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問“開放式問題”,開啟討人喜歡的聊天模式
- 高情商,好修養(套裝共6冊)
- 謝文華 張笑恒等
- 12380字
- 2021-02-22 14:39:15
1.從對方最感興趣的地方開始吧
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告訴人們:“如果我們想要交朋友,并成為受人歡迎的說話高手的話,就要用自己的熱情和生機去應對別人。”而接觸對方內心思想的妙方,就是和對方談論他最感興趣的事情。
柯達公司的CEO喬治·伊斯曼決定在曼徹斯特建造劇院、音樂廳和紀念館。美國優美座位公司的經理亞當森得知這一消息后,希望自己能爭取到這筆生意,便決定去拜訪伊斯曼。
到達柯達公司總部后,亞當森獲得了5分鐘的談話時間,當他走進伊斯曼的辦公室時,對方正忙著處理文件。亞當森掃視了一圈周圍的環境,說道:“伊斯曼先生,很抱歉打擾您的工作。說實話,我一直從事室內木工裝修的工作,不得不說,您的辦公室裝修得太精致了。”
這話讓伊斯曼很高興:“這間辦公室是我自己設計的,我很喜歡它。”亞當森又走到墻邊,用手指敲了敲模板說:“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這是英國橡木吧?”伊斯曼更加驚喜:“是的,的確是從英國進口的橡木,一位朋友專程去英國為我訂的貨,他是專門研究室內細木的。”
見伊斯曼如此高興,亞當森深知自己的話題引起了對方的興趣。之后,伊斯曼放下了手里的文件,開始向他介紹辦公室的所有裝飾,甚至談起了自己當初設計、裝修的過程。結果,兩人足足聊了幾個小時才結束談話。
最后,亞當森不僅成功得到了那筆訂單,還和伊斯曼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交談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引出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讓對方來主導這場談話,那我們就能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與素不相識的人交談,更應該找到對方喜歡的話題,才能讓對方侃侃而談。
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提起對方的主要愛好,如體育運動、娛樂方式等話題,來引起對方的興趣。比如對方在工作上曾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我們就可以談論對方的工作。又比如說,對方如果習慣在早上瀏覽一遍報紙,那我們與對方溝通時就可以先說說最新的時事新聞。包括對方的孩子幾歲了、父母的身體是否健康、時下的房價如何、怎樣節約資源等,通過巧妙的詢問和認真的觀察與分析,總能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因此,我們在與對方進行溝通之前,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對這個人的特殊喜好和品位等進行研究。如此才能保證我們在與對方的溝通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
馬海波是某汽車公司銷售人員,在一次汽車展示會上,他結識了一位潛在客戶。一番觀察后,他發覺對方對越野型汽車非常感興趣,而且品位極高。但當馬海波把公司的產品手冊交給對方后,對方卻一直沒給他任何回復。試著電話聯系兩次后,對方卻表示自己平時工作很忙,周末則要和朋友到高爾夫球場打球。
后來經過多方打聽后,他得知對方酷愛高爾夫球。所以馬海波查了大量有關高爾夫球的資料,還掌握了一些打高爾夫球的基本技巧。再一次打電話時,馬海波對銷售汽車的事只字不提,只告訴對方“我無意中發現了一家設施特別齊全、環境十分優美的高爾夫球場”。然后,馬海波在那里順利地見到了客戶。
期間,馬海波對高爾夫球的了解,讓對方對他刮目相看,大嘆自己“找到了知音”。回程的路上,對方主動表示自己喜歡駕駛裝飾豪華的越野型汽車。一場有著良好開端的銷售溝通,就這樣形成了。
在尋找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時,我們要注意一點:要想讓對方對某種話題感興趣,我們最好對這種話題同樣感興趣。因為整個交流的過程必須是互動的,如果只有對方對這話題感興趣,而我們卻表現得興味索然,或者內心排斥卻故意做出喜歡的樣子,那對方的談話熱情和積極性必定會被冷卻,如此就很難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所以,我們應該在平時多積累各方面的知識,或培養一些比較符合大眾口味的興趣,比如體育運動和其他積極的娛樂方式等。這樣,等到和別人交流時,雙方的話題就不至于捉襟見肘,也不至于讓對方感到與我們的溝通寡淡無味了。
2.請教是最受歡迎的聊天模式
我們先來看下面兩種語境:
第一種:“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告訴我這到底怎么處理好?”
