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齋風云錄:對日關系、地區秩序及中國史論集
- 王少普
- 7183字
- 2021-02-04 18:29:23
堅持從戰略全局觀察與處理中日關系
新時期中國的三大戰略目標是現代化、統一與和平。要抓住20年戰略機遇期實現三大目標,不能缺少穩定、良好的中日關系。但最近中日關系出現了困難局面,如不能正確應對,則將影響我國總體戰略目標實現。本文旨在分析中日關系出現困難局面的原因,并探討其化解方針。
近年來,中日關系的“經熱政冷”狀況日趨明顯。
據日本財務省發表的貿易統計,2004年日本對中國的貿易額增長巨大。整個貿易年度,日本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出口達11.8278萬億日元,增加17.2%;進口達10.3727萬億日元,增加16.7%,總額為22.2005萬億日元,超過了對美貿易的20.4795萬億日元,占日本整個對外貿易額的20.1%。戰后,中國首次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據日本財務省官員預計,近幾年出現的日本對華貿易逐年上升、對美貿易不斷下降的趨勢,還將持續下去。這表明,中日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關系正在向著更加廣泛而深入的方向發展。
與經濟領域這種升溫場面相比,在政治以及安全領域,近年來,中日關系卻不斷遭遇冷風。除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外,近年比較大的冷風有:(1)日本與美國在2005年2月19日舉行兩國外長和國防部長參加的“2+2”會談。會談后發表的聲明中,首次公開將“鼓勵通過對話方式和平解決臺灣海峽相關問題”列為兩國共同的“戰略目標”之一。(2)日本政府新制定的《防衛計劃大綱》,顯示了對中國軍力特別是海空力量發展的高度戒備,認為“對地區的安全保障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中國,在推進核、導彈戰斗力和海空軍力量現代化的同時,正謀求擴大在海洋的活動范圍。對此動向,今后有必要加以關注”。(3)2005年2月9日,日本政府宣布將釣魚島上的燈塔“收歸國有”。據共同社報道,日本防衛廳已對包括中國釣魚島以及日本沖繩本島以西的其他島嶼制定了所謂《西南島嶼有事對應方針》表示要堅決、徹底地打擊“侵犯”西南島嶼的“來犯之敵”。(4)反對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售。對華武器禁售是冷戰的產物。近年來,中國要求歐盟取消不平等的對華軍售禁令,得到了法、德等國的積極響應和推動,但美國明確表示反對。對美國的反對,日本作了積極呼應。
二
上述“經熱政冷”的狀況是如何形成并明顯擴大的?
從本質上看,“經熱政冷”的狀況是由冷戰后日本國家利益和戰略選擇的結構性矛盾造成的。
日本國家利益的兩大塊——經濟利益與安全利益,在冷戰時期,基本被置于同一框架內,即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冷戰陣營內。當時的國際市場大致分為三塊,以美歐日為主的一塊,以蘇聯東歐為主的一塊,中國自成一塊。在安全上,日本以蘇聯為假想敵,主要依靠日美同盟保護自己的安全。顯然,日本經濟利益與安全利益所要求的戰略指向在當時基本一致,其戰略選擇不存在結構性矛盾。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日本的國家利益和戰略選擇出現了結構性矛盾。由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蘇聯解體,原來分為三大塊的國際市場合而為一。由此,日本的經濟利益從以美歐日為主的國際市場,放大到戰后第一次形成的統一的國際大市場。而且,由于經濟迅速發展,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日本的頭號貿易對象。這就使日本將20世紀90年代中葉出現的“中國威脅論”從經濟領域排除,空前重視發展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但是,在安全上,變化卻并不令人樂觀。中美日關系雖然不再屬于冷戰時期的國家關系類型,可是冷戰后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把防止出現任何可能挑戰其地位的國家和力量作為其長遠戰略對手,使得迅速發展的中國被當作一種潛在的、必須加以防范的力量。美國的這種安全考慮與日本相符合。據統計,日本每天約有300艘船只經過臺灣海峽。日本認為,一旦臺灣海峽發生戰事,它的安全利益必將受到重大影響。此外,中日在東海海域存在著釣魚島權屬和海洋劃界等問題,由于中國由原來的對日供油國轉變為日本在能源領域的競爭國,這些爭端就變得更為嚴重。因此,蘇聯解體后,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日本在安全上對中國的戒備心理日益強烈。日本外務省國際情報匯總官組織專門分析員石井正己認為:“盡量削弱日本的政治力量及軍事力量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即便是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日本強化其在安全保障上的作用,也不符合中國的利益。”這就促使日本在安全上加強對美國防范中國戰略意圖的配合。
上述情況,構成了冷戰后日本國家利益與戰略選擇的結構性矛盾的基本內容。
