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的世界,浮躁的人生,快節奏的生活,高壓力的工作,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難免會發生情緒波動,焦灼不安,心情憂郁,煩惱叢生。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無可非議,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聽之任之,則會成為做事的一大障礙。
成功的人能成功地駕馭情緒,遇到不順意的事,沉著冷靜,頭腦清醒,保持理智,不感情用事,用圓融平和的心態去面對,樂觀、自信、灑脫地過好每一天。
別讓情緒綁架了自己
人的行為是受情緒所影響的,而人們對情緒的變化則與環境變化以及自身的情緒控制能力有關。環境的變化總是讓人難以預料,如果人們對自己的情緒不加以控制,就很容易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產生情緒的波動,最后又使人們的行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人們的行為最終決定將來的一切。
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即使有人說某人很理性,其實當這個人很有“理性”地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是受到他當時情緒狀態的影響,“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種情緒狀態。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動物,而且任何時候的決定都是情緒化的決定。
有個男人脾氣很壞,一天,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并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后院的圍欄上。第一天,這個男人釘下了37根釘子。第二天,他釘下了22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釘子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得多。到最后,每每遇見難以解決的事情,他都能很冷靜地應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了。父親看到他的變化很是高興,于是,又告訴他,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終于有一天,這個男人高興地告訴父親,他把所有的釘子給拔出來了。父親握著他的手,看著那些圍欄上的洞說:“你看,這些圍欄將永遠不能回到從前的樣子。如果你在別人的內心釘下了一根釘子,不管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個被釘子釘過的傷口也不會消失?!?
快樂就和香水一樣,香水滿溢的時候,沒有辦法保證自己不沾上一些。同樣的道理,怒氣就像是墨汁一樣,我們把它傾瀉給別人的時候,也沒有辦法保證不把自己的衣服染黑。
《易經》上說:“在能夠使萬物干燥的東西中,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在能夠使萬物動搖的東西中,沒有比風更快的了?!碑旓L與火遇到一起的時候,風助火勢,火壯風威,就能輕而易舉地失去控制。人們說憤怒是“怒火中燒”“怒氣沖沖”,就是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就像用風箱向火爐中鼓風一樣。如果不加控制,任憑怒氣和怒火發泄,就可能害人又害己。
一個女人經常為一些瑣碎小事惱怒生氣。她知道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大師為自己開闊心胸。大師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禪房中,落鎖而去。這個女人氣得跳腳大罵。許久大師也不理會,她又開始哀求,大師仍置若罔聞。她沉默下來時,大師站在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這個女人說:“我氣自己怎么會到這地方來受這罪。”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大師拂袖而去。半晌,大師繼續問她還煩惱嗎?她靜靜地回答說不煩惱了。大師問其原因,她說沒辦法呀!大師說“你的煩惱還在內心,并未消失,爆發后將更加劇烈”,說完再次揚長而去。
當大師又出現在禪房門外時,女人告訴他,不惱怒也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值不值得氣,可見心中還有煩惱之根。當大師再次打開門,女人問:“大師,什么是氣?”大師將手中的茶水傾灑于地。
氣是一種什么東西?氣便是別人吐出而我們卻接到口里的那種東西,我們一旦吞下,馬上就會反胃,當我們看都不看它就把它噴灑掉時,它便會消散了。當我們不知道什么是氣時,就已經完全超脫出氣與消氣的對立,不需要任何方法了。
消極頹廢的情緒使人們不能完成任何事情,消極情緒給人們帶來的只有衰敗、破壞以及死亡,可以說,這種不加克制的情緒是未來成功者的最大敵人。如果有誰經常認為命運故意與自己作對,常常抱怨環境的艱苦和生活的貧困,那他就已經受到了消極情緒的影響。此時,如果不及時地用理智、勇氣和意志除去消極情緒,那他的未來就很難有大的發展,而且周圍的人也不愿意與情緒如此消極的人結為朋友。
人們之所以感到憂慮,很普遍的一個原因是想勝過別人或想做某一個人。我們每個人只需要做我們自己,我們不可能完全像另一個人,我們如果想用一種不適合我們的方式去做一件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
心放松,則一切都好說
人只有在心態放松的情況下,最佳效果才會出現。任何心態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將帶來不良結果。
醫學家的調查統計發現,有五分之四的病人得胃病并非是生理因素,而是因為恐懼、憂慮、憎恨、極端的自私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無法適應。根據《生活》雜志的報道,胃潰瘍現居死亡原因名單的第十位。醫學家曾經說:“找醫生看病的病人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只要能夠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憂慮,病自然就會好起來。不要誤會他們是自以為生了病,實際上他們的病都像你有一顆蛀牙一樣確實,有時甚至還要嚴重一百倍。如神經性消化不良、某些胃潰瘍、心臟不舒服、失眠癥、一些頭痛癥以及某些麻痹癥等,這些病都是真病?!?