第二種:“我想請教你一下,這個問題我不知道該怎么處理。”
在這兩種提問方式中,前者看起來比較隨意,很容易形成一種命令式的口吻;而后者則是將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位置,然后向對方請教,這樣就顯得謙虛很多。另外,運用請教的方式開頭還有一個特別的好處,就是能勾起對方的好奇心,他會想知道“這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問題”?所以,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對方都會回答:“請教談不上,什么問題,你說……”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說出自己的問題了。
陸明杰是某公司的新員工,因為他在工作中踏實肯干,并且聰明伶俐,所以深受領導的青睞。很快,領導就給他安排了一個重要的任務。
接到任務后,陸明杰經過周密的分析和調查后,不僅提出了若干方案給領導看,還向領導逐條分析利弊,最后他向領導請教道:“您覺得用哪個方案比較好?”
陸明杰的做法讓領導很受用,對他的分析也很信服,自然采取了他所推薦的那個方案。這時,他又向領導請教具體實施的方法。領導說:“你自己放手干吧,年輕人比我們有干勁。”陸明杰連忙回答:“我剛來,一切還不熟悉,還得多聽領導的意見。”
因為陸明杰的態度謙恭,意見又非常到位,領導很滿意,當即給下面的幾個主管打電話,讓他們大力協助陸明杰的工作。因為有了領導的支持,加上他在實施方案時時刻注意與各部門進行協調,所以他的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最后領導給他發了一大筆獎金。
與別人交談時,我們有時需要掌握“我不懂”的說話之道。這并不是故意奉承,而用“請教”的方式來博得別人的好感,是一種配合別人滿足感的說話方式。
就算對方的學歷或某些方面的能力很一般,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這種“請教”的方式不僅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豐富自己的知識,還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可謂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千萬不要想:“我這樣問,對方會不會嘲笑我,我是不是顯得很無知、很丟臉?”如果這樣想,那我們就是多慮了。比如,一般上司們都很希望他的下屬來向自己請教,這表示下屬在工作上有不明之處,而上司予以回答,就能減少錯誤。如果下屬假裝自己什么都懂,一切都不需要詢問,那上司可能就會覺得“這個人真的都懂嗎”?這會讓上司會對我們的能力產生懷疑。
所以說,多思勤問的人才更容易獲得領導的重視。一則,我們的請教能顯示出自己對工作的熱情和思考;二則,請教的態度能顯出我們的謙虛和誠懇。這樣的人,又有誰會不喜歡呢?
此外,我們在推銷產品或與客戶談生意的時候,同樣可以通過“請教”的方式。比如:“王總,您公司做的工藝桌椅我非常喜歡,您能跟我說說桌椅表面平滑不進水是怎么做到的嗎?”這種向別人請教他們熟悉、感興趣的領域的聊天模式,能讓我們更快獲得對方的好感。
蕭祁然是一位節能汽車推銷員,他是這樣為客戶推銷自己的節能汽車的:“先生,請問增加貴店利潤的原則是什么?”
一般老板都非常樂意回答這種問題:“第一,降低進價;第二,提高售價;第三,減少開銷。”
然后蕭祁然就會抓住第三條接下去說:“您說的真是句句真言,特別是開銷,那是無形中的損失。比如汽車消耗的能源,如果一天節約20元,而貴店有4輛車,一天則節省了80元,一個月就節省了2400元。發展下去,10年就能節省將近30萬。不知您高見如何,有沒有節能的必要呢?”
蕭祁然的話讓對方心生警覺,不自覺地考慮起他的節能汽車來。
人們往往更愿意談論自己熟悉或感興趣的東西。因此,當我們從這方面入手向對方請教時,就會因“正中下懷”而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同時,也能很好地增強我們的人際交往關系。
3.不知道該聊什么的時候,聊吃的!