這種結構性矛盾在冷戰后不久便發生了。但當時的日本政府對未來的世界秩序尚抱有一種多極的或相對平等的期待。例如,日本防衛廳主張:應由“多數國家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進行協調,以構筑新的世界和平秩序”,并“期待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前所未有的作用”。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則主張,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構筑新的世界秩序中發揮核心作用
。對國際秩序的這種期待,使日本在安全上加強與美國結盟的同時,比較注意與聯合國組織、與東亞各國特別是中國的協調,這對冷戰后日本國家利益與戰略選擇的結構性矛盾發揮了一定程度的彌補作用。
但是“9·11”事件后,日本小泉政府改變了對未來世界秩序曾抱有的多極或相對平等的期待,認為“國際關系正向著以美國為中心的方向調整”,因而將日本的對外戰略向著適應并利用美國的一超霸權以謀取日本最大利益的方向調整。這使冷戰后日本國家利益與戰略選擇的結構性矛盾變得突出起來。中日關系的“經熱政冷”狀況在小泉政府時期,變得格外明顯。
三
中日關系“經熱政冷”狀況的形成與明顯化,與近年來美國對日政策的調整也有著密切關系。
冷戰后,由于東亞地區成為世界經濟中最具活力的地區,中日力量的上升又使東亞格局面臨重要變化,東亞還存在朝鮮半島與臺海局勢等諸多熱點問題,美國加大了對這一地區的關注力度,其戰略重心也出現了東移趨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在2000年10月發表了題為《要建立日美成熟的伙伴關系》的報告。該報告主張:為對付亞洲可能發生的危機,美國與日本應建立類似美英那樣的親密關系,使日美同盟由“分擔負擔”向“分擔力量”過渡,并要求日本更加積極地參與建立所謂新的國際秩序。這一主張基本為布什政府所接受,成為美國對日政策的重要指導思想。石井正己判斷:“布什政府認為日美同盟是美國東亞戰略的立足點”,“布什政府期待加深日美同盟,這一點充分反映在‘阿米蒂奇報告’中”。
“9·11”事件后,由于反恐與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成為美國的頭號戰略目標,中美關系有所改善,但美國并沒有放棄與日本建立類似美英般親密關系的努力,積極鼓勵與推動日本在東亞乃至世界范圍內更加充分地發揮其作為美國軍事盟友的作用。石井正己判斷:“第一,在短期內美國會把中國作為自己的戰略伙伴。現在,中國表明了在美國安全保障上的最優先課題方面與美國合作的姿態,這點有利于美國;第二,從長期來說,因為中國存在不確定性,美國將以同盟關系為基礎,力求遏制中國擴大其影響。”伊拉克戰爭時,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曾對布什說:“軍事行動不會有什么難的”,“問題在于收拾殘局”。
此話確有預見,伊拉克戰爭后,美國的主要力量被牽制在了伊拉克和中東地區。據美國有關專家估計,在布什第2屆總統任期內,美國也難以實現從伊拉克撤軍,而且在10年以內,美國的軍事重點可能無法從中東地區轉移。這必然使美國在東亞等地區的力量捉襟見肘。而這段時期正是中國國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正在興起的東亞多邊合作發展的關鍵時期。
上述形勢的發展有可能導致兩個結果:其一,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震懾住了“臺獨”,中國得以實現和平統一;其二,以東亞多邊合作的發展為基礎,中日接近,奠定東亞共同體的基礎。
以上兩種結果都是美國所不愿看到的。為了防止這兩種結果的產生,美國更加積極地要求日本擴大其在東亞地區的軍事作用。這樣,一則可以利用日本力量,彌補美國在東亞力量的不足;二則日本在東亞地區擴大其軍事作用,會惡化與中國及東亞其他國家的關系,從而可以達到阻滯中日和解以及東亞多邊合作發展的目的。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美國要求日本修改憲法,取得集體自衛權。阿米蒂奇對日本自民黨國會對策委員長中川秀直表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必須為謀求國際社會的利益而在軍事力量方面作出貢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難以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鮑威爾對日本媒體表示:“日本憲法第9條對日本國民來說是多么重要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日本要想履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義務,就必須根據上述觀點來考慮修改憲法第9條。”
美國對日政策的上述調整,必然擴大冷戰后日本國家利益與戰略選擇的結構性矛盾,加劇中日關系的“經熱政冷”狀況。
四
中日關系“經熱政冷”狀況的形成和明顯化,離不開日本的國內因素影響。
冷戰后,由于國際格局的變化和日本自身力量的增長,日本日益不滿戰后雅爾塔體系的限制,要求擺脫這種限制,擁有軍隊和集體自衛權,成為“普通國家”。加上美國的推動,日本在軍事上顯示出較以前積極的傾向。例如,日本新《防衛計劃大綱》規定:“在新的安全保障環境下,日本的防衛力建設,一方面要繼續繼承原來‘基礎防衛力構想’的有效部分,另一方面必須根據新的威脅和事態的多樣化,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又規定,“為了進一步保證日本的和平與安全,必須以主體的姿態,積極參加以改善國際安全保障環境為目的的‘國際和平協力活動”。
