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護拔節孕穗期:《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踐智慧
- 沈偉
- 4500字
- 2021-02-04 18:32:44
行之愈篤,知之益明
——“人格成長生態圈”模式下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開發
從實踐上看,德育是“德性之知”的生成而不是“見聞之知”的獲得。“德性之知”是來源于真實的生活體驗并通過生活過程加以確證的實踐之知,是一種“親知”,而不是“聞知”或“說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六大育人途徑,其中活動育人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育人途徑之一,是將學生的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重要機制。上大附中立足“人人皆可資優”的理念,聚焦于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進行了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
一、課程開發立足資優生人格成長生態圈的理念
(一)“人人皆可資優”的理念
2013年上海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盧廣華在《關于上大附中資優生培養的早期思考》中提出了“人人皆可資優”的培養理念,強調資優是多元的,承認每個學生存在差異,相信每個孩子都具有發展成為優秀學生的可能性。面向全體,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興趣的培養,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以培養多元人才為終極目標。
其中,人格培養是學校資優生教育的主要切入點。人格是個體思想和行為的根源,是決定個體思想和行為的動力組織。教育學家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資優生真正實現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較高的創造性、較活躍的思維、具有潛在的優質特質”,必須以積極人格為基礎。因此,學校以積極人格培養為核心,帶動學生其他素質發展。
(二)“人格成長生態圈”的內涵
學生的健康人格是在環境中主動建構的過程。積極心理學認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個體在環境的互動中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積極人格的養成離不開學生的主體活動。為此學校通過“人格成長生態圈”來構建良好的人格成長環境,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學校根據高中生的特點,給予學生人格成長的環境大致可以分為四類:自我生態圈、學校生態圈、家庭生態圈和社會生態圈。高中生的社會角色決定了家庭生態圈和學校生態圈是學生人格成長的主要渠道。社會生態圈是指除了學校生態圈和家庭生態圈之外學生接觸的、被影響的環境。隨著學生交往面的拓寬,社會生態圈應作為人格成長的一個重要的環境來考慮。四類生態圈構成了一個動態發展的生態系統。
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在基礎課程開發的基礎上,整合資源,開發了多樣化的社會實踐課程,拓展了教育途徑,并構建了良好的學生成長生態圈。
二、課程目標聚焦于學生社會實踐核心能力的培養
(一)自主學習能力
社會實踐課程相較于傳統的課堂,它給學生直面社會和實際問題的視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讓學生完成實踐性任務并進行深入的思考。同時,由于自身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能的局限性,迫使學生為了解決問題而完成自我學習,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人際交往能力
任何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必定伴隨多樣化的人際交往。人際交往能力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具有交往的意愿,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交往,并且表現出有效和適宜的交往行為,使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處于和諧狀態的能力,也是社會實踐任務完成的有效保障。
(三)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所學知識如何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需要學生走出課堂,在感興趣的領域開展廣泛的實踐探索,提出問題并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用科學方法開展研究,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社會情感能力
社會情感是指伴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個性化的心理體驗和心理感受,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過程。社會情感能夠促進社會行動的發生,能在社會互動過程中體驗積極情緒,促使個體社會化更快地達到社會規范標準,有利于個體形成符合社會的主導價值觀。
上述幾種能力,見圖1所示的社會實踐核心結構,從中可以理清它們之間的層次。

圖1 上海大學附屬中學社會實踐核心能力結構圖
三、課程實施建立多元化的實踐路徑
(一)“三學”標準化
高中三年社會實踐規定項目中有“三學”,即學軍、學農、學工,總共120學時。“三學”標準化課程體現在課程學時、內容、要求以及時間安排等方面,相對有具體統一的標準,并且各區縣有配套實踐的場地和相關政策、資金的保障,“三學”社會實踐課程已經成了高中生必須完成的規定項目。學生在“三學”課程學習中的收獲是豐富的,軍訓中學生收獲最多的是身體素質的提高、意志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學農和學工中學生感受最深的是“不是什么東西都能在課本上學到,有時候只有親身實踐才能解決實際問題,才能體會工作的艱辛”。當然,學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會對“三學”的標準化課程進行一些補充與整合。比如,把學校的人際課程與“三學”課程進行整合,高一軍訓活動中設計了“破冰之旅”,加強新生的融合度;高二學農活動中設計了“尋找我的天使”,提高愛的感知和表達能力;高三學工活動增加“一路有你”,提高團隊的合作能力。并將我們的研究型課程與高二學農活動整合,學農期間完成農村社會調查和專題考察活動,在“三學”課程標準化得以保障的前提下進行拓展與延伸。
(二)志愿服務品牌化
社會實踐課程中有一項課程內容是志愿服務。學校通過提升志愿服務的專業性、長效性、整合性來形成志愿服務品牌,強化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提高其服務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
提升志愿服務的專業性。為了提升學校志愿服務的品牌,學校定期開展志愿服務的定向培訓課程。例如在參加社區居委會志愿服務之前,團委對報名的志愿者進行了“社區服務領導力課程”的培訓,學生在接受理論課程的學習之后,參加社區居委會的管理協助工作。學校“瓷乙社”在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之后,組織社團成員承擔博物館志愿講解員,以專業性社團為載體,進行專業性志愿服務。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相結合,提升了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性。
