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第2條建議

引言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這世界并不會在意你的自尊。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5.這個世界不會在乎你的自尊

現在的年輕人,自尊心非常強,而內心卻是非常脆弱的,這有點像瓷器。特別是作為社會的新成員,雖無成就,卻強烈希望社會其他成員能給予我們最起碼的尊重。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單相思。如果不符合對方夢想中戀人的標準,我們愛得越深,越會遭到對方的鄙夷。我們要想獲得對方的眷顧,達到對方的標準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年輕人都希望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照顧到自己的自尊心,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不會在乎我們的自尊,無論我們的自尊心有多強。

有人說,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就得要自尊,但僅有強烈的自尊還遠遠不夠。自己尊重自己很容易,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就不是那么簡單了。

年輕人要想有自尊,就得有獲得別人尊重的資本——我們必須是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而不是這個社會發展的包袱。

這個星球自從有了國家,國家就有了發達與落后、文明與愚昧之分,國民就有了高貴與卑賤、貧窮與富有之分。

人只要選擇活著,就得面對這個差距。這個差距能改變,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改變。

每個人都渴望生活在發達、文明的國度,身份高貴、家庭富有。遺憾的是,每個人對此沒有選擇的權利。當我們跨越了生命之門,這一切都已成事實。

人是群居的、有感知的動物。沒人能脫離一個國家、集體而存在,獲得集體成員的尊重與肯定,是一個人起碼的心理渴求。

我們需要,別人卻沒有義務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存在與否,只要不影響別人的利益,別人就有權利視若無睹。

很多人都是勢利的,他們沒有時間和心情去關注與自己無關的人,除非這個人能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大部分年輕人,暫時還是社會中的弱者。即使我們的父親權傾天下,富可敵國,別人可能會給我們以尊重,事實上他們是在尊重某某的兒子,而不是我們。脫離了父親,我們和其他年輕人一樣,一無所有。

我們越想通過父輩或者家庭來獲得別人的尊重,在別人眼里我們更是弱者。父親不是我們,在社會上只代表他自己,我們同樣也代表不了他。

人看人的視覺有兩種,一種是仰視,一種是鄙視。仰視是用來看社會地位比自己高、權力比自己大、財富比自己多的人;鄙視是用來看社會地位比自己低、權力比自己小、財富比自己少的人。

這是人性的弱點,是不應該存在的,但是這個世界上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太多了,也都發生了。有時候人連同類的生命都可以輕易剝奪,為什么一定要尊重不如自己的人呢?

巴菲特是不怕別人說他窮的。盡管他不怕,但也沒人敢說,因為說他窮的人,任何人都會認為他精神不正常。

窮人的確沒錢,但是最怕別人說他窮,說他無能。窮人認為這樣說他,是他的恥辱,是不顧他的自尊。如果說窮人有錢,窮人也認為那是諷刺,是挖苦,是他難以承受的一種打擊。

看來對窮人只能什么都不說。如果比窮人富有的人什么都不說,窮人也會認為誰都不愿搭理他,冷落他,他心里也未必能好受。

事實上,不論一個人貧窮還是富有,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彼此都應該尊重。但是,作為一個人,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總得有讓人感覺應該給予尊重的理由吧?

我們在門口遇到一個乞丐,第一個月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同情他,可憐他,會給予他幫助。人都有倒霉的時候,說不定哪天我們也會像他一樣,需要別人的幫助。

如果第二個月這個乞丐依然來到我們門前,我們仍然能盡自己所能幫助他。翻身是需要時間的,任何改變都有一個過程。

如果這個乞丐三個月、半年、一年,甚至是三年,一直都能出現在我們的家門口,我們還會同情他嗎?乞討成為他的職業,不勞而獲成為一種習慣,我們再給予他支持和同情,結果是什么呢?

上帝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并沒有對我們做出任何安排。因為他知道,即使他再萬能,也不會把所有人都安排得很如意。

上帝不安排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安排自己。社會上有很多位置,我們都可以獲得。即使我們渴望的位置已經別人占據,我們依然可以取代。

這個世界屬于人的一切,沒有永恒的。如果有的話,那就是改變。我們不改變自己,就得被別人改變。當然也包括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評價。

別人選擇用什么詞語形容我們,用什么態度對待我們,取決于我們,而不是他們。

6.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作為個體的人,自尊意識被喚醒。尊重自己的個性和選擇成為社會的主題。父母把孩子也當作獨立的社會人看待,學校的老師也開始向學生們灌輸自尊的觀念。

