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簡人類史
- (美)海斯 穆恩 韋蘭
- 5851字
- 2021-01-12 11:27:05
第11章 印度和印度圣人

在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印度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從政治上來說,這個國家里有許多王國、諸侯國及貴族共和國;從文化上來說,以前的雅利安征服者和當地被征服的黑人還沒有完成民族融合。由于這個國家施行嚴格的種姓制度,不同等級之間有著一系列的嚴格規定,認為應當把整個國家分成等級分明的團體,這也是民族融合的極大障礙。
印度的高等種姓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能說從古老的雅利安語變化而來的梵語,而低等種姓的人們所使用的語言有好幾種。
一、佛陀與佛教
婆羅門教的探討 婆羅門教也是一個古老的宗教,是雅利安人帶到印度來的。當時雅利安人已經在印度生活了好幾個世紀,已經可以被稱作印度人了,所以婆羅門教也被稱為印度教。那些古老的印度人都信仰婆羅門教,但是這個宗教關于神的概念非常粗淺,教義中鼓勵人們不要輕易滿足、要嗜血等,對正確的人生觀的建立極為不利。和希臘、羅馬一樣,隨著文明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對這些思想產生了懷疑。這些人的做法各不相同,有的與世隔絕,完全摒棄了奢華和享受,衣食務求簡陋,以清貧的生活幫助自己理解世界的真諦,這些人就是我們常說的苦行僧;有些人比苦行僧還要過分,他們不但經常不吃飯,還會用鞭打之類的來自外部的痛苦折磨自己的肉體。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出現了很多“宗教改革家”和“圣人”,他們創立了新的教義,宣揚信奉他們的教義就可以使心靈回歸寧靜。
喬達摩 在印度這些層出不窮的“圣人”中,喬達摩是最有名,也是最值得我們記住的。喬達摩的父親是一個“羅阇”(貴族),家里仆役成群、騾馬滿山,在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有一片領地,大量的奴隸在稻田里辛勤地勞作。作為一個貴族的兒子,喬達摩本來可以享受鮮衣怒馬的生活,可以輕易地滿足心中的愿望,可以對那些底層民眾的悲慘生活視而不見。但是社會的陰暗面深深地刺激到了他,城市和鄉村里一群群的乞丐、躺在床上呻吟等死的病人、街道上一具具無人收拾的餓殍,這一切讓他產生這樣一個想法:所有的人來到世上都是受苦受難的,死亡是他們唯一的歸宿。
喬達摩的故事在世界上流傳很廣。據說喬達摩一直都在考慮如何將人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卻始終不得其門。這一天,他美麗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這也是他唯一的兒子。他的父親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晚會,人們載歌載舞慶祝這個新生命的到來。可是他對這一切視而不見,仍在考慮如何實現他的理想。就在這天夜里,等所有的家人都睡熟之后,他看了兒子最后一眼,在明亮的月光里走向了遠方。
和當時所有的印度教教徒一樣,喬達摩也認為,只有成為一個苦行者才能得到心靈的寧靜。他脫下華麗的衣裳,換上破爛的衣衫,忍饑挨餓到處拜訪那些婆羅門高僧,任憑自己的身體一天天地虛弱下去,然而始終無濟于事。
又是一天過去了,當他疲憊地躺在一棵菩提樹下休息的時候,忽然豁然開朗了。于是他告訴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他已經得到了真理的啟示,知道了如何讓人在來生不再忍受痛苦。這一年他35歲,人們虔誠地稱他為“佛陀”(“大覺悟者”的意思),開始追隨他并宣揚他的教義。不久之后,佛教就傳遍了整個恒河流域,隨后又翻越喜馬拉雅山傳到了中國,還渡海到達了日本、錫蘭(今斯里蘭卡)、東南亞諸國。
佛陀的教義 和當時其他的宗教一樣,佛教的傳播方式也是口口相傳,或許這是因為當時印度還沒有普及文字。不過佛陀的信徒用心地記下了他的一言一語,并且又一字一句地傳給了后人,一直這樣傳了兩三代的時間,這才形成書面的經文。
