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發酵原則:切勿過早地袒露內心
- 掌控聊天:人際溝通中的關鍵策略
- 張超
- 4228字
- 2020-12-16 09:49:14
我有一個朋友,對溝通中的說服極為“擅長”,熟知國內外各領域的經典說服案例與說服理論,也常常會給別人分享類似的內容。可是他的演講,總是得不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且在實戰中,盡管他的說服方法并不生硬,卻總是引起別人強烈的抵觸和反感。
有一次,我對他說:“你有沒有注意到演講中的高手,往往會在語言之間進行停留。他們從不擔心這些停留會讓人離開,事實上,這些冷靜的時刻,反而把聽眾帶入演講的情境之中了,注意力再次集中起來了。”
他當然馬上就明白了,但還是沒有明顯的改變。
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見他的一位老同學。他想說服這位老同學和他一起創業,并且信心十足。整個過程中,我就默默地觀察他的表現。
拜訪結束,我和他得出的結論截然相反:他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打動了對方,合作沒有問題,我卻有很大的不確定。看他信心滿滿的樣子,我并沒有跟他討論這件事。
當天晚上,他就收到了老同學的微信,對方委婉地表示自己對所要投入的行業不了解,不考慮合作。
他非常吃驚,來問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他明明已經給出了完美的方案和豐富的數據,也說得夠到位了。
我說:“正如你問了,我才會說原因。因為我是在用事實來說服你,而不是用語言。”
他極為聰明,馬上問:“你是不是覺得我對他說得太多了?”
問題正是出在這里。想要說服別人,并不需要多余的行為和語言來進行輔助,并不是所有備用工具一定要全部用上,才能證明你思慮周到。
他的老同學自創業失敗后已經很久沒有工作了,所以談項目之初,這位老同學明顯已經動心了。但是我的朋友開始為自己的說服加碼,說服的理由越來越多,說服的力度越來越強,這對于一個成熟的人來說,無疑會起到一種相反的作用。
第一,容易引起逆反之心。
兩個成年人之間,尤其是兩個老同學之間,原以為對方與自己的能力不分伯仲,那么,憑什么對方說什么我都要接受?
第二,容易對事情生疑。
當我的朋友越說越多時,他的老同學明顯覺得這件事情一定對說服者有著更大的利益,否則為什么會如此急切地展開“天花亂墜”的勸說。雖然我明白這位朋友的初心,他確實希望他的老同學振作起來二次創業,但過于急切地說服,往往會適得其反。
所以,不要過度追求用最詳盡的證據勸說對方。我們不妨用一種真誠的態度,自然地表達“我是真的為了你好”,這樣,對方就能潛移默化地進入一個由你營造的氛圍中。
第三,逼迫對方立即做決定。
說服并不是話越多越積極,而是巧妙地“發酵”,也就是給對方留下足夠多的線索和信息,讓對方自己去聯想,去完成加工。
真正的說服,是讓對方不覺得自己是在被說服,只有讓對方的情緒進行自由的醞釀,才有利于他做出決定。任何人面對貌似“非做不可”的事情時,都會有壓力。給他留下足夠的決定空間,他才會感覺自己是自由的,而不是被你逼迫的。所以,說服最忌的是急攻心切。
有時候,我們針對自己進行一丁點改變,就能在人際溝通中帶來巨大的進展。我會給一些“反應特別快”的人這樣的建議:笑容晚一些,坦白晚一些,嘴巴慢一些。這本質上都是在利用“發酵原則”。
1.笑容晚一些
在我以前的合作中有一位女士,能力非常優異,但她告訴我,無論是學習還是就業,總是面對同樣的問題,就是一開始總不被他人所看好。
她感覺非常奇怪,因為她的自身條件并不差。有人說家庭環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而這位女士,無論是她父母的社會地位,還是她自身的學歷背景,都稱得上十分優秀。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她曾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形象看起來顯得年齡太小,容易讓人誤會是社會經驗不足,讓對方產生不信任感?后來,她發現身邊有的同事年齡比她小五六歲,合作方依然在一開始更重視那些同事,而不是先給她機會。她開始總結可能是自己的某些反應模式出了問題。
在她咨詢我之后,我也很長時間都找不到原因。后來,我在反復的觀察中慢慢發現:她的笑容總是來得太快了!親切隨和與自信從容并不矛盾,但是這位女士總是很容易在初次見面時就對人露出“示好”的笑容,這會讓人感覺是不自信的表現。
所以,要想在親切友好的同時表現出自信從容,不妨讓你的笑容來得晚一點。這聽起來并沒有什么玄機,但只要你試過之后,就會發現你給人傳達的信號是完全不同的。
2.坦白晚一些
業務部負責人小李是一個性格溫順的人,但是他和別人談業務時卻常遇到挫折,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不講理的人怎么那么多?”
