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著作(3)

宋代關于張載著作的記述如下:

一、依朱熹《近思錄》,張載著作有《正蒙》、《文集》、《易說》、《禮樂說》、《論語說》、《孟子說》、《語錄》。

二、依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張載著作有《橫渠春秋說》一卷、《信聞記》、《橫渠孟子解》十四卷、《正蒙書》十卷、《崇文集》十卷。

三、依趙希弁《郡齋讀書志附志》及《后志》,張載著作包括《語錄》三卷、《經學理窟》一卷、《橫渠易說》十卷。

四、依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張載著作有《易說》三卷、《理窟》一卷、《正蒙書》十卷、《祭禮》一卷。

五、依魏了翁《為周二程張四先生請謚奏》,張載著作傳于世者有《西銘》、《正蒙》、《理窟》、《禮說》。

張載著作至明代已有部分散佚,故呂柟《張子抄釋》序文曰:“橫渠張子書甚多,今其存者止《二銘》、《正蒙》、《理窟》、《語錄》及《文集》。而《文集》又未完,止得二卷于三原馬伯循氏?!?/p>

現行《張子全書》原初的編纂者是明朝萬歷年間的沈芳揚,依清人宋廷萼《張子全書附記》云:“張子撰著,明以前散見他書。萬歷中都門沈芳揚守鳳翔,搜集為《全書》,說見原刻張某序中?!?/p>

《張子全書》共十五卷。卷一為《西銘》,并附“西銘總論”,乃記時人后儒對西銘之品題或心得。卷二、卷三為《正蒙》,分為十七篇:太和、參兩、天道、神化、動物、誠明、大心、中正、至當、作者、三十、有德、有司、大易、樂器、王禘、乾稱。

《正蒙》亦稱為《正蒙書》,這是張載晚年親手寫就的著作。不過,編纂而分之為十七篇者,則為張載門人蘇昞。據《性理大全》卷五所錄《蘇昞正蒙序》云:“先生著《正蒙書》數萬言。一日,從容請曰:‘敢以區別成誦何如?’先生曰:‘吾之作是書也,譬之枯株,根本枝葉,莫不悉備,充榮之者,其在人功而已。又如晬盤示兒,百物具在,顧取者如何爾?!谑禽m就其編,會歸義例,略效《論語》、《孟子》,篇次章句,以類相從,為十七篇。”(三)

此外,張載另一位門人范育亦于其《正蒙序》云:“子張子校書崇文,未伸其志,退而寓于太白之陰、橫渠之陽,潛心天地,參圣學之源,七年而道益明、德益尊,著《正蒙書》數萬言而未出也。間因問答之言,或窺其一二。熙寧丁巳歲,天子召以為禮官,至京師,予始受其書而質問焉。其年秋,夫子復西歸,歿于驪山之下。門人遂出其書,傳者浸廣,至其疑義,獨無從取正,十有三年于茲矣。痛乎,微言之將絕也!友人蘇子季明離其書為十七篇以示予。昔者夫子之書蓋未嘗離也,故有枯株晬盤之說。然斯言也,豈待好之者充且擇歟?特夫子之所居也。今也離而為書,以推明夫子之道,質萬世之傳,予無加損焉爾。”(四)

依此,蘇昞于張載生前即有編纂《正蒙》的計劃,也已當面請示張載的意見。在張載的回答中,似乎沒有明白地同意這種做法。因此,直到張載去世十三年之后,蘇昞才將分篇的《正蒙》印行于世。

在《正蒙·乾稱篇》中,第一段文字即是著名的《西銘》,最后一段則為《東銘》;只是《張子全書》把《西銘》獨立為一卷。張載于書房左牖書《砭愚》一文,于右牖書《訂頑》一文;前者亦即《東銘》,后者即《西銘》。在張載所有的著作中,《西銘》流傳最廣,也最為世人推崇;《張子全書》或許因此而將其列之為全書之首。

《張子全書》卷四至卷八為《經學理窟》,其中分論為:周禮、詩書、宗法、禮樂、氣質、義理、學大原、自道、祭祀、月令統、喪紀。卷九至卷一一為《易說》,在寫作年代上,此書當屬較早期的作品,因張載早年即在京師開封講授《周易》。卷一二為《語錄抄》,編者未采宋本《張子語錄》,卻采用明代呂柟《張子抄釋》所記,完全不加增減,直接抄錄。卷一三為《文集抄》,編者未參考《宋文鑒》,亦直接采用《張子抄釋》中的《文集抄》。卷一四為“拾遺”,分別采自《性理大全》、《近思錄》、《二程書》。卷一五則為“附錄”。

1977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張載集》,在編校過程中,參考各種現存張載著作的相關書籍,堪稱今日研究張載思想最為便利而可靠的文獻依據。與《張子全書》比較,《張載集》以《正蒙》為首,而將《西銘》復歸于《正蒙·乾稱篇》首。其次則把《橫渠易說》列于《經學理窟》之前。接著以南宋吳堅刻的《張子語錄》為底本,參考呂柟《張子抄釋》,而成《語錄》。《文集》部分,則依《宋文鑒》補入四篇。最后,“拾遺”部分,刪除“二程書拾遺”,而“附錄”部分則增加各刻本序文等。

《張載集》收有張岱年《關于張載的思想和著作》一文,其中以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對立來說明張載的思想,頗落牽強附會之弊。例如,他指出:“關學宣揚氣一元論,洛學標榜理一元論。實際上是涇渭有別的兩派。洛學的門徒,為了爭奪學術界的領導地位,不惜歪曲事實,編造謊言,力圖貶低關學。這個事實本身就表現岀唯物論與唯心論兩條路線的尖銳斗爭。”(一四)這種解釋方式,顯然是以今日的西方哲學架構,硬套在中國傳統思想頭上。

當然,要研究張載的哲學思想,最重要的文獻即其本人的《正蒙》。歷代對此注釋之作有明代劉璣的《正蒙會稿》、高攀龍與徐必達的《正蒙釋》、王夫之的《張子正蒙注》,清代則有李光地的《正蒙注》、楊方達的《正蒙集說》、王植的《正蒙初義》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城县| 肇东市| 三门峡市| 红桥区| 禹州市| 鄂温| 清河县| 阿瓦提县| 武胜县| 内黄县| 虞城县| 关岭| 甘孜县| 科技| 阿合奇县| 桂林市| 南投市| 琼中| 和田县| 镇原县| 平利县| 安岳县| 普陀区| 东丰县| 平南县| 曲阳县| 灯塔市| 阳春市| 西华县| 清水河县| 湖州市| 海安县| 永胜县| 贞丰县| 蓝山县| 称多县| 淮南市| 万盛区| 陆丰市| 铁岭市| 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