隨即而來的便是成功學,每一個成功大師都不停地鼓吹著一套套所謂的成功理念,并形成了許多口號式的勵志名言,如“年輕就是資本”,“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做你認為是正確的事情”……

這些成功大師可謂是對“癥”下藥,也許自己都不怎么成功,對著年輕人卻大談成功,把成功鼓吹成一蹴而就的事,讓年輕人聽著熱血沸騰,感覺明天自己就能主宰世界,擁有世界上的一切。

年輕人最喜歡這樣的口號,覺得一切事情在他們面前都變得很簡單。他們陶醉于自己的未來,很少去真正研究一下真正良好的感覺應該來自什么。自信不是簡單地相信自己就可以,成功也不是想到了就萬事大吉。

他們錯誤地認為,父輩之所以沒有富甲天下,是因為他們是在否定中長大的,膽小怕事,沒有挑戰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在機械、簡單的重復中勤奮,在盲目、盲從中不計成本與效益地付出。

因此,他們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認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有青春有熱血,什么事情在自己手里都會變得簡單,一切對他們來說都來得及。只要他們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

于是,這些受鼓勵長大的孩子們,自信心極度膨脹,大有天下舍我其誰的感覺。只要自己是名校畢業、有高學歷,便認為畢業后就一定會有高薪、高職位。

年輕人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年輕人自我陶醉,并不知道身邊正在發生什么;年輕人喜歡評論身邊人的美與丑,卻不知道自己是美還是丑;年輕人有太多的是夢想或者幻想,卻不會為理想張開搏擊的翅膀。

他們是特定的社會環境造就的一代人,考慮事情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出發點,遇到事情想到自己的多,考慮別人的少。敢做但浮躁,膽大但脆弱,龐雜但膚淺,他們需要在進入社會的第一天起,就得小心地邁出堅實的每一步,冷靜地去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

這樣的人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也許從7~27歲之間,從小學生到博士,都在學習,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但是事實上,他們學到的知識永遠都用不上,用上的知識在這20年都沒有學。他們之所以自我感覺良好,是因為還不知道做成一件事情有多難。

自我感覺過于良好,就不會為失敗做任何準備。遇到一點挫折,就會全面潰敗,信心喪失,一蹶不振,為失敗找的借口和自我感覺良好的理由一樣多。

其實這樣的年輕人已經在思想和行動上犯下了兩個錯誤:

在思想上,年輕人認為,曾經發生過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也和自己無關。自己前面的大事、重要的事才是值得自己去做的。在行動上一直在尋找能一下子改變自己命運的大事。認為只要抓住一個機會,就能從臥室直接爬上天堂。

自我感覺良好的年輕人一路狂奔,一奔就是幾年十幾年,最后迷路了,迷茫了。回頭看一眼,很多人把自己曾經不屑做的事做成了,成為千萬富翁;從前公司的小職員也已經成為公司的負責人,甚至是公司的股東。他們現在取得的成就,就是自己一直渴望的。

沒有一個老板會把公司里的事情交給感覺過于良好的人,但會交給已經取得成就的人。沒有取得任何成就之前的自我感覺良好,是盲目的自大;取得一定成就的自我感覺良好,是一種從容的自信。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年輕人在沒有做成事之前,最好還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取得一些小的成功。當然,在社會上做事情不等于在學校里考試。在學校里考試,是對過去學習知識的一種檢查方式,甚至是在考你的記憶力。

能記住什么并不重要,因為現在只要你把想要查的東西在電腦上用Google搜索,沒有查不到的東西。考試能考滿分的人,如果自己不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記住再多的知識,也沒用的。

知識不在于能記住多少,而在于用知識能解決多少問題。

在社會上做事,其實就是解決問題,解決別人遇到的問題,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在不能解決問題,或者沒有解決過問題之前便自我感覺良好,就是一種無知。盲目地自我感覺良好,會導致小問題不屑解決,大問題解決不了。

年輕人不屑做簡單的事,期待做徹底改變命運的大事。但是,能改變命運的一件大事是不會存在的,因為一件大事也是由很多小事組成的。

重要的事總是很簡單,簡單的事情往往最難做。小事做不好,大事肯定做不成。

自我感覺良好并不是缺點,但得有成就有底蘊才行。就像微軟的最大野心,并不是維系“世界最好最賺錢的公司”,也不是打敗所有競爭者,而是把世界上所有最優秀的人才都集中在微軟公司。