佛教教義中的精華可以總結成四條,被稱為“四圣諦”:第一,生命是痛苦的、憂愁的;第二,之所以會有痛苦和憂愁是因為我們有欲望;第三,只有“涅槃”才能解脫所有的煩惱;第四,只有通過“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才能涅槃。
在佛教的教義里,“涅槃”的意思是“靈魂不受干擾的寧靜”。通俗地講,就是要求人們去除心中所有的追求、牽掛、厭惡、榮譽、恥辱等情緒和欲望,甚至對來生也不能有所企求。“涅槃”這個概念應該借鑒了婆羅門教中的輪回理論。輪回的大意是:如果人在這一生有欲望沒有實現,那么來生的等級就有可能下降,甚至成為一個畜生。按照這個理論,所有人的來生都是痛苦的,而如果能夠涅槃的話,人就沒有了欲望,自然也就不需要重生了。涅槃實際上就是利用當時印度人對來生的恐懼,誘惑他們信仰佛教。
佛教教義中的“四圣諦”“八正道”和斯多亞派哲學的思想非常類似,立意高尚并且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佛教要求人們盡量不要傷害別人、要改正自己的錯誤、壓制激動的情緒、拋棄落后的觀念等。那些基督徒很難正確理解佛教中的“涅槃”這個概念,他們覺得“涅槃”就像一盞剛剛吹熄的油燈,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
二、印度接觸近東地區
亞歷山大的入侵 佛教誕生20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27年,印度遭到了亞歷山大的入侵。當時印度的政局混亂,整個國家都是由一個個雅利安人建立的土邦組成;文明進步緩慢,剛剛掌握了字母文字,而且還是由阿拉伯商人從近東帶來的。而此時的亞歷山大帝國正處于巔峰期,在成功征服馬其頓后開始橫掃波斯;亞歷山大的軍隊里也都是久經戰陣的精銳士兵,個個驍勇善戰、斗志高昂。
亞歷山大率軍從印度西北部的通道翻越興都庫什山脈,沿途遭遇的印度軍隊不堪一擊,最后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6年春天,亞歷山大命人在印度河上用船架了一座浮橋,渡河后占領了旁遮普邦的一部分領土,并把它作為進攻基地,準備全面占領印度。然而他的士兵不適應這里炎熱的氣候和水土,士兵的厭戰情緒嚴重,亞歷山大不得不取消了這個計劃。于是亞歷山大把他占領的印度領土分成了兩部分:印度河以西由馬其頓總督負責管理;印度河以東的這片狹長區域仍然讓已經投降的原來的土王管理,但是他們必須聽從馬其頓總督的領導。做完這一切后,亞歷山大遺憾地帶著他的遠征軍從印度河走海路回到了波斯。
從軍事角度來看,亞歷山大的這次入侵是不成功的,因為他的軍隊只占領了印度西北部的一部分地區,而且很快就撤退了。但是這次入侵標志著希臘世界和印度開始有了接觸,其意義是重大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此以后,希臘化的思想、藝術、商品甚至宗教都進入了印度,而印度也深受影響,例如印度人也開始用石頭建造建筑物、雕刻神像。這次入侵的政治意義也很大,此后的印度政壇到處都能看到亞歷山大留下的風格,當地的土王也開始模仿亞歷山大的作風進行統治。
旃陀羅笈多 旃陀羅笈多就是一個亞歷山大的模仿者。他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原來只是印度的一個土王。旃陀羅笈多很崇拜亞歷山大,從小就希望也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征服者,為了這個目標,他從山地民族那里招收兵員并訓練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隨后成為印度西北部的霸主并自封領袖。亞歷山大手下的大將,外號“征服者”的塞琉古聞訊后大怒,立刻率軍從波斯直撲印度,想要給這個軍事狂人一個深刻的教訓。恐怕塞琉古事先也不會想到,這次軍事行動讓他栽了一個大跟頭,還賠上了自己的女兒。此戰之后,旃陀羅笈多確立了在印度河以西的絕對領導地位,而且還和塞琉古聯姻,取得了馬其頓帝國的支持。
孔雀帝國 隨后旃陀羅笈多開始進軍恒河流域。據記載,旃陀羅笈多的軍隊兵種齊全,包括步兵、騎兵、象兵、戰車兵,而且規模龐大,僅訓練有素的戰象就有9000多頭。有了如此龐大的軍隊,他當然毫無懸念地贏得了這場戰爭,接著就建立了孔雀帝國,并且自立為第一任皇帝。這個帝國是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大帝國,實行君主制,疆域包括了幾乎整個印度的北方地區。
