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羅馬帝國與希臘羅馬文明

一、奧古斯都的繼承者們

世襲的君主政體 按照羅馬共和國的傳統習慣,統治者是沒有“皇帝”這種稱號和“皇冠”這種象征物的,奧古斯都也嚴格遵守了這個傳統,但是他留給后人的明顯是一個君主制國家,后世的歷史學家也不認為這是一個共和國,也更習慣稱他為“皇帝”。此外,能夠證明這個國家是君主制而不是共和國的證據還有一個,那就是這個國家的元首不是由元老院或者公民大會選舉產生的,而是世襲的,也就是由元首本人在他的幾個兒子或者養子之間挑出一個,讓他來繼承自己的位置。羅馬帝國就是用這種方式來保證帝位傳襲的,從奧古斯都到提比留、凱尤斯、喀勞狄一世和尼祿等,一直延續到了公元68年。

奧古斯都一直都在小心翼翼地掩蓋他名為共和、實為專制的事實,但是他的后人卻直接揭開了這塊遮羞布。他們直接修改法律并操控選舉,讓自己能夠終身任職;平民大會已經沒有了任何權力,元老院也成了橡皮圖章,對于皇帝的任何建議或者提名只能說“贊成”,不能提出任何反對的意見;軍隊、財政、公共建設是政府中最重要的三個部門,它們全部都被皇帝牢牢地把控著。

面包和馬戲 皇帝們雖然也會使用國庫中的資金享受奢侈的生活,但是為了保證皇室有崇高的聲望和人民的忠心,他們也會盡量滿足民眾對“面包和馬戲”的需求。“面包”指的是民眾的物質生活,政府用財政補貼的方式從埃及運來大量的谷物,免費送給那些羅馬的無產者;“馬戲”指的是民眾的精神生活,政府建設劇院等各種公共娛樂設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每當到了節慶的時候,整個羅馬的人們都傾家而出,欣賞街頭的游行、劇院的演出、運動場上的戰車競賽、競技場里的格斗和搏殺。最讓后世的我們無法想象的是,生命和鮮血完全無法喚醒他們的良知,只是他們的一個娛樂項目,當時的羅馬人最喜愛的節目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生死搏殺,人和獅子、老虎之類的猛獸的生死搏殺。

公共建設和宮殿 除了娛樂設施,在公共建設上皇帝們也毫不吝嗇地進行大手筆的投入。在羅馬和其他行省的重要城市里,皇帝們投入巨資興建了用石頭鋪砌的寬闊道路、廣場,興建了大理石神廟,為了解決羅馬民眾的飲水問題,還用石頭建設了高架渠。公元64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大半個羅馬,在隨后的重建工作中,當時的皇帝尼祿對城市布局重新做了規劃:原來的木棚全部拆掉,取而代之的是堅固的房子,所有的街道都加寬取直;在大火焚毀的地方,他利用空地開辟了一個公園,里面用大理石砌成了巨大的宮殿,被人們稱為“金宮”。為了讓民眾得到更刺激的娛樂,那些被指控為放火犯的基督徒被他像火炬一樣當眾燒死。

雖然奧古斯都仍然保持著羅馬傳統貴族那種不尚浮華的低調作風,但是他的后代顯然不愿意這樣,這些繼承者們非常羨慕東方君主們的那種奢侈豪華的生活,認為這才是帝王應該過的生活。凱尤斯和尼祿不僅要享受奢侈的生活,還想要和埃及的國王一樣,讓他們的子民把自己當作神靈一樣崇拜。

暴君和恐怖統治 “暴君”這個詞來自希臘,本義是“用暴力取得統治的君主”,后來成為表示“專制、嗜殺的君主”的專用詞語。如果以專制和嗜殺為標準,那么所有的羅馬皇帝和獨裁者都可以用暴君來稱呼,因為這些人都是依靠暴力來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總是懷疑有人覬覦他的權力和地位,并且不惜以殺戮來消除這種懷疑。

奧古斯都之后的四個皇帝(提比留、凱尤斯、喀勞狄一世、尼祿)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這四個皇帝不管看起來多么風光,生活是如何奢侈,但是他們在內心深處總有一種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來自多疑,對軍隊的懷疑、對大臣的懷疑等,所以他們會經常到他們的禁衛軍中探望,目的就是獲得禁衛軍的忠心。有了禁衛軍這支精銳部隊的支持,他們就不用再擔心元老院的反對、民眾的反抗了,也不用擔心有人造反、謀害自己了,可以說禁衛軍就是皇帝手中最可靠的一把利器。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要是禁衛軍造反了該怎么辦?

