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低限度的道德:對受損生活的反思
- (德)阿多諾
- 740字
- 2021-02-07 11:16:54
35 再談文化
把摧毀了德國文化的罪責全怪到希特勒頭上,只不過是那些想靠打電話來重建文化的人的宣傳策略。被希特勒消滅的藝術和思想,長期以來被阻隔成了杜撰出來的產品,它們最后的藏身之處被法西斯主義清洗了。任何不參與到這場游戲中的人,在第三帝國出現的數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內部流亡之旅:最近,隨著德國貨幣的穩定與表現主義的終結,德國文化在柏林畫報的精神中穩定了下來,這些雜志幾乎沒有屈服于納粹的“活力來自歡樂”“帝國高速”和展廳里的古典主義。對希特勒來說,整個德國文化都在衰落,而這正是德國文化最自由的地方。摩西出版社、烏爾斯坦因出版社(1)和《法蘭克福報》的編輯們覺得,因為他們曾在納粹統治下工作就指責他們,這不公平。他們總是這樣,越是無法對自己所生產的知識產品進行抵抗,就越是無法抵抗政權。正如元首本人所宣稱的,這種意識形態方法,愚人都能搞懂。災難性的混亂就是這么誕生的。希特勒先把文化摧毀掉,接下來,他放逐的是誰,誰就成了文化的代表。確實如此,看看那些流亡者的文學作品吧,他們通過嚴格的紀律和勢力范圍的嚴格劃分,完成了代表德國思想的壯舉,這表明了人們對重建幸福的期望:選帝侯大街以百老匯為樣板,但與黃金時代的百老匯相比,想法雖然高明,手法卻是低配版。那些反對文化法西斯主義的人最好從魏瑪時代、《蒙特卡洛的炸彈》和新聞界舞會講起,不然他們最后會發現,在希特勒的統治下透露出了更多真相的人,是漢斯·法拉達(2)這種墻頭草,而不是那些戰后名聲依舊的正人君子。
(1) 摩西出版社和烏爾斯坦因出版社是魏瑪共和國時代德裔猶太資本最大的兩個傳媒集團,下轄著報紙、雜志和出版社。它們后都被納粹接管了。
(2) 漢斯·法拉達(Hans Fallada, 1893—1947),報道現實主義的社會派小說家。他的作品在魏瑪晚期大獲成功,在納粹統治下,他仍繼續小說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