當我們不知道該和別人聊什么的時候,聊吃的是一種不錯的方式。比如早上吃的什么?中午吃的什么?樓下新開了一家火鍋店可好吃了……這能讓彼此不熟悉的人很快熟悉起來。
楊欣然和相親對象正尷尬地坐在一家咖啡廳里,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實在找不到話題。不是楊欣然不想改變這種氣氛,而是對面的男生也是個不會講話的人,一見面就問她學什么的。聽到她回答“國際政治”后,男生先是一臉茫然,然后干笑兩聲就沒了下文。
好不容易等到他再次開口吧,結果他又來了一句:“哈,今天天氣真不錯哈。”楊欣然瞥了一眼窗外陰沉的天空,禮貌地回了一句:“啊,還可以。”然后,兩人又卡住了。
沉默了半天,還是楊欣然靈機一動,問男生:“你喜歡吃什么?”男生一聽,立即來勁了,說:“我喜歡吃烤鴨。”這下兩人算是聊開了,因為楊欣然也是個愛吃的人,兩人就這么從烤鴨聊到紅酒、牛排,又聊到了成都小吃,話題一直不斷。
和別人聊天,尤其是與不太熟悉或是陌生人聊天的時候,最好不要開口就問“你家住哪里”“未來有什么打算”“你有什么夢想”之類的。一般這種話題,要么容易卡殼,要么對方不愿意說。
比如,當對方說出自己的家鄉名字后,我們卻不知道這個地方,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再比如,我們一上來就問對方:“你將來想干什么啊?”對方就算嘴上不說,心里也會不以為然地想:“這和你有什么關系,我們又不熟。”
還有太過專業的東西最好也不要涉及,搞不好會把自己給難住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聊吃的,像什么水煮魚、酸辣藕丁等,都是極容易展開的話題,既可以研究它們的美味,又可以探索其中的營養,何樂而不為?
況且,都說“民以食為天”。所以,“吃”之一字,可謂所有人最大的事業。別否認,要知道,我們可以不談時尚、不搞旅游、不看電影,但絕對不能不吃。事實上,不管人類的科技如何發達,文明怎么高度發展,“吃”卻從來不會被淘汰。
所以,談論美食就成了我們共同的話題,也成了人們交流時最好的溝通橋梁。正因如此,當專業、天氣、人生理想之類的話題通通失靈的時候,那不妨試著聊聊吃的,相信馬上就有說不完的話。
公司安排劉浩軍和另外一名同事到桂林分公司上班,兩人都不是那種特別善于聊天的人。為了避免尷尬,兩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上班埋頭干活,下班則溜得飛快。但畢竟要共事很長時間,兩人一直不說話也不是辦法。
直到有一次,兩人意外地在公司附近的一家餐館相遇,看著各自餐盤里的宮保雞丁蓋飯和老干媽辣醬,他們瞬間找到了話題。
就這樣,兩人從“你今天吃了什么”一直談到“公司食堂的菜真難吃”,又談到“這附近就這家餐館的蓋飯不錯”,再談到中國的八大菜系。最后,兩人還意猶未盡地約定“找時間一起去吃點兒好吃的”。
在一個公司上班,無論我們和同事的關系怎樣,都免不了抬頭不見低頭見,像電梯口、周邊飯店等公共區域,都是經常會遇見的場所。如果我們因為和同事不熟或關系不好,就直接選擇躲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知道該聊什么的時候,聊吃的是個不錯的主意。
而且,生活中其實處處隱藏著雷區,尤其是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比如聚會時,朋友帶了不認識的人過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貿然就兩人的關系展開話題,很容易引發誤會。萬一朋友和這人是兄妹,結果卻被我們誤解為男女朋友,這豈不是很尷尬?又或者說,我們和一中年婦女聊天,如果貿然提及對方的丈夫,萬一人家兩口子正鬧離婚,那我們提出的話題豈不是在往對方傷口上撒鹽?
美食就不同了,一說起“吃”,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有文化的還是沒文化的,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能發表幾句自己的感言,可謂是完全沒有門檻的一個話題。像什么“你們公司附近有什么好吃的”“你們家鄉什么東西比較好吃”“我知道你們那兒的涼粉很好吃”,等等,都是能讓對方瞬間眼睛放光、自信高漲的話題。
總而言之,聊吃的雖然通俗,但也是最容易拉近彼此關系,展開話題的利器。正所謂“投其所好”,美食正好是所有人共通的愛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當我們既不知道對方的愛好是什么,又實在不知道該聊些什么的時候,就聊聊吃的吧。
4.完全不必擔心問題沒深度
很多人都覺得,一直保持聊天的熱度很難。但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卻認為:完全不必擔心問題的深度,一律問大白話就可以。最棒的問句、最可能激發對方繼續說下去的問句,多半是“為什么?”“怎么會?”“真的喔……我都不知道。”“后來呢?”“原來是這樣!”蔡康永表示,無論話題怎么高深,這些問句都夠用。
陳波跟別人說話的時候,總喜歡走神。按理說這樣的人應該沒什么人喜歡跟他聊天,但事實恰好相反,很多人都能跟他聊得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是怎么跟別人聊天的。
“波波你知道嗎?某某的論文根本就是抄的,竟然還得了獎?”
