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3條建議
-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適應它:比爾·蓋茨給年輕人的11條人生建議
- 砍柴人
- 8160字
- 2021-04-19 14:49:22
引言
You will not make 40thousand dollars a year right out of high school.You won't be a vice president with a car phone,until you earn both.
高中剛畢業你不會一年掙4萬美元。你不會成為一個公司的副總裁,并擁有一部裝有電話的汽車,直到你將此職位和汽車電話都掙到手。
9.年輕時,學歷拿得越高越好
2007年,比爾·蓋茨接受母校哈佛大學的邀請,給畢業生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講。在演講的開始,這位世界首富在簡單寒暄之后,講了下面一段話:
“有一句話我等了三十年,現在終于可以說了:‘老爸,我總是跟你說,我會回來拿到我的學位的!’”
“我要感謝哈佛大學在這個時候給我這個榮譽。明年,我就要換工作了(指從微軟公司退休)……我終于可以在簡歷上寫我有一個本科學位,這真是不錯啊。”
我為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學感到高興,你們拿到學位可比我簡單多了。哈佛的校報稱我是“哈佛大學歷史上最成功的輟學生”。我想這大概使我有資格代表我這一類學生發言……在所有的失敗者里,我做得最好。
“但是,我還要提醒大家,我使得SteveBallmer(微軟總經理)也從哈佛商學院退學了。因此,我是個有著惡劣影響力的人。這就是為什么我被邀請來在你們的畢業典禮上演講。如果我在你們入學歡迎儀式上演講,那么能夠堅持到今天在這里畢業的人也許會少得多吧。”
這是比爾·蓋茨式的幽默。即使他在哈佛新生入學歡迎儀式上做演講,同學也不會因為他的輟學成為世界首富而克隆他的成功模式。每位同學會更加刻苦地修完自己的學業,因為誰都知道,進入本科沒有修完的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工作,首要的條件是擁有博士學歷。要想在微軟能獨當一面,必須是優秀博士生中最優秀的。
比爾·蓋茨并沒有因為自己沒有學歷,而否認學歷無用。微軟的做大做強,是因為微軟囊括了世界上頂級軟件人才,擁有由院士、科學家、研究員、工程師組成的研發團隊。這些人,都是世界上優秀大學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
微軟作為世界一流的公司,沒有成片的廠房,沒有機器轟鳴的生產線,看不到成群結隊的員工,能看到的就是一個人腦,一臺電腦。他們賣的就是知識,就是技術。在那些電腦后面的人,學歷一個比一個高,成就一個比一個大。
每一位在微軟工作的人,都清楚地意識到,今天,知識和智慧的價值已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如果再拿某一個沒有學歷還能成功的個案證明學歷無用,進而放棄學習和深造,不但是愚蠢的,而且還是可悲的。
那些鼓吹學歷無用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某一方面的天才。他們也能取得成功,但是他的成功需要一種巧合——天上突然掉下一塊餡餅,正好砸進他嘴巴里的巧合。
即使真的有天才,這個天才如果后天不學習不思考,也不會做出突出的成就,依然會淪為平庸的人。
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天才,只有高智商的人。再高的智商,后天不進行開發、引導和駕馭,也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人們喜歡稱誰為天才,那是他們只看到那個人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功,而沒有關注他的努力和付出。
第二種鼓吹學歷無用的人,他是通過死板教條的考試拿到了學歷,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卻沒學會如何整合知識、運用知識。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當然這樣的人也不會有人雇用,原因是他不能給雇主解決任何問題。
這樣的人,自己不會運用知識,也不向別人學習怎么運用知識,自然不會取得“階段性”的成功。
世界上沒有永久的成功,只有“階段性”的成功。年輕人,只有取得了哪怕是一個“階段性”的成功,都會深深感覺到自己學識的不足,知識的缺欠。越是取得大成功的人越謙虛,越如饑似渴地學習,就是這個原因。
有個年輕人問愛因斯坦:“您已經是物理學界的泰斗了,世界上幾乎沒人能超過你,你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呢?難道您還覺得知識不夠用嗎?”
