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護拔節孕穗期:《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踐智慧
- 沈偉
- 3810字
- 2021-02-04 18:32:43
長廊美如畫,盡處鳥呢喃
——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與實踐
走進一所學校,視覺沖擊為先的是校園的整體環境,細細品味之余的是學校內在的文化浸潤。校園是學生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文明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學生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校園環境設計中,有意識地融入健康的情緒、情感和積極的價值觀,使校園中的各種物質載體能夠對學生產生心理感染與暗示作用,是校園環境設計教育寓意性的基本內涵。寶林路第三小學為師生創建具有潛移默化生活和教育意義的美麗生態校園。
鑒于學校建筑面積有限,在物理空間固定不變的情形下,如何讓有限的空間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成為學校文化環境建設的著眼點。于是,我們把“世界”請進校園,定期布置主題長廊,圍繞“我們一起看世界”的設計理念,讓師生通過“聽、問、看、讀、想”等多元的方式,讓學生通過“看世界”主題展,了解各國各地的文化。
學校將每個師生內在的心靈律動,用喜歡的表達方式“與墻對話”,以此熏陶感染每一個人。讓師生的內在思想“上墻”,結合“主題式”展覽去營造一種隱性的環境課程,讓每一處都能散發文化的氣息,讓“美麗長廊”激發師生學習和工作的興趣與動力。
這是師生定期期待彼此欣賞的樂園,也是師生渴望彼此交流的場所,更是師生彼此探索知識的天地。主題長廊不僅成為校園環境的一道風景,更是提升校園文化品質的一抹紅艷,全校師生一直為這美好的景致共同努力著。
一、點燃智慧育人主題的熱情
學校在長廊環境布置中不斷探索,不斷尋覓為每一位師生成長呈現有價值的“新鮮食材”,讓主題長廊與師生“對話”。主題長廊的“孕育和誕生”,這是一個“腦洞大開”的時機,這是一個“痛并快樂”的轉機,這是一個“家校合作”的良機,這是一個“彌足珍貴”的佳機。
為了保持長廊文化的新鮮度,學校尊重每一位師生和家長,給予他們話語權,定期開展師生座談會。座談會上,每個人暢所欲言,以此了解大家內心的需求、當下的想法、呈現的內容、蘊含的意義等。學校尊重每一個人的想法,民主集中,最終對甄選出即將上演的長廊主題進行表決通過。每一次的座談,迸發出一個個鮮活的靈感,激發著每一位師生共覓長廊主題的熱情,同時校園里蘊藏著為校園文化建設不斷獻計獻策的一個又一個強大的“智囊團”。
通過定期更換內容,長期更新長廊,讓師生一起營造共同“看世界”的美好,將每一處所見的“風景”,用“☆”標志于長廊的世界地圖上,讓師生有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讓校園的長廊可以隨時隨地與每一位校園的主人“對話”,從而進一步增強文化育人的成效。
二、開啟師生與墻對話的激情
(一)“納米比亞風情”——主題式長廊變“畫展”
主題源于一位美術老師,他是一個攝影愛好者,背著長焦鏡,走進非洲的納米比亞?;氐綄W校后,他想舉辦一次專題攝影展,特別是讓那些沒機會走出去的學生們開闊眼界。于是,畫廊就在校園里,展覽會帶來了驚喜;畫框就像打開的窗,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師生跟著攝影師的鏡頭,走向地球的南端,開始幸福的納米比亞之旅!
在主題長廊下,師生可以無限“對話”,育人可以由此“啟程”。而學校由此也設計了與主題相應的“對話”內容,使“對話”更有價值,如表1所示。
表1 上海市寶山區寶林路第三小學“探索美麗非洲”主題長廊“對話”意向表

(二)“與名家在一起”——主題式長廊變“繪本”
主題源于學校舉行的一次作家見面活動,作家來自芬蘭。師生、家長在“和《塔圖和巴圖》一起探究我們的世界”見面會的互動中,深深地被這本圖畫書《塔圖和巴圖》吸引。于是,在大家共同的呼聲中,將《塔圖和巴圖》圖畫書展現于長廊內,讓師生一起去探究多姿多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為什么,一起去感受世界真美好。
在主題長廊下,師生一起看世界地圖,尋找美麗的芬蘭;和家長一起通過網絡,去塔圖和巴圖的故鄉旅游,看北歐風情:風光、服飾、美食、天氣……開展濃濃的師生討論;通過圖畫書的閱讀,跟著作家一起探究。
繪本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書籍,教師可以借助繪本,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從繪本中獲得知識和成長的力量。最終,學生嘗試通過創編“和《塔圖和巴圖》在一起”的繪本傳情達意,繪本將故事延續、繪本與學科聯通,創造出了無限能量,如表2所示。
表2 上海市寶山區寶林路第三小學“和《塔圖和巴圖》在一起”繪本創作建議表

