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情商大于智商,成功=80%的情商+20%的智商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人脈比努力更重要 責任比能力更重要(超值金版)
- 牧之 培培
- 8732字
- 2021-04-19 14:49:26
何為智商
曾經有一次,王宇和他的朋友玩“腦筋急轉彎”游戲,結果王宇的分數最低,被他的朋友叫了一晚上“笨笨”。
當然他知道這是游戲,不能當真。王宇順利從大學畢業,后來成為了一名記者,智商肯定不低。
說到“智商”,其實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一個詞,那么智商到底是什么,它又來源于何處呢?
其實,智商是測量個人智力發展水平的一種指標,簡稱IQ,智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被人們看作是衡量人的心智素質的唯一指標。
一般說來,智商的高低反映了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就是一個人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發展水平的高低,它主要表現的是人的理性能力。
智商測試最早出現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被各國廣為采納,并成為許多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特殊職業的重要輔助標準。1904年,法國教育部組織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來研究公立學校低能兒童的管理問題。委員會的委員比納和醫學家西蒙試圖研究一種用測驗的方法去辨別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兒童。次年,一套用以測量兒童智力高低的問卷編制問世——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測驗科學量表。
“比納—西蒙智力測驗”中并沒有智商的概念,而是用心理年齡來表示被測試智力的高低。如果心理年齡高于生理年齡,則認為智力高于一般兒童。
后來,在修訂的“斯坦?!燃{”量表中,“智商”被第一次提出,計算公式如下:
智商(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所謂智力年齡,是指智力達到某年齡的水平。這是通過特定的問卷等測評系統檢測出來的。例如一個5歲的孩子,在做5歲組兒童的智力測試題中能及格,在做6歲組的智力測試題中也能及格,但在做7歲組的智力測試題中卻沒有及格。那么,這個兒童的智力年齡為6歲。他的智商(IQ)就是6(智力年齡)÷5(實際年齡)×100=120。由此可見,如果一個孩子的智力年齡超出實際年齡越高,說明這個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越高,他的智商也越高。
一般說來,在未經挑選的人群中,智力平均數為100。因此,智商接近100者稱為智力正常,智商高于130者稱為智力超常,而低于70者則稱為智力落后。
“比納—西蒙智力測驗”問世之后,很快便引起了法國教育部的重視,并得到了大力推廣。自此以后,各種測量智力的測驗表相繼問世,并在西方社會迅速普及開來,并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年齡層中,掀起了智商測試的陣陣狂潮。可以這么說,20世紀的西方世界,幾乎沒有人在其一生中能夠避免智商的測試!
智商測試迅速風靡整個社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智商測試來了解自己的智力水準,并將其作為自己職業選擇和決策的主要依據。作為家長,他們通過孩子的測試結果來為他安排適當的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在升學、選擇專業時作為參考,了解其智力結構中哪些方面是薄弱環節,哪些方面具有優勢,從而有針對性地開發智力。所以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五花八門的智商測試題可以頻頻見諸報紙、雜志,而各大知名企業在引進新人時增加對其智商的考核,更是對這股風潮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梢哉f,從“智商”的出現開始,經過循序漸進的層層發展,“智商風潮”大行其道。
成功不光靠高智商
生活中你有沒有注意到,當我們看到一群孩子在追逐嬉戲時,往往會不自覺地觀察并做出判斷:“這個孩子能說會道,眼明手快,透著一股靈氣,看上去很聰明;那個孩子呆頭呆腦,看上去木木的,有點笨。”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或是“笨”,通常指的就是一個人的“智力”。
傳統的眼光總是認為,智商代表著智力,如果一個孩子測試出來的智商高,父母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家孩子聰明著呢,將來肯定有出息!”反之,家長往往愁眉不展,對其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那么,智商等同于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嗎?智商高的人必定能夠取得成功嗎?答案是未必。
有位學生學習成績不佳,老是“開紅燈”。于是家長帶他去做智力測試,結論是智商偏低。
但是人們發現,這個孩子除了學習成績不夠理想之外,其他方面并不見得有多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些“小聰明”。經過醫生的專業評定,原來這個孩子患有輕微的多動癥。
除了上課之外,這個孩子在動手方面的能力特別強,他在學校組織的各種課外興趣班上,經常創造出一些“小發明”,有些竟然連老師也表示贊嘆。離開了學校之后,他在設計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在王安石的《傷仲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仲永曾是遠近聞名的神童,長到5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卻突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了自己的名字。
