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讓孩子愛上學習
- 慧海
- 1105字
- 2021-01-26 09:45:47
3.孩子破壞學習秩序的深層原因
孩子有時候會特意破壞學習秩序,但這一行為并不是對抗性的,而是取悅性的。有的孩子上課愛接下茬,目的是逗笑全班同學,這時候孩子之所以這么做,并不是想去對抗性地破壞秩序,而是想通過破壞學習秩序獲取更多的關注。
比如,語文老師課上講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學生陸路接茬:“李白乘舟將欲行,天上飛來轟炸機,李白不懂高科技,掄起掃把捅飛機。”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老師氣得兩眼冒火。
陸路同學的這種行為就是取悅性的,雖然陸路同學足夠幽默,也足夠機智,但這樣做的目的只是想引起注意。事實上,一些初中或高中的孩子多會有這樣的表現,學習不主動、磨蹭拖拉、粗心大意、調皮搗蛋,接下茬……這些行為都是有目的的。因為孩子最喜歡的是鼓勵和肯定,不喜歡的是批評和指責,最不喜歡、最不能容忍的是被忽視。他們通常想用好的行為獲得關注,比如,遵守課堂紀律、按時完成作業等,但是由于成人認為他們這樣做是應該的,因而不做出反應而被孩子誤認為是一種“忽視”。為了得到關注,他們就會換個方式,比如,在老師講話時接下茬,瞬間他就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極大關注,成為班級中的焦點。相對于努力做出表現良好的行為而言,這樣不當的行為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孩子是最好的觀察家,同時也是最差的行為解釋者,當他誤認為這樣的不當行為能得到父母和老師的關注時,往往會經常表現,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習慣。父母可以通過分析這些行為,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找到孩子的行為密碼,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和形成原因,從而正確地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考慮到孩子的這種行為具有兩面性,因而在對待這種行為時,也要有所區分。因為引發同學大笑而影響了老師的正常教學,這是孩子應該改正的;可是如果我們僅僅認為他是在嘩眾取寵而打擊他,就會連同他的智慧一起抹殺了!父母教育的關鍵在于要在保護孩子閃光點的基礎上,通過制訂行為目標,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1)制訂階段目標矯正孩子的不當行為。孩子的行為具有兩面性,但行為目的卻是一樣的——希望有歸屬感,被團體接納,從而有一席之地。雖然他自己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些行為目的,但是只要我們用恰當的方式去引導他,幫助他制訂合理的階段目標,使他明確什么樣的行為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如此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引導孩子,他就會使自己的行為向著這個正確的方向發展。
(2)和孩子一起管理目標。父母和老師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比如,增加獎勵的梯次,設置月目標、周目標、日目標等,只要孩子達到要求,就給予相應的獎勵,這些小獎勵能讓孩子嘗到甜頭,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直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