愛因斯坦沒有馬上回答年輕人的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圈和一個小圈,對那個年輕人說:“現在,在物理學這個領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物理知識是這個小圈,我所知的物理知識是這個大圈,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于小圈,它的周長短,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面積小,它感受到自己未知就少,而大圈與外界接觸的面積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東西就多,會更加努力地去學習。”
由此可見,知識不是無用,而是無處可用。有處可用了,自然就感覺缺乏。更何況,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靠專業知識,更要靠變化無常沒有規律可循的社會知識。
比爾·蓋茨肯定是哈佛大學的驕傲,因為他曾經是那里的學生,盡管他在哈佛就讀時學的不是計算機,盡管他連本科的課程都沒有修完。但是,作為真誠的比爾·蓋茨,從未否認過哈佛對他一生的影響。
在攻讀高學位的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到在某一領域已經非常成功的導師,非常聰明的同學,我們會生活在由聰明人組成的集體里。在這樣的集體里,我們受到各個方面有形和無形的影響,是無法衡量的。受此影響下,我們才會不斷地充實自己、更新自己、否定自己,同時也在成就自己。
拿到高學位,是我們人生中這段時間的任務。如果我們在這段時間沒有完成這個任務,就可能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彌補這個損失。
作為年輕人,正是學知識的好時候。我們應該利用人生這段最佳的學習時間,多學知識,能拿高學位就拿高學位。
10.甭想從臥室一步爬到天堂
在英國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邊,矗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刻著一段非常著名的話:
當我20歲的時候,我的理想是改變這個世界;當我30歲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理想變小一點,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到了60歲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生活水平,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突然意識到:如果在20歲的時候,我僅僅去改變自己,然后,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世界上的事很多,但不外乎兩種:我們想干的和不想干的,或者是我們能干的和不能干的。
遺憾的是,我們想干的往往是我們不能干的,我們能干的卻是我們不想干的。結果便是,想干的一直沒干成,能干的一直沒干,導致我們庸庸碌碌好多年,不成一事,一事無成。
從生下來那一天起,總是有人告訴我們天堂是多么的美好。上帝對我們說,他的每一個子民都可以從臥室爬到美好的天堂里去。怎么才能從臥室到天堂?上帝說爬上去;至于怎么才能爬上去,他沒說。
按我們對爬高要求的理解,從臥室爬到天堂得找個梯子。這年頭,梯子不好找,即使找到梯子,也未必結實;即使有結實的梯子,還得靠對墻。這些都找到了,還得看我們的體力如何。
人生短短幾十年,出名要趁早,發財要趁早。看著比自己還年輕的人,都已經在天堂里成為上帝的貴賓,我們能不急嗎?
也許有人說,我們從臥室爬上天堂的梯子不是改變世界,也不是改變國家,而是去找一份好工作。希望自己在畢業之后,能進入一家知名公司,在優美的辦公環境里,做著輕松的工作,并且拿著高薪高福利。這樣的公司,就是自己的天堂。
我們的天堂最好像美國的微軟公司一樣,除了高薪不說,每位員工都有一間20平方米的單獨辦公室,任自己隨意布置,沒有任何規定。辦公樓每一層都設置一間很大的咖啡廳,免費供應咖啡、烏龍茶、牛奶、可樂等多種飲料。如果員工還想吃另外的某一種,可以填單子,公司就去買。辦公樓里有賓館式的房間,里面日常用品、食品一應俱全,員工可以住在那里,而且是免費的。