從此之后,但凡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仲永都能立刻完成。他不但才思敏捷,而且文采斐然,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驚奇,甚至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或者一味在人前顯示他的才華,與此同時,卻忽視了對他的培養,終于使仲永在長大之后,才能完全消失,與普通人沒什么兩樣。
仲永的高智商在少時便已顯露無遺,結果卻因為疏于培養,最終落得才能盡失,和常人無異,而貌似智商偏低的孩子卻獲得了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以“智商”論成敗的傳統思維。
美國的心理學家就智商和成功的關系曾做過一項調研。他們對伊利諾州某中學幾十位優秀畢業生進行過跟蹤研究,這些學生的平均智商,即語言和邏輯分析能力是全校之冠,學習成績也都非常優秀。但是,他們到近30歲時大都表現平平,中學畢業10年后,只有1/4的人在本行業中達到同年齡最高階層,很多人的表現甚至遠遠不如同行。
曾參與此項研究的波士頓大學教授凱倫·阿諾針對這一調查結果指出:“面對一位畢業致詞代表,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他的考試成績不錯,而對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學家所編制的智力測驗時成績不錯,但我們無法對他的未來成敗做出準確的預測?!?
的確,智商測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學業成績能否作為未來成就的唯一杠桿呢?智商確實能夠反映出人類的部分智力狀況,但是它能否代表某個人的整個智力呢?
如果智商不能,那么什么才是影響人成功最有力量的籌碼呢?心理學家根據長期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另一個詞——情商。
情商大于智商
一名兒童保健專家介紹說,曾有一位十多歲的男孩在媽媽的陪同下來醫院咨詢。這名男孩非常內向,在醫生詢問情況時總是低著頭不說話。
從孩子的媽媽處了解到,孩子小時候還是挺活潑的,嘴也非常甜。為了提高孩子的智力,父母從小給他購買各類益智玩具,此外還幫他報名書法班、圍棋班等。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內向,話越來越少,做什么事情都顯得沒有信心。經過醫生的詢問了解,原來孩子的父母非常重視對男孩的“智商”培養,但在平時卻并不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對他性格的變化也不甚關注,醫生得出的結論是:孩子的“情商”比較低。
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情緒智商》。該書系統而全面地將情緒智商方面的內容介紹給了大眾,一時風靡全球。與此同時,“情商”(EQ)這一概念也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蔓延,廣受關注。在這本書中,戈爾曼教授提到了一些情緒方面的問題:例如人們普遍感到孤單、憂郁、任性、焦慮、沖動,等等——這引起了大眾的強烈共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生活狀態呢?人們雖然找到了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屬情商。
情商的高低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對其能否取得成功同樣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取成功,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功,每個領導都希望自己的部下成功。成功的路有千萬條,成功的方法有千萬個,但是看我們周圍,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呢?
尤其是身處當今飛速發展社會的人們,快節奏的生活,高頻率的工作負荷,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再加上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甚至天災人禍,人們的心理壓力普遍很大。在這種情況之下,只有高智商的應付顯然力不從心,如果不能及時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調整好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最終敗在自己手里的人決不在少數。
情商創始人彼得·薩洛維和約翰·梅耶教授認為:情商已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研究成果。
高情商讓你魅力無窮
美國頗負盛名的總統羅斯福,小時候是一個懦弱膽小的男孩,臉上總是露出驚恐的表情,背誦時雙腿發抖、嘴唇顫動,回答時則含糊不連貫。然而,這些缺陷并沒有使他自暴自棄,反而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去奮斗,改善自我、提升自我。他的積極情商促成了他的奮斗精神,終于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杰出的總統。
鋼鐵人王安德魯·卡內基從一個貧苦少年變成美國大富翁,憑借的也是他積極的情緒和涵養:“如果一個人不能在他的工作中找出點羅曼蒂克來,這不能怪罪于工作本身,而只能歸罪于做這項工作的人?!?
還有我國的周恩來總理,同樣是一個高情商者。在國際交往中,周總理用他高超的外交藝術,用他的高情商,為我們打開了國際局面。
據說,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有人對周總理說,你們中國這么窮,還搞什么社會主義?言語之中帶有明顯的挑釁意味。周總理說,我們國家是很窮,一窮二白。我們整個中國的錢加起來有18元8角8分。此話一出,語驚四座:中國所有的錢加起來才18元8角8分。這是什么意思呢?