毋庸置疑,這種多疑的心理和皇帝的酒色無度、視人命如草芥的生活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更容易理解,提比留、凱尤斯、喀勞狄一世、尼祿這四個皇帝為什么會被稱為怪物和嗜血的暴君了。

提比留擔任過將軍、財務官、大法官、執政官、保民官,做事勤勤懇懇,一直到繼位之前都不是一個殘忍的人。但是在當上皇帝之后,他為了權力殺死了許多他認為心懷不軌的人,這就讓他戴上了暴君的帽子。凱尤斯繼位的時候只有25歲,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個深孚眾望的皇帝,但是很快就變成了一個揮霍無度、殘忍好殺的暴君。凱尤斯的外號是“卡里古拉”,就是“小軍靴”的意思,因為他小時候喜歡穿著一雙小軍靴,像個大人一樣走來走去,這個外號比他的名字更出名,有些史書干脆就把“卡里古拉”當作他的名字。喀勞狄一世不像是一個皇帝,更像是一個渾身散發著書卷氣息的文人,但是他寵信他的妻子和奴隸,在歷史上留下了斑斑劣跡。尼祿少年時代喜歡詩歌、繪畫、音樂,是哲學家塞涅卡的得意門生,然而登基不久就開始酗酒、殺人、荒淫無度。

這四個皇帝只有提比留是善終的,凱尤斯被刺殺,喀勞狄一世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尼祿更不堪,為了不被人刺殺,他先自殺了。

維斯帕西安 尼祿自殺后,就在公元68年6月9日至公元69年12月22日這一年半之內,羅馬帝國有四個皇帝登基、三個皇帝駕崩:加爾巴被奧托謀殺、奧托被維特里烏斯打敗后自殺、維特里烏斯戰敗后被維斯帕西安處死,之后皇位就落到了維斯帕西安頭上。這段時間被后世稱為“四帝之亂”時期。

維斯帕西安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當時是猶太軍團的統帥,奧托自殺后,他又獲得了多瑙河軍團、敘利亞軍團、埃及軍團的支持,最后像愷撒、奧古斯都那樣用武力贏得了帝位。這個皇帝比較務實,不像尼祿那樣荒淫無度、好大喜功,他下令將金屋拆掉,在原址上建造了巨大的圓形競技場,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羅馬競技場。在這個用石頭建造的競技場里,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慘絕人寰的悲劇,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在看到它的遺址的時候仍然能夠感到陰森恐怖的氣息。

維斯帕西安施政比較寬厚,不是一個嗜殺的皇帝,在公元79年壽終正寢。但即便如此,因為猶太人造反,他還是派他的兒子提圖斯帶兵攻破了耶路撒冷,燒毀猶太圣殿并屠殺了大量的猶太人。

圖拉真 因為篇幅所限,我們無法列舉出所有的羅馬皇帝,也無法一一評價他們的是非功過,只能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進行點評,圖拉真就是其中的一個。

圖拉真也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戰功赫赫,愛兵如子,贏得了士兵們的一致擁戴。圖拉真統治時期,羅馬軍隊將帝國的疆域擴展到了歷史的頂峰。這也是一個擅長“作秀”的皇帝,用各種措施和行為得到了羅馬民眾的喜愛。從圖拉真的統治時期開始,來自各行省的議員在元老院中占據了大多數的席位,使得行省在帝國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圖拉真來自西班牙行省,而且此后的皇帝都是來自帝國的各個行省。

哈德良 圖拉真之后的皇帝就是哈德良。哈德良有過從軍的經歷,還是一個淵博的學者,也是一個愛好和平的皇帝,他適當放棄了一部分邊緣地區,但是加強了防御。哈德良統治羅馬大約有20年的時間(從公元117年到公元138年),讓民眾享受到了一段時間里安居樂業的生活。他不但關注著羅馬城的市容市貌,也對各個行省的建設非常關心,他花費了數年的時間,巡視了全國所有的行省。哈德良也很重視建筑,他不但修建了位于羅馬的宙斯神廟,還在羅馬的其他地區修建了眾多的廟宇,這些建筑和他壯麗的陵園都保存到了現代。

馬可·奧勒留 馬可·奧勒留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的最后一個皇帝,在位時間是公元161—189年。他不但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君主,也是一個造詣很深的思想家。這是一位具有典型的斯多亞學派美德的皇帝,生活簡樸不尚奢華,忠于職守勤于案牘。和圖拉真、哈德良只是受到斯多亞學派的影響不同,馬可·奧勒留本身就是一個有名的哲學家,是著名的《沉思錄》的作者。

遺憾的是,馬可·奧勒留一直都反對基督教。當時的人們認為基督教徒都是一些不善于處理鄰里關系、不服從政府管理的人,皇帝們也有這樣的誤解,因此在位的時候多多少少都做了一些迫害基督徒的事情,即使是后世認為的最仁慈的皇帝也不例外。

二、羅馬帝國的后期

內戰和塞維魯的出現 公元192年,康茂德(馬可·奧勒留的兒子)被人下毒后絞死,他的去世令羅馬陷入內戰之中。當時的禁衛軍和不列顛、敘利亞、多瑙河等地區都推出了自己的皇帝候選人,經過激烈廝殺,塞普提米·塞維魯勝出,戴著仍然在滴著鮮血的皇冠坐到了皇帝的寶座上。