微軟的團隊,擁有著世界一流的人才,創造出一流的業績,有理由說自己是世界上一流的團隊,但是這個團隊卻時刻意識到,自己的優勢只有18個月。

在世界一流的團隊中,沒有人敢自我感覺過于良好,即使他們都已經取得別人無法企及的成就。這是因為在他們身邊,沒有最優秀,只有更優秀。

7.成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成功,是被現代人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年輕人都夢想著成功,渴望成功,但是有多少年輕人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呢?恐怕沒有多少。

年輕人把成功簡單地理解成為——擁有大量的財富,極高的社會地位,掌握著絕對的權力,三者得其一,就是成功。好多成功學就是這樣定義的,甚至把成功簡單地定義為賺錢,賺錢,賺更多的錢。

如果這樣來理解成功,不能說是非常錯誤的,但肯定是不正確的。按照這樣的理解追求成功,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會有成就感,反而會失去很多寶貴、重要和無價的東西。這樣又容易被自己追求到的東西控制和駕馭,導致都不能和家人放心地去看一場電影。這樣的結果怎么能叫做成功呢?

金錢、權力和地位,都有兩種獲得方式:一是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不正當的渠道竊取;一種是通過給他人提供周到、優質的服務后,別人慷慨的贈予。

即使最終兩者都達到了目的,但是,前者的獲得是因為社會、國家和民眾的失去,將會使民眾與他們對立起來,給他們的未來和社會的穩定,帶來無法估計的隱患,他們追求的東西就是自己未來人生路上的一個陷阱,或者是埋葬自己的墳墓,這樣的“成功”,于人于己于社會都是災難。

后者也會達到前者的目的,但是他們會靠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提供民眾需要的服務,改變民眾的生活質量,甚至是改變了民眾的生活理念與模式。這樣的人,他們獲得金錢、權力和地位,是來自服務,而不是攫取,是社會對他們的一種回報和獎賞。他們也會把自己的財富和權力,用于維護社會和諧中去。

年輕人對成功的理解不同,追求成功的方式也不一樣,導致他們會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夢想成功的人,肯定成功不了;把成功理解錯誤的人,最終要慘遭失敗,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只有真正理解成功的人,不論起點如何,經過如何,結果就是一種——圓滿。

“微軟人”都熱愛微軟。就拿中國的“上海微軟”來說,那里是所有年輕人的熱土,那里的勞動強度非常大,但其人才流失率是3.4%,遠低于上海企事業單位的平均水平17.8%。

盡管在“上海微軟”工作,會獲得很豐厚的物質回報,但是,很多年輕人并沒有把微軟看成自己一生的歸宿,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一個成長平臺。相信他們在這個平臺上,會從專業人才成長為復合型人才,從一個軟件工程師成長為職業經理人。

當他們在微軟獲得物質財富、工作經驗雙豐收時,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回饋社會,如何擔當起時代賦予自己的社會責任。

就拿唐駿來說,憑他的能力和財力,絕對能做一家高效益的公司,但是他不會自己管理經營一家公司。他說過:“有一天離開微軟,我愿意去一家最困難的國企,只要年薪一元。”誰聽了身價過億、年薪幾千萬的唐駿這樣說,都會大吃一驚,但微軟人不會。原因是中國的微軟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他們更愿意做職業經理人,把在微軟學到的管理經驗用到祖國的民族企業中去。對他們來說,民族企業的振興,就是對自己最好最大的回報。

唐駿說:“我不會再以掙錢為目的去發展事業,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會去搞自己的公司,因為搞自己的公司無非是為了掙更多的錢。我也不會去任何其他外資企業應聘,一是他們不可能比微軟更吸引我,二是沒有人能聘得起我。”

不僅僅是唐駿,在中國微軟人的思維中,自己生活在社會上,成長于社會中,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來自社會,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和財富,最大限度地回報給他們生活、成長、成熟的社會,才是他們心目中的成功。在他們心目中,這樣的成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別人可以讀懂,也可以讀不懂。

境界和目標還是不一樣的。境界是一個世界,是一個沒有邊際的立體空間,而目標是一段旅途的終點。

一個平面上會有無數個線段,一個立體空間里會有無數個平面。線段與線段之間可以有長短、粗細的比較,就像兩個有錢人可以比較財富多少、社會地位高低一樣。立體世界是從來不去評價線段的,它們已經習慣要求自己而不習慣要求別人了。

真正的成功者,他們永遠都在做最好的自己,而又知道最好的自己永遠也做不好,因為他們的成功目標是改變世界,而不是僅僅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線段早已經完成。他們想把自己變成一個無限大的立體世界,讓所有的人去感知、感悟真正的成功是什么。