原來在當時的中國,100元、50元和20元一張的人民幣都還未發行,最大數額的是10元的紙幣。此外還有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和1分,加起來就是18元8角8分。而后,周總理話鋒一轉,詢問緣何中國這么窮?他告訴人家,那是因為帝國主義列強的掠奪和封鎖才造成了中國的一窮二白。雖然中國一窮二白,但是我們仍然要加快社會主義的建設。這里,周總理運用他的智慧,非常巧妙地以18元8角8分設置了一種懸念,引發大眾的好奇心,然后再去進行闡釋,讓人恍然大悟。他沒有直接去反駁,而是運用自己的高情商,既讓對方容易接受,也在國際上樹立了中國不屈不撓的形象。
此外,還有一次國際交往中,又有人對周總理發起挑釁,問道:總理先生,聽說在你們中國有很多馬路,我要請教一下,中國的馬路是不是馬走的路???周總理聽聞此言并沒有發怒,而是非常禮貌地回答:我們中國確實有很多馬路,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如此機智而巧妙的回答,閃爍著周恩來的智慧之光。他的回答既明確地表明了我國的立場,同時也沒有直接傷害到他人,但是也在其中含蓄地反駁了對方。
情商的高低表明了人們所站立的起點不同,高情商的人所站的位置相對更高。因此他們可以看得更遠、更廣。因為高情商,羅斯福沒有只看到眼前的不幸而忘卻了不懈的努力;因為高情商,卡內基在枯燥的工作中努力尋找樂趣;也因為高情商,周恩來總理在他的外交中不逞一時的口舌之利而是理智地有彈性地應對外來的言語之攻。
情緒決定了人的心理狀態。良好的狀態才有良好的欲望,才能將一個人內在的其他能力發揮到極致,其中當然也包括智力。
《情緒智商》的作者戈爾曼教授花費多年,對全球500家企業、政府機構和非營利性組織進行了研究分析,除了發現成功者往往具備應當具備的工作能力以外,杰出的成就和卓著的表現與情緒智能往往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而企業的優秀領導人在一系列的情緒智能,如影響力、團隊領導、自信和成功動機等方面,都有非常優秀的表現。
情商影響著人的一生。它在一個人的命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人生各個領域中也就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位成功者可能不是聰明絕頂的天才,卻必定是那些能調動自己情緒的高情商者。
情商賦予成功更多的要求
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往往僅一步之遙,前面大部分的困難已使人精疲力盡,這時即使一個微小的障礙也可能導致前功盡棄,只有咬緊牙關堅持一下,勝利便近在眼前。你也許抱怨自己不得志,生不逢時,有許多時候是因為自己的為人處世方法不對,或者因為自己的意志力不堅強,成功的因素很多,往往最小的一步最難跨出。能不能堅持,自己的毅力很重要,毅力和自己的情商是有一定關系的。
1.競爭社會里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
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只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然后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鯊魚每天不斷沖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奈何這只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過到對面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有放一些鯽魚在池子里,所以鯊魚也沒缺少獵物,只是它仍想到對面去,想嘗試那美麗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斷的沖撞那塊玻璃,它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但每次也總是弄得傷痕累累,有好幾次都渾身破裂出血,持續了好一些日子,每當玻璃一出現裂痕,實驗人員馬上換上一塊更厚的玻璃。后來,鯊魚不再沖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好像它們只是墻上會動的壁畫,它開始等著每天固定會出現的鯽魚,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進行狩獵,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兇狠霸氣,但這一切只不過是假象罷了,實驗到了最后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鯊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游著。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視若無睹,甚至于當那些鯽魚逃到那邊去,他就立刻放棄追逐,說什么也不愿再過去。
實驗結束了,實驗人員譏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魚??墒鞘∵^的人都知道為什么,因為它怕痛。就是世界上最強悍的動物,在經歷一次一次的失敗之后也會感到挫敗的痛,有充分的放棄理由。心理上的傷痛最難治療,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最好的心理狀態,無論什么樣的打擊下,一定要告訴自己,堅持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困難痛苦都是暫時的。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遭受失敗,但是重要的是面對失敗時候的心態問題。失敗有原因,有的人只要一遇到困難,他們只是挑選最容易的倒退之路,心中想的是:“我們不行了,還是退縮了吧?!苯Y果自然難免陷入無邊的失敗的深淵。現代社會里,我們的壓力都很大,我們怕失敗,我們經不起太多的打擊,我們心理上的傷害往往終生難忘。但是,這也阻止了我們成功,心態在我們的成功道路上,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F在,健康的身體已經不再是唯一的要求,健康的要求不但指的是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2.迷宮社會里要學會找自己的奶酪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本世界暢銷的哲理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它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富有哲理、同時簡單易懂的道理:“變是唯一的不變?!边@一生活的真諦,或許每一個人看了之后的感受都不一樣,但千萬不要說這個道理你懂了,如果那樣,就說明你依然懼怕改變自己。
抱怨自己不得志的人,往往不是智商的問題,大多是由于情商出現了問題。看到他人的華麗外表,看不到他人付出的艱辛,永遠實現不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尋找自己的人生地位固然很重要,但是,找到之后該怎么辦呢?你是不是也會在失去的時候大聲叫:“誰動了我的奶酪!誰動了我的奶酪?”