塞維魯出生在非洲的一個騎士家庭,學習過拉丁文字,原本只是一個小人物,后來馬可·奧里略的一個部下提拔了他,他開始在軍中嶄露頭角,并成為多瑙河軍團的統帥,更在公元193年一躍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開創了塞維魯王朝。他一共在位19年,卻花了12年的時間征戰。塞維魯最臭名昭著的政策是用莫須有的罪名成批地屠殺那些富人(不論他有著什么樣的社會地位),然后把他們的財產分給自己的部下。這種行為不是塞維魯首創的,但是從此之后羅馬的皇帝紛紛仿效,使它成了最佳的斂財手段。塞維魯的行為造成了三個極為惡劣的后果:第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官員被殺掉,嚴重削弱了羅馬的統治力量;第二,有野心的將軍們互相不停地爭權奪利,而且為了權力喪失了底線;第三,人們不敢從事商業活動,害怕自己因為有錢而成為下一個被殺的人,這些因素嚴重損害了羅馬的經濟發展。

30個皇帝 隨著塞維魯和他的兒子卡拉卡拉相繼去世,羅馬帝國成為軍隊將領們的逐鹿場。從公元217年開始,一直到公元270年,在這53年的時間里,羅馬出現了30個皇帝,這里還沒有算上那些自封為王的,而且這30個人只有一個是善終的,剩下的全都死于非命。

公元270年,奧勒良成為羅馬皇帝。奧勒良出生于多瑙河的一個農民家庭,長大后成為一個才華卓絕而又富有指揮才能的將軍,登基后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就收復了羅馬三分之二曾經丟失的國土,使四分五裂的羅馬初步完成了統一。可惜的是僅僅在位5年他就被自己的禁衛軍暗殺了,而且他的繼承人也沒有逃脫被謀殺的命運。

發生在3世紀的這場內亂對羅馬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第一,不停的內戰撕下了民主的遮羞布,專制光明正大地走上了歷史的舞臺;第二,削弱了羅馬城的領導權威,從此羅馬城喪失了它一直擁有的特殊地位;第三,羅馬帝國整個國家的城市建設都被破壞;第四,削弱了邊境的防御力量,讓蠻族有了入侵的機會。

戴克里先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成為羅馬的又一個皇帝。他的登基結束了羅馬持續了100多年的混亂和內戰,讓羅馬恢復了統治秩序。戴克里先還是一個改革家,他知道這個帝國太大了,憑自己一個人是無法治理好的,于是就把羅馬分成了四塊,自己和另外三個人分別統治其中一塊,史稱“四帝共治”。在另外三個人中,地位僅次于戴克里先的稱為“奧古斯都”,另兩個稱為“愷撒”。他在軍隊和稅收方面也成功地進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物價和工資的時候遭到了失敗。戴克里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君主,而且自稱有君權神授的資格,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在登基21年之后選擇了退位,享受了8年悠閑的晚年生活后與世長辭。

君士坦丁 戴克里先去世后,羅馬又一次進入群雄逐鹿的時代,一直到君士坦丁出現才結束。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四奧古斯都之戰”中獲勝,取得了帝國西半部的控制權,隨后又在公元324年打敗了李錫尼,統一了整個羅馬,也成為帝國唯一的皇帝。接著他將首都從羅馬遷到了古希臘城市拜占庭,命名為“君士坦丁堡”,意思就是“君士坦丁的城市”。這個城市位于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的西岸,扼黑海入口、當歐亞交通要沖,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這也是君士坦丁遷都的一個重要原因。

君士坦丁不僅將君士坦丁堡建設成了一個“新羅馬城”,還對帝國政府進行了改革,同時還皈依了基督教并將基督教立為國教,結束了羅馬皇帝迫害基督徒的歷史,歷史上被稱為“君士坦丁大帝”。

查士丁尼 到了公元4世紀之后,羅馬再次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一個是以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一個是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西羅馬帝國在公元5世紀的時候逐漸崩潰,所有的領土都被蠻族占領并成立了自己的王國,已經無法稱為一個帝國了。又過了100年,東羅馬出現了一個雄才偉略的皇帝——查士丁尼,他一度收復了意大利、非洲、地中海等地區的西羅馬失地,再次使羅馬獲得了短暫的統一。查士丁尼曾主持修訂了《國法大全》,這是歐洲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也為他贏得了永垂不朽的盛名。

查士丁尼死后羅馬再次分裂,而此時的東羅馬帝國實際上已經完全可以稱為希臘帝國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破,東羅馬帝國滅亡,這個城市也被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到了公元800年,西羅馬帝國一度興起,也曾經試圖復興和統一羅馬帝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始終沒有完成統一的目標。