真正的成功者永遠是謙卑和感恩、陽光和自信的,任何人與他們接觸、交往,或者聽他們的講演,總有一種如沐春風,感覺他們就像鄰家哥哥或者姐姐。因為他們總給人一種觸手可及的真實。

要說他們比普通人多了什么,只不過是比普通人知道自己缺什么。普通人往往除了錢,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缺什么。

8.惟有成功可以改變你的人格和尊嚴

美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女人,她是《當上帝說不的時候》的作者布里莉絲。她是著名的演講家、暢銷書作家,她的故事美國人耳熟能詳。她每年2/3的時間是在飛機上度過的,因為她要在美國各個州進行演講,激勵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

布里莉絲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20歲剛出頭就嫁給了花言巧語的史密斯。結婚之后,布里莉絲在洛杉磯安了家,生下兩個孩子,日子盡管不算好,但還過得去。

當布里莉絲第三次懷孕的時候,史密斯徹底撕下偽裝,天天在外面鬼混,幾天不回家。即使回家,也是滿身的酒氣,找個理由便和有孕在身的布里莉絲吵架,并大打出手。

布里莉絲為了這個家,為了孩子,為了丈夫回到孩子的身邊,婚后便辭去了證券交易所的工作,把全部身心放在家庭、孩子和丈夫的身上。她想通過的自己的努力,挽回和諧、幸福的家庭,同時也挽回一個女人的尊嚴。

布里莉絲辭去工作,沒有了收入,更讓史密斯瞧不起,無論她在他面前如何低三下四,委曲求全,但是在她生第三個孩子的時候,只有兩個不懂事的孩子在醫院里陪伴她。

第三個孩子出生半天之后就夭折了,她滿懷喪子之痛回到家里,不但沒有得到史密斯的安慰,而且還遭到暴風雨般的毆打。史密斯一腳把布里莉絲從二樓踹倒,無比虛弱的她順著樓梯滾下來,重重地摔在一樓的地上。

這一次,把布里莉絲徹底摔清醒了。她意識到,要想在史密斯面前擁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只有自己變得富有和強大才行,靠乞求、哀告、逆來順受只能讓他更加瞧不起自己。于是,她提出了離婚。

善良而一無所有的布里莉絲根本不是史密斯的對手。他通過各種卑鄙的手段,買通了律師,轉移了家中大部分財產,搞臭了她的名譽,最后連孩子的監護權她都沒有得到。在洛杉磯,布里莉絲不是好妻子,不是好母親,甚至不是好女人,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能得到一個人應該得到的最起碼的尊重。

布里莉絲沒有辦法,移居加利福尼亞,找了一份工作,開始學會獨立生活。布里莉絲說,那段日子,沒有人把她當人看,連她都懷疑自己是一顆災星,只能給認識她的人帶來災難。伴隨她的,只有書和上帝。

利用工作之余,布里莉絲寫了一本書,名叫《從女孩到女人》。她把書稿寄給50多家出版商,因為她不是名家,都拒絕出版,哪怕她的出版條件低到近似乞討。有的出版商不但不出版她的書,甚至嘲笑她,說她最不適合的職業就是寫作。

后來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書。誰也沒想到此書一上市,就受到全美女性的追捧,一年發行200多萬冊。

這本書的成功,改變了布里莉絲的命運,使她有實力請到最好的律師,要回本屬于自己的子女監護權,又遇到了真正愛她的好男人約翰……

現在,布里莉絲已經成為當代美國杰出女性之一,成為戰勝不幸生活的杰出代表。這是因為在后來,她曾經被最信任的朋友騙得傾家蕩產,差一點被子宮癌奪去生命,承受住第二次失去愛子的打擊,從颶風后倒塌的房屋下堅強地活下來……

作為風靡全美的演講家,布里莉絲在講演中強調,弱者有人格和尊嚴,但不會有人在乎,甚至每個人都以踐踏你的人格和尊嚴為樂,你大聲抗議只能遭到更加嚴重的嘲笑。你要想活得有尊嚴,只有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比嘲笑你的人更強大,更成功。

很多人說“80后”的年輕人,是生在蜜罐里,活在戰場上。這句話,很形象地說明了現在年輕人的生活狀況。作為一代飽受爭議的年輕人,我們帶著激情和夢想,拿著花費十幾年時間獲得的學歷興沖沖地來到社會上,希望成大事,立大業。

然而,人生的戰場給我們的感覺是: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卻不容易。在這個沒有硝煙充滿斗士的戰場上,要想獲得一場戰斗的勝利很難,更不用說獲得一場戰爭,一場戰役的勝利。

