”趕在八月上旬的戊日即秋社以前種,是上好的時令,撒播的,一畝用一升半種子。中旬戊日前是中等時令,一畝用二升種子。下旬戊日前是最晚時令。一畝用二升半種子。

正月、二月,耢過,鋤治。三月、四月,鋒過再鋤。鋤過的收成加倍,而且皮薄面粉多。鋒、耢、鋤都要進行兩遍為好。

收割后,在立秋以前一定要治理完畢。立秋以后就會生蟲。用蒿、艾的莖稈編成的簞來盛貯,很好。或者埋在窖里,用蒿艾全草密蔽窖口,也好。窖麥的方法: 必須在烈日下曬干,趁熱窖埋。種得多,準備長時貯藏供食的,該作成“劁麥”: 割下放倒,薄薄地攤開,順風放火;已經(jīng)著了火,就用掃帚撲滅,然后脫粒。這樣處理過,可以過明年夏天也不會生蟲;不過,這麥子只能作麥飯和磨面吃。

《禮記·月令》說:“仲秋八月……勸督農(nóng)民種麥,不允許偶爾有失時;如果有失時,堅決處罰無疑?!?span id="mxqudba" class="kaiti">鄭玄注解說:“麥是接濟缺糧時的谷物,所以特別重要。”

《孟子》說:“拿大麥來說,種下去,耢蓋了,土地是一樣的,種的時間也是一樣的,都會蓬勃地生長,到了夏至,便都成熟了。縱然有差異,那是土地有肥瘠,雨露的滋養(yǎng)、人工的勤惰有不同的緣故?!?/p>

《雜陰陽書》說:“大麥和杏樹相生。二百日孕穗,孕穗后五十日成熟。麥,生在亥日,壯在卯日,長在辰日,老在巳日,死在午日,惡在戊日,忌在子、丑日。小麥和桃樹相生。二百一十日孕穗,孕穗后六十日成熟。忌日與大麥相同。蟲吃杏實的年份,麥貴?!?/p>

種瞿麥的方法: 以伏天為下種的時令。又名“地面”。好地一畝用五升種子,瘦地三四升。一畝可以收十石。整粒蒸熟,曬干,再舂去皮,米粒完全不碎。炊作水和飯,很滑。細細磨成面,用絹篩篩過,作成餅,也潤滑好吃??墒撬菀鬃兂煞x草,一次種了它,幾年不能斷種,往后鋤起草來,真夠辛苦的。

《尚書大傳》說:“秋天,黃昏時,虛星中在南方,可以種麥?!?span id="mxytrpg" class="kaiti">“虛星,北方玄武七宿的星宿,八月黃昏運行到正南方?!?/span>

《說文》說:“麥是有芒的谷。秋天種下去,厚厚地‘埋’在地里,所以稱為‘麥’。麥在金旺的季節(jié)發(fā)生,火旺的季節(jié)死去?!?/p>

《氾勝之書》曰:“凡田有六道〔1〕,麥為首種。種麥得時,無不善。夏至后七十日〔2〕,可種宿麥。早種則蟲而有節(jié),晚種則穗小而少實。

“當種麥,若天旱無雨澤,則薄漬麥種以酢且故反漿并蠶矢〔3〕;夜半漬,向晨速投之,令與白露俱下。酢漿令麥耐旱,蠶矢令麥忍寒。

“麥生黃色,傷于太稠。稠則鋤而稀之。

“秋鋤以棘柴耬之〔4〕,以壅麥根。故諺曰:‘子欲富,黃金覆?!S金覆者,謂秋鋤麥、曳柴壅麥根也。至春凍解,棘柴曳之,突絕其干葉。須麥生,復(fù)鋤之。到榆莢時,注雨止,候土白背復(fù)鋤。如此則收必倍。

“冬雨雪止,以物輒藺麥上,掩其雪,勿令從風飛去。后雪,復(fù)如此。則麥耐旱,多實。

“春凍解,耕和土,種旋麥。麥生根茂盛,莽鋤如宿麥〔5〕?!?/p>

氾勝之區(qū)種麥:“區(qū)大小如上農(nóng)夫區(qū)〔6〕。禾收,區(qū)種。凡種一畝,用子二升。覆土厚二寸,以足踐之,令種土相親。麥生根成,鋤區(qū)間秋草。緣以棘柴律土壅麥根。秋旱,則以桑落時澆之。秋雨澤適,勿澆之。春凍解〔7〕,棘柴律之,突絕去其枯葉。區(qū)間草生,鋤之。大男大女治十畝。至五月收,區(qū)一畝,得百石以上,十畝得千石以上。