“怎么會這樣?”
“誰知道,聽說有人在論壇里爆了這件事,還找到了抄襲的證據,好像準備走正式程序解決。”
“真的喔?我都不知道。”
“我也是剛聽說……”
即便是遇到我們不感興趣的話題,這些問句也可以讓雙方的談話順利地繼續下去。因為每個說話的人,都需要從聽話的那一方受到“鼓勵”,才會更加放開自己說下去。用蔡康永的話說:“你不必假裝有深度,只要懂得欣賞別人的深度,已經是一種美德了。”
除此之外,在日常對話中,對于一些我們想要了解的問題,如果我們總是喋喋不休的話,估計對方很快就會感到厭煩。但想要獲得信息,我們又必須讓對方多說。這個時候,具有探測性的問句恰好可以鼓勵對方為我們提供更多元化的答案,并對其進行詳細的說明。
趙先生是一名銷售培訓師,每當有客戶找他詢問有關銷售方面的問題時,他都會問對方:“我很疑惑,您為什么想要做銷售培訓呢?”
而客戶們經常會回答說:“我想要提高銷售業績。”
趙先生就會繼續問:“您為什么覺得銷售培訓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途徑呢?”
這個問題一出,有些人就會覺得趙先生是在自斷后路,畢竟人家要是從別人那里能得到更好的方法,估計也不會來找他了。殊不知,趙先生此舉是為了從客戶對問題的回答中獲得更多的信息。
比如,他可以從中發現客戶是否與競爭對手有過溝通?這些競爭對手是誰?為什么客戶決定不和那些競爭對手聯系,反而求助于自己?也就是說,當趙先生向客戶提出那些看似自掘墳墓似的問題時,客戶通常會自愿說出有哪些競爭對手,以及為什么與這些競爭對手溝通的原因等方面的信息。
當別人的敘述不夠清楚時,問句可以幫我們獲得信息。當我們對某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夠時,我們同樣可以運用問句讓對方予以補充。如此,我們就能有效保證所獲得信息的完整性。
而一般情況下,這種問句的表現形式都較為程序化。同樣的問題也可以運用在不同的情境中,使其與當下的情境意義相符合。比如,有人跟我們說:“我去了商場。”那我們肯定不會回復:“你能給我舉個那樣的例子嗎?”大多都會問:“然后呢?”如此一來,雙方的話題很容易就能繼續下去。
當然,問句雖然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我們仍然要注意控制問句的數量,避免被對方當作機械式回應或讓對方覺得唐突。對此,我們還可以通過點頭或其他行為來暗示對方:“再多講點!”
5.微信聊天問“在嗎”不討喜,有事直接說
很多人在通過微信同別人聊天的時候,習慣問:“在嗎?”然后等著對方回復。如果別人回復“在”,那么接下來就正式進行聊天;如果別人不回復,那就只能干等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種聊天方式其實并不討人喜歡。
林若因有個同事在聊天中特別喜歡發“在嗎?”,她雖然不喜歡,但對方怎么也改不了,也就沒多在意。但前段時間,她卻下定決心和對方“斷交”了。
當時對方問她:“在嗎?”林若因沒能第一時間看見,過后回復說:“在。”又等了一會兒后,對方才回復她說:“之前發信息是想告訴你3:00去開會。”但是,當對方的這條信息發過來時,已經3:00多了,直接導致她開會遲到。
林若因忍住內心的郁悶心情,跟對方說:“麻煩以后有事說重點,要不然耽擱工作效率。”同事卻只回復了一個“哦”字了事。
看到這樣的回復,林若因只覺得一口氣憋在心里,很是郁悶。
我們在使用微信、QQ等聊天軟件找人聊天的時候,最好開門見山,直接說事。比如:“我今天晚上去找你拿資料,你有時間嗎?有的話請回復我一下。”讓別人知道我們的目的,更符合這個時代的快節奏生活。
另外,有的人可能想找別人幫忙,就想先發個“在嗎”,以顯得近人情、有溫度。殊不知,收到信息的人心里其實并不舒服,回復消息時也會顯得既疑惑又猶豫。
就像網上有個專門針對“在嗎”的段子:“找我有事直接說事,別總問我在不在、在不在的。你說讓我怎么回答你?我說在,你跟我借錢怎么辦!我說不在,你請我吃飯怎么辦!我說在,沒好事怎么辦!我說不在,有好事落下了怎么辦!所以有事直接說!這樣我好知道我在還是不在!”
