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頭腦發熱最害人——清除“沖動”這個魔鬼

生活里有太多的逆境,它是生活中的偶然,但在理智面前偶然也會轉化為令人快慰的必然。偶然與必然盡管有理論上的反差,但它卻可在冷靜和智慧中達到完美的統一。

冷靜處世,是情感睿智的反映。在生活當中,冷靜地面對社會百態,才能使我們的生活提升至較高品位。冷靜是知識、智慧的獨到涵養,更是理性、大度的深刻感悟。

我們必須避免頭腦一熱的沖動。否則,即便成功就在眼前,我們也可能在毛躁中遭遇失敗。

正視自己,告別太多的欲求

生活不會一帆風順,只有童話中的公主和王子才能享受永恒的歡樂。現實生活總是充滿了挑戰,有歡樂,也有痛苦。人之所以痛苦,皆因想要的太多。

人不能沒有欲望,不然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但是欲望又不能毫無止境。你想得到怎樣的生活,就該付出怎樣的辛苦。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社會,這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里總是塞滿了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總是奢求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鄉間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欲望支配著。

法國杰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的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么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凈,是因為欲望太多,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桿,只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桿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于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么大。”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最終的結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伊索說的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里鉆。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古人云:“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當年陶淵明荷鋤自種,嵇康樹下鍛鐵,他們能于利不趨,于色不近,于失不餒,于得不驕。這樣的生活,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極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條河,有其源頭,有其流程,有其終點。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長,最終都要到達終點,流入海洋,人生終有盡頭。活著的時候,少一點欲望,多一點快樂,有什么不好呢?

其實,當你甩掉無窮的欲望,心中堅定一個理想,你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將來就是什么樣的人。我們應該相信:只要有遠大的目標,有積極的心態,就有可能創造奇跡,也就有可能改變世界。

成功是每一個人朝思暮想的美夢。這個夢與生命同在,至死方休。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生來就有“做偉人”的欲望。“做偉人”其實就是“成功”的集中表現。在弗洛伊德之后的一些心理學家經過研究,也得出一個相似的結論:不論民族、文化、歷史、家庭、性別和年齡,人天生就有愛受贊美、喜愛被尊重的強烈愿望和傾向。這是“人”的共性。因此,可以這么說,成功的渴求與生俱來——因為,成功是獲得贊美與尊重最有效的途徑。

正如美國的教育家約翰·杜威所言,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是“希望有重要性”。所以,追求成功是人類的一種精神需求上的本能。絕大多數人能堅韌不拔地走完人生歷程,就是因為成功的渴望始終存在。成功意味著富足、健康、幸福、快樂、力量……在人類社會里,這些東西總能獲得最多的尊重和贊美。普天之下,人人都想追求成功,無關貧富貴賤。

美國著名實業家洛克菲勒曾對兒子說:“西恩,我記得我曾對你說過你在現在這種年齡,務必做好的事情就是想好10年之后從事什么工作,你對將來必須具有想象力。”

無論你現在處于什么環境,你要在心里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將來想成為什么人?無論是否有人對你說過“這是不可能的”,這對你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點,如果有一個人不同意這個說法,那這個人就應該是你自己。

成功的道路并不擁擠,因為很少有人堅持到最后。當你重新審度自己,告別那些漫無邊際的欲望,腳踏實地地走好腳下的路,你的人生自會迎來輝煌與佳績。

你是不受歡迎的偏執狂嗎

一位正值壯年的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跳槽到某公司擔任部門主管。

到了新公司后,他深感壓力之大和競爭之激烈,只要稍有不慎,就有遭到淘汰的危險,他不得不承受快速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另外,由于工作環境的改變,他對自己的期望值也高了起來。但最近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差,經常失眠、做惡夢,記憶力開始下降,心情變得煩躁不安,動輒發火,有時甚至什么事也不想做,似乎已經心力交瘁。這是應激反應綜合癥的典型表現。