很久以前的紐約,有一天晚上,人們紛紛被志愿者的門鈴驚醒,他們通知大家去種牛痘,預防天花。許多人被天花嚇壞了,紛紛去排好幾個小時的隊種牛痘。種牛痘站不僅設在所有的醫院,還設在消防隊、警察局和大的工廠里。大約有兩千名醫生和護士夜以繼日地忙碌著為大家種牛痘。怎么會這么熱鬧呢?原來紐約市有8個人得了天花——其中兩個人死了——800萬的人口里死了兩個人。天花造成的800萬中的兩人離世可以驚動整個紐約,但是沒有任何人來警告大家需要預防精神上的憂郁癥,這種病在過去37年里所造成的損害,比天花至少要大一萬倍。
卡耐基認為,憂慮甚至會使最堅強的人生病。
在美國南北戰爭的最后幾天里,格蘭特將軍發現了這一點。故事是這樣的:格蘭特圍攻瑞其蒙達九個月之久,南方李將軍的手下已衣衫不整、饑餓不堪。有一次,好幾個兵團的人都開了小差,其余的人在他們的帳篷里祈禱——叫著、哭著,看到了種種幻象。眼看戰爭就要結束了,李將軍手下的人,放火燒了瑞其蒙的棉花和煙草倉庫,也燒了兵工廠。然后,在烈焰升騰的黑夜里棄城而逃。格蘭特乘勝追擊,從左右兩側和后方夾擊南部聯軍,騎兵從正面截擊。由于劇烈頭痛而眼睛半瞎的格蘭特無法跟上隊伍,就停在一家農戶前?!拔以谀抢镞^了一夜”,格蘭特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把我的雙腳泡在加了芥末的冷水里,還把芥末膏藥貼在我的兩個手腕和后頸上,希望第二天早上能復原。”
第二天早上,他果然復原了??墒鞘顾麖驮?,不是芥末膏藥,而是一個帶回李將軍降書的騎兵。
“當那個軍官(帶著那封信)到我面前時”,格蘭特寫道,“我的頭還疼得很厲害,可是我看了那封信后,立刻就好了?!?
顯然,格蘭特是因為憂慮、緊張和情緒上的不安才生病的。一旦在情緒上恢復了自信,想到勝利,病馬上就好了。
不要以為憂慮只是帶來精神上的壓抑、心理上的負擔,你身體里的很多其他病癥,很可能也是由于憂慮造成的。
著名法國思想家蒙田在被推選為家鄉的市長時曾對市民說:“我愿意用我的雙手來處理你們的事務,但不想把它們搞到我的肝和肺里。”
做放松的努力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可以使你的生活起革命性的變化。社會學專家約姆斯說:“生活在城市中的美國人由于過度緊張而坐立不安,常常表現著急以及常有緊張痛苦的表情……這是壞習慣,不折不扣的壞習慣?!本o張是一種習慣,放松也是一種習慣,而壞習慣應該改正,好習慣應該養成。
怎樣做才能讓自己放松呢?放松應該先從思想開始,還是應該從神經開始呢?我們的答案是“兩樣都不是,你應該先放松你的肌肉”。
假設就從眼睛開始吧。先把這段讀完。當你讀完之后,把頭向后靠,閉起你的眼睛,然后默不作聲(暗示)或小聲(明示)地對你的眼睛說:“放松、放松,不要緊張,不要皺眉頭,放松,放松。”如此慢慢地重復通知自己,接著再重復念一分鐘……
你會注意到,經過幾秒鐘之后,眼睛的肌肉就開始服從你的命令了。漸漸地,你會覺察到,有一只無形的手把這些緊張的情緒給挪開了。
雖然說起來令人難以相信,可是在這短短的一分鐘里,你已經試驗過了放松情緒藝術的全部關鍵和秘訣。
你完全可以用同樣的辦法放松你的臉部肌肉、你的肩膀、你的頭部乃至你整個的身體。
讓樂觀趕走憂慮
生活如同一面鏡子,我們對它笑,它就對我們笑;我們對它哭,它也以哭臉相示。持有什么樣的心態,也就決定我們擁有什么樣的人生。
悲觀主義者說:“人活著,就有問題,就要受苦;有了問題,就有可能陷入不幸?!奔词挂稽c點的挫折,他們也會千種愁緒,萬般痛苦,認為自己是天下最苦命的人。一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形容的“不幸的人總自傲著自己是不幸的”。悲觀主義者把不幸、痛苦、悲傷做成一間屋子,然后自己鉆進去,并大聲對外界喊著:“我是最不幸的人?!币驗樽愿胁恍遥麄儍刃谋闶チ藢庫o,于是不平、羨慕、嫉妒、虛榮、自卑等悲觀消極的情緒應運而生。是他們自己拋棄了快樂與幸福,是他們自己一葉障目,視快樂與幸福而不見。