三、大羅馬世界

我們之所以把羅馬帝國的統治范圍稱為“大羅馬世界”,其原因就是羅馬帝國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征服并統治地中海周邊的大國。在古代,地中海本來就被稱為“大地的中心”,羅馬帝國建立后,這里才真正成為世界的中心,這個稱謂才名副其實。

羅馬文化在歐洲的擴張 羅馬成為地中海的主宰之后,古老的東方文明與西方的野蠻文明產生了碰撞和交流。就像亞歷山大曾經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一樣,羅馬征服了東方的希臘化世界后,也開始向西傳播希臘文化。當時羅馬帝國的領土已經到達了北非的迦太基,這就讓亞洲、歐洲、非洲連到了一起,文化的傳播已經沒有了政治和軍事上的阻礙。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意大利、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等地有了接觸希臘文明的機會,并且繼承了這個古老的文明。雖然后來野蠻人的入侵幾乎毀掉了不列顛和歐洲北部那些地方的羅馬制度,但是意大利、西班牙和高盧沒有受到沖擊,仍然在使用羅馬的語言和文化。

北部邊界 領土增加了,也就意味著需要保衛的地方更多了,戰線拉長了,需要的兵力更多了。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到了奧古斯都時代的時候,羅馬人已經對開疆拓土不再那么熱情,而是開始考慮如何將邊境線設在易守難攻的地方,從而讓他們能夠以最少的兵力防守最大的疆域。一般來說,海洋、沙漠、河流和山脈都是最好的邊界,因為它們都可以給進攻者造成很大的困擾。我們可以從地形圖上看到,本身阿爾卑斯山就是羅馬帝國北部的最佳邊境線,但是這里生活著很多侵略成性的山地部落,無法完全保證羅馬北部的安全,于是奧古斯都決定,將邊境線推進到更北面的多瑙河。接著他又希望能夠把西北部邊境線設在萊茵河和易北河,然而奧古斯都在萊茵河以北、易北河以南的地區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他的三個軍團被阿米尼烏斯率領的日耳曼人擊敗,他只好撤回萊茵河南岸。從此,羅馬帝國北方的邊境線就維持在了多瑙河和萊茵河一線,直到羅馬帝國崩潰為止。在不列顛的北部和一些沒有天塹的地方,羅馬人用石頭修建了長城,并把它作為防御工事。長城的修建說明羅馬人已經無法僅憑軍隊的力量就能夠戰勝敵人,只能夠依靠工事的幫助做被動的防御,這也意味著羅馬帝國開始走向衰落。

羅馬人在邊境線的自己一方修建了許多兵營,各個兵營之間都有專門的軍用道路以方便軍隊的調動。在某些地理位置比較重要的地方,兵營也就修得大一些,這些兵營后來許多都發展成了城市,例如現代英國的切斯特、蘭卡斯特、唐卡斯特等城市,都有著這樣的來歷。這一點我們從城市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兵營”這個單詞在拉丁文中拼作“castra”,而“切斯特”“卡斯特”就是這個單詞的變形。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歐洲大陸的萊茵河、多瑙河一線,就會發現這一帶的城市都有著共同點:多瑙河沿岸的主要城市都在河流的南面,而萊茵河沿岸的主要城市都在河流的西面。造成這種布局的原因就是這些城市的位置就是當年羅馬的兵營。

羅馬帝國的南部邊界和西部邊界就比較簡單了,南面是生活環境惡劣的撒哈拉大沙漠,西面是浩瀚的大西洋,通過這種天然的障礙要比河流、山脈困難得多了,和長城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東部邊界 羅馬在亞洲的領土主要是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其實這里也有一個沙漠作為它東部的屏障,然而有兩個原因使得這個屏障并不可靠:第一,羅馬的實際控制區只是沙漠的邊緣一帶,對于內部它仍然無力有效控制;第二,因為和敵方形成了拉鋸戰,沒人知道確定的邊境線在哪里。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阿拉伯沙漠在東部邊界的南部,即使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北部的邊境仍然無險可守。

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曾經被羅馬占領了很長時間,為了控制亞美尼亞,羅馬人把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地區單獨成立一個行省,但是羅馬人在此地的統治并不太平,經常被帕提亞人和波斯繼承人襲擊。

羅馬和平 雖然羅馬的士兵一直在邊疆浴血奮戰,風餐露宿,枕戈待旦,但是羅馬的內部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歌舞升平的。或許有讀者會用羅馬的內戰來反駁,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羅馬歷史的話,就會發現從公元前29年開始,一直到公元192年,在超過200年的時間里,羅馬始終都生活在和平之中。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公元68年的時候羅馬也發生過一次時間不長的內戰。