如今的世界瞬息萬變,這的確是一個迷宮的時代,信息社會里,我們不知道下一步是怎樣的境遇,我們只能不停地找,不停地努力,當我們有了一些成就的時候,尤其要有這樣的意識:這是一個迷宮的時代,說不定哪一天,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會從眼前消失。有些讀者讀完故事后就停下來,不再繼續閱讀關于這個故事的討論。另外一些人則更樂于后面的“討論”,因為他們認為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可以思考如何將從故事中學到的東西運用到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去。無論怎樣,我們都真誠地希望各位在每次閱讀這個故事的時候,都能從中領悟到一些新的、有用的東西;希望它能幫助我們妥善地應對各種變化,不論你的成功目標是什么,它都能助你走向成功。
3.危機社會里學會在逆境中轉變思想
在許多時候,我們往往不能轉變自己的思維定勢,尤其是在自己陷入困境中的時候,有些人總是怨天尤人,片面強調外部環境和客觀條件,而忽視自我因素和主觀能動性。這些人認為,他們所處的境況不是他們自己能控制的。其實,我們的境況不是周圍環境而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說到底,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然而,人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即認為成功有賴于某種天才和外部條件。它通常表現為:“如果我有……就好了?!笨墒牵晒Φ囊睾艽蟪潭壬希∏≌莆赵谖覀冏约菏种?,人生的成敗受心態的制約很大。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我們。我們在一項任務剛開始時的心態,就決定了最終會有多大的成功。失敗者與成功者的最大區別是:失敗者找理由,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逃避和推卸責任,成功者敢于承擔責任;失敗者在順境中狂妄自大,成功者在順境中保持冷靜與遠見;失敗者在逆境中悲觀頹廢,成功者在逆境中奮發圖強。據心理學家統計,我們所埋怨的事99%導致了消極情緒。因此,克服消極心態的關鍵在于不要埋怨,徹底切斷“樹根”,做責任者和積極者,大聲對自己說:“我是責任者,我負全責;我是積極者,我專注于下一步該怎么做!”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總是一路的風調雨順,任何企業單位的發展,也是一路艱辛。對康佳發展歷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康佳的發展和崛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导阎阅軌蚨蛇^各種難關,應對各種挑戰和風險,關鍵一點在于公司領導與員工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充分看到和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實際上,再強大的競爭對手也不是無懈可擊、不可戰勝的。任何一個強大的企業都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曲折過程??导鸭瘓F目前處于戰略轉型時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导咽謾C面臨摩托羅拉、諾基亞、西門子、三星、TCL、波導、科健、海爾等國內外品牌的激烈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康佳手機營銷人員的主觀因素,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及其士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困難面前應該怎樣解決困難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困難面前你是什么樣的心態。
向高情商的人學習
一些人非常聰明,在最需要認知能力的領域里如魚得水,但是在預測這些人事業是否成功時,智商最不起作用。在許多領域中,一個人能否嶄露頭角,成為領袖人物,情商比智商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研究人員用麥克萊蘭提出的方法進行了深入地訪談,以了解各行各業中工作明星所具有的能力,了解情商的巨大作用。