樂觀主義者說:“人活著,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能獲得幸福。”他們能從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品嘗到甘甜,因而快樂如清泉,時刻滋潤著他們的心田。
其實,任何事物本身都沒有快樂和痛苦之分,快樂和痛苦是我們對它的感受,是我們賦予它的特征。同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于他處于何種境地,而在于他是否持有一顆樂觀的心。
不過,“樂觀”兩個字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我們必須要學會在逆境中發現光明。
如果保持開朗的心境不那么容易做到,那就和樂觀的人交朋友吧,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會感染我們,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變得開朗了。
我們要重新學會如何感動,如何愛別人,如何不去計較那些負面的事情,這樣我們的每一天都可以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充滿了光明和希望。
要記住,人們都喜歡和樂觀的人在一起合作。
逃離憂慮的魔掌,樹立健康快樂的形象,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擔憂使許多人無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因為這消耗他們的精力,損害和破壞他們的創造力;而樂觀則使人免于擔憂,并能使他將自己的才能和創造力發揮到極致。
深受憂慮之害的人是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才能的。如果處境困難,他就會束手無策;如果焦慮不安,他只會使自己無法做到最好。無論我們需要什么,首先要把樂觀放在前頭。不要問怎么辦、為什么或什么時候,我們只要全力以赴。一定要有希望和信念,這是指引我們成功所必需的東西。
一位以美麗著稱的女演員曾經說過:“想變漂亮一些的人絕對不可以憂慮。憂慮意味著所有美麗的毀滅、消亡和破壞,意味著喪失活力,無精打采,意味著多愁善感,意味著無休無止的災難。”
如果一個老是憂慮重重的人能看到一幅他從不擔憂時的畫像該多好啊!如果他置身于另一幅自己憂慮重重時的畫像旁,又該是一件令他多么震驚的事情啊!他憂慮重重時的模樣看上去就像未老先衰,滿臉都充滿了恐懼和焦慮的皺紋,充滿了極度沮喪和了無生氣的表情。這幅畫中的他似乎要比那幅快樂畫像中的他蒼老許多,在那幅顯出快樂的畫像中,他是那樣朝氣蓬勃、充滿樂觀和滿懷希望。
對于一件事情的看法,人們會因切入的角度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想法。一個憂慮的人,事事都往壞處想,于是愁眉苦臉、憤世嫉俗,但他這樣也不過是親者痛,仇者快,苦了自己。除此之外,他的生活情緒也一定會大受影響,還會連帶影響他人。而反觀樂觀的人,他們會想辦法在逆境中培養積極的情緒,用幽默的眼光看待不愉快的事情,最后反敗為勝。
換個角度,世界原來這樣美
在困境中,人們往往看不清楚方向,正所謂“云深不知處”,這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尤為重要。
就像這樣的情況:烈日、沙漠,兩個人艱難地走著,一個人沮喪地說:“完了,我們只有半瓶水了。”另一個卻很高興,叫道:“太好了,我們還有半瓶水??!”