應激反應綜合癥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而出現的,直到近些年才受到世界各國的注意。這種病不僅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有關,更與長期反復出現的心理緊張有關,如因怕遭解聘、怕被淘汰、怕不受重視而不得不承受來自工作、生活的壓力和心理負擔等,再加上家庭糾葛和自我期望過高。至于失眠、疲勞、情緒激動、焦躁不安、愛發脾氣、多疑、孤獨、對外界事物興趣減退、對工作產生煩躁感等,則是應激反應綜合癥的先兆。

羅絲是一家電腦公司的部門主管,她為人很熱情,工作能力也很強。可是,她特別愛與別人發生爭執,而且脾氣一上來,總是大喊大叫,還經常痛哭流涕,讓旁人非常尷尬和不悅。結果她的人際關系變得非常緊張。

在辦公室內,是否可以發脾氣或與人發生爭執?有時候,某些事情你實在很看不過去,覺得受到不公平待遇,實在很想發作,但是為了顧及顏面,你勉強忍了下來。而你知道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憤怒不滿的情緒仍然憋在心里,隨時都有可能引爆出來。不巧,當你轉過身去,看到一個同樣滿肚子怨氣的家伙正對著你咆哮,他不自覺地嗓門愈扯愈大,分貝愈升愈高,這時,你可能的反應是——受到驚嚇而不知所措?視若無睹地掉頭走開?還是怒不可遏地反擊回去?

美國有兩位心理專家曾經針對一些上班族做過調查,結果得知有70%以上的人都承認,他們在辦公室中曾經有過憤怒、焦慮、哭泣、哽咽的情況。對這些上班族而言,這是個“秘密”的經驗,他們不希望被別人知曉,以免使自己變得很窘迫。調查發現,工作壓力大的公司職員,有半數都產生過“揍同事”的念頭!這并非聳人聽聞,而是英國近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據稱,高負荷的工作、愛出毛病的電腦還有惹人煩的同事都是這種“憤怒”的根源。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火。在調查中,51%的女性稱自己曾動過“暴揍同事”的念頭。相比之下,男性還紳士一些,只有39%的人想過要打別人出氣。

如果你觀察,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工作上所遭受的壓力、挫折、誤會、爭論、溝通不良等負面情緒隨時存在,并且潛藏在工作場所的每一個角落。

一般人大都把在辦公室內爭吵視為禁忌,凡是憤怒、喧鬧、輕佻、悲痛、焦慮、哭泣等這些情緒化的反應,都不應該出現在工作場所。因為,發脾氣或許很有效,但是也很危險,它可能為你樹立更多的敵人。

是的,我們一直相信:辦公室應該是冷靜、理智的地方,那些情緒容易激動的人,不應該出現在辦公室。但,如果你周身散發陽光般快樂,任何一個場合都歡迎。

有條理才能讓事情更靠譜

某雜志刊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商人,他在一個小市鎮里做了幾年的地產生意,到后來竟完全失敗了。當債主跑來討債時,他正在緊皺眉,思索他失敗的原因。

“我為什么會失敗呢?”他說,“我對于主顧不是很客氣嗎?”

“你完全可以再從頭干一下,”債主說,“你看你不是還有不少財產嗎?”

“什么?從頭開始?”

“是啊!你應該開出一張資產負債表來,好好地清算一下,然后從頭做起。”

“你的意思是說我得把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都詳細算一番,寫成一張表格嗎?我得把我的門面、地板、桌椅、茶幾、書架都重新洗刷油漆一番,弄成新開張的樣子嗎?”

“是啊!”

“這些事我早在15年前就想動手去做了,但后來因為我沉溺在參觀拳擊競賽中,至今還不曾動手。現在我知道我幾年來失敗到如此地步的原因了!”