蘇子琪和朋友見面,兩人聊起近況,蘇子琪便說起自己被“在嗎”給“套路”了的經歷。當時,有個關系普通的朋友總喜歡給她發“在嗎”,蘇子琪很自然地回復對方:“在的,怎么了?”然后就發生了一系列的“辛酸史”。具體如下:
“在嗎?”
“在的,怎么了?”
“我在網上買了件小東西還差幾塊錢,給我借幾塊錢唄,等會兒還你。”
于是,蘇子琪就借了,也沒抱希望對方能還回來,結果也確實沒還。
幾天后,對方又問:“在嗎?”
“在,怎么啦?”
“哎呀,我的手機欠費,支付寶剛好又沒錢了,麻煩你幫我充20元的話費,過幾天還你。”
蘇子琪依舊接受了對方的“套路”,想著也沒多少錢,能幫就幫吧。之后一段時間,對方總會問她借幾塊零錢或充10元、20元的話費。有人知道這件事后,讓她別借了,救急不救窮。況且這種只知道索取的人,根本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于是,當對方再問她“在嗎”的時候,蘇子琪都會直接刪除聊天信息不理對方。而只要不理,對方也不會再問了。
其實,無論我們是缺錢還是需要別人的幫助,如果準備通過聊天軟件溝通,都要學會說重點,而不是扔出一句“在嗎”,就開始“套路”別人。事實上,我們的“套路”別人都懂,沒有直說,是因為對方還把我們當朋友。
對朋友玩套路只會因小失大,在朋友面前丟掉信任和好感度。因為真心想幫我們的朋友,根本不需要我們試探性地問“在嗎”;而不想幫我們的朋友,試探也沒結果。
我們也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正在做重要的事時,微信里突然收到一個“在嗎”,你說是回還是不回?回的話,不知道對方到底想問什么,害怕耽誤正在做的事;不回的話,又害怕傷害朋友之間的感情。多麻煩!
除此之外,細心的人會發現,其實“在嗎”兩個字會顯得很有距離感,就像陌生人之間的溝通交流。
而我們與別人聊天、談工作、業務,無非是想促進彼此溝通的有效性,以達到雙贏的目的。但如果我們發送的聊天內容只是干巴巴的“在嗎”,就會顯得有些“冷冰冰的”。
所以說,即便我們的說話方式不能完美無瑕,或者像演說那樣語驚四座,甚至不需要我們對明明不熟悉的朋友裝作老友般噓寒問暖。但至少我們的說話方式要真誠一點兒、有溫度一點兒,少一點兒“套路”。
6.如何終結一問一答的聊天模式
我們在聊天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以下情況:
“你在干什么呢?”(提出一個話題)
“上網。”
“你吃飯了嗎?”(又提出一個話題)
“吃了。”
“你最近忙嗎?”(再提出一個話題)
“不忙。”
……
當我們不停地提出話題后,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兩人竟然沒話題可聊了,因為話題總有講完的時候。這個時候,即便我們還想說些什么,也只能悻悻地住口,說一句“哦,這樣啊,我就想問問你在干什么,那你繼續忙吧,拜拜。”了事。
其實,想破除這種一問一答式的聊天模式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去關注聊天本身,而不是聊天的話題,不是聊什么的問題,而是怎么去聊的問題。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延伸話題從而展開聊天。
宋銘是個非常善于聊天的人,只要有個話題,他總能引得對方說個不停。比如:
“你吃飯了嗎?”宋銘問。
“吃了。”朋友回答。
“是嘛,吃的什么啊?”
“牛肉面。”
“不錯哦,你自己做的嗎?”
“我不會做飯,是買的。”
“我都不想嘲笑你,一個女孩子家家,連飯都不會做,看你怎么嫁得出去。”宋銘開玩笑道。
“不想做嘛,以前都是我媽媽做的。”
“你媽媽很疼你吧?”
“我媽媽最疼我了,因為我最小嘛。”
“你是最小的?你還有其他兄弟姐妹?”