換個角度看問題會使我們得到滿足,會使我們擁有快樂,世界只有一個,換個角度看,我們就會發現美好的一面。
杰里是美國一家餐廳的經理,他總是有好心情,當別人問他最近過得如何時,他總是有好消息可以說。
當他換工作的時候,許多服務生都跟著他從這家餐廳換到另一家,為什么呢?因為杰里是個天生的激勵者,如果有某位員工今天運氣不好,杰里總是適時地告訴那位員工往好的方面想。
這樣的情境真的讓人很好奇,所以有一天有人問杰里:“很少有人能夠老是那樣積極樂觀,你是怎么辦到的?”
杰里回答:“每天早上起來我告訴自己,我今天有兩種選擇,我可以選擇好心情或者我可以選擇壞心情,我總是選擇有好心情。如果有不好的事發生,我可以選擇做個受害者或是選擇從中學習,我總是選擇從中學習。每當有人跑來跟我抱怨,我可以選擇接受抱怨或者指出生活的光明面,我總是選擇指出生活的光明面?!?
“但并不是每件事都那么容易?。 蹦侨丝棺h道。
“的確如此?!苯芾镎f,“生活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每個狀況都是一個選擇,你選擇如何應對,你選擇人們如何影響你的心情,你選擇處于好心情或是壞心情,你選擇如何過你的生活。”
數年后,杰里做了一件讓人們想不到的事:
有一天他忘記關上餐廳的后門,結果早上三個武裝歹徒闖入進行搶劫,他們要挾杰里打開保險箱。由于過度緊張,杰里弄錯了一個號碼,造成劫匪的驚慌,開槍射擊杰里。幸運的是,杰里很快被鄰居發現,并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經過18個小時的外科手術以及精心照顧,杰里終于出院了,但還有顆子彈留在他身上。
事件發生六個月之后,杰里的朋友遇到杰里,問他最近怎么樣,他回答:“我很幸運了。要看看我的傷痕嗎?”
朋友婉拒了,但問及杰里當劫匪闖入時他的心理狀況。
杰里答道:“我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是應該鎖后門,當他們擊中我之后,我躺在地板上,還記得我有兩個選擇:‘我可以選擇生或選擇死,我選擇活下去?!?
“你不害怕嗎?”朋友問他。
杰里繼續說:“醫護人員真了不起,他們一直告訴我沒事,放心。但是在他們將我推入手術室的路上,我看到醫生跟護士臉上憂慮的神情,我真的被嚇著了,他們的臉好像寫著‘他已經是個死人了’,我知道我需要采取行動?!?
“當時你做了什么?”朋友問。
杰里說:“嗯!當時有個高大的護士用吼叫的音量問我一個問題,她問我是否會對什么東西過敏。我回答‘有’?!?
“這時醫生跟護士都停下來等待我的回答。”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喊著:‘子彈!’”
“這時醫生和護士都在笑,臉上的憂慮神情都漸漸消失了,聽他們笑完之后,我告訴他們:‘我現在選擇活下去,請把我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來開刀,不是一個活死人?!?
杰里能活下去當然要歸功于醫生的精湛醫術,但同時也由于他令人驚異的態度。
我們從他身上能夠學到,每天都選擇享受我們的生命。真正屬于我們的權利——沒有人能夠控制或奪去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能時時注意這個事實,我們生命中的其他事情都會變得容易許多。
換個角度看世界,世界真的會不同。積極的心態很重要,它促使我們在面對矛盾和困難的時候,可以平和地對待。事情都是有正反面的,我們只有擺正心態,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險中求勝!
凡事要往好處想
人生在世,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卻要經歷各種好事、壞事,嘗遍酸甜苦辣各種滋味。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是有苦又有樂的,是豐富多彩又艱難曲折的,就像白天與黑夜的互相交替一般。
人總是避苦求樂的,都希望快樂度過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滿酸甜苦辣,快樂和痛苦本是同根生。當你快樂時,不妨留一片空間,以接納苦難;當你痛苦時,不妨多想想往昔的快樂。
心往好處想,才能幫我們沖破環境的黑暗,迎接光明的出路,才能獲得更多更大的人生樂趣。在困頓、苦難面前,一味哭喪著臉,除了磨掉自己的銳氣外,是不會賺到任何同情的眼淚的。只有處于寒冷中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也只有從痛苦的環境中走出來的人,才會深深感覺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曾經有兩個囚犯,從獄中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冷森森的高墻,一個看到的是美麗的朝霞。面對同樣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看到的自然是滿目蒼涼、了無生氣;而后者心往好處想,看到的自然是霞光滿天、一片光明。
人生的道路雖然不同,但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有快樂也有痛苦,就看你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往好處想。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藍姆·達斯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因病入膏肓僅剩數周生命的婦人,整天被死亡的恐怖籠罩,心情壞到了極點。藍姆·達斯去安慰她說:“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時間去想死,而把這些時間用來考慮如何快樂度過剩下的時間呢?”