旃陀羅笈多為他的帝國精心制訂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官員們負責收稅、人口普查、運河的維護、農田灌溉系統的完善、市場的監管、酒類貿易的調控以及執行其他由皇帝發布的命令,而他自己只是垂拱而治,享受奢侈的生活。旃陀羅笈多在恒河岸邊建設了有城墻保護的首都,外面還有柵欄和護城河;他的宮殿都是用名貴的木材建造的,還在梁柱上包裹金箔、金片作為裝飾。
阿育王 旃陀羅笈多的一生有許多貢獻,但是在所有的貢獻中,莫過于他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讓他的孫子阿育王成就了更高的偉業。
在長達41年的帝王生涯里,阿育王用強硬的手段牢牢地控制著這個國家。阿育王早年喜好戰爭和殺戮,用開疆拓土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在歷年的戰爭中,他占領了幾乎整個南亞次大陸和現代阿富汗的一部分領土,只有印度半島的南段一小部分地區幸免于難。在一次戰爭后,當阿育王聽說有10萬人死亡,還有15萬平民被擄掠的報告后,內心極度震驚,他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戰爭是如此恐怖,會給人民帶來如此巨大的災難。于是他幡然醒悟,明白了刀劍并不能讓人從精神上歸附,決定再也不用戰爭和殺戮這種手段來解決問題,并且把他的心路歷程刻在了一塊石碑上。
回心向善的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也成為第一個護佑佛教的皇帝。阿育王修改了一些不符合世俗的佛教儀式,但是更多的是施行促進佛教傳播的措施。他以在石碑上雕刻圣旨的方式昭告天下,讓人民不能說謊,要孝順和服從父母,不能屠殺、騷擾有生命的動物,不能將打獵、殺生當作謀生的職業,要富人救濟窮人,要主人善待仆人。他還在全國范圍內大舉興建佛教建筑,雕刻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佛像,建造的舍利塔據說有84000座之多。他還號召他的臣民學習佛教的經文,安守本分,遵守佛教的戒律。
阿育王不僅在國內推廣佛教,還讓他的弟弟妹妹率領一批高僧渡海到了錫蘭,成功地讓當地的土著皈依了佛門,并且把先進的灌溉技術和雕刻技術教給了錫蘭人,那里至今還是一個佛教國家。不但是錫蘭,他還派人到緬甸傳教,讓緬甸也成為一個至今仍在信仰佛教的國家。
其他的接觸 阿育王對佛教的傳播是很熱衷的,他也派了人到波斯、埃及、希臘等地傳教,只不過這些地方沒有取得像緬甸、錫蘭那樣的成績。就算是這樣,他的這種行為仍然有著極大的研究意義,至少可以讓我們知道印度和這些地區已經有了密切的接觸,而且這種接觸還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正是接觸了西方世界的宗教,佛教才完善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接著把佛像當成了神靈,于是佛教也就成了一個有著教義、儀式、神廟、僧侶(和尚或者尼姑)的真正意義上的宗教。西方對佛教的影響還體現在佛像的雕刻上,從某些佛像上可以看出希臘風格的存在;佛教的教義也受到了影響,某些神靈和希臘、埃及神靈的概念幾乎如出一轍。而希臘人和埃及人也對佛教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佛教和他們所信仰的宗教都是信仰的一種,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有了這種了解,自然而然地,印度也就被納入了主流的文明體系之中。
孔雀帝國的衰落 在整個孔雀王朝中,最有名的就是阿育王,接下來人們可能對他的兩個孫子還有些印象,對其他的皇帝恐怕所知不多。這是因為孔雀帝國在阿育王之后就走上了下坡路,他的子孫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整個帝國的統治都崩潰了。在孔雀帝國的末期,曾經有一批希臘文明的侵略者占領了西北邊境,并且建立了一個小諸侯國,也曾經把希臘文化傳播到了印度的整個北方,不過后來在蠻族的入侵中亡國了。帕提亞王國也曾統治過印度的西北部,但是整體來說,印度的北方還是由蠻族主宰。
同羅馬帝國的貿易 如果有人看到了蠻族統治了印度的北方,就認為整個印度都是處于蠻荒之中,那就大錯特錯了,印度的經濟還是相當繁榮的。