尤其是在大都市里做生意,更要把一切事情、一切物品都弄得有條有理。美國信托行業公會的會長說:“根據我幾年來和一般大公司商號交往所得的經驗,他們的老板隨時都能獲得有關公司營業的報告,能對整個公司的情形了如指掌,一定不會失敗。”

無論你是在大都市里或城鎮里經營生意,你都應該把物資管理得清潔整齊,把賬目記得清清楚楚——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些把什么事都弄得亂七八糟的人,終有一天要跌倒的。

有不少商家,往往把貨物堆積得七倒八歪,沒有良好的管理。偶爾來個主顧要買某件物品時,店員就要翻來覆去地耽誤半天工夫才能找到。

有許多青年也是一樣,他們生來有一種古怪脾氣,任何事情都只隨隨便便搪塞一下了事,從不想應該怎樣做得更好。他們脫下衣裳解下領帶就隨手東丟西拋。遇到他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事情跑開一趟時,就不管事情已經做到哪里,立刻順手拋開,等著回來后繼續再做。這種青年一旦踏入社會,干起事業來,一定把自己的四周弄成一團糟,對于任何事也一定抱著“搪塞主義”的態度。

如果你多費一點時間和精力,把你的事情做出一種結果,把你的東西收拾放好;當你將來再繼續下去,再要把東西找出來時,會省去很多時間和精力,更省掉很多無謂的糾紛與煩惱。

有些人常常對自己的失敗想不出所以然來。其實他面前的那張寫字臺已經把其中的緣故老老實實地告訴他了:臺面上東一堆亂紙,西一堆信札;抽屜里好像塞滿了棉花一般;書架上報紙、文件、信紙、原稿、便條都雜七雜八地塞得水泄不通。

我們身邊的一切用具和陳設都是揭發我們習氣最忠實的證人。我們的行動、談吐、態度、舉止、眼睛、衣服、裝飾等也都在老實而毫不客氣地告發我們是一個怎樣的人。它們把你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失敗原因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把你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窮困理由,也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你。

做任何事情,千萬不要做做停停,停了再做。往往有許多人,今天說得一篇大道理,明天就沒有一點事了,也不見任何行動,更別說事先按規劃行事了。他們不知道,任何事業絕非那樣一吹法螺就可成功,非聚精會神、有條不紊、持之以恒、不斷地努力不可!

簡·莫尼克是美國康涅狄克州一家公司的市場部顧問。她對待壓力的觀點是:由生活、工作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是不可避免的現代病之一。對待的方法不應是回避而是正確處理。她常說:“主動、正確地去處理各種問題、困難,你得到的回報是快樂和自信;相反,被動應付的做法則使你疲憊不堪。”

她的有力武器有兩件:第一件是周密的工作計劃,無論你選用計算機或鉛筆和紙來做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用制定計劃的方法來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是最重要的和哪些是次重要的……“那么,每天面對一份如此詳盡的工作計劃,你不覺得累嗎?”當有人這樣問她時。“噢,不!一點也不!”伴隨著輕松的笑聲,簡亮出了她的第二件“武器”:那就是靈活性。“我的計劃本身就具有相當的靈活性,我不僅計劃‘要做什么’,也計劃‘可以不做什么’。”簡不無幽默地說:“比如陪孩子看場足球賽,每月與丈夫外出共進一頓浪漫的晚餐,這些都沒寫進我的計劃里,卻是非做不可的,別的事則可以量力而行。記住,‘非做不可的事情’不能太多。”

當我們面對繁重的工作壓力時,想一想,是什么導致我們壓力重重、疲憊不堪?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事先做好規劃,一步步地、心平氣和地完成每一步驟。這樣,我們才會充實地度過每一天。內心充實了,你又何來煩惱呢?

適可而止是一種人生態度

曾經有一段時間,全國不少地方相繼舉辦了內容不一、形式多樣的彩票活動,有的獎項高達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這些活動吸引了很多人前去“一買為快”。有的人甚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老王對購買彩票甚是癡迷,三天兩頭地去購買,每次都買二三十元的,結果工資花去了大半,那大獎仍與他無緣,使得家中的日子頓顯尷尬。其實,購買社會福利彩票,只是向社會公益事業獻愛心的一點表示,若家中財力允許可多購買些,若家中財力一般或根本無財力購買就要“點到為止”,購買幾張表示一下愛心即可。大家不妨算一下,獎金設得越高,人們獲獎的機會就會越少,一個百萬元大獎,能中的概率實際是幾十萬分之一。傾其所有購買彩票,一旦中不上大獎,造成家庭經濟困難不說,還會引發家庭矛盾,給和諧的家庭生活平添不少煩惱。值得嗎?