(三)“小眼睛看世界”——主題式長廊變“課堂”
主題源于學校的“小眼睛看世界”校本課程的研發,結合基礎型課程的有“課程有翅膀,邊學邊飛翔”,該課程讓學生帶著書本上學習的內容,走出校園,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知識與本領;結合探究型課程的有“玩紙探學問——大自然的力量”,它打開了學生探索紙奧秘的大門,和風能、力學、電學、水能一起,進行一場旅行;結合拓展型課程的有“好習慣點點,進步每一天”,它與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讓好習慣相伴每個學生的成長,讓好習慣為學生未來的成功而奠基。
在主題長廊下,老師帶著學生開啟快樂的“叮叮選課”,那里有家長和老師,通過“執教”和“助教”,帶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長廊中一起學習與探究,讓長廊變成“移動的小課堂”,豐富多彩的上課形式,如表3所示,激起學生探知的欲望。
表3 上海市寶山區寶林路第三小學“移動小課堂”上課形式

(四)“互聯網+閱讀時代”——讓主題式長廊變“世界”
主題源于學校開展的“校園閱讀節”,讓學生通過主題墻,了解校園內閱讀的多種途徑,借助互聯網了解更多的知識。從互聯網閱讀中,你會從身邊看到周圍,看到遠方。
在主題長廊下,師生不僅了解了線上的閱讀渠道和方式,更是在名家名作的推薦中,深入了解書籍的作者,品讀自己喜歡的作品,并在世界地圖上找到作者的故鄉,了解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并在作品的感染下,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世界的美好。
通過“互聯網+閱讀”閱讀節,將長廊美景延伸,開展“閱讀分享匯活動”,如表4所示,全校師生在每個班級走廊展示區中開展交流活動。
表4 上海市寶山區寶林路第三小學“讓閱讀‘聲動’起來”班級外墻展區布置任務單

三、定格文化育人足跡的真情
校園中的這條主題長廊,已經成為師生最喜歡、最自豪、最幸福的學習、交流和活動的場所。每一期長廊展示主題確定后,便成立了“長廊工作室”。工作室負責人由主題的“中標者”承擔,學校支持負責人成立項目組,招募一起進行長廊裝潢的志愿者。在每一期長廊的布置中,從主題確立,內容選擇、整體設計、圖文打印、裝框上墻、格局美化等,傾注了為長廊出力的全體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心血。因此,學校為了留住珍貴的成果,便將每一期長廊里的內容,長廊下活動的風采,拍攝記錄,通過匯編成作品集珍藏起來,將每一期主題定格,將這份活動的真情作為永恒的紀念。同時,在每一年的畢業季,將作品集贈送給畢業班學生,讓他們保存這份曾經參與的點滴心路,回憶起母校的“長廊”故事。
四、成效
一條普通的長廊,在校園全體師生的呵護與關愛下,變得如此有生命力,它已經成為師生了解世界的“文化之窗”,也已經成為師生與墻對話的“情感之地”。
當主題式長廊變為“畫廊”,師生一起學著拿起相機、拿起畫筆,學著構圖、上色、欣賞,參與體驗,記錄校園、家鄉、成長中的點滴,透過作品抒發情感,表達自己,讓師生從一本本稚嫩的影集開始,變得日漸成熟,從而構建未來心中舉辦攝影展的夢想。
當主題式長廊變為“繪本”,家校合作打開學生遐想的空間,跟著名家名作,將學科知識融合,借助語文學科的閱讀和寫作、數學學科的計算與運用、美術學科的繪畫與編折、音樂學科的演唱與演奏、探究學科的探究與創新等形式,共同創編屬于自己的繪本,學生們的綜合素養得到了提升,繪本在校園內流傳,在圖書館得以珍藏。
當主題式長廊變為“課堂”,學生們的學習環境發生了變化,帶給他們新奇,同時養成好習慣,他們學會學習,創新實踐,體驗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美好。在長廊的學習中,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從關愛家人、關愛伙伴,從愛我們的學校、愛我們生活的城市,到愛祖國、愛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村,長廊已然是師生依戀的“移動小課堂”。
當主題式長廊變為“世界”,“互聯網+閱讀”的時代已經到來,師生可以遨游在閱讀的世界里,大數據記錄他們的閱讀足跡,分析他們的閱讀愛好,評價他們的閱讀成果。閱讀不再是借書和還書,而是閱讀習慣的養成、學習能力的提高。
學校的長廊不再是傳統印象里,只停留在“環境布置”范疇之內的長廊——為了不讓長廊“一面空白”,布置一些一成不變的名言警語、書畫作品或是名人畫像等,那種做法很少從師生內心的需求出發來思考和創設,因而使得長廊環境缺乏鮮活力。新課程強調:“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該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庇纱丝梢?,環境的教育價值將成為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環境創設將不再是一個背景、一種支持,而是一門活動課程,它將幫助學生通過用自己的方式在與環境主動積極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學校建筑中的長廊是學生活動常用的空間,它不是專用的教室,卻是學生學習環境的延伸,甚至是學習環境中的一部分。讓長廊成為可以互相學習、彼此探討的場地,而不是單純的裝飾物,以真正體現長廊環境的教育價值,也為師生提供一個施展專長和才能的舞臺,更要讓校園主題式長廊和師生常態“對話”,學校將為之長期努力。
參考文獻:
[1]鄧坤.打造校園文化 發揮育人功能:淺談校園文化建設及育人功能[J].學周刊,2018(26).
[2]胡學年.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充分發揮育人功能[J].甘肅教育,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