他剛對婦人說時,婦人顯得十分惱火,但當她看出藍姆·達斯眼中的真誠時,便慢慢地領悟著他話中的真義。“說得對,我一直都在想著怎么死,完全忘了該怎么活了?!彼燥@高興地說。
一個星期之后,那婦人還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滿感激地對藍姆·達斯說:“這一個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陣子幸福多了?!?
“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婦人學會了心往好處想,所以便能在離開人世前仍能感到一絲幸福,快樂地合上雙眼。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樣,一味想死,那只能是痛苦地離開人世。
心往好處想,不論何時,不論何事,只要活著,就心往好處想。人生可以沒有名利、金錢,但必須擁有美好心情。
心往好處想,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暖意盎然的春天。
及時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人們在生活中有時會遇到惡意的指控、陷害,更經常會遇到種種不如意。有的人會因此大動肝火,結果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就像下面這位議員一樣。
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有一位很有才華、曾經做過大學校長的人,準備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員。此人資歷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學多識,看起來很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但是,在選舉的中期,有一個小謠言散布開來:三四年前,在該州首府舉行的一次教育大會中,他跟一位年輕女教師“有那么一點曖昧的行為”。
這實在是一個彌天大謊,這位候選人對此感到非常憤怒,并盡力想要為自己辯解。由于按捺不住對這一惡毒謠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會中,他都要站起來極力澄清事實,證明自己的清白。其實,大部分的選民根本沒有聽到過這件事,但是,現在人們卻愈來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眾們振振有詞地反問:“如果他真是無辜的,他為什么要百般為自己辯解呢?”如此火上加油,這位候選人的情緒變得更壞,也更加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在各種場合下為自己洗刷,譴責謠言的傳播。然而,這卻更使人們對謠言信以為真。最悲哀的是,連他的太太也開始轉而相信謠言,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被破壞殆盡。
最后他競選失敗,從此一蹶不振。其實這都是競爭對手設計出來的,他何苦對此如此在意呢?
我們都會因不愉快的事而情緒不佳,這時你不妨試試轉移自己的情緒注意力,不要在不愉快的事情上糾纏不休。如果你越要弄個清楚,越會陷入失敗的泥沼不能自拔。你可以學學下面轉移情緒的幾個好方法。
1.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培養社交興趣
人是社會的一員,必須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一個人要逐漸學會理解和關心別人,一旦主動愛別人的能力提高了,就會感到生活在充滿愛的世界里。如果一個人有許多知心朋友,就可以取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充足的社會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勵感,從而增強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應激和心理危機感。
一個離群索居、孤芳自賞、生活在社會群體之外的人,是不可能獲得心理健康的。隨著核心家庭的增多,來自家庭的社會支持減少,因此走出家庭,擴大社交顯得更有實際意義。
多獲取身邊資源。經理可以多找下屬聊天,同事之間也可互相討論,激發出一個可執行的方案,執行時大家都有參與感。當執行方案已集聚所有工作者的智慧,個人會有值得存在的價值感,減少不必要的失落。
2.多找朋友傾訴,以疏解郁悶情緒
生活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令人不愉快和煩悶的事情,如果有好友聽你訴說苦悶,那么壓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緩解或減輕,失去平衡的心理可以恢復正常,并且得到來自朋友的情感支持和理解,獲得新的思考,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
還可向自然環境轉移,郊游、爬山、游泳或在無人處高聲叫喊、痛罵等。也可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尤其是將自己的情感以藝術的手段表達出來。
3.重視家庭生活,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
家庭可以說是整個生活的基礎,溫暖和諧的家是家庭成員快樂的源泉,也是事業成功的保證。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利于其人格的發展。如果夫妻不和、吵架,將會極大破壞家庭氣氛,影響夫妻的感情及其心理健康,而且也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心靈??梢哉f不和諧的家庭經常制造心靈的不安與污染,對孩子的教育很不利。