談及購買彩票,老王深有感觸地說:“購彩票要適可而止,不可不顧及家中財力而盲目購買。”所幸他及早醒悟,否則,家中的日子會更加窘迫不已。

凡事講究適可而止,這是一種人生經驗。

有一個美國人喝咖啡的趣事:

艾森豪威爾總統有一次訪問麥斯威爾咖啡工廠。廠主請他品嘗咖啡,他一口氣就喝完,贊賞地說:“喝到最后一滴都是香的。”說完還舉起杯子倒給在場的人看,果然一滴不剩。總統的這一舉動啟示了廠主的廣告創意,此后便打出了“喝到最后一滴都是香的”的廣告詞,而且在包裝上也繪有一只倒空最后一滴的咖啡杯。

試想,假如他覺得好喝,接連再喝幾杯,那就未必有那么香醇的感覺了。要是懷著不喝白不喝的心態,過多地飲用,也只會令腹脹難受,肯定不是一種享受。

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這么一個杯子。我們是恰到好處、懷著感激的心品味生活的美好呢,還是無休止地貪婪地往里面裝滿種種想要的東西呢?現實生活告訴我們,“適可而止”四字十分關鍵,許多事情,只有適度了才是最美好的。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越來越感到動用一些適度技巧可以贏得他人的好感,使交往雙方事情辦理得更加順暢,也更能促使友誼天長地久。但有些人不是這樣,而是過于講究,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有的人因為過度的裝腔作勢、矯揉造作而令人作嘔,極容易造成諸多個人信息的失真、誤解,因而“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說話方面也要有度,在人際交往中應有利有節,即便給對方面子也不要明顯地刻意奉承,更不能過于夸張。花錢方面也是如此,在個人消費中不應貪得無厭,不應為了炫耀而打臉充胖子,在許多場合,要做到面子光彩,更需要有內在氣質,真正體現適可而止的尺度。

最好的辦法是不爭功。當你挖空心思想出一個好主意,或者你勤奮工作為公司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時,卻有人試圖把這份功勞歸為己有。面對這種情況,你該怎么辦?下面幾種方法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1.用微信或短信澄清事實

寫的微信或短信不能有任何壞的影響,內容一定不能讓對方產生不快。寫信的主要目的是要委婉地提醒一下對方,自己當初隨便提出的想法,是怎樣演變到今天這個令人欣喜的樣子。在信中適當的地方,你可以寫上有關的日期、標題,可以引用任何現存的書面證據。在短信的最后要建議進行一次面對面的討論,這是很重要的,這能讓你有機會再次含蓄加強一下你的真正意思:這主意是我想出來的。

2.夸贊對方并表明態度

對這個同事獨一無二的才能和見解大加贊賞,這種方法對職業女性來說特別需要。很多研究者發現,女性員工喜歡從“我們”的角度而不是“我”的角度來做事,所以她們的想法和首創就常常會被男性同事挪用。如果著眼于事情的積極一面,你的同事也是想方設法要干出最好的工作,而且他(她)對要做的事情有獨到的看法,也許會有助于你解決這個可能很棘手的問題。

3.退出爭奪口水戰

初看起來,這似乎不是一種方法,或者不能算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對某些人來講,這或許是最好的。在某些情況下,比如你正要接受一次重要的提升,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或者除了“原則問題”之外其他并無妨礙。在這些情況下退出爭奪戰顯然是明智之舉,是上上之策。

適可而止,見好便收,是智者的忠告,更是處世的藝術。

有的東西你不必強求

從前,一個想發財的人得到了一張藏寶圖,上面標明了在密林深處的一連串寶藏。他立即準備好了一切旅行用具,特別是他還找出了四五個大袋子用來裝寶物。

一切就緒后,他進入了那片密林。他斬斷了擋路的荊棘,趟過了小溪,冒險沖過了沼澤地,終于找到了第一個寶藏,滿屋的金幣熠熠奪目。他急忙掏出袋子,把所有的金幣裝進了口袋。離開這一寶藏時,他看到了門上的一行字:“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他笑了笑,心想,有誰會丟下這閃光的金幣呢?于是,他沒留下一枚金幣,扛著大袋子找到了第二個寶藏,出現在眼前的是成堆的金條。他見狀,興奮得不得了,依舊把所有的金條放進了袋子,當他拿起最后一條時,上面刻著:“放棄了下一個屋子中的寶物,你會得到更寶貴的東西。”