“小麥忌戌,大麥忌子,‘除’日不中種?!?/p>

崔寔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jié),可種薄田;秋分,種中田;后十日,種美田。唯,早晚無常〔8〕。正月,可種春麥、豆,盡二月止?!?/p>

青稞麥〔9〕: 特打時稍難,唯快日用碌碡碾〔10〕。右每十畝,用種八斗。與大麥同時熟。好收四十石。石八九斗面。堪作飯及餅饦,甚美。磨,總盡無麩。鋤一遍佳,不鋤亦得。

【注釋】

〔1〕有六道: 谷物有六種。不大好理解。前人譯《氾書》都以次第釋“道”,就是先后種六次,或說接連種六期,但是播種上沒有這樣分期的。古有“六谷”之稱,雖所指有不同,但都有麥?!暗馈笨勺髁吭~,如三道菜、四道題目等,今姑以種類釋“道”。目為“六谷”作如上語譯。

〔2〕“七十日”,各本相同,但可疑。夏至后七十天在白露前,太早,麥苗會過早拔節(jié)。雖說崔寔《四民月令》有白露種麥,但所指為瘦地,那中等地和肥地,仍在秋分后。今關(guān)中農(nóng)諺有:“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時?!鼻锓衷谙闹梁缶攀?,“七十”也許是“九十”誤刻。

〔3〕?。?即今“醋”字。《要術(shù)》中二字都有,一般作名詞用字,多作“酢”,而“醋”多作為形容詞的“酸”字用。

〔4〕棘柴: 《氾書》沒有具體說明,但從可以耬土壅麥根和拉斷枯葉看來,該是一種用酸棗樹枝或多刺的灌木樹枝扎成的草創(chuàng)耙耬農(nóng)具,形如掃帚,也許耢是從這發(fā)展而來的。

〔5〕莽鋤: 快速地鋤。陜西佳縣楊志貴同志函告莽鋤指快鋤,抓緊時機,要迅速鋤完。因為不抓緊快鋤,到春麥封壟時,就沒法鋤了。

〔6〕“上農(nóng)夫區(qū)”,各本均作“中農(nóng)夫區(qū)”,比照中農(nóng)夫區(qū)種粟的產(chǎn)量不合,而一畝收麥一百石以上,只能跟上農(nóng)夫區(qū)種粟的豐產(chǎn)標準相比擬,“中”應(yīng)是“上”字之誤,因改正。

〔7〕“春凍解”,各本均作“麥凍解”,牽強。據(jù)上文“至春凍解,棘柴曳之,突絕其干葉”,所記相同,“麥”顯系“春”字形近致誤,故改正。

〔8〕大麥播種期的幅度較大,播種可以比小麥稍早,也可以稍遲。現(xiàn)在棉麥套作地區(qū),麥播種最早;又因它沒有稃殼,吸水較快,發(fā)芽較速,也可以比普通大麥稍遲。崔寔說的麥(假定是元麥)早晚沒有一定的限制,就是指這個播種期幅度較大說的,但仍應(yīng)適當早播,早播不僅能提早成熟,而且可以增加產(chǎn)量。

〔9〕青稞麥: 指麥,也指燕麥。這里所記有兩特點,一是脫粒較難,二是出面率極高。麥裸粒易脫,顯然不符。燕麥有皮燕麥和裸燕麥(Avenanuda,亦稱莜麥、油麥)。裸燕麥容易脫粒,與脫粒較難不符。皮燕麥脫粒相對難些,但品質(zhì)較差,難以達到一石磨得八九斗面,亦不符。如果消除出面率的夸大水分,當是皮燕麥。但上文瞿麥疑是皮燕麥,則此為重沓。這條疑非賈氏原有,而是后人附益。用種量以十畝為單位,收獲也以十畝計算,注文不針對正文,用詞獨特(如“總盡”見于卷前《雜說》,《要術(shù)》無之,“快日”,《要術(shù)》自稱“好日”),名物各異(如“碌碡”《要術(shù)》稱“陸軸”),等等,都跟《要術(shù)》慣例不合。