員工個人的許多事情也由公司代勞。比如水電費繳納,公司花錢請水電部門上門來收;員工有親戚朋友來,公司花錢請服務公司去接站;員工要租房、買房,公司請房地產公司上門來服務,不成交,公司付給房地產公司中介費。
這樣的公司不但對剛畢業的大學生,對混跡職場多年的高級白領來說,都是天堂。很多年輕人懷著寧缺毋濫的想法,非世界500強不去,非知名大公司不就業。就算是屈就于中小公司,在職位上也應該是副總級別,有獨立的辦公室,有專車接送上下班。
暫不說這樣的要求高不高,還是拿員工心里的工作天堂微軟來說,微軟像上帝一樣給員工免費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那么微軟對員工是不是也有要求?當然有。世界上不存在免費的午餐這句話,在微軟一樣成立。
微軟不是印鈔公司,所有的效益都來自世界各個市場,自然就有一把最鐵的“算盤”:微軟公司是按分鐘計算員工創造效益的,經理級別的每分鐘要為公司創造50元利潤,普通員工每分鐘要創造10元利潤。
一天以8小時計算,一周5個工作日,共計40個小時、2400分鐘,即每周每個普通員工為公司創造利潤24000元,每月利潤96000元。這還不算加班。要知道,在大公司,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
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你有本事每年能為老板帶來150萬元的利潤,而你要求的年薪是50萬,恐怕沒有老板會拒絕你。想賺錢的人不會把搖錢樹栽到競爭對手的院子里。
公司給員工什么樣的待遇,和員工給公司創造的價值是成正比的。不論是世界500強企業,還是個體小公司,都是需要員工創造效益的,這一點全世界的老板都一樣。沒有效益的公司是無法存在的,更不用說和對手進行市場競爭了。
比爾·蓋茨是慈善家,但微軟不是慈善機構。微軟要想在今天軟件領域保持領先的位置,沒有效益就是一句空談,因為它必須有大筆的投入做支撐。比爾·蓋茨說微軟的優勢只能保持18個月,就意味著每天微軟都在海量地投入。這些投入都來自微軟員工創造的效益。
比爾·蓋茨在亞洲博鰲論壇上說過,我們微軟成功的秘訣,一個是高素質人才,一個是低內耗。他講的低內耗,肯定不是什么窩里斗,而是員工達不到企業的要求。
微軟從創建到現在,都堅持雇用最好的人。最好的員工,畢業學校、學歷、專業成績是必須參考的,同時在面試的時候,還要考核這個人的全方面素質,看他面對很困難的問題,怎么去解決,遇到沒有辦法的問題如何去面對。
想進入微軟,或者想進入像微軟一樣的公司,先看看自己是否符合這樣公司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能進入天堂的人,都是有資本進入天堂的人。我們沒有進入天堂的資本,還想進,只有好好積累自己的資本。把實力的梯子靠在哪面墻上,都能爬上天堂,沒有實力的梯子,肯定要從臥室跌進地獄。
11.接受自己所在的時代和社會
接受自己所在的時代和社會,似乎不是話題的話題,值得放在這里探討嗎?當然值得。因為很多年輕人都在抱怨自己所在的時代和社會,抱怨就意味著厭倦或者憎恨,當然就無法談到愛自己所在的時代和社會了。
我們之所以厭倦這個時代和社會,因為感覺它不公平。這個時代為社會制造了各種各樣的潛規則、無規則游戲,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讓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大傷腦筋。我們看不懂,讀不透,在學校里曾經篤信不疑的東西,似乎全被否定。我們花大把金錢、時間和精力研讀的專業知識,到頭來也是百無一用。
在這個時代,我們走進社會,就會發現社會上早已經畫好了一個個圈子,每個圈子都是壁壘森嚴,想成為圈子里的成員,好難好難,特別是擁有巨大利益的圈子。
盡管是這樣,我們也不能恨這個時代和社會,原因有二,也很簡單。一是我們只要活著,就脫離不了這個時代和社會;二是這是屬于我們的時代和社會,就像我們的父母和家庭一樣。我們即使不愛,也只有接受,別無選擇。
接受一個時代和社會,必須要知道這個社會和時代的特點。那么,出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步入社會已經是21世紀了。這個時代和社會的特點是什么呢?