由于工作進展得不順利,他決定離職,他負責的業務部只能讓同事小王接替。
小王脾氣火暴,大家原以為由他接替小李的工作,肯定會導致客戶紛紛流失或者整個業務部火藥味十足。
結果卻是,客戶變了——大部分客戶和小王開展業務后,合作居然空前順利;少部分人和小王發生矛盾后,會主動找小王和解,以積極的態度去調整和小王的合作方式。
小李和小王面對同樣的業務、同樣的客戶、同樣的公司,硬件條件上,并無強弱之分,為什么結果卻完全不同呢?答案是,兩個人的性格不同,導致溝通方式有著巨大的差異。
小李在溝通中很溫和,常常會在剛接觸客戶的時候,進行自我袒露:“我是一個很好說話的人,我不是非要賺您的錢,而是公司有規定,我也不能貿然為您降價,我會盡量為您爭取優惠的價格。”
而小王的自我袒露往往晚一些。等到和客戶確定合作方案,客戶打算還價的時候,小王總是用敞亮的態度杜絕客戶的“軟磨硬泡”:“我是個爽快人,價格上能讓步我一定讓,我又不傻,干嗎有生意不做?所以您就不用再費心還價了。”
客戶覺得確實沒有降價空間了,自然不會在價格上繼續糾纏。
我建議,自我袒露來得晚一些。其實當小李表現出自己是一個好說話的人時,等于是給了對方進攻的信心和勇氣。對方知道不論怎么給小李施加壓力,一個“好說話”的人一定是不會突然翻臉的,因此,肯定還有很大的討價還價的空間。
另外,在小王和小李的兩種自我袒露中,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的是,小王斬釘截鐵的態度不僅抵御了客戶的進攻,還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感,這種力量感反而會堅定客戶購買的決心,讓彼此不再耗費精力進行價格上的博弈。
反之,小李的自我袒露,不僅缺少力量感,而且在某些客戶聽來顯得不利己。這些話無論是否出自真心,都不符合某些客戶對生意的認知,反而讓客戶覺得不夠敞亮、華而不實,也更加助長了對方進攻的可能性。
3.嘴巴慢一些
有很多人談吐流利,但在生活中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反應迅速、口齒伶俐”占到便宜,反而常常陷入被動的情況。
小林就是如此。他在工作中與同事相處時通常有如下四種模式。
情景一
同事:“小林,你可以幫我打印一下材料嗎?”
小林:“沒問題。”
情景二
同事:“小林,你有時間嗎?”
小林:“有時間。”
情景三
同事:“小林,我周末來個客戶,需要你電腦里的一份文件。”
小林:“你直接用我的電腦吧,我周末從不加班。”
情景四
同事:“小林,你這次真幫了大忙。”
小林:“沒事,對我來說,搞張票是小菜一碟。”
上述四種情景到底有什么問題?我們來逐一分析。
情景一的解析
小林的回復太快了。他忽略的是,快速的回應蓋住了對方本來需要給出的解釋。如果對方是一個沒有邊界感的人,就容易以此判斷小林是個不怕麻煩的人,此后,他可能會用更多的麻煩來糾纏小林。
如果小林反饋得慢一點,對話有可能變成:
同事:“小林,你可以幫我打印一下材料嗎?”