“嗯,我還有個哥哥,我哥哥啊……”
我們會發現,在整個聊天的過程中,我們甚至不需要特意去準備什么話題,而是通過聊天本身給我們帶來無數的話題。而這種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聊天的模式,才會讓我們有話可說,并且進入了一種良好的聊天氛圍。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終結一問一答式的聊天模式。而在講故事時,如果是別人的故事,最好要講出幽默感,否則就會顯得乏味。如果是自己的故事,那就更簡單了,想想看,我們多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難道不比查戶口式的提問更吸引對方嗎?
但是,如果我們只是講述自己的經歷,沒有添加任何DHV(展示高價值)的元素進去,那我們的故事就會顯得平鋪直敘,別人更不會產生讓話題繼續下去的欲望。而一個把故事講得好的人,卻能巧妙地把自己的DHV加進去,而別人還聽不出里面有故意“吹牛”的成分。比如,下面這樣聊天方式就是這樣。
“你做什么工作?”
“我是一家外貿公司的經理,做些電腦的業務。”
“不錯哦,我就不行了,都快成麻煩制造專業戶了。”
“呵呵,你在開玩笑吧。”
“是真的,我17歲就裝修過家里的房子,大二時跟人合伙開了個小店,那會兒我還有套大房子,每天開著車工作。后來發生了交通意外,只能把店關了回到學校去。后來我又交了很多新朋友,當時認識個做外貿的生意的人,給了我一份主管的工作干。慢慢地,我也有了些積蓄,但我還在跟一個朋友談自己出去做生意的事情,畢竟我不希望總是這樣給別人打工。所以總是麻煩不斷。”
“哈哈,你的經歷可真……”
如果我們不覺得自己有什么故事可講,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好好回憶、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即使我們真的沒有,身邊的朋友總會有。要知道,這世上從不缺乏好故事,缺的只是發現好故事的眼睛。
7.請遠離閉環的思維模式
“在嗎?”
“在。”
“睡了嗎?”
“馬上。”
像這種類型的對話,一般過不了三個回合就陷入了僵局。因為在閉環思維模式中,人們往往更偏重于回答,而忽略了拋回問題,促進溝通的循環。
張揚是個很會聊天的人,尤其是和女孩子聊天的時候,總能把對方哄得眉開眼笑。他究竟是怎么和人聊天的呢?
“我想吃火鍋,你請我啊?”女朋友和張揚開玩笑說。
“好啊,你明天要是陪我去逛街買衣服的話,我就請你。”張揚答道。
“不行啊,我明天很忙的,你不會不想請我吃飯吧?”
“明天忙啊,那好,等下吃完火鍋你陪我逛夜市、買衣服。”
“晚上我要回去啊,吃完就太晚了。”
“不會吧,那下次請你吧,我找別人陪我買衣服。”
“請我吃個火鍋就這么費勁嗎?那這樣,等我有時間了,就陪你買衣服、逛街,行嗎?”
“哈哈,你就知道吃,行!但我可能下班要晚一點兒,你先去定座位、點菜,好了給我打電話。”
“好吧。我跟你說……”
想要遠離閉環的思維,就需要我們學會順著對方的話題,再把問題拋回去,而不是一直回復對方“哦”“知道了”“好的”這樣的話。比如我們可以根據對方的問題,做出“為什么”“然后呢”這樣的回復,對方就可以繼續講述他想要講述的內容,而我們也不會成為不受歡迎的話題終結者了。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下面兩種聊天方式。
第一種:
“你幾歲?”
“28。”
當我們直接回答了對方提出的問題,而沒有順勢向對方拋出新的問題時,雙方的交流就可能變得非常無趣,甚至導致冷場。
第二種:
“你幾歲?”
“你猜?”
“我猜你26。”
“實際上我30了。”
“是嗎?完全沒看出來……”
像這種在接到對方的問題后,又順勢向對方拋出問題的方式,就可以成功維持起聊天的框架,使雙方的交流順利展開。
這天,穆浩和客戶見面。客戶說自己剛買了輛新車,然后問他:“你了解這輛車的配置嗎?”
如果自己在這個時候直接回答“不了解”,那估計后面的合作也就泡湯了。所以他很自然地回答道:“我不太了解,但我很有興趣,你可以跟我說說嗎?”
