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齋風云錄:對日關系、地區秩序及中國史論集
- 王少普
- 1709字
- 2021-02-04 18:29:15
自序
自進入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后,主要從事兩方面的研究,前者為國際關系研究,主要是日本、中日關系,以及地區秩序研究;后者是歷史研究。其間還寫過一些詩詞與散文。
本文集共分三部分:一、論文、二、時評、三、詩詞及散文。時評其實也是一種論文,不過時效性強,大多一事一議;論文涉及的則是較大的題材,需要在更廣闊的時空內,對所關注的問題進行論述。
本文集:
選論文三十七篇,為1985年至2015年間所撰。
選時評九十一篇,為2006年至2019年間所撰。
選散文五篇,為2001年、2008年、2016年間所撰。
選詩詞十一首,為2012年至2020年間所撰。
我的學術生涯大致可以分為兩段:一段主要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職助理研究員,從事歷史研究。另一段則在上海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任職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所長,以及上海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并任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日本學會副會長、名譽會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理事、上海國際關系學會常務理事、上海臺灣研究會理事、上海統戰理論研究會理事;國臺辦直屬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兼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環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顧問,上海交通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韓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等。
我是1979年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該所設于徐家匯一幢歐式小樓內,小樓和拱衛于其周圍的幾排磚瓦平房位于靠近藏書樓的葫蘆形地塊內,很安靜。對甘坐冷板凳,耐得寂寞的史學研究者而言,實在是做學問的好地方。在這里,我第一次在中國史學界權威刊物《歷史研究》上發表了論文《論曾國藩的洋務思想》。論文發表后,在史學界引起較大反響,《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人民出版社將其收入《洋務運動論文集》。
其后,在華東師范大學完成博士論文《中日近代化道路的比較研究》后,赴早稻田大學任訪問學者。回國后不久,調入上海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在任期間,所著數次獲獎,發表于2002年第3期《社會科學》雜志的論文《論當今國際統一戰線及我國國際統一戰線政策》獲當年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理論研究特別獎;我為第一作者的專著《戰后日本防衛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獲上海市第七屆(2002—2003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本文集取名《書齋風云錄——對日關系、地區秩序及中國史論集》,有兩重含義:其一,強調這些文字非閉門造車之作,而是對歷史風云的感受和觀照。其二,說明本文集的主要論述內容是“對日關系、地區秩序及中國史”。
經過長期的研究生涯,我獲得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同時對如何從事研究也積累了一些體會。主要有三:
一、任何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歷史的產物,但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內容。因此,無論是評價人物還是評價事件,都應力求搞清這些人物與事件所處的時代特點。在這個前提下,才可能對人物和事件作出全面而正確的分析與判斷。脫離了對人物與事件所處時代特點的正確分析與認識,不可能對人物與事件作出全面而正確的分析與判斷,甚至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二、人類對自身,以及各種事物、現象、過程等等的認識,總會經歷一個從現象到本質、從對本質不太深刻的認識到更深刻認識的發展過程。因此,對人物與事件的認識,可以不同意前人的觀點,甚至批判前人的觀點,但不能忽視前人的觀點,前人的努力構成了認識深化過程中或大或小的階段。了解這些階段,繼承、批判、揚棄各個階段中形成的觀點,有利于產生更為接近事物本質的認識。因此,我在撰寫論文甚至時評時,都會搜尋一下相關內容,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已有成果與存在的問題,努力使自己能在現有基礎上提供一些新的認識。
三、要辯證地看待包括自己研究成果在內的各種研究成果。應該看到,世界上的事物有其繼承性,這使事物的本質具有穩定性的一面。但更應看到,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中,特別是當今中國,正處于崛起為世界強國之際,國際戰略界例如美日歐等國的戰略界,對此日趨敏感與關注。這更要求我們注意辯證思考,不能停留在傳統思維上,哪怕是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思維,而必須在深入觀察上述變化的基礎上,努力把握和預測新條件下國際戰略環境、國際戰略格局的變化,并爭取及時建策,以獲未雨綢繆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