在這種積極的軍事傾向下,日本對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表現出高度的敏感。日本參議員、自民黨“海洋權益工作組”負責人武見敬三認為:“中國的海洋戰略可能是:把太平洋西側海域納入本國的勢力范圍,把臺灣作為本國領土而合并,與此同時,對從波斯灣到東北亞的海上通道進一步施加影響力。”
由于歷史條件不同,戰后日本對其歷史上侵略罪行的揭露和批判,本來便與德國存在很大差距。時代的更替,更使日本關于侵華歷史的集體記憶變得越來越淡薄。不少青年人感到,“戰爭是祖父時的傳說”,對冷戰后中國等東亞國家追究日本歷史責任的要求增強,表現出不理解甚至反感的情緒。小泉堅持參拜靖國神社,正是企圖利用上述情緒,擴大其政權的社會支持率。結果,進一步強化了兩國民眾的感情對立。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日本國內對中日關系抱積極態度的政治家受到排擠,甚至一些為了日本的經濟利益而要求改善中日關系的經濟界人士也受到打壓。例如,富士施樂公司董事長小林陽太郎因勸說小泉不要繼續參拜靖國神社,而遭到右翼分子投擲燃燒瓶等方式的威嚇,而對華強硬派往往占據要津,推動中日關系的“經熱政冷”狀態持續地向著消極方向發展。
五
“政冷”的這種發展,日益嚴重地顯示出其對“經熱”的制約。
“政冷”對“經熱”的制約,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進行。其一,由于“政冷”破壞了中日經濟合作所需要的友好氛圍,使中日間的一些重大經濟合作項目難以獲得廣泛的支持。其二,由于“政冷”而過度戒備,以至削弱中日間的經濟合作。例如,自1979年始,日本對中國提供“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這一援助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也擴大了日本對華出口。但近年來,日本卻有人在不斷渲染中國軍事力量和經濟形勢的發展,并以此為理由主張停止對中國的ODA援助。其三,由于“政冷”,導致中日在經濟上的惡性競爭。例如,中日作為經濟大國,其能源需求都在不斷上升,如果有政治上的相互信賴關系,這種競爭可以納入良性軌道,但由于中日之間的“政冷”,在能源上就出現了惡性競爭的苗頭。
上述情況必然制約了“經熱”的發展。而且由于中日關系的“政冷”已由歷史認識和外交層面的矛盾,提升到安全領域的摩擦,這就使中日的“政冷”更包含了以往所沒有的危險性。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日關系發展存在著以下三種可能性:
一是小泉及其后任堅持參拜靖國神社,中日安全矛盾與兩國國民感情的對立不斷加深,釣魚島所屬以及東海劃界等爭端可能導致海上局部沖突,經貿關系明顯削弱,中日關系持續惡化。二是小泉及其后任繼續參拜靖國神社,但由于民間等方面的交流有所發展,中日安全關系雖然繼續處于冷淡狀態,但受到雙方有效控制,海上局部沖突的可能性基本被排除,經貿關系得以相對緩慢的速度增長。三是小泉后任不再參拜靖國神社,中日兩國國民感情對立的狀態獲得較好的改善,兩國在東海合作開發問題上有所突破,中日安全矛盾緩解,經貿關系也獲得較快發展,中日關系進入相對穩定和改善的狀態。對中日兩國的國家利益而言,以上三種可能性,第一種損害最大,應該盡量避免;第三種最有利,應該積極爭取。
如果放任現在“政冷”局勢的發展,不但會繼續冷卻“經熱”,影響日本經濟復蘇,還會嚴重破壞日本的安全環境。如果日本方面能明智地看到這一點,就應下決心改變現在的“靠美限華”方針,努力控制乃至縮小日本國家利益和戰略選擇的結構性矛盾,加強國際協調,改善中日關系。著名日本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認為:“日本在歷史上與美國關系較深,因此擁有一種努力與美國一道負責日本與世界安全問題的態度非常重要。”但同時他又指出:“此外,日本還不應該忘記與鄰國中國保持良好關系。”這種勸告對日本不無益處。
如今,中國與日本以及與日美同盟安全矛盾雖然有所上升,但仍然存在重要的共同利益。2005年9月21日,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的對華政策演講反映了美國的亞洲政策帶上了明顯的冷戰后特點。在當今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美國難以在亞洲采取拉攏一個大國,孤立另一個大國的政策。正因如此,美國希望中國成為“利益相關者”,在加強對中國防范的同時推進中美日合作。綜上所述,中國必須而且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推動中美日關系向著相對平衡的方向發展,促使中日關系得到穩定與改善。為了避免中日關系發展的第一種可能性發生,爭取第三種可能性出現,我們應該適應中日關系的新變化,及時調整對日工作的重點。
1.把對日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改善中日兩國國民的感情上來。要克服中日關系目前存在的困難,緩解其危險性,必須改變中日安全關系與兩國國民感情同時明顯地向著消極方向發展的狀態。近年來,日本狹隘民族主義情緒雖然有所增強,但在日本民眾中,和平主義仍然具有重要影響,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聲音在增強。繼《朝日新聞》等大報之后,作為主流媒體之一的《讀賣新聞》主編渡邊恒雄,也在去年年底公開發表了反對參拜的言論。改善中日兩國國民的感情還是具有客觀條件的。