最明顯的特點是,這個世界出現前所未有的平面化、一體化,地域、國界、種族、民族的界線都在淡化。隨著人口的增多,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科技迅速發展,個人接受教育程度加深,消費者對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進而導致這個時代和社會在一定區域內的競爭空前慘烈。
只要我們步入社會,就會強烈地感覺到,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和社會,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競爭,每一個人都在和我們競爭,而且還不是同一級別的對手和我們競爭。我們往往要面對不論實力、財力、勢力遠遠高于我們的對手。
這個世界雖然是平的,但這個社會卻沒有公平可言。任何競爭,看似平等,其實都是在不平等的情況下進行的。因為我們競爭的是合力,不是體力和智力。
舉個例子,同一個大學畢業的甲和乙。甲的父母是跨國公司的老總,乙的父母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兩個人同在一個城市發展,誰的成功會來得更早一些呢?別以為富家孩子都是紈绔子弟,成功的父母更知道如何科學地培養自己孩子的素質。窮人家孩子的人格、性格存在缺欠的比比皆是。
甲,在城市里衣食無憂,有父母提供的財力支持,有父母承建的雄厚人脈關系,進可以創業,退可進大公司上班。只要他有理想有抱負,一切問題在他的面前都會很簡單,他的飛黃騰達來得很快很早。
乙,在城市里除了一張證明自己受過高等教育的文憑以外什么都沒有,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上班工作賺來的錢,要支付高昂的城市生活費用,還得拿出一部分補貼貧困的父母。人脈存折從零開始積蓄,經驗要靠時間去積累。他也許至少要奮斗10年,才會擁有甲畢業時的社會資源和財力。
在我們接觸這個時代和社會的開始,就要認識到,在和平年代,社會財富掌控在少數人甚至是幾大家族手里。他們依靠財富的力量,隨心所欲地制定各種游戲規則。我們在這個時代和社會上追求財富,在他們眼里猶如螞蟻搬運食物一樣。他們可以像對待螞蟻一樣對待我們。
如果把時代和社會比作棋盤,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個棋盤上的棋子,總是被有形或者無形的手操控著。下棋的人把我們擺在什么位置,我們就有什么力量或者什么下場。
所以,我們從貧窮到富有、從弱小到強大,絕對是一個在夾縫中求發展的過程。就像一粒樹種,要想成為一棵參天大樹,就得經歷一次次干旱、狂風、冰雹、蟲噬、刀削、斧伐等災難。任何一次災難都沒有預知,都沒有為什么。
萬能的上帝把我們派到這個社會上來,就是因為社會還不完美,時代尚須進步。我們要想成就自己的夢想,就得擔負起屬于自己的社會責任。能力越大,擔負的社會責任也越大。
我們不論強弱、窮富,都是這個時代和社會中的一員,都承擔著社會與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在接受自己所在時代和社會的同時,先完善、壯大自己,再去完善這個時代和社會,并在此過程中,使自己獲得成功。
惟有自己在某一點上成功,才會具有改變時代和社會的力量。
人是時代和社會的產物。一個人成功與否,和他認識、接受、適應所在的時代和社會程度息息相關,同時又受時代和社會的制約,反過來又影響著時代和社會。
認識到這一點,對我們年輕人很重要。要把成敗得失看得淡一點,看淡,并不意味著作為弱者的我們就認命。而是要明白,在這個時代和社會,一切靠命運安排和一切靠自己努力,都是不切合實際的。
21世紀是充滿激烈競爭和挑戰的世紀,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很多挫折、困難和失敗。我們不要把失敗和挫折當作一種懲罰,而要把它當作很好的學習機會。
我們有失敗,是因為我們要成功;我們有痛苦,是因為我們要成長。
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曾經就時代和社會的問題,給年輕人提出一個忠告,他說:
“同這個時代的期望一樣,我也要向今天各位畢業的同學提出一個忠告:你們要選擇一個問題,一個復雜的問題,一個有關于人類深刻的不平等的問題,然后你們要變成這個問題的專家。如果你們能夠使得這個問題成為你們職業的核心,那么你們就會非常杰出。但是,你們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每個星期只用幾個小時,你就可以通過互聯網得到信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發現困難所在,找到解決它們的途徑。”
“不要讓這個世界的復雜性阻礙你前進。要成為一個行動主義者。將解決人類的不平等視為己任。它將成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經歷之一。”
因此,我們不但要接受這個時代和社會,還得去愛上它們,進而去改變它們。
12.別陷入和別人比較的陷阱
我們想一個問題:一只大象和一只麻雀,突然遇到蛇的襲擊,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
大象對付毒蛇的辦法很簡單,因為它的皮很厚,力大體重,根本不把毒蛇的攻擊當回事。回過身,抬起粗有而力的大腿,對著毒蛇的頭一腳踩下去,一秒鐘都用不上,就會把粗大的毒蛇徹底消滅。