耶魯大學發生過兩個學生的故事。一個學生名叫佩恩,他才華橫溢,富有創造性。但佩恩的問題在于他知道自己是個天才,結果正如一位教授評價的那樣,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傲慢”。盡管他才思敏捷,卻惹人討厭,尤其是他的同學都很不喜歡他。不過,佩恩的考試成績仍然科科名列前茅。畢業時,他成了搶手貨,他所學領域的所有大公司都紛紛給他提供面試機會。至少從他的檔案來看,他應是公司的首選對象。然而,佩恩的恃才自傲溢于言表。最后,他只能在一個二流的公司里謀得一份工作。
另一個學生名叫馬特,與佩恩同一專業。他的學業成績不如佩恩那樣頂尖,但他卻擅長與人交往,與他共事的人都喜歡他。在經過八次面試后,有七家公司決定聘用他。
兩年后,佩恩丟掉第一份工作,而馬特卻正春風得意,事業順利。
案例中,佩恩是低情感智商的典型,而馬特則具有高情感智商。高情感智商與認知能力結合,就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中的佼佼者往往是兩者兼而有之。越是復雜的工作,情感智商的影響越大。假如欠缺情感智商,就會妨礙人們運用他們的技術專長。學業的好壞只反映了一種基本能力,你需要憑它來進入某一領域。但這種學業能力不能使人成為明星、大師,情感智商對人們取得非凡成就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事情發生在一個很不尋常的日子。那天正是全美橄欖球超霸杯賽的一個周日,大多數美國男人都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球賽。而當天紐約飛往底特律的某航班延誤了兩個小時,乘客的焦慮煩躁明顯可見。最后,飛機好歹到達了底特律,可不知怎么陰差陽錯地停在了離通道門約300米遠的地方。乘客因延誤到達已經緊張不安了,這下全都站了起來。
這時,一位乘務員走到了客艙里。她該怎樣使乘客都坐下來,以便讓飛機滑行到通道門口呢?
通常的情況往往是,乘務員嚴肅地向大家宣布:“聯邦航空條例規定,在飛機滑行到通道門前,請務必坐在自己座位上?!?
然而,這位乘務員卻不是這樣。只聽她用甜潤的聲音逗樂地告誡一個調皮搗蛋而又十分可愛的小孩:“你,站——站起來了!”
聽到這話,每個人都笑了,他們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直到飛機滑行到通道口。在平靜的氣氛中,乘客們輕松地下了飛機。
這種能力的巨大差別就在于智力與情感的差別,說得更專業點,即認知能力與情感能力的差別。所有的情感能力或多或少都與感覺領域內的某種技能有關,與認知能力共同發揮作用。這與純粹的認知能力完全不同。電腦通過編程即可將認知能力執行得跟人一樣好,如數字化的聲音也可以宣布:“聯邦航空條例規定,在飛機滑行到通道門前,請務必坐在自己座位上?!钡请娔X的聲音不自然,決不會產生那位空姐打趣的藝術效果。人們一般不愿意按照機器人的指令行事,而乘務員則成功地轉移了人們的情緒,避免了意外事件發生。她能準確地敲擊情感音符,而僅靠人類認知能力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假設這樣一種兩難困境:你在美國駐北非某國使館當文化參贊,華盛頓來電指示你播放一部電影。在要求播放的影片中,有一些美國政治家在該國遭到圍攻辱罵的鏡頭。如果放映這部電影,當地居民會覺得受到了攻擊指責;不放映呢,國務院的官員又會不滿。
怎么辦?
這不是虛構的情形。的確有一位外交官曾面臨這種兩難的局面。那位外交官回憶說:“我知道,如果我頭天放映了那部電影,第二天就會有500名甚至更多憤怒的學生前來將使館夷為平地,但是,華盛頓的官員又認為電影非常好,一定要放。我不得不冥思苦想,怎樣放映電影:既要讓使館向華盛頓報告說,我們已遵照指示放映了電影,而又不惹惱所在國的人民。”
那位外交官想了什么辦法呢?他把影片安排在一個齋日放映,因為他知道這天根本不會有所在國的人來看電影。
這一案例是令人欽佩的高情感智商的典型,即“技術專長與經驗”的結合。除了智商,我們的日常生活能力與我們所掌握的專業技術結合一起,決定了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表現。無論我們的知識潛力有多強,它也只是專業知識,只有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結合在一塊兒時,我們才能做好具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