本來就一無所有的我們,作為社會后來者,沒有開始就得處處為別人的責任埋單,不得不面對嚴重不公平的叢林生存法則、有影無形的無規則游戲,高得不是窮人過問的房價、想提高便能提高的生活成本。基本的生活需要,像一個無法填滿的無底洞,使我們的人生第一桶金遙遙無期。

當我們認識到金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的時候,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啃老不再是理直氣壯的時候,才覺得錢是那么的可愛。可是,這個時候,社會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切都已經布局完畢。每個行業都形成一個個類似銅墻鐵壁的圈子,圈子里存在著人力、財力、規模乃至各個方面都無比巨大的航母。我們似乎只能成為那個航母上的一個零件,靠腦力或者體力從別人手里賺些散碎銀子做生活費,別無選擇。

公平,成了一種奢侈品。在擁擠的城市里謀求衣、食、住、行的資本過程中,習慣一次次接受,習慣一次次妥協。生活,告訴我們學會忽略,學會忘記。在社會這塊巨大的磨刀石上,我們不但沒有磨出鋒利的冷刃,而且磨得沒了棱角,沒了脾氣,自己逐漸成了連自己都討厭的人。

如果我們真的接受了,甘做社會、他人的蟻工,也就無所謂了。但是從小就刻在骨頭上的人格和尊嚴,卻讓我們內心深處隱隱作痛。我們不想那么活,也不想這樣過。父輩沒有尊嚴沒有脾氣的活法,不想在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做沒有絲毫改變的重復。

人格和尊嚴,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作為生活的弱者,就不得不接受強者肆意的閹割和踐踏。曾經是奴隸的人,一旦混成了奴隸主,對奴隸的壓榨是花樣繁多的,因為他更了解奴隸的弱點。對此,我們憤怒,抱怨,也忍耐著。

上學的時候,老師教我們“不為五斗米折腰”,教誨我們作為一個人,不論貧富貴賤,人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當時我們篤信不疑。沒走入社會之前,我們都一直那樣活著,哪怕是極度的自負又極度的自卑。

人格和尊嚴,是我們不允許別人觸及的私家領地。從人格和自尊的本質上來說,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應該彼此尊重。然而,這只能在書本上成立。一個人格不完整的強者,會當著弱者的面,把弱者的自尊摔在地上,用腳踩出泡來。

現實生活的殘酷像一雙惡毒的手,對我們進行野蠻式的剝奪,盡管我們一百個、一千個不情愿,在忍耐、等待中依然接受了,在接受中被同化,直至習慣。這種活法絕對不是我們需要的,要想活得有尊嚴,那么就得明白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靠什么保障和支撐。

生活的任何游戲規則,都是強者制定的,弱者沒有話語權。老虎是看不見兔子的眼淚的,它只在乎兔子的肉是不是鮮美,哪會想到兔子也是森林中的一條生命?兔子在老虎面前暢談人格和尊嚴的時候,只能被老虎認為是瘋子。

作為年輕人,要想保持人格的完整,活得有尊嚴,靠什么呢?

靠抱怨和牢騷肯定不成,靠乞求和吶喊也不成,這樣做最大限度也只能獲得毫無價值的同情。在財富散落社會各個角落的年代,沒有人真心同情四肢發達、內心脆弱、用眼淚守護人格和尊嚴的年輕人。人們崇拜的是戰士,哪怕是戰死的戰士。

在任何人都可能成功的年代,要想活得有尊嚴,就得靠自己的實力證明。英雄不問出處,成功最能證明問題。也只有當一個人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時候,不用說他的人格和尊嚴,就連他曾經的苦難,都是激勵人們的最佳故事。

作為一個人,就要做對別人有用的人,服務于更多的人才能體現我們存在的價值。一個社會的寄生蟲、家人的包袱、親人的恥辱,本身就沒有資格談人格和尊嚴的。就算我們應該有人格和尊嚴,也禁不住一次次毫不珍惜的典當。

惟有成功才是硬道理,才能說明一切,證明一切,才能獲得一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安县| 微山县| 巴林右旗| 安吉县| 绥德县| 兴化市| 遵化市| 兴宁市| 兴海县| 库伦旗| 枣阳市| 佛教| 牟定县| 任丘市| 松阳县| 安化县| 新昌县| 澄迈县| 砚山县| 进贤县| 江永县| 栾川县| 泾川县| 民勤县| 清苑县| 安平县| 泰顺县| 柳林县| 山东省| 莆田市| 晋江市| 滕州市| 宁海县| 崇阳县| 胶州市| 启东市| 汉沽区| 长葛市| 涟水县| 张北县| 大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