〔10〕“快日”,金抄、校宋本、元刻《輯要》引及《永樂大典》卷二二一八一“麥”字下錄載王禎《谷譜》并同,但殿本《輯要》改作“映”,殿本《王氏農(nóng)書》改作“伏”,《要術(shù)》明抄、湖湘本等亦作“伏”。其實,“快”是“好”的口語,“快日”即“好日”,就是“好天氣”,指十分晴朗的日子?!翱臁敝疄椤昂谩?,古詞曲中很多,參看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奥淀亍保矊懽鳌按z碡”,《要術(shù)》作“陸軸”,用畜力牽引磙碾田間土塊和場上谷物的農(nóng)具。見圖九(采自《王氏農(nóng)書》)。

圖九 磟碡

【譯文】

《氾勝之書》說:“田里種的谷物有六種,麥是頭等重要的。在適宜的時令種麥,收成沒有不好的。夏至后七十天(?),可以種冬麥。種得太早,會遭到蟲害,還會過早地拔節(jié);種得太晚,穗子小,子實也少。

“該種麥的時候,如果天旱,不下雨,地里沒有足夠的墑,就用酸漿水調(diào)和蠶屎,用來短時間地浸漬麥種;半夜里浸漬,快天亮時趕快種下,讓種子隨著露水一齊下到地里。酸漿水使麥耐旱,蠶屎使麥耐寒。

“麥苗呈現(xiàn)黃色,毛病在過于稠密。過于稠密,用鋤頭鋤稀些。

“秋天鋤麥后,拖著棘柴耬過,把土壅在麥根上。所以諺語說:‘你想發(fā)財,黃金覆蓋?!S金覆蓋,就是說秋天鋤麥后拖著棘柴向麥根壅土。到春天解凍時,再用棘柴在麥苗上拖過,把干枯的葉子拉斷去掉。等到麥苗回青時,再鋤。到榆樹結(jié)莢時,大雨停止后,等到地面稍干發(fā)白時,再鋤。這樣做,收成一定加倍。

“冬天下雪,雪停止后,就用器具在麥上鎮(zhèn)壓,把雪壓實在地上,不讓它隨風吹散。以后下雪,又這樣做。如此,麥就耐旱,結(jié)子也多。

“春天解凍時,把地耕松和,種當年可收的春麥。麥苗發(fā)根茂盛時,要快速地鋤,像鋤冬麥一樣?!?/p>

氾勝之區(qū)種麥的方法:“區(qū)的大小,跟〔上〕農(nóng)夫區(qū)一樣。谷子收割后,可以區(qū)種麥。每一畝用二升種子。覆土二寸厚,用腳踏實,使種子和土緊密接合。苗根長成之后,把區(qū)間的秋草鋤掉。拖著棘柴,把區(qū)邊上的土耙壅在麥根上。秋天干旱,在桑樹落葉的時候澆水。如果秋天雨澤合時,就不必澆水。〔春天〕解凍時,用棘柴耙過,把枯葉拉斷去掉。區(qū)間長了雜草,就鋤掉。兩個成年的男女勞動力,可以種十畝區(qū)田。到五月里收割,一畝區(qū)田可以收到一百石以上,十畝就有一千石以上。

“小麥忌戌日種,大麥忌子日種。逢‘除’的日子,不可以種麥?!?/p>

崔寔說:“種大小麥,到白露節(jié),可以種薄地;秋分可以種中等的地;秋分后十天,可以種肥地。只有麥,早晚沒有一定的限制。正月,可以種春麥、豆,到二月底止?!?/p>

青稞麥: 只是脫粒比較難些,惟有在大晴天用碌碡磙碾。每十畝地,用八斗種子。與大麥同時成熟。收成好,十畝地可以收四十石。每石可以磨得八九斗面??梢灾箫埑?,也可以作面食吃,都很好吃。磨盡沒有麩皮。鋤一遍就好,不鋤也可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合水县| 德阳市| 定襄县| 茶陵县| 巴楚县| 临汾市| 山东| 礼泉县| 通渭县| 日土县| 郁南县| 德化县| 辽宁省| 阿克| 淳化县| 桃源县| 海盐县| 海门市| 浑源县| 南充市| 吴江市| 思南县| 苍山县| 富锦市| 卓尼县| 台州市| 西和县| 周口市| 阳高县| 南康市| 裕民县| 桓台县| 上思县| 阿合奇县| 洛宁县| 遵义县| 酒泉市| 琼中| 嫩江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