當時印度河和近東地區的貿易都很頻繁,就拿埃及來說,在公元1世紀的時候往返兩國的貨船就超過了100艘,到了下一個世紀這個數字又有所增長。這條航路是希臘航海家西帕魯斯發現的,他注意到了印度洋上每年秋冬時節都有方向穩定的季風,借助季風船舶就可以輕松地在印度和地中海地區往返。有了這條航路,人們就不用費時費力地沿著海岸線航行了。每年的7月,滿載的貨船從埃及的港口出發,被秋季季風吹送著于9月到達印度;然后花費兩個月的時間賣貨、收貨、裝船,等11月的冬季季風一起就可以返航了,次年的2月就可以進入亞歷山大港,完成一個貿易循環。
考古學家在印度還發現過羅馬的古錢幣,這是羅馬帝國很久之前就和印度地區有貿易往來的有力證據。據有關資料判斷,當時印度主要向羅馬出口棉織品、珍珠、翡翠、鉆石、象牙、大米、胡椒和中國的絲綢,進口銅、錫、鉛、珊瑚、玻璃、酒、麻布等物品,甚至還有人口貿易,主要是經過訓練的女仆和歌姬、舞姬。
笈多王朝 又是幾百年的時間過去了,印度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王朝,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笈多王朝。印度在笈多王朝時期又恢復了統一,擁有阿育王時期的全部領土,這一時期也是被印度后人稱贊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很多精美的雕刻,5世紀時創作的壁畫被稱為“歷史上最美的藝術”,科學也發展很快,數學、天文學之類也漸漸被人們熟悉。印度在這個時期的成就當然不止于此,文學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眾多著名的詩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僅僅從以上這些方面來講,當時的印度也完全屬于“古典的時代”。
梵文的復興 說當時的印度是“古典的時代”,還有另外幾個方面的原因:古梵文的復興、印度文化的開始昌盛、古老的婆羅門教重新成為印度最大的宗教。與婆羅門教復興相反,印度人漸漸地不再信仰和崇拜本土的佛教,于是佛教在印度的影響力開始慢慢減弱直至消失。不過佛教并沒有滅亡,它在傳入中國(大約是公元67年)后重新興旺起來,并且對以后的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除了中國,佛教在中亞、西亞、日本、緬甸、錫蘭、馬來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地位也很高,佛教能夠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
三、印度的黑暗時代
匈奴人是印度最大的外部威脅,他們的入侵對印度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匈奴就是突厥,當時稱為“韃靼諸部落”,不僅是印度,也給歐洲和亞洲的很多地區帶去了深重的災難。在公元2世紀的時候,匈奴儼然已經成為中亞的一個霸主,到了5世紀,匈奴出現了一個名叫阿提拉的領袖,率軍蹂躪了整個歐洲。匈奴分為“白匈奴”和“黑匈奴”,不過也有一些歷史學家不認可這個劃分方式。在匈奴的威脅下,印度歷史上偉大的笈多帝國開始走上窮途末路,最終在公元6世紀的時候結束了它的統治。
在公元6世紀到14世紀的這800年里,印度仍然延續了它的傳統,也就是從地理上講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從政治上講是一個分裂的土邦或者王國,各個地區之間因為不同的原因一直沖突不斷。頻繁的戰爭使得各地交通斷絕,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看不到光明的未來,所以這幾個世紀在印度歷史上被稱為“黑暗時代”。
印度也算得上是一個富裕的國家,但是它一直都沒有足夠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財富,總是被外部力量搶掠;它似乎也一直都在尋找自己的出路,讓自己成為一個強國,但是似乎注定命該如此,每次有了雄起的跡象時就會被外來的力量打斷。就在14世紀,支離破碎的印度又闖進來了一個征服者,這個征服者征服了整個印度并成為它的主宰,這個征服者就是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