客戶馬上興致勃勃地跟他說起這輛車的各種配置、性能等。期間,穆浩一直面帶微笑地傾聽,同時適當地附和:“是嗎,我一直不知道。”“原來是這樣。”沒有半分著急的樣子。
高談闊論半小時后,客戶主動提起雙方的合作,穆浩也順利拿到了訂單。
當對方提出一個話題后,他肯定是想要我們順著這個話題繼續說下去。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能有點“眼力見兒”,那對方聊天的激情就會慢慢“回血”,并順利展開聊天。
沒有人喜歡將耐心耗在一個話題終結者身上,但他們卻很樂意跟一個即使對這門知識不那么在行,卻相當有興趣的人高談闊論。所以,我們要想讓一個話題“起死回生”,就需要遠離閉環的思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對方提出的話題再提出新的話題,從而展開聊天。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好不要打斷別人話,耐心傾聽,讓對方講完。
8.聊天高手必學:使用關鍵詞提問延續話題
所謂的“關鍵詞聊天法”,顧名思義,就是抓住對方話題中的關鍵詞,然后根據這個關鍵詞說一下自己的見聞經歷、觀點想法、感受,或者是和其他人相關的故事等,從而達到維持話題溝通的效果。
比如,有人對我們說:“這個咖啡真的不好喝。”那我們就可以根據對方提供的關鍵詞“咖啡”或者是“不好喝”來進行回答,若以“咖啡”為關鍵詞可以這樣說:“這咖啡煮的時間還不夠,如果能再多煮5分鐘那應該會是上品。”
當我們這樣回答后,對方可能就會覺得:“你對這個咖啡挺有研究的嘛,為什么會懂這么多呢?”“為什么再煮5分鐘就是上品了呢?”……如此一來,彼此之間的話題只會逐漸深入,不會出現沒有話題可聊的情況。
而關于使用關鍵詞提問延續話題的方法,具體有以下幾種。
重復句尾關鍵詞
這是一種在聊天的過程中,以提取對方話語結尾的關鍵詞,然后用感興趣的疑問語態重復一次,從而引導對方繼續說下去的方法。比如:
“我有個朋友前幾天被騙了。”
“被騙了?”
“對啊,因為他輕信了騙子發來的中獎短信。”
“什么樣的中獎短信?”
“短信內容是……”
抓住任意關鍵詞
跟別人聊天時,我們可以從對方的話語中,去尋找一些對我們來說比較“有意義”或“有興趣”的關鍵字,并對其加以延伸和拓展。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掌握每句話的重點。比如:
“今天周末,沒出去逛街嗎?”
“沒有,我在家看電影。”(抓住關鍵詞“在家”“看電影”)
“好慘啊,是不是沒人理你,所以你才一個人可憐兮兮地對著電腦發呆。”(嘲笑的表情)
“你才可憐兮兮呢!”
“怎么可能,我剛跟幾個朋友打完桌球回來,結果就看到你發了條朋友圈,說自己一個人在家太可憐了,所以才來慰問你一下,讓你不至于顯得太凄涼!”(抓住關鍵詞“慰問”)
“哎喲,那小女子還要多謝您哪!”
“不客氣,咱倆誰跟誰啊。不過你剛說看電影,推薦你去看《一條狗的使命》。我昨天剛去看的,劇情不錯,歡樂中帶著感人。”
“是嗎……”
關鍵詞+關聯的經歷、想法、感受等
這是一種抓住對方話里的某一個關鍵詞,然后圍繞這個關鍵詞,來分享自己或其他人的經歷故事和想法的聊天方式。比如我們和朋友去茶餐廳吃飯,對方疑惑道:“這個蛋撻的味道怎么跟上次的不一樣呢?”抓住對方的關鍵詞“蛋撻”“味道”后,我們可以回答:“嗯,是有點兒不同,這次的蛋撻里應該多加了點兒奶昔。”
當我們抓住“蛋撻”這個關鍵詞,并說完這句話后,就能給對方留下更多的提問空間。比如:“你知道怎么做蛋撻嗎?”“怎么嘗出來是加了奶昔的?”……
找到共同點關鍵詞
抓住和對方有共同話題的關鍵詞,來延伸和拓展話題,以此加深你們之間的聯系。
聊天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喜歡談論自己感興趣和在行的東西,并借此來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看法和觀點等等。如果我們能在這個時候抓住和對方具有共同話題的關鍵詞,那定能迅速拉近我們和對方的心理距離,從而加深雙方的聯系感,讓彼此更加熟悉。比如:
“下午和朋友出去踢了場足球,真心爽快!”