他看了這一行字后,更迫不及待地走進了第三個寶藏,里面有一塊磐石般大小的鉆石。他發紅的眼睛中泛著亮光,貪婪的雙手抬起這塊鉆石,將其放入袋子。他發現,這塊鉆石下面有一扇小門,心想,下面一定有更多的東西。于是,他毫不遲疑地打開門,跳了下去。誰知,等著他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片流沙。他在流沙中不停地掙扎著,可是越掙扎他陷得越深,最終與金幣、金條和鉆石一起長埋在了流沙下。

如果這個人能在看了警示后離開的話,能在跳下去之前多想一想,那么他就會平安地返回,成為一個真正的富翁了。放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給了自己一個生存的空間,給了自己一條走向成功的道路……

誰說喜歡一樣東西就一定要得到它?有時候,有些人,為了得到他喜歡的東西,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以致走向極端。也許他得到了他喜歡的東西,但是在他追逐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也無法計算,他付出的代價是其得到的東西所無法彌補的,也許那代價是沉重的,直到最后才會被他發現罷了。其實喜歡一樣東西,不一定要得到它。

因為有時候為了強求一樣東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憊不堪,是很不劃算的。有些東西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它并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再發現你失去的和放棄的東西更珍貴的時候,我想你一定會懊惱不已。所以也常有這樣的一句話:“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所以當你喜歡一樣東西時,得到它并不是你最明智的選擇。

不想占有就不會太坎坷,所以,無論是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位置也罷,與其讓自己負累,不如放輕松地面對,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你也學會了平靜。

羅馬哲學家塞尼遜有句名言:“人最大的財富,是在于無欲。如果你不能對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么縱使讓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的。”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羨慕別人美麗的容顏,羨慕別人龐大的財富……其實,是他們忽略了自己擁有的一切,安定的工作、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體、知心的朋友,而這些也是別人夢寐以求的。所以別讓這種美好的生活從身邊悄然溜掉,請珍惜你已經擁有的快樂和幸福,學著做個知足的人。

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

如果早上醒來,你發現自己還能夠自由呼吸,你就比在這一周離開人世的100萬人更有福氣。

如果你從未經歷過戰爭的危險、被囚禁的孤單、受折磨的痛苦和忍饑挨餓的難受……你已經好過世上的5億人。

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足夠的衣服,有屋棲身,你已經比世界70%的人富足。

如果你的銀行戶頭有存款,包里有現金,你已經身居世界上最富有的80%的人之列。

如果你的雙親仍然在世,沒有分居或離婚,你已屬于稀少的一群。

如果你能抬起頭,帶著微笑,內心充滿感恩,你是真的幸福——因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可以這么做,但是他們沒有。

如果你能握著一個人的手,擁抱他,或者只是在他的肩膀上拍一下……你的確有福氣,因為你所做的已經等同于上帝才能做到的。

所以,有的東西你不必太過強求,你擁有的就已足夠!

別著急,幸運很快會垂青你

常在商店中見到一尊佛像,但這尊佛像與其他的佛像大異其趣。他光著大肚皮坐臥于地,咧嘴露牙地捧腹大笑,看起來特別具有親和力及喜悅感。他便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的彌勒佛。

彌勒佛之所以令人敬服,就在于他的“大度”。一件事有許多角度,有好的一面,亦有壞的一面;有樂觀的一面,亦有悲觀的一面。就好比一個碗缺了個角,乍看之下,好似不能再用;若肯轉個角度來看,你將發現,那個碗的其他地方都是好的,還是可以用的。若凡事皆能往好的、樂觀的方向看,必將會希望無窮;反之,一味地往壞的、悲觀的方向看,定覺興致索然。

