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民要術譯注(修訂本)
- (北朝)賈思勰著 繆啟愉 繆桂龍譯注
- 1898字
- 2021-04-02 14:16:12
小豆第七
小豆,大率用麥底。然恐小晚,有地者,常須兼留去歲谷下以擬之。
夏至后十日種者為上時,一畝用子八升。初伏斷手為中時,一畝用子一斗。中伏斷手為下時,一畝用子一斗二升。中伏以后則晚矣。諺曰“立秋葉如荷錢〔1〕,猶得豆”者,指謂宜晚之歲耳,不可為常矣。
熟耕,耬下以為良。澤多者,耬耩,漫擲而勞之,如種麻法。未生,白背勞之極佳。漫擲,犁,次之。
土歷反種為下。
鋒而不耩,鋤不過再。
葉落盡,則刈之。葉未盡者,難治而易濕也。豆角三青兩黃,拔而倒聚籠叢之,生者均熟,不畏嚴霜,從本至末,全無秕減,乃勝刈者。
牛力若少,得待春耕;亦得種。
凡大小豆,生既布葉,皆得用鐵齒 楱俎遘反縱橫耙而勞之。
《雜陰陽書》曰:“小豆生于李。六十日秀,秀后六十日成。成后,忌與大豆同。”
《氾勝之書》曰:“小豆不保歲,難得。
“椹黑時,注雨種,畝五升。
“豆生布葉,鋤之。生五六葉,又鋤之。
“大豆、小豆,不可盡治也。古所以不盡治者,豆生布葉,豆有膏,盡治之則傷膏,傷則不成。而民盡治,故其收耗折也。故曰,豆不可盡治。
“養美田,畝可十石;以薄田,尚可畝取五石。”諺曰:“與他作豆田。”斯言良美可惜也。
《龍魚河圖》曰〔2〕:“歲暮夕,四更中,取二七豆子,二七麻子,家人頭發少許,合麻豆著井中,咒敕井,使其家竟年不遭傷寒〔3〕,辟五方疫鬼。”
《雜五行書》曰〔4〕:“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二七顆,赤小豆七枚,置井中,辟疫病,甚神驗。”又曰:“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顆,女吞十四枚,竟年無病,令疫病不相染。”
【注釋】
〔1〕荷錢: 春季種藕的頂芽,開始抽生地下走莖(蓮鞭),同時藕上的節也長出葉子,形小如錢,葉柄細而柔軟,或沉于水下,或僅能浮于水面,無力托出水上,這種很小的浮葉,就叫“荷錢”。
〔2〕《龍魚河圖》: 《隋書·經籍志一》讖緯類只著錄有《河圖》、《河圖龍文》,沒有《龍魚河圖》,但《御覽》卷八四一“豆”引到該書,大致與《要術》所引相同,而多錯脫。原書早佚。
〔3〕傷寒: 中醫病名,泛指一切因風、寒、濕、溫、熱引起的熱性病,非指近代因感染傷寒桿菌而引起的腸道急性傳染病傷寒。
〔4〕《雜五行書》: 各家書目沒有著錄。原書已佚。《御覽》卷八四一“豆”有引到,大致與《要術》相同。內容都是趨吉避兇厭勝之術,與《龍魚河圖》相類,當是漢以后術數家所寫的書。
【譯文】
種小豆,大率用麥茬地。不過恐怕稍為晚了些,地多的人家,常常同時要留些去年的谷子茬地準備著種小豆。
夏至以后十天種,是上好的時令,一畝用八升種子。初伏終了前是中等時令,一畝用一斗種子。中伏終了前是最晚時令,一畝用一斗二升種子。中伏以后就太晚了。農諺有“立秋時葉長得像荷錢那樣,還可以收得豆子”,那是指宜于晚種的年歲說的,不可以當作常法。
精熟地整地,用耬車下種最好。雨澤多的時候,用耬耩過,撒播種子,接著耢平,像種大麻的方法。在沒有出苗前,地面發白時,再耢一遍,很好。先撒播,然后用犁淺淺地犁過,次之。不耕翻就這樣種下去,最差。
〔中耕管理上,〕只鋒,不耩,鋤也只要兩遍。
葉子完全落盡,就收割。葉子沒有落盡,整治起來麻煩,又容易潮郁。豆莢三成青兩成黃的時候,拔回來,倒豎過來分別攢聚成堆,生的就都會后熟。這樣,既不怕嚴霜,從根到梢,又沒有秕殼和癟粒,比割的要好。
假如牛力不足,可以等到春天再耕地;也可以不耕翻就直接種。
凡大豆、小豆,到已經長出葉子時,都得用鐵齒拖耙縱橫耙過,再耢平。
《雜陰陽書》說:“小豆和李樹相生。六十日開花,開花后六十日成熟。成熟后,忌日和大豆相同。”
《氾勝之書》說:“小豆不保證都適合于年歲,不一定有好收成。
“在桑椹黑熟的時候,遇著大雨,種下去,一畝用五升種子。
“豆苗長出葉子時,就鋤。長出五六片葉子時,又鋤。
“大豆、小豆,不可以盡量地摘取葉子〔當菜吃〕。古時所以不盡量摘取葉子,因為豆葉長出之后,里面有滋養的液汁;盡量摘取葉子,就會損失液汁;液汁損失了,豆也長不成了。但是現在人們盡量摘取葉子,所以收成就減損了。所以說,豆不可以盡量摘葉。
“這樣培養在好田里,一畝可以收到十石;在瘠薄的田里,一畝還可以收到五石。”〔思勰按:〕 俗話說:“給他種豆的田。”這是說那豆地肥美可惜。
《龍魚河圖》說:“大年夜,四更時候,拿十四顆豆子,十四顆大麻子,加上家里人的少量頭發,連同麻子、豆子一起放入井內,念咒敕使井神,可以使這家人整年不害傷寒,還可以辟除五方瘟疫鬼的侵犯。”
《雜五行書》說:“常常在正月元旦—也可以在十五日—用大麻子十四顆,赤小豆七顆,放入井內,可以辟除瘟疫,很有靈驗。”又說:“正月初七,七月初七,男人吞赤小豆七顆,女人吞十四顆,整年不會生病,使瘟疫不相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