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白纏頭
- 飄逝的羅衣:正在消失的服飾
- 岳永逸
- 866字
- 2021-04-22 10:44:17
在至今仍然富饒的成都平原,很難看到人們頭纏白布帕子了,反而是在陜西經常能看到如此的裝束,并且頭纏白帕,手提煙鍋,濃眉長須已經成了陜西老漢的典型的素描與速寫,不少陜西藉作家的作品對此多有表現。但此一時,彼一時,就是在民國時期,川西人頭纏白帕還是十分普遍的事情。黃炎培在到成都見此情景后,就曾經寫道:“川西男女白纏頭,此俗相傳念武侯,文野在心非在貌,東邦木屐亦風流。”
氣候溫和,少有寒風,因都江堰而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川西壩子的人為何頭纏白帕子?正如黃炎培的詩所說的那樣,民間的百姓到今天還是認為這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關。與今天很多一心想往自己包里摟的大小“公仆”們不同,位及人臣的諸葛亮臨死時也就“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為此,在諸葛丞相死了之后,眼睛雪亮的老百姓們心甘情愿地為兩袖清風的諸葛亮披麻戴孝。由于一米多長的白布三年拖在身后勞作很不方便,漸漸地人們就把這孝布纏在了頭上,其方式也漸漸有了“頂羊肉”、“卷盤盤”、“纏三轉”等不同。同時因為白色的纏頭帕臟的較快,在川北的山區與陜西漢中接壤的廣元等地,就有了黑色的頭帕,并且質地也有了絲帕和粗布料、洋布料的不同,但多數都是中老年婦女纏飾,男性則甚少。在川北,這種農村中老年婦女纏黑色頭帕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在二三十年代出生的婦女地減少而漸漸絕跡。
纏頭的白帕子不光表達了對諸葛武侯的懷念之情,白帕子在善于信手拈來就地取材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多種功能:抽煙的人常將煙桿插在白帕內;婦女也常將針頭棉線之類的卷在帕內;出門時,如果沒帶包,白帕子還可以用來包東西;干活時,人們可以用它做護腰等等。正因為有如此多的用處,在紅白喜事時,它一度也是人們相互贈送的禮物。
近代的列寧裝、中山裝雖然與列寧、孫中山有一些聯系,但老百姓自愿用一種服飾來表示對一個人的懷念、尊敬,并延續數千年,恐怕除了諸葛亮,沒有其他人有此殊榮。這也展現了中國百姓的執著。不知是今天的老百姓變了,還是今天的清官少了,沒有老百姓如此地執著了。如果再有成批的老百姓自愿“纏白頭”,那應該算是國之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