小林:“哦?”
同事:“因為我今天要臨時去見個客戶,所以需要你幫我打印一下明天開會的材料。對了,我想起來了,明天開會的時間定在下午,我明天上午自己來打印也來得及。……唉,還是我自己來吧。”
小林:“好的。”
情景二的解析
小林的問題同樣是答應別人答應得太快,他錯誤地把別人的需求當作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的時間看得無足輕重,顯得自己的價值感很低。
同樣是接受別人的詢問和請求,如果換一種方式,慢一點,對話可能變成:
同事:“小林,你有時間嗎?”
小林:“你稍微等我一下,我這會兒手頭還有點事情,十分鐘之后我們再談吧。”
在這樣的回應中,小林并沒有顯得自己正在無所事事,而是充分尊重了自己的工作節奏。既展現了自己的高價值,也顯示了自己的親和。
我的一個朋友是知名企業家,有一次我們正在喝茶,一個客戶打電話過來,他并沒有不接電話,也沒有中斷與我的聊天去和客戶溝通,而是在接電話后告訴對方:“不好意思,我在忙,待會兒給您回過去。”
其實他并沒有忙,他和我從容地又聊了三分鐘后,給對方回電了。這樣給客戶的信息是,他是高價值的,他的時間不是隨意就能給出的,但是他依然珍惜對方的來電,鄭重地給對方回電,對方也感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情景三的解析
過度示好,有可能讓一個原本有界限感的好同事,在小林的影響下逐漸變得缺乏界限感。而且小林為了消減對方的歉意,補充的那句“周末從不加班”,并非職場中被廣泛接受的言論。
情景四的解析
談話中,夸張和多余的語言也許能起到幽默的效果,但也有可能犯錯誤。小林的本意是讓對方對自己的幫助不必掛懷,但是夸張的表達,會顯得對方“無能”,而自己強大——“你搞不定的事兒,對我而言是小事一樁”。對于不了解小林的人而言,這種表達容易讓人覺得他只是為了炫耀自己而幫忙。如果對話放慢一些,可能變為:
同事:“小林,你這次真幫了大忙。”
小林:“別客氣。”
同事:“你是怎么買到票的?”
小林:“找朋友幫忙買的。”
同事:“替我轉達一下謝意。”
小林:“好的。”
這樣的回應看起來平平常常,卻鏈接了三層意思。
第一,小林雖然話不多,卻顯得處處忠厚,并沒有賣弄自己。因為自己的話不多,反而調動了對方的主動問詢。
第二,小林的同事會感動,因為小林為了自己,動用了私人關系。
第三,小林見朋友的時候,可以對朋友表示出同事的感謝,這對于幫忙的人來說本身也是一種應得的美意。
綜上,好酒需要醞釀發酵,與人說話同樣也需要給別人空間。
兩個陌生人接觸,雙方之間的禮貌和客氣并不是毫無緣由的,而是在利用漫長的時間為彼此化解內心的忐忑、緊張、未知。當雙方都在探索對方巨大的內心世界時,就猶如在漆黑的走廊里只能觸摸到一面墻,另外一邊是懸崖還是墻壁,誰也不知道。所以,彼此才會存有界限,會禮貌、客氣、不冒犯,懷有敬畏之心。如果其中一方在本該慢慢醞釀的階段,過于急切地袒露自己的好,會得到什么?
別人知道你是缺乏界限感的老好人,意味著對你的性格也不再需要探索就能了解,此時,你的好就成了背景。在這個背景下,你要更多地包容和理解別人,有可能別人冒犯了你,他也會覺得理所當然。
我們會發現,人們和親人說話的時候毫不客氣、彼此傷害,因為“我們是親人”已經成了一個背景。而和朋友、同事之間相處,則要避免過早地袒露你的內心,要讓溝通交流慢慢地發酵。讓你的好成為別人真正需要的“好”;讓你的好,能真正打動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