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譯文
一個人只要心中出現一點貪婪、偏私的念頭,那他原本剛直的性格就會變得很懦弱,原本聰明的理智就會被蒙蔽的很昏庸,原本慈悲的心腸就會變得很殘酷,原本純潔的人格就會變得很污濁,結果就等于是毀滅了一輩子的品德。所以圣賢認為:不貪婪是寶貴的品德,憑此一條就可以終生無憂。
■活學活用:
不貪為寶,安度一世
毋貪,主要是指不貪圖名位財利。這在人際交往中,是一個人善于掌握處世分寸的一種表現,也是評價個人修養的標準之一。
可生活中,人們往往具有貪婪之心。如在上街購物時,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商店或街邊無照擺賣的商販每每以降價多少、打幾折、大贈送等字眼來推銷商品,如果誰貪便宜貨,就會心花怒放又不加選擇地開始購物,那么,買下來的可能就是或滯銷、或過時,還可能是質量不過關的偽劣產品。從這種意義上講,“便宜無好貨”,倒是一條不會過時的經驗之談,可見小便宜貪不得。
更大的不義之利,更是貪不得了,倘如你是一個單位的領導者或企業的管理者,就應遵循職業道德,不貪圖非分之利,否則,一念貪私,就會玷污了自己一生的人品,毀了自己的發展前途。更重要的是,這還可能危害了民眾的事業與社會的利益,所以不能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