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齋風云錄:對日關系、地區秩序及中國史論集
- 王少普
- 1881字
- 2021-02-04 18:29:15
序二 文章千古事
王少普教授請我為他的文集作序。一般情況下我都婉言謝絕作序,不為別的,因為真正寫好序,至少要讀完全書,實在沒有充足的時間。但是這次卻不得不破例。與王少普在上海社科院同事18年,特別在歷史所和亞太所合作更多。雖然后來我離開上海社科院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大家還是在國際關系研究和臺灣研究的同行,開會研討,參與項目,常有謀面。從1983年相識至今近40年,即使沒有細讀全書,對王少普也略有了解。因此作序就義不容辭,欣然從命了。
王少普熱愛學術,學風嚴謹,勤于思索,筆耕不輟。王少普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特點,依我淺見,概括如下。
第一為歷史性。盡管王少普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對外戰略和政策、中日關系,亞太地區國際關系、臺灣問題的日本因素等現實問題,然而其根底卻從中國近代史而來,甚至要溯源至中國與日本數千年的歷史。對于近代中國和近代日本的深刻了解,成了王少普的顯著優勢。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貫強調歷史學的重要性,從根本上人類只能通過自身的歷史而學習經驗教訓。面對國際關系瞬息萬變的事件和問題,有扎實的歷史認識才不會眼花繚亂、心浮氣躁,而能理清脈絡,把握趨向。王少普曾在《歷史研究》上發表過關于曾國藩洋務思想的論文,以歷史唯物主義的銳利武器,客觀剖析了曾國藩的貢獻與局限。在當時否定一切帝王將相的思想余波中,這種聲音有振聾發聵之效。特別是出自剛畢業不久的研究生之手,起點很高,獲得了前輩與同行的肯定。他后來的日本研究也比較厚重,得益于此。而且歷史學涉及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巨大的包容性給予研究者無限的發展潛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軍事安全,研究者均可展現其才。
第二為戰略性。智庫的國際關系研究必須密切觀察和分析國際局勢變化與熱點事件,王少普在這方面成果頗多,不僅撰寫了相當多的論文,而且發表了大量的時評文章。但是,王少普的研究卻更多地從戰略角度剖析,自有立意和深度。從戰略角度即指不局限于政策層面,更要從全局從總體從長遠把握,然后再落實到某個具體問題上。記得在某重要的臺灣問題研討會上,王少普作為少數國際問題專家被邀參會。在臺灣問題專家們發言之后,王少普提出,還是要從戰略上認識日本對臺政策和對兩岸關系的舉措。他的論證有理有據,另辟蹊徑,令大家耳目一新,與會的領導非常贊賞。此后王少普被聘為全國海研中心兼職研究員。有些中青年研究人員背后稱王少普為“王戰略”,表達了對他學術造詣的尊重。
第三為創新性。創新是學術研究的靈魂,卻是最難企及。只要看低水平重復仍然比比皆是,便知創新何等可貴。創新不是追求聳人聽聞的標新立異,也不是食古不化、拾洋牙慧的異想天開,而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吸收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經過自己艱苦的思想勞動,提出獨到之見,而且這些觀點、見解和判斷還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王少普的論文曾專論中國應當建立國際統一戰線,將朋友變得最多,敵人變得最少。從革命戰爭年代的成功,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經驗教訓,直至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證明,這篇獲獎論文始終具有現實感。王少普對日本的安全戰略和防衛政策狠下功夫,較早警示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戰略含義,分析日本借助美日同盟在地區內尋求主導的意圖,以及日本在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東海和南海爭端中對中國戰略的競爭和牽制。日本問題在中國牽動人們的情緒,在網絡上經常有極端化的表現。學者堅持客觀理性的態度,真正促進中日關系的健康發展,殊屬不易。創新不僅要有獨樹一幟的識見,而且要有不隨俗流的勇氣,對于學者是品格的考驗。
收入文集的除了學術論文之外,還有大量的時政評論文章,這是國際關系研究的一大特色,也是對社會大眾渴求深度了解熱點問題的回應。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融入世界,中國人民滿懷熱情地睜眼看世界,逐步地投入了國際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的潮流。國際研究專家學者的時評政論短小精悍,深入淺出,抽絲剝繭,揭示實質,彌補了新聞報道的不足,為全民進行國際事務和國際主義的教育。
有些人以為專家學者不接地氣,枯燥無味,某些文藝作品加強了這種刻板印象。現實正相反,許多學者多才多藝,情趣盎然。王少普數十年來研習吳式太極拳,堪稱精深。他與夫人在舞場上翩翩起舞,令人羨慕。這不僅于其個人是張弛有道,文武相濟,貫通中西文化,兼收并蓄,而且也產生了詩詞和散文作品,收入文集中,讀之可悅身心,冶情志。
成熟的專家將成果結集出版,不使其散佚湮沒,不為藏之名山,束之高閣,而希望留布于世,積累文化,惠及后人。古人將立功、立德、立言定為文人的至高目標,誠哉斯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祝賀王少普論集的出版。是為序。
2020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