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成為健談者的簡單方法
- 卡耐基寫給年輕人:99%的人都不懂的社交技巧
- (美)戴爾·卡耐基
- 4180字
- 2021-02-20 16:54:16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讓人們遠離你,背后嘲笑你,甚至蔑視你,這里有一個很好的辦法——你永遠都不要專心聽人講話,可以不斷地談論自己。倘若別人正在談論某件重要的事情,別等對方把話說完,你就馬上提出自己剛剛發現的見解。在你看來,他既然沒有你聰明,你為何要耽誤時間去聽他那些毫無見解的話呢?是的,即刻打斷他,用一句話制止他的高談闊論。
近日,我應邀參加了一個橋牌聚會。我對橋牌一竅不通,湊巧一位漂亮的小姐也不會玩橋牌!我做過湯姆斯的私人助理,湯姆斯曾有一段時間到歐洲各地去旅行,當時我幫湯姆斯記錄了他沿途的所見所聞。這位漂亮的小姐知道我是誰后,便問道:“卡耐基先生,您能不能跟我說說,您所見過的那些名勝?”
我們在旁邊的沙發椅上坐下來,她接著說道,最近她跟隨丈夫去了一次非洲。
“非洲!”我說,“多么有趣的地方,我一直想去那兒,可是除了曾經在阿爾及爾待了24小時外,沒有去過其他任何地方。我真羨慕你,你能跟我說說非洲的情形嗎?”
……
這次談話持續了45分鐘,她不再追問我到過什么地方,看到過什么景象。她也不再談論我的旅行;她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專心的傾聽者。
這是她特殊的、與眾不同的地方嗎?不,其實很多人都跟她一樣。
最近,我在紐約出版商格林伯的宴會上,遇到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我坐在椅子上靜靜地聽他講述關于大麻、著名植物學家浦邦和裝修室內花園等故事,他還告訴我關于馬鈴薯的令人震撼的事實。后來我提及自己有一個小型室內花園時,他非常熱心地告訴我該怎樣解決幾個我需要解決的問題。
宴席結束后,我向每個人告別。這位植物學家在主人面前贊揚我是今天最風趣、最健談的人。實上我幾乎沒有說任何話!我只是在“認真地,靜靜地傾聽”。
我靜靜地傾聽,用心傾聽,我真誠地對他所講的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對方也感覺到了,所以自然很高興。傾聽是我們對任何人的一種尊敬的、恭維的表現。伍福特在他的《異鄉人之戀》中這樣寫道:“很少有人能夠拒絕那些全神貫注中所暗含的諂媚。”
我用傾聽告訴那位植物學家,我在接受他的教導;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像他那樣學識淵博;我想同他一起去野外散步。因此,他認為我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事實上,我只是個善于傾聽,且很會鼓勵他談話的人。
我遵循一位篤實的學者依列奧拓的話:“生意談論成功,并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只要你專心傾聽講話之人就可以了。這很重要,而且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
它不需要你花費四年的時間去哈佛大學研讀。現實中,有很多商人租用價格不菲的店面,降低進貨成本,陳列款式新穎的漂亮的櫥窗,花費巨額的廣告費用,但是雇用那些不愿傾聽顧客講話的店員。他們總是打斷顧客的講話,與顧客針鋒相對或是激怒顧客,好像只有把顧客趕出大門之外,他們才肯甘休!
胡頓曾經在我的培訓班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在沿海的紐澤西州紐華城的一家百貨公司買了一套衣服。但這套衣服很不合身,面料也十分糟糕,上衣褪色,甚至把襯衫領子都染黑了。
胡頓把這套衣服拿回那家百貨公司,找到賣給他衣服的那位店員,告訴對方衣服的質量有問題。他想把具體情況描述給那位店員,可他沒法做到;他想要說出的話,全部被那位看上去有點“口才”的店員中途打斷了。
這位店員大聲地辯護,像是在說:“你別搗亂了,你以為我們好欺負嗎?要不我給你點厲害看看!”
正當兩人激烈爭辯時,旁邊一位店員插話進來:“所有的黑色衣服,開始都會有輕微的褪色,我們也沒辦法。這種價錢的衣服都有這樣的現象,這跟料子有關!”