麻雀在草叢中覓食時,潛伏在草叢中的毒蛇猛地竄出來,偷襲弱小的麻雀,想一口就把它變成腹中之食。
麻雀不會因為自己的弱小而放棄反抗,它也不會展翅逃跑,更不會像大象那樣輕而易舉地把毒蛇解決掉,而是邊躲閃邊用爪子不停地拍擊蛇的頭部。麻雀的力量非常小,它的一次擊打對毒蛇不會構成實質性的傷害,反而會激怒毒蛇向它發起猛烈的進攻。
麻雀一面躲避毒蛇的襲擊,一面用爪子繼續拍擊著蛇的頭部,而且只拍擊一個點,最讓人驚奇的是,其落點分毫不差。在麻雀拍擊1000多次后,毒蛇終于會無力地軟癱在草地上,被體重和力量小于自己很多倍的麻雀解決掉了。
同樣是對付一條蛇,大象和麻雀有著不同的方法,結果是一樣的。麻雀要比大象麻煩得多,費時又費力。但是,麻雀是沒辦法和大象比較的,它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贏得戰斗。原因只有一個:它是麻雀不是大象。
如果麻雀非得像大象那樣對付毒蛇,結果只能成為毒蛇的腹中之食。
在這里之所以提到這個故事,意在提醒現在的年輕人,我們來到社會上打拼,千萬不要掉進和別人比較的陷阱之中。人與人即使在同時做同一件事,有的人一蹴而就,有的人就得費盡周折;有的人一個電話就能解決,有的人踏破鐵鞋也毫無進展。
人比人得活著,貨比貨得留著。同樣為人,成長環境、聰明才智、受教育程度、社會背景、人脈關系都是有區別的,不能比較。別人能做的事我們未必能做,我們能做的別人未必能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道,沒有可比性。
比較,會使人喪失理智,變得瘋狂,最終不但不會以適合自己的辦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反而在比較的陷阱中忘記自己是誰,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往哪里去。
社會上,公司中,比較是無時不在的。也可以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沒有發展。
同行業,不同的公司比的是誰的產品更先進,更廉價,更人性化,服務更周到,誰的服務范圍更廣。這樣的比較是應該提倡的,結果是逼迫公司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把服務質量從讓顧客滿意提升為讓顧客感激,最終結果是公司與消費者共贏。
在一個公司里,同事之間也會存在比較。他們應該比較誰在公司成長的速度最快,誰的解決能力最強,誰為公司創造的效益最多。遺憾的是,很少有人會這樣比較,他們會比較誰干得最少拿得最多,誰進公司時間短提升得最快,誰住的房子最大,誰開的車最好。即使自己是一個麻雀,也希望像大象一樣,輕而易舉地獲得自己的戰利品。
現在的社會中人,之所以呈現前所未有的浮躁,都是比較惹的禍。特別是年輕人,無時無刻地不在與別人比較之中,進而變得盲目、盲從,不讀到博士不會罷休,不是世界500強的公司不去,年薪少于5萬美元不做,房子不在交通高網、少于100平方米不買,男人沒車沒房子不嫁,女人不漂亮不娶……
在比較中,自己的眼里全是別人,而且別人都比自己優秀,都比自己活得好。于是乎,只要有一家公司開出的薪水比自己所在的公司高,不管那份工作適合不適合自己,那個公司的文化適不適合自己,轉身便去;只要一個行業比自己所在的行業賺錢,想改行就改行。
看別人做生意發了財,也不看自己適不適合做生意,隨便找個地方開張營業;看別人當演員一夜成名,也去電影廠門口守候……
其實,在現在這個多元化、多途徑成功的時代,作為年輕人,根本沒有必要去和別人比較。沒錢的和有錢的人比物質上的消費,只會使自己不斷地透支信用卡;沒能力的和有能力的比,只會在成功的路上使自己更加自卑。
年輕人一旦陷入比較的陷阱中,就會找不到自己的正確位置,找不到適合自己發展和成功的空間。結果是,該做的事情沒有做,想做的事情沒做成,不該做的事情做得很失敗。
微軟是人才濟濟的公司,但是這里不存在盲目的比較。每個人,無論是新加入的新員工,還是工作十幾年的老員工,都對自己的人才類型、特長資質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定位。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做研究工作的人員,以自己能在世界權威雜志上發表重量級的論文為榮耀;做測試的,以找到隱蔽的“臭蟲”為成功;做支持工作的人,以幫助客戶及時解決問題為驕傲。在這個團隊里,沒有最好,只要更好。
微軟作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實力的公司之一,要問它的成功秘訣,恐怕就是它沒有和其他國際大公司比較。世界上很多大公司,最起碼要發展幾大產業,以“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名義,什么賺錢干什么,哪里有錢就往哪里去。
微軟沒有和那些大集團比較,沒有那么做,她只做自己最擅長的軟件開發。比爾·蓋茨認為,能把軟件做好,就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
作為年輕人,羨慕別人可以,但是不能和別人盲目比較。我們生在地球上,自然就得用腳走路,明白自己是誰,要干什么,要到哪里去。能搞清楚這三個問題,就已經進入準成功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