羅馬的和平并不是各個民族友好協商的結果,而是各個民族在羅馬的屠刀之下不得不選擇和平。聽起來這個結論似乎是邪惡的、反人類的,但是對于人民和文明的發展來說,這個結果完全是正義的、進步的,不管是什么樣的和平,都是人類的福音,都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在羅馬完成這個工作之前,戰爭的陰云始終籠罩在地中海地區的上空,無數的人命喪黃泉,無數的土地被拋荒,無數的經濟被摧毀,無數的文明被破壞……而和平的出現讓這一切都結束了,于是陸地上數十個發達的城市被建立,海面上飛馳著滿載商品的貨船,地中海地區的文明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并且走向了世界,而羅馬也成為地中海地區古典文明走向巔峰的一個標志。

四、政府和法律

羅馬的榜樣及影響 和平之后,羅馬在政府組織和制定法律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羅馬成為古代史上一個共和國建設的杰出典范。羅馬打下了如此遼闊的疆域,并且能夠進行井井有條的治理,這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在此之前,無論是什么地方,即使是雅典這樣的城邦共和國,也都比不上羅馬的成就。羅馬不僅是古代共和國的榜樣,對近代的共和國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就連“共和國”“民主”這些詞語也都是從拉丁文中得來的。再比如近代民主國家官員的選舉,就是沿用的古羅馬的選舉方式,像雅典那種用抽簽來決定誰擔任官員的落后方式自然被摒棄了。此外,近代各個國家的參議院、眾議院等機構,同樣也是借鑒古羅馬的元老院模式;更讓我們驚奇的是,18世紀的美國和法國在制定憲法的時候,竟然參考古羅馬制度提出了共和政體的觀念!

羅馬既有元老院和平民大會,也有獨裁者,所以我們在贊揚羅馬給后世留下先進的共和政體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專制政體同樣也是它的遺產。在古羅馬后期,君主們的專用稱號是“imperator”(古羅馬皇帝)和“princeps”(領袖),在英語中演化為尊號“emperor”(皇帝)和“prince”(王子),在形式上幾乎沒有任何的區別。除了尊號之外,羅馬專制政體的遺產還有皇宮、皇座、皇冠、皇袍,這些皇帝的象征物也被后世的君主制國家完全繼承了下來。

接下來談一下羅馬的行政和立法,以及它們所造成的影響。

行政 在治理一個龐大的國家時,政府該采取什么樣的政策?從這方面來說,羅馬是做得最好的,已經超越了前面所有的政權。羅馬最初對各個行省的管理是粗放式的:每個行省任命一個總督,由總督負責本行省賦稅、行政和官員的任免,羅馬中央政府不加干涉。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中央政府比較省力,對地方上的突發事件可以及時處理;不過這種方式同樣也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很容易讓總督成為地方軍閥,對中央政府的權威形成威脅。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羅馬在行政方面一直都在大膽地摸索所有能夠施行的方式。例如對新征服地區的管理上,羅馬會盡可能地把那些剛被征服的民族集中在一起,建立起村、鎮或者城市,如果這些人能夠表現出對羅馬的忠心,就會讓他們獲得羅馬公民的身份,所在村、鎮、城市也可以升級,并且獲得更多的特權。羅馬用這種方式很快就讓新征服的地區平靜下來,讓這里的人迅速融入羅馬,成為羅馬忠心耿耿的支持者。羅馬雖然也有一些城邦高度自治,但是它從來就不是一個松散的聯合體。

立法 政治制度有了進步,法律也必然要隨著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旦脫節就會出現問題。羅馬人對法律的制定一直都很重視,他們可謂是古代最偉大的法律制定者,很多法典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周圍各個國家立法的參考對象,并且對近現代的法律體系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古代的法律大多都是簡單明了的,羅馬的法律同樣也不例外。羅馬最早的成文法律應該是在公元前451—前450年頒布的,當時的十人委員會制定了一部法律,然后用拉丁文刻到了12塊青銅鑄造的銅板上,因此后世稱之為《十二銅表法》。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包括了債務、遺產繼承、婚姻以及訴訟程序等各個方面的內容。

羅馬帝國最初只是一個城邦,接著成為共和國,后來又建立了帝國,國家越來越大,人口也越來越多,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復雜。這時原來的法律已經無法適應國家的發展了,各行各業要求制定更廣泛、更詳細的法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例如隨著商業的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增多,羅馬公民需要更加完善的商法和財產法;羅馬有一段時間道德敗壞、性關系混亂,很多家庭為此而破裂,所以羅馬迫切需要一部婚姻法來保障公民們的婚姻。商業的發展和帝國的擴張,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羅馬人和外國人對簿公堂的現象,然而雙方都只熟悉本國的法律,這就讓法官對如何定性、如何判決大傷腦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馬成立了一個涉外法庭,專門處理羅馬人和外國人之間的訴訟,審理和判決的時候一半采用羅馬的法律,一半沿用外國的法律和習俗。