重視志愿服務的長效性。學校鼓勵各班團支部建立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每學期團委通過考評,選拔一些志愿服務常態化的志愿服務小隊,予以宣傳報道和評優推薦。像我們2016級偉長班與三海農民工學校建立了長期的志愿服務關系,從了解到幫教,到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調查研究,他們的志愿服務深入長效,收獲巨大。
加強志愿服務的整合性。學校將志愿服務與職業體驗、課題研究進行整合。學校有近二十個志愿服務實踐基地,其中涉及的崗位涵蓋各個方面,豐富的志愿服務崗位為學生進行職業調查、職業訪談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很多學生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找到了課題研究的方向,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比如大場敬老院志愿隊走進敬老院,看望那些高齡老人,在與老人們交流談心的過程中,完成了“寶山區高齡老人的生活現狀調查”研究,培養了社會責任意識。
(三)職業體驗個性化
學校已完善了生涯教育課程,要求在職業認知課程和職業調查的基礎上開展職業體驗個性化定制。
個性化體現在對自己和職業的認知。我們通過專題的職業規劃認知課程來幫助學生形成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職業體驗規劃與選擇。
個性化體現在職業體驗方案的個性化設計。每學期的職業體驗課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崗位,自主設計職業體驗方案,完成學習單,了解自己體驗單位的崗位及相應工作內容,了解企業文化及發展現狀等,并在體驗結束后的分享會進行個性化的交流展示。像2017級高一有幾個男生自主設計體驗方案,去幼兒園體驗了兩天,后來體驗的感受在“超級家長會”的節目中進行了分享。
個性化體現在職業體驗場所的自我選擇。每學期末我們都組織學生進行職業體驗,學校需要挖掘大量的職業體驗的資源。我們從一開始學校提供職業體驗場所,到家長合力開發提供,再到學生拿著介紹信主動出擊,尋找職業體驗的場所,這個過程跟我們人際課題的社會交往的研究是分不開的。學生自我選擇的過程是主動積極的,而且需求度和匹配度都比較高,同時鍛煉了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四)社團研究專題化
社團組織是基于共同興趣愛好形成的一個學習共同體。社團以同一領域的專業成長為目標,通過自主制訂共同成長計劃、制定研究學習方案,探索與思考自己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校擁有60多個學生社團,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社團的活動中,各個社團通過興趣培養的導向性、研究領域的專業化、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來推進社團研究的專題化。
我們借助高校力量開發的15個創新社團,很多社團涉及跨學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的探索。例如,生物創新社團的學生,研究寶山周邊河道污染情況與整治效果,在進行社會調查研究的同時,課題小組開展相關的志愿服務,擔任環境監督員,并利用微生物的研究來探索和解決河道的重金屬超標的問題。
在豐富多樣的社團課程的學習下,學生逐步形成了課題研究意識,通過課題專題化研究,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研學考察國際化
“走向國際”已是當今高中教育的必然趨勢。學校為學生提供機會去理解、體驗這個多元的世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教會學生用全球化的眼光看世界。
研學考察國際化使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從校外走向了國外。學校先后與美國、德國、瑞典、澳大利亞等一流高中結為姊妹學校。為此,學校進行了國際化的研學考察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依據跨文化交際學與比較教育學理論開設的以情境體驗、任務實踐為主要形式的拓展性體驗學習為主的課程,通過研學結合、游訪結合,在常態化的國際交流中培養學生活躍、超前的國際化思維,開闊、融合的國際化視野,儒雅、負責的國際交往品格。2018年10月,高二同學在美國小紅豪斯和伊麗莎白歐文高中體驗到充滿活力的美式課堂,前往世界一流大學參觀考察,感受著名學府的教學氛圍,了解了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他們與美國的同學開展多主題的討論,中美文化、思想、語言進行碰撞,使每位參加的同學獲益匪淺。
四、課程評價落實能力和成長導向
(一)突出發展導向
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根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立足學生社會實踐四大核心能力的發展導向,強化學生主動發展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做好成長記錄
對于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我們借鑒人際課程的成長故事來記錄。學生以敘事的方式來記錄社會實踐課程中的個體真實體驗,記錄實踐活動過程中同伴和導師的評價與建議,圍繞四大核心能力目標,通過自我觀察、自我反思、自我改變中得到提升。
(三)納入評價系統
社會實踐活動課程被納入學生綜合評價系統,做好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完善自評和他評,并對學生自行組織和設計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等級評價。
學校立足資優生培養理念,通過構建人格成長生態圈,細化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目標,采用多樣化的實施路徑,推進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的深入開展。幾年來的實踐探索,學生在綜合能力、人際溝通、社會服務意識等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未來,我們將繼續整合資源,優化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路徑,完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在花.高中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29-34.
[2]付艷萍.走向適才的教育:資優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以美國資優教育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16(1):39-47.
[3]韓國珍.加強社會實踐 塑造完善人格[J].民營科技,2010(9):65-65.
[4]劉華霞.高中資優生積極人格教育的實踐研究[J].現代教學,2017(11):18-20.
[5]張海燕,王淑玲.人格發展中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因素:關于《童年與社會》的思考[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