理想的健康家庭模式,應該是所有成員都能輕松表達意見,相互討論和協商,共同處理問題,相互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團結一致應付困難。每個人都應注重建立維持一個健全的家庭。社會可以說是個大家庭,一個人如果能很好地適應家庭中的人際關系,也可以很好地在社會中生存。
當你為一件煩惱的事情痛苦得難以自拔時,你不妨對自己大喝一聲:這樣痛苦下去就能解決問題嗎?生命太短促了,金錢、名利是身外之物,一切都是過眼煙云,還有多少事情正等著我去做……
適應和接受不可避免的現實
也許你根本就沒有在意,在你的生活中有多少次抱怨老天的不公平。有時,你也許真的遭遇了某些不公平的待遇,既得的利益被無端剝奪,自己的榮譽拱手讓給了他人,公平的分配卻怎么也輪不到自己……于是,常見許多人處于生命低谷時一味地抱怨、苦惱,大聲地哭訴著生活對自己是如此的不公,長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被淚水和無奈的情緒包圍著。其實,仔細想來,抱怨、折磨自己又有何用?只能徒增自己的痛苦,讓自己墜落得更深、更慘罷了!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既有春風得意、高潮迭起的快樂,又有萬念俱灰、惆悵莫然的凄苦。
面對生活,有很多事情不能如己所愿,別人得到了幸運你卻與機會擦肩而過,別人獲得了成功你卻陷入困境,別人一帆風順你卻遭遇不幸……于是,你感嘆生活是如此的刻薄,命運是如此的不公。其實,當你有這樣的感嘆的時候,你已經把自己命運的掌控權交了出去。
如果把人生的旅途描繪成圖,那一定是高低起伏的曲線,它可比呆板的直線豐富多了。
威爾遜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從一個普普通通的事務所小職員做起,經過多年的奮斗,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公司、辦公樓,并且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有一天,威爾遜先生從他的辦公樓走出來,剛走到街上,就聽見身后傳來“嗒嗒嗒”的聲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發出的聲響。威爾遜先生愣了一下,緩緩地轉過身。
那盲人感覺到前面有人,連忙打起精神,上前說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發現我是一個可憐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點點時間呢?”
威爾遜先生說:“我要去會見一個重要的客戶,你要什么就快說吧?!?
盲人在一個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個打火機,放到威爾遜先生的手里,說:“先生,這個打火機只賣一美元,這可是最好的打火機啊?!?
威爾遜先生聽了,嘆口氣,把手伸進西服口袋,掏出一張鈔票遞給盲人:“我不抽煙,但我愿意幫助你。這個打火機,也許我可以送給開電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張鈔票,竟然是一百美元!他用顫抖的手反復撫摸這張鈔票,嘴里連連感激著:“您是我遇見過的最慷慨的先生!仁慈的富人啊,我為您祈禱!上帝保佑您!”
威爾遜先生笑了笑,正準備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說:“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來就瞎的。都是二十三年前布爾頓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
威爾遜先生一震,問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廠爆炸中失明的嗎?”
盲人仿佛遇見了知音,興奮得連連點頭:“是啊是啊,您也知道?這也難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個,傷的人有好幾百,可是頭條新聞哪!”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動對方,爭取多得到一些錢,他可憐巴巴地說了下去:“我真可憐啊!到處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頓沒下頓,死了都沒人知道!”他越說越激動,“您不知道當時的情況,火一下子冒了出來!仿佛是從地獄中冒出來的!逃命的人群擠在一起,我好不容易沖到門口,可一個大個子在我身后大喊:‘讓我先出去!我還年輕,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著我的身體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覺,等我醒來,就成了盲人,命運真不公平??!”
威爾遜先生冷冷地道:“事實恐怕不是這樣吧?你說反了?!?
盲人一驚,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對著威爾遜先生。
威爾遜先生一字一頓地說:“我當時也在布爾頓化工廠當工人,是你從我的身上踏過去的!你長得比我高大,你說的那句話,我永遠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長時間,突然一把抓住威爾遜先生,爆發出一陣大笑:“這就是命運啊!不公平的命運!你在里面,現在出人頭地了,我跑了出去,卻成了一個沒有用的人!”