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會產生矛盾,這就出現了分門別類的法律。毋庸置疑,羅馬的法律只能約束羅馬人,對附屬的民族和外國人是沒有約束力的。因為這種法律能夠適用的主體是有限的,所以在涉及外國人的時候,法官就會自行對其進行“解釋”和“延伸”,也就是法官本人的意見決定了涉外案件的判決,這也是“法官制定的法律”的由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著法官對羅馬人和外國人一視同仁,他們在“解釋”法律的時候還是偏向羅馬人的。

當時羅馬的法律來源可以分為這樣三類: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皇帝頒布的法令、法官制定的法律。這就使得羅馬的法律復雜無比,即使是最博學的法學家也無法弄清里面的頭緒。當年愷撒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所有的法律和判決都搜集起來,仔細研究后歸納總結成一部法典,讓人們不再頭疼這個問題,可惜最終也沒有做到。600年之后,查士丁尼為愷撒完成了這個宏偉的目標,編成了《法典》。

查士丁尼剛一登基,就任命了一個以特里布尼厄斯(著名的法學家)為首的十人委員會,專門負責匯集、編纂和解釋羅馬繁雜的法律和法令,終于在公元529年頒布施行《法典》。不過查士丁尼并沒有滿足,接著命令特里布尼厄斯組織了16個法學家,用3年的時間一一甄別了公元1—4世紀初羅馬著名法學家的著述,最后匯總成《法理會要》。接著查士丁尼又讓這些法學家編纂了《法學總綱》,《法學總綱》是一本深入淺出地闡述羅馬法律的簡明教材,即使是法律知識不多的人也能看明白,便于法律的普及。《法典》《法理匯要》《法學總綱》還有補編合在一起稱為《民法大全》,我們通常叫作《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在位的時候所有的羅馬人都已經獲得了公民權,羅馬人和非羅馬人所適用的法律也基本上沒有了區別,而且法律也變得更加人道,例如當時奴隸主已經不能隨意處死自己的奴隸,父親也不能殺死自己的孩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民族歧視逐漸變小,一個是信仰基督教和斯多亞學派哲學成為主流,其中基督教對羅馬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對婚姻法的徹底修改。基督教提倡上帝的父道和“普天之下皆兄弟”的教義,也是對弱者和不幸的人的同情和仁慈,同時也是對奴隸制的阻擊。

五、羅馬的經濟生活

貿易的擴張 有了和平的環境,商人就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全;有了公平的法律,商人就不用擔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于是羅馬的經濟開始不可阻擋地興盛繁榮起來。商業的繁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海洋上,船舶可以安全地進行貨物的運輸,再也不用擔心敵人的戰艦和海盜的襲擊;陸地上,安全的環境和公平的法律保護了商人的合法權益;交通上,四通八達的道路網讓整個帝國成為一個整體,貨物的運輸速度有了極大的提高;金融上,羅馬的貨幣已經被大多數國家接受并成為一種國際結算單位,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方便。

羅馬當時的貿易范圍是極其廣泛的,它所生產的貨物幾乎遍及了當時的整個文明世界,遠達斯堪的納維亞、日耳曼、俄羅斯、印度、中國、東印度、阿拉伯和非洲的中部,并且從這些地區換回了許多對于羅馬來說極其珍貴的物資。

由于商品需求量越來越大,不同的地區也就產生了分工,農業和制造業也受到了影響并產生了改變。每個地區都在分析自己的特長是什么,本地生產的什么東西最值錢,找到之后就重金投入加大生產,然后出口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這種生產方式與現代的大批量生產、分區生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在意大利,如果本地的谷物比外地的貴,農民們就會大量進口谷物釀造利潤更高的酒類或者榨取油類;有的地方負責制磚,有的地方負責鐵的冶煉,有的地方只生產青銅器,有的地方專門制造玻璃等。埃及的商業集中在物流方面,從事從東方各國到意大利的谷物、亞麻布、紙張等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運輸;西班牙的出口貨物主要是金屬制品和橄欖油;高盧的酒、陶器、羊毛外衣、亞麻布、安全別針和金屬器皿也大量出口,換回了大量的財富。

雖然當時羅馬商品的產量和貿易量的絕對數字還很小,遠遠無法和現代相比,但是就當時的水平來說,已經比許多國家都要高得多了。

城市 隨著貿易和工業的發展,城市的發展腳步也加快了。貨物的需求增加逼迫商人必須建設更多的作坊和工廠;作坊和工廠的增多讓城市的面積得到了擴張,也提供了更多的賦稅;城市擴大又使得政府必須加大在交通方面的投入。在這個良性循環下,舊城市的面積越來越大,新的城市也像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羅馬的城市內部一般都是一個個的方格形街區,中間是寬闊的道路;在不同的街區里,分別建設了體育場、戲院、圖書館、澡堂等娛樂設施和公共場所。城市的建筑也很精美,議會廳、廟宇、教堂高大宏偉,私人住宅和公寓精致巧妙,有些住宅甚至還有上下水管道。