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每個問題都會在某個時間,由某個人用某種方法給予解答。

在這個科技不斷發展、競爭白熱化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隨時都將面臨被淘汰的結果。經濟危機、就業危機使我們中的一部分人陷入了無限的焦慮,甚至是恐懼,這種情緒對我們心理施加了壓力,進而導致了我們悲觀絕望的心態。我們應當努力克服它,學會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生活中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問題的關鍵是當挫折和失敗來臨時,我們應該仔細地分析它,進而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千萬不要放大挫折,它未必是我們想像得那么糟,更不要把失敗歸結于命運,認為所有的挫折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這樣的話,在困難面前,我們會失去主動權而變得被動。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一個化阻力為動力的故事:在美國的一個小鎮,有一位在市場上賣香蕉的小販,由于他人緣特別好,再加上他所賣的香蕉品質上乘,所以生意一直非常好。

有一天,在市場的一個角落突然冒出了火苗,并四處燃燒起來,還好,消防車來得快,很快地把火撲滅了,所以火苗并沒有燒到這位賣香蕉小販的攤位。但是由于溫度過高,隔了沒多久那些香蕉的表皮上全都長滿了一些黑色的小斑點,雖然肉質并沒有變壞,但是看起來總是不雅,誰還會買來吃呢?

小販眼看著就要虧本,心中十分懊惱,問題既然發生了,總是要解決的,他相信一定會有辦法,所以就趁市場重新整修之際,他換了個地方繼續賣香蕉,而原來那批有黑點的香蕉他想了一個法子來促銷,結果竟然還銷售一空了。

原來當他一籌莫展望著香蕉的時候,突然靈感閃現,他想香蕉上長滿了黑色小斑點,遠遠看去就好像芝麻撒在香蕉上一樣,既然如此,為什么不給它取個“芝麻蕉”的新名稱,結果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大家相信這種香蕉一定是更香更甜,味更美,所以爭相購買,成了暢銷品。

通過這個故事,不知你是否悟出這樣一個道理:當我們在困境中如果能保持樂觀的想法,那么,我們終究會獲得解決困境的方法。如果我們只盯著當時不好的局面,讓困惑籠罩,我們的問題不但不會得到解決,反而會更加惡化。當我們為沒有鞋穿而苦惱時,有人已失去了腳,當我們為沒有腳而痛苦時,也許有人連生命都失去了。

孩子只有3歲,晚餐時,每每執著湯匙要“自己來”,但次次皆被母親奪走,而母親通常的回答是:“你還不會。”后來,孩子竟改口道:“你幫我。”由此可見,孩子的熱情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澆滅后,便容易產生依賴性。久而久之,將變成一個怕做錯事而受嘲罵、缺乏自信的人,等到將來長大,自然會畏畏縮縮,沒有勇氣嘗試突破困境。

凡事往好的方面想,自然會心胸寬大,也較能容納別人的意見。寬大的心胸不但可以使人由別的角度去看事情,更能使自己過著其樂自得的日子。

我們應該效法彌勒佛笑口常開的個性,并學習他用積極開朗的態度去解決一切問題。在這充滿爭斗的繁華世界之中,唯有以最自然無爭的態度,并處處流露服務他人的意念,才能散發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光明面。

西諺有云:“當你笑時,全世界都跟著你笑;當你哭泣時,只有你一人哭泣。”如果你想要有福氣,在每天出門時就多練習微笑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托里县| 永济市| 桂林市| 漠河县| 新河县| 黄骅市| 南康市| 霍林郭勒市| 贡觉县| 平塘县| 社会| 蒙山县| 普安县| 望城县| 包头市| 揭阳市| 定边县| 莱西市| 巴南区| 卓尼县| 许昌县| 中宁县| 建德市| 彭州市| 鹿邑县| 东海县| 平原县| 河池市| 钦州市| 太白县| 德格县| 贵南县| 深泽县| 舒兰市| 龙里县| 静海县| 合阳县| 德州市| 巨野县| 木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