威爾遜先生用力推開盲人的手,舉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櫚手杖,平靜地說:“你知道嗎?我也是一個盲人。你相信命運,可是我不信。”
同是不幸的遭遇,有人只能以乞討混日子為生,有人卻能出人頭地,這絕非命運的安排,而在于個人奮斗與否。
面對自己的不幸,屈服于命運,自卑于命運,并企圖以此博取別人的同情,這樣的人只能永遠躺在自己的不幸中哀鳴,不會有站起來的一天。可失敗并不意味著失去一切,靠自己的奮斗一樣可以消除自卑的陰影,贏得他人的尊重。
確實,世界總是不公平的,沒有必要去抱怨。你大可不必為自己的一點點得失而大喊不公,應該正視現實,承認生活確實是不公平的。
承認生活并不公平這一事實的一個好處便是它激勵我們去盡己所能改變現狀,而不再自我傷感。我們知道讓每件事情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承認這一事實會讓我們不再抱怨人生,每個人在成長、面對現實、做種種決定的過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和難題,每個人都有感到成了犧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對待的時候。
承認生活并不公平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必盡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變整個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們應該這樣做。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或不承認生活并不公平時,我們往往憐憫他人也憐憫自己,而憐憫自然是一種于事無補的失敗主義的情緒,它只能令人感覺比現在更糟。
不能勝任的人,經常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因為機會經常被別人抓住了。能夠勝任的人,也知道世界是不公平的,但他不抱怨,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終于贏得了幸運女神的光顧。
不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
有這樣一個極富哲理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突然闖進來,因為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這里來,令他很不滿。佛陀默默地聽他的無理胡罵之后,等他稍微安靜后對他說:“婆羅門啊,你的家偶爾也有訪客吧!”“當然有,你何必問此!”“婆羅門啊,那個時候,偶爾你也會款待客人吧?”“那是當然的了!”“婆羅門啊,假如那個時候,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這些菜肴應該歸于誰呢?”“要是他不吃的話,那些菜肴只好再歸于我!”佛陀看著他,又說道:“婆羅門啊,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說了很多壞話,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無理胡罵,那是歸于你的!如果我被謾罵,再以惡語相向時,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個菜肴?!?
然后,佛陀為他說了以下的偈:“對憤怒的人,以憤怒還牙,是一件不應該的事。對憤怒的人,不以憤怒還牙的人,將可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于自己,也能勝于他人?!逼帕_門經過這番教誨,出家佛陀門下,成為阿羅漢。
憤怒是煩惱,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當你對某人所做的某事不滿、生氣,說明此人在你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你重視、在乎此人,你不希望他所做之事會令你不快,更不希望會傷害到你。
如果確實這個人在你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你生氣還情有可原。如果你們之間什么關系都沒有,那生什么氣呢?為了一個跟你毫無瓜葛的人生氣值得嗎?再進一步來說,別人犯了錯,而你去生氣,豈不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嗎?
因此,千萬不要去生氣動怒。要心平氣和地面對一切。那么,如何才能不生氣呢?
第一,學會糊涂,睜一眼閉一眼。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看到的當沒看到,聽到的當沒聽到。要忍,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事清楚難,糊涂更難。
第二,發怒之前,要讓自己在心里數數。首先由一數到十,再慢慢增加。當你數到一百,你就知道已學會控制自己的反應——你將能控制憤怒。如你覺得有人令你生氣,或憤怒控制了你,那就說:“等一下!”這么做會給你時間想想正發生什么事。謹記,你有權利要求更多時間考慮。
第三,想想這事確實值得你生氣嗎?認真地在心里問問自己在下星期、明年或一百年后,現在讓你感到生氣的事還很重要嗎?這可以幫助你檢視、決定生氣是否最適當。
第四,樹立氣大傷身的健康認識。在你要生氣的時候,不妨想想生氣會給我們的身體都帶來哪些害處。久而久之,你就會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不再生氣了。
第五,瀟灑生活,胸襟寬闊,樂觀豁達。日常生活中,要力爭做到小事不計較,大事想得開。
既然生氣也沒用,還不如就把不愉快當作生活中的小片段或者小插曲,就讓它一笑而過吧!
如果我們還是不能消除心中的憤怒,那么就讓我們在心里牢記這首《不生氣歌》吧!
不生氣歌
人生就像一場戲,相扶到老不容易;
因為有緣才相聚,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