勞動 工業的增長和貿易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的富人,例如商人、銀行家和承包人等,不過工人們卻沒有在經濟的繁榮中得到太多的好處。富人們為了藝術可以慷慨解囊,坐在家里欣賞那些精美的藝術品,而工人們只能在外面欣賞廣場上的雕刻,只能在公共澡堂、公共劇院里享受這個國家賜予他們的這點微不足道的福利。奴隸也是生產的主力,他們在主人的鞭打下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而且還不需要工錢;自由的工人雖然數量也不算少,但是他們必須拼命地干活兒,才能避免被奴隸搶走工作。

在早期的羅馬,鄉村中的小農場都是由農民自己耕種的,奴隸是大農場的生產主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個的小農場被大農場、大牧場吞并,失地的農民要么去大農場當佃農,要么到城市里謀生,要么就在他鄉流浪。后來佃農不堪剝削,也開始進入城市謀生,為了保證有足夠的耕種力量,政府立法禁止佃農離開自己耕種的農場,于是農奴也產生了,而且成了當時農業生產的主力。

農具和農業技術 羅馬的農民使用的農具比較簡陋,而且農業技術也很落后。他們使用的犁只能在土地里形成一個淺溝,根本無法深翻并形成壟溝;谷物的收割工具只有鐮刀,脫粒靠的是連枷或者牛的踩踏。當時的農業生產全部是人力,即使發明了農業使用的機器也沒有受到重視。據說曾經有人發明了一種可以提高效率的機器,但是當他進獻給當時的皇帝維斯帕西安時,皇帝卻認為使用機器會讓大量的農民失業,于是就此束之高閣。

政府管控和衰落 羅馬帝國的政府在早期很少干擾工業和貿易,但是到了后來,皇帝和官員開始加大對經濟的管控力度,經濟也就開始一步步地下滑。公元3世紀到5世紀,羅馬的土地耗盡了肥力,產量越來越低,農民越來越無力承擔沉重的賦稅,開始出現逃亡的現象。為了保證收到足夠的賦稅,政府對工商業和農業的管控越來越嚴格,但是這種行為讓人民的生活每況愈下,逃亡的現象越發嚴重,內亂也不時地發生。

六、希臘-羅馬文化

奧古斯都開創了羅馬文化的“黃金時代”,他的繼承者們又將他對文化的熱愛延續了下來,為此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里,藝術作品一直都是羅馬帝國繁榮和發展的體現,這段時間里出現了許多世界聞名的建筑、雕刻、繪畫方面的杰作,這個數量比之前幾百年的所有這類作品的數量還要多,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就更無法與之比擬了。

在很大程度上,羅馬文化就是希臘文化的發展和延續,因為羅馬帝國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由希臘人或者其他地區的藝術家完成的,而且希臘的藝術也是通過羅馬傳播到更多地區的。但是這不是說羅馬文化就是在模仿希臘文化,退一步說,即使模仿了,羅馬文化也超出了被模仿者的高度,尤其是在建筑方面,羅馬人表現出了他們獨有的天分。

拱門和圓頂 當我們提到拱門的時候,首先想起來的就是羅馬拱門。其實這種建筑技術并不是羅馬人發明的,而是從伊達拉里亞人那里學來的,然后又將其發揚光大才聞名世界的。拱門是羅馬人經常采用的一種建筑樣式。例如他們修建的高架渠和橋梁,用拱門這種樣式既實用又美觀;還有著名的羅馬競技場,使用的是復式拱門,就連進門的通道也是拱門形狀。羅馬人喜歡修建拱形的凱旋門來紀念皇帝的戰功,羅馬城有三座這樣的凱旋門,分別用來紀念提圖斯、塞普提米·塞維魯和君士坦丁大帝。

掌握了拱門的技術,修建圓頂也就不在話下了,畢竟二者的原理是一樣的。羅馬人的大型公共建筑大多都是使用的圓頂,這樣在巨大的空間內部就可以不再使用柱子來支撐了。修建拱門或者圓頂的時候,下面必須先搭好支架,等拱門或者圓頂完成而且黏合物晾干之后,支架就可以撤掉了。羅馬帝國比較出名的圓頂建筑有兩個:一個是哈德良建造的萬神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圓頂建筑之一;另一個是查士丁尼建造的圣索非亞大教堂,位于君士坦丁堡,公認是最宏偉、最壯觀的圓頂建筑。

書籍和教育 多年的和平生活,讓羅馬人在文學和藝術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從奧古斯都開始,在之后的5個世紀里,羅馬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書籍。這種書籍一般都是紙質,也有少部分是用干羊皮制作的,整本書就像是一個狹長的紙條,可以卷成一個卷進行存放。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所有的書都是用手寫的。