2.要改善中日兩國國民的感情,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戰略上提升對日民間外交的地位。將對日民間外交提升到關系中日關系全局的戰略地位上來加以認識與實行,多層次、多側面地開展對日工作。
(2)在歷史問題上必須堅持原則,要服從中國的整體戰略需要。歷史問題是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之一,必須堅持既有原則,將關于歷史問題的斗爭放到恰當位置,服從中國的整體戰略需要。
(3)規定或重申必要的政策方向:
一是在歷史責任上,把日本人民和軍國主義者區別開來。在歷史認識問題上,把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勢力以及日本政府少數領導人的錯誤立場與部分日本民眾的模糊認識區別開來。
二是尊重日本民眾健康的民族感情。在分析戰爭責任時,應著重于對軍國主義的批判,制止那些以整個日本民族為對象的極端口號與行為,以利改善兩國民眾的關系。
三是注意時代區別。當今日本人口的絕大多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生的,在反對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勢力以及日本少數政府領導人歪曲歷史的斗爭中,應該肯定新時代的日本民眾在戰后60年中推動日本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貢獻,幫助新時代的日本民眾抵制錯誤的歷史認識。
四是形成對日本的全面認識。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既要宣傳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事跡,也要適當宣傳在我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一些日本國際主義戰士與中國人民共同反對日本法西斯的事跡;既要宣傳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豐功偉績,也要宣傳我黨實行改革開放、促成中日等國際合作,對中國現代化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既要揭露歷史上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批判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勢力以及少數日本政府領導人對歷史的歪曲,也要實事求是地介紹戰后日本的進步,以及日本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合作與支持,使人們形成對日本的全面認識。
3.繼續做促使小泉及其后任停止參拜靖國神社的工作。目前小泉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進一步陷入孤立,已有8位前日本首相反對參拜。雖然從目前情況看,小泉任內停止參拜的可能性不大,但仍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多方面開展工作,繼續做促使小泉及其后任停止參拜靖國神社的工作。
4.對美日同盟的加強保持必要戒備的同時,盡可能擴大中國與日本、美國的共同利益與合作。日美同盟的加強包含有針對中國的目的,對此,我們必須保持必要警惕和防范,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但同時應看到,在當今的歷史條件下,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安全上,中日美之間也存在重要的共同利益,例如反恐、打擊海上犯罪、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環境保護等需要東亞乃至世界各國合作的問題。我們應通過加強與日美的交流與溝通,擴大與日美的共同利益,為改善與穩定中日、中日美關系創造條件。
5.繼續大力推動中日經貿關系的發展。中日經貿關系是目前保持中日關系穩定發展的重要的基礎,但也受到中日關系困難局面的影響。一部分日本企業對中日關系前景心存疑慮,放緩甚至改變了對華投資的意愿。為了防止這種情況進一步蔓延,應通過各種途徑向日本經濟界表明,中國發展中日經貿合作的方針不會改變,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護日商在華合法權益。
總之,中國的和平發展,離開良好的中日關系是難以實現的;而良好的中日關系,離開中日兩國民眾在感情上的和解與融洽,也無法建立起來。對所有國家我們都應該重視民眾工作,對日本的民眾工作就更應該予以重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這就是中國對日外交的一個顯著特點,而且取得了重大成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該繼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做好對日工作。只有使新時期的中日關系具有深厚的民眾友好基礎,才能打破美日極端勢力在民眾中挑動“中國威脅論”從而擴張軍事力量的企圖,才有可能實現中日關系的長期穩定,為我國實現現代化、為臺灣回歸爭取到良好的周邊和國際條件。
(原載《社會科學》2006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