“你也喜歡足球啊,我是踢前鋒的,你踢什么位置?”
“哦,我是后衛……”
其實,使用關鍵詞延續話題的技巧并不難,只要我們能結合幽默、講故事、尋找關聯等方法,就能游刃有余地運用它。從而幫助我們提高聊天的品質,有效接住對方的話題。
9.話題卡住了,立即換話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事情:一個男生帶著心儀的女孩到海邊玩,女孩很高興,無意中問道:“你是不是帶你每一任女朋友都來過這里?”男生瞬間“石化”,雙方都陷入了尷尬中。
對于這種情況,蔡康永支招說:“話題卡住了,就換話題,不要戀戰。”雖說一個話題被提起后,總希望能問出個結果,或者是想告訴別人某個答案。但是,卡住了就是卡住了,只有暫時丟開它,才不會讓自己顯得手忙腳亂。
趙林城應邀去參加朋友聚會,遇到了許久未見的好哥們兒。他看到對方孤身一人,不由驚奇地問道:“咦,怎么沒把女朋友一起帶來?”話一出口,哥們兒立刻就變了臉色,趙林城也知道自己說錯了話。
眼看雙方的話題要卡住了,趙林城連忙轉移話題說:“對了,我前段時間搬家了,你什么時候抽空來我家玩啊?”
哥們兒也順勢問:“你搬家了,怎么沒說一聲,我好去幫忙啊。”
“哎呀,現在不是都有搬家公司嘛,正好都能給收拾好了。總之,你哪天想去,就提前告訴我,我好給你露一手。跟你說,哥們兒我廚藝好著呢。”
“是嘛……”
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和對方談論新的話題,而對方應該也不會記得之前的冷場了。
所以說,當我們和別人聊天,卻遭遇了話題卡殼時,一定要及時轉移話題,萬不可不知好歹地繼續追問。那樣不僅會讓對方尷尬,對我們的人際交往關系,也是非常不利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能會遇到一些防備心很強,或者是天生個性比較冷淡的人。這種人無論我們怎么努力找話題跟他聊天,對方基本都是以“嗯”“是嗎”“這樣啊”回復,讓我們無言以對。
這種時候,會說話的人大多會簡單有禮地說清楚自己該說的話,如“公司明天上午8點開晨會。”或者是“很抱歉,這次就不麻煩你了。”說完趕緊走人。
當然,轉移話題也要講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合適,可能不但達不到轉移話題的目的,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轉移話題的有效方法都有哪些?
掌握主動權
在對方還沒有完全把話題攤開之前,馬上另尋個話題,像“東街那家烤肉拌飯超好吃”“新上映的電影真的很好看”“爬山雖然累但很有意思”……然后順理成章地轉換話題。期間,最好時不時地向對方征求一些意見,讓他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這樣會讓我們顯得更真誠。
另外,如果對方談論的話題我們不感興趣,或者不想多談,那就可以通過身邊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來扯開話題。如“我最近老是睡不好”“我有個同事前段時間結婚”“那天我在路邊看到一只超萌的小狗”等這種“節外生枝”的方式,同樣可以讓我們的話題順利轉移。
巧轉視線
話題卡住時,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視線轉向窗外,表現出對外面的天氣或景物很關注的樣子,然后評論天氣的好壞、氣候的變化、新種的花草等。或者把自己的視線集中在對方的穿著打扮上,贊美對方的服飾有品位、有檔次,贊美對方的膚色青春靚麗,然后自然地向對方討教護膚的方法、如何購買化妝品等等。
假裝沒聽懂
裝作沒領會對方的談話意圖,對方說東,我們就說西,對方說人,我們就說事。這種裝瘋賣傻的行為雖然看起來不著邊,卻是轉移話題的好方法。但要保持一個度,因為適當的裝傻可以讓對方無奈,但若是太過頭,就會惹人不快了。
直接表示轉移
當我們感覺到整個話題的氛圍顯得過于沉重,比如對方說到自己的傷心處,不妨直接說:“我們換個話題吧。”將當前的話題先放放,說點兒別的。
最后我們要注意一點:轉移話題并不是欺騙,而是為了轉移對方的注意力。所以,如果為了避開當前話題而說謊,是有違和諧交流的準則的。
總而言之,很多事情都要善于隨機應變,交流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