“當時我滿腔怒火,”胡頓先生講述著當時的情形,“第一個店員,懷疑我在撒謊。第二個店員,暗指我買的是劣等貨。我十分氣憤,打算好好責罵他們一番,這時百貨公司的負責人走來了。他使我的態度完全轉變過來了。他讓我講述經過,他靜靜地傾聽,沒有插一句話。在我講述完那些遭遇后,剛才的那兩個店員又要跟我爭論。而那位負責人,卻站在我這一邊跟他們辯論。他說,我的襯衫領子,顯然是這套衣服染黑的。他堅決表示,這種不能讓顧客滿意的東西,是不該賣給顧客的。他向我承認自己并不清楚這套衣服會這樣糟糕,并表示這套衣服會遵照我的意思處理。”
結果如何呢?數分鐘前,胡頓先生還想退掉這套糟糕的衣服,但是現在卻改變了想法,對負責人說:“我愿意接受你的建議,我只是想弄清楚,這種褪色是否是暫時的。或者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它不再繼續褪色。”
負責人建議他把這套衣服帶回去再穿一周,看看還會出現什么情況,他說:“如果還是不能讓您滿意,那么我們給您退錢。為此帶給您的麻煩,我們表示抱歉。”
胡頓先生滿意地離開那家百貨公司,而那套衣服也再沒有出現任何毛病。
最挑剔的人、言辭最激烈的批評者,也會在一個懷有忍耐、同情之心的傾聽者面前服軟。這位傾聽者,必須能時刻保持沉著冷靜,他必須在尋釁者如同一條毒蛇吐著信子的時候還能保持傾聽姿態。
幾年前的一個早上,一位顧客憤怒地闖進了第脫茂毛呢公司創辦人第脫茂的辦公室。
第脫茂先生對我說:“這個人欠了我們15美元。雖然他一直不愿承認,但我們知道錯在于他。因此,我們信用部堅持要他付清欠款。他接到我們信用部的幾封信后,就來到芝加哥,闖進我的辦公室對我說,他不但不會支付那筆錢,而且我們公司今后別想再跟他有任何生意上的往來,即便是一塊錢的生意。”
“我耐著性子,靜靜地聽他講完那些話,中間有好幾次我都想跟他辯論,但是我很清楚那樣做于事無補。我盡量讓他發泄不滿,最后,他那股氣焰似乎慢慢熄滅了。我平靜地對他說:‘我很感激你特地來到芝加哥,告知我這件事。其實,你已經替我做了一件極具意義的事。如果我們公司信用部難為你,那么他們也會難為別人,這種狀況就很糟糕了。請你相信我,我很想要知道你經歷的那些情形。’”
“他的確沒有想象到我會說出這番話來,估計他感到有點小小的失望。他來芝加哥的目的,是來跟我交涉的,而我卻感激他,并不與之爭論。我平心靜氣地告訴他,我們會消除賬目中的那15塊賬款,同時忘掉這件事。我向他表示,他是一個認真的人,處理的只是一份賬目,而我們公司的職員們處理的賬目數不勝數,二者相較,顯然他不容易出錯。”
“我告訴他,我很理解他的苦衷,如果我碰到與他相同的情形,也會有他這樣的想法。因為他不再購買我們公司的貨物,所以我十分誠懇地為他推薦了其他幾家毛呢公司。”
“那天我還請他吃了午飯,他勉強同意了。飯后我們回到辦公室,他訂購了比過去還要多的貨物,然后滿意地回家去了。這位顧客或許是因為我對他接待和處理的方式,所以他回去后重新查看了所有的賬目,終于找出那份賬單,原來是他自己放錯了地方。于是,他把那筆15塊錢的賬款寄來,并附帶一封致歉信。”
“后來,他妻子生了一個男孩,他就用我們公司的名稱為他的兒子取名第茂脫。他一直都是我們公司的忠實客戶,也是我很好的朋友,直至去世。”
若干年前,有個荷蘭籍的小男孩總是在學校下課后為一家面包店擦玻璃,這樣每星期他可賺五毛錢。他的家庭條件非常困難,他經常提著籃子去水溝里撿從煤車上掉落下來的煤塊。這個孩子叫作愛德華·巴克。他一生接受過的教育不到六年,但他后來卻成為美國新聞界最成功的雜志編輯之一。他是怎樣做到的?說來話長,但是我可以簡單地敘述他是怎樣開始的:
他13歲的時候離開了學校,進入西聯機構充當童役。雖然日子過得很是艱難,但他卻時刻追求著接受教育的機會。他不僅沒有放棄要求接受教育的理想,還著手自學。他總是步行趕路,把省下的車錢積攢起來,買了一部美國名人傳記。后來他做了一件非同凡響的事。
愛德華·巴克認真研讀了每位美國名人的傳記后,寫信給傳記上的每一位名人,請求他們多告訴他一點關于他們童年時期的故事。從巴克的這種表現可以看出,他擁有一種善于傾聽的習性。
他寫信給當時正在競選總統的賈姆士將軍,信里詢問賈姆士是否真的做過運河上拉纖的童工。賈姆士接到信后,寫了一封詳盡的回信。巴克又寫信給格雷將軍,請他講述在那部傳記上記述的一次戰役的情形。格雷將軍的回信中,附有一張詳細的地圖,還邀請這個14歲的小男孩吃飯,他們談了一個通宵。
巴克寫信給愛默生,希望愛默生多說些關于自己的事:這個在西聯機構中傳信的童役,沒用多長時間便和國內那些著名的人物都一一通了信,比如愛默生、布羅斯、邱利夫、朗菲羅、林肯夫人、修曼將軍和泰維斯等等。
他不僅跟那些名人通信,還利用放假時間,去拜訪那些名人中的幾位,成為他們家里很受歡迎的客人。巴克的這種經歷,讓他無形之中產生了一種自信心。這些名人們,激發了他的意志和理想,改變了他之后的人生道路。所有的這些,都是由于他實行了我們此時討論的這個原則——善于傾聽。
著名記者馬可遜,訪問過不少叱咤風云的成名人物。他曾說:“有些人不能留給別人一個好的印象,是由于他不注意傾聽別人的談話。這些人很關心自己接下來要說什么,卻從不愿意傾聽。”馬可遜還說:“有很多成名人物,都這樣對我說,他們喜歡的不是善于交談的人,而是那些側耳傾聽的人。”不只是大人物們喜歡善于傾聽的人,那些普通民眾也喜歡別人聽他們說話。
就像《讀者文摘》中所說的:“很多人看心理醫生,其實他們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傾聽者。”
內戰最為慘烈的那段時間,林肯給他在伊利諾伊州春田鎮的老朋友寫了一封信,邀請他來華盛頓,并說有些問題想跟對方討論。這位老鄰居來到了白宮,林肯跟他談論了數個小時的關于解放黑奴的問題。期間,林肯只是自顧自地說著話,而他說出這番話后,心情似乎順暢了不少。這位老朋友后來這樣說:“林肯跟我談過這些話后,神情看起來輕松暢快了不少。”的確,林肯并不需要這位老朋友的建議,他眼下所需的是友誼,是同情,希望此時能有一個愿意認真傾聽他講話的人,借此發泄他內心的煩悶。現實中的大多數人在煩惱、困惑的時候,都有這樣的需要!
必須謹記:跟你說話的人,在他看來,他的需要、他的問題,比你的需要和你的問題要重要百倍。他的牙痛,對于他來說要比發生天災死了數百萬人還要重要。他在意自己頭頂上的一個小瘡疤,要比注意一場大地震重要得多。
只知道談論自己的人,永遠只知為自己著想。只為自己著想的人,用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白德勒博士的話說:“這種人簡直無藥可救,是沒有教養的!”他還說:“不管他曾經接受過多么好的教育,仍舊跟沒有受過教育一樣。”
你曾經遇到過這種人嗎?我遇到過。令人倍感驚訝的是,這樣的人,還是社交界的名人——只不過是因令人厭憎而出了名。
所以,如果你想要別人喜歡你,就做一個善于傾聽的人,鼓勵別人多談論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