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王陽明年譜》
度陰山曰
陽明心學誕生的標志是龍場(今貴州修文縣)悟道,龍場悟道的“道”是吾心自足,不假外求。通俗而言就是,凡事只需心中求。為什么會感悟到這一點呢,因為王陽明搞明白了“格物”。“格物”是《大學》“三綱八目”中“八目”的第一目,理學大師朱熹的解釋是,“格”是探求,“物”是事物,去事物上探求就是格物。可王陽明卻認為,向心外格物大錯特錯,格物只需心中做,世上就沒有難事。
16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于正者,為善之謂也。
——《大學問》
度陰山曰
王陽明對“格物”的“格”的解釋是這樣的:格是“正”的意思。比如一棵樹苗歪了,我們把它扶正,這就是“正”。一棵樹苗沒有歪,我們保證它不會歪,這也是“正”。把歪樹苗扶正是“正其不正”,是去“惡”;讓正的樹苗不要歪,是“為善”。“格”,就是“為善去惡”。
17
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傳習錄·黃以方錄》
度陰山曰
天下之物皆可用來“格”(探究),比如原子彈,若想制造出來,就必須去研究。不過問題是,你制造原子彈的目的(念頭)是什么?是保家衛國,還是屠殺無辜的人?這個念頭,才是我們真正要“格”的,也是我們唯一要“格”的。而且,念頭來自我心,所以它只能在我們心上“格”。
18
孔訓示克己,孟子垂反身,明明賢圣訓,請君勿與諼。
——《鄭伯興謝病還鹿門雪夜過別賦贈三首》
度陰山曰
孔子主張克制自己,認為人要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孟子則認為,事情如果沒有做好,就應該回到自身來找問題。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主張的都是,人應該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人生如果真有處世法則,那么這個法則就是:克己和反身。即一切問題都在心上格,在心上尋找答案。
19
灑掃應對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灑掃應對,就是致他這一點良知了。
——《傳習錄·黃以方錄》
度陰山曰
“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情的意思,比如灑水掃地是一件事,古人就稱它為物。那么所謂“格物”其實就是在事情上正你的念頭。灑水掃地就是一件事,我們在這件事上“格”,就是要拿出正的念頭:用心來灑水掃地。天下萬事,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應對,這就是格物。天下那么多事,我們只要用良知來應對,那就是真格物。
20
舜不遇瞽叟,則處瞽叟之物無由格;不遇象,則處象之物無由格。周公不遇流言憂懼,則流言憂懼之物無由格。故凡“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門致知格物之學,正不宜輕易放過,失此好光陰也。
——《傳習錄拾遺》
度陰山曰
舜的父親瞽叟和弟弟象總想殺掉他,但舜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堅持孝悌之道,最終感化了這兩個人。周公輔佐年幼的天子,外面風言風語說他要篡權,可周公用實際行動堵上了悠悠眾口。人若想內心強大,成人成己,肯定會遇到艱難困苦之事,在這些事上用功,不要被事情累倒。所以我們要感謝人生中出現的挫折,因為這些事只要你格了它,它就成了你內心強大的資本。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享有人生的痛苦與厄運的,如果你遇到了,說明你是上天的寵兒,你就在痛苦與厄運這些事上好好格。
21
知得輕傲處,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寄薛尚謙(癸未)》
度陰山曰
王陽明說格物只需從心上格,可如何保證我心中的念頭就是正確的呢?比如我的心如何知道看到別人落井時,“去拯救”才是正的念頭,“落井下石”是錯的念頭呢?王陽明說,因為我心上有良知啊,良知知道你的某種行為是輕傲的,你只要把它除掉,這就是格物——在確定了某個行為是輕傲后,不僅要正這種念頭,還要把它去除,才算完整的格物。由此可見,格物本身就包含了知和行兩個行為。
22
修齊治平,總是格物。
——《答甘泉(辛巳)》
度陰山曰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甚至吃喝拉撒,人生中的一切事都建立在格物的基礎上。即便是再千頭萬緒的事情,“格物”兩個字一樣都能解決。除此以外的一切機關算盡,不但違背格物宗旨,違背你的心,更是自作聰明,終將竹籃打水一場空。
23
《大學》謂之“致知格物”,在《書》謂之“精一”,在《中庸》謂之“慎獨”,在《孟子》謂之“集義”,其功夫一也。
——《與陸清伯書》
度陰山曰
致知格物、精一、慎獨、集義,看似毫不相干,其實是一回事。“精一”是精心于天理,“慎獨”是自我管理,“集義”是所作所為符合道義,這全是格物的內容。
24
懲心忿,窒心欲,遷心善,改心過;處事接物,無所往而非求盡吾心以自慊也。
——《紫陽書院集序(乙亥)》
度陰山曰
格物的條目如下:克制心中的忿怒,抑制心中的私欲,讓內心去惡向善,改正內心的過失;在處理問題和待人接物上,力求讓我們的本心完全發揮作用,從而實現內心的自足自快。
25
豈是人謀能妙算?偶逢天助及師還。窮搜極討非長計,須有恩威化梗頑。
——《平八寨》
度陰山曰
陽明心學如何格人生?這四句話就是答案:人在做時天在看,人做得過分,天就會來干預;人即使天縱睿智,算無遺策,也要遵循“人算不如天算”的鐵律;陽明心學雖然是門進取的學說,卻仍然主張盡人事遵天命;人有千算也算不過天。機關算盡不是長久之計,也不符合天道。我們只能這樣格物: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26
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
——《答聶文蔚》
度陰山曰
人的面貌不同,性情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的心。你喜歡的東西,別人也喜歡,你厭惡的東西,別人也厭惡,大體如此。所以想要取得人心,就必須先光明自己的心,然后才能明白別人的心。格物,就是要先格自己,才能格明白別人。
27
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
——《與黃誠甫(癸酉)》
度陰山曰
即使你做的事是為人民服務這樣偉大的事情,但如果你心里算計了,雖然有成果,也不是天理,而是功利。所謂算計,無非是想得到鮮花和掌聲,甚至有時候會算計利益。為什么一旦有了這種算計,偉大的事也變成了功利呢?因為你的念頭已不正,念頭一旦不正,你就沒有了格的能力,那么物(事情)必不正,所以流于功利。
28
見孺子之入井而惻隱,率性之道也;從而內交于其父母焉,要譽于鄉黨焉,則人心矣。
——《重修山陰縣學記》
度陰山曰
見到一個小孩在井邊搖搖欲墜,本能地飛奔過去解救,這就是天理;解救的過程中想著如何得到實惠,如何得到別人的贊美,這就是人欲。古人講人心難測,就是這個道理。但任何人都能測自己的心,測自己心的過程就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