羅馬帝國對教育非常重視,幾乎每一個城鎮都有初等的學校;較大的城市學校的規格也會高一些,會聘請一些學者擔任教授,向那些有潛力、有抱負的年輕人講解演講、寫作和辯論的技巧和藝術。羅馬和雅典的學校層次更高,相當于現代的大學,這里的學生數量驚人,而且很多著名的學者都會在這里傳授學問,所以那些有錢人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里學習。羅馬當時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不過它并不是唯一的語言,例如敘利亞地區說的是閃米特語言的一個分支阿拉米語,埃及人說的是當地土話科普特語。羅馬東、西方的行省也有所不同:所有東方行省的人說的是希臘語,可是到了西方的那些行省,說希臘語的都是一些有地位的人;東方行省出現的書籍都是用希臘文寫的,而西方行省出現的書籍都是用拉丁文寫的。

大作家 羅馬的歷代皇帝都對文學十分重視,這就讓羅馬的文學發展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文學類型,開辟了廣闊的文學范圍,更涌現出了一大批大師級的文學巨匠。我們在這里列舉出一部分著名的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通過這些作家和作品可以一窺羅馬文學的全貌。

普魯塔克是一位來自希臘的教師,還曾在政府中當過官員,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名人傳》,內容是一系列的名人傳記,曾經流傳到了很多國家。

馬可·奧勒留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皇帝,也是一個有名的作家,他創作的《沉思錄》是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詳細地闡述了斯多亞學派的哲學思想。

伽倫和馬可·奧勒留生活于同一個時代,出生于帕加馬,一直都居住在羅馬城。他寫了許多關于邏輯學、倫理學、解剖學、醫藥學、語法修辭等方面的著作。他還是一個旅行家,曾經去過很多地方。

克羅狄·托勒密是一名出生在埃及的希臘人,曾經寫過一部關于天文學的著作,并且對三角法則有著詳細的總結。這部著作成書于公元2世紀,里面闡述的有關太陽、地球以及其他一些天體的觀念一直沿用到了16世紀。克羅狄·托勒密還是一個地理學家,他曾畫了一幅世界地圖,認為自己描繪的就是世界真實的樣子。

昆體良是一個西班牙人,出生于公元35年,他對演說術和教育學很有研究,作品基本上都是用拉丁文寫成的。維斯帕西安和圖密善都很重視昆體良,在各種場合對他贊譽有加,這對確立他的學術地位有著很大的幫助。

著名學者塞涅卡也是一個西班牙人。學術界有這樣一個認識,即隨著奧古斯都“黃金時代”結束,接下來就是拉丁文學的“白銀時代”,而塞涅卡就是白銀時代最出色的作家。塞涅卡涉獵廣泛,著作等身,在道德、哲學方面有著他人難以企及的建樹。塞涅卡是皇家顧問,也是尼祿的老師,但是隨著塞涅卡的地位上升、財富增多,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就引起了尼祿的嫉恨,最后他被尼祿逼迫而不得不自殺。

普林尼也是“白銀時代”的一位作家,后世一般都叫他老普林尼(區別于他的侄子小普林尼,小普林尼也是一個著名的人物)。老普林尼的代表作是鴻篇巨制《自然史》,內容包括植物學、地理學、農學以及其他的一些學科。為了準備編寫這部書的資料,老普林尼大約參考、查閱了兩千本書。這部書也是用拉丁文寫成的,將希臘的文化、學術和羅馬的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有著很高的可讀性。

尤維納爾是公元2世紀初的一位用詞犀利的拉丁詩人。此外還有一位叫塔西佗的歷史學家,文筆動人,對羅馬人、日耳曼人以及羅馬人征服不列顛的歷史進行了深入研究。

古典文學衰落 在羅馬帝國最后的幾百年里,很少出現非基督徒的作家,成名的更是寥若晨星,尤其是公元3世紀到6世紀的這段時間里,整個羅馬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最有感染力的藝術著作都是由基督徒作家完成的。公元1世紀最優秀的作品應該就是《圣經》(《新約全書》)了,后來的奧古斯丁也算得上一個多產的作家,他用淵博的知識寫出了許多杰出的著作,為世界文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尤西比烏斯是一個歷史學家,文字優美引人入勝,令人開卷有益。此外就是那些神父了,他們也撰寫了許多著名的神學作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寨县| 茂名市| 白银市| 东乌| 萍乡市| 白朗县| 右玉县| 旌德县| 五指山市| 巴青县| 高台县| 读书| 凤台县| 文登市| 登封市| 龙游县| 铁岭市| 芷江| 广灵县| 怀宁县| 福清市| 宁武县| 安仁县| 宣恩县| 临湘市| 陈巴尔虎旗| 招远市| 岳普湖县| 广南县| 多伦县| 马关县| 乌鲁木齐市| 宁城县| 景德镇市| 同心县| 光泽县| 疏勒县| 侯马市| 奉新县| 郁南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