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多角度判斷:不同情況下如何表達
- 掌控聊天:人際溝通中的關鍵策略
- 張超
- 2800字
- 2020-12-16 09:49:14
某公司曝出了如下事件。
銷售部門張總招聘了新人曉峰。曉峰剛到公司不久,就談下了一筆大單。由于訂單量巨大,在討論巨額的銷售分成時,公司對張總和曉峰的利益分配產生了猶豫。
平時,曉峰對張總畢恭畢敬,談這筆業務中還多次請張總指導,然而在公司高層商討如何分配利益時,曉峰果斷地將所有的功勞全攬在自己身上,稱客戶雖然是張總的大學同學,但是從跟單、控單、簽單,到售后維護,所有的關鍵環節都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并且,客戶看重的是公司品牌而非同學關系。
最后,公司將百分之百的簽單分成給了曉峰。而這一筆分成的數額之大,即便他在后期與張總的斗爭中無法再合作,甚至“被離職”,都稱得上是他的第一桶金。
以上案例雖然是一個很小的單一事件,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三個角度來透徹地分析。
第一,把這個小事件放置于一個大的系統環境來分析。
從時代背景來看,這樣的案例為什么會在近十年頻繁地發生,而在幾十年前較少出現這樣的“下級搶功上級”的情況?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出現了新的局面。商業文明空前發達,很多行業迅速更迭,有的公司甚至在新科技的沖擊下一夕之間就被迅速淘汰。甚至在國外,有科學家認為,人類可能滅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的高速發展。
技術帶來了現代化生活,也導致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在這樣的局面下,人際關系模式也有了新的變化,一部分人不再以“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去積累人情和人脈,而是以“短平快”的“割韭菜”的方式求生存、謀紅利。
對于張總來說,他從根源上對這種現象是缺乏敏感性的,所以才沒有在關鍵節點全程參與和控制這筆訂單,導致最后的被動局面。
第二,從當事人雙方的角度來理解事件。
每個人在真實的生活中都會面臨競爭,每個人對于公平也都有自己內心的尺度。該案例中,張總和曉峰都有各自的立場和觀點,而且兩個人都必須堅決捍衛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無論最后公司如何進行利益分配,兩方都絕不應該采用和稀泥的態度來應對。
如果雙方還以“哈哈哈”的態度來相處,維持表面上的和睦,反而是互相侮辱了對方的智商,也是對自己權利的不尊重。記住,高情商的人并不是虛偽的人。
第三,作為旁觀者,我們從深層的心理層面進行分析的話,一個高情商的說話者,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會如何說,如何做?
在這件事情中,利益受損的是張總,那他應該怎么說,怎么做呢?
如果我們對人性體會至深,就會發現,公司里任何一個同事對他提及此事時,他最應該選擇的方式是沉默。
一個人處境不佳的時候,是很容易說話顛三倒四、態度直露的。但旁人不會站在你的角度去考慮你的情緒,而是時時刻刻都在通過你說的話來評價你。
所以,我們要有這樣的意識:越是環境不利,越要注意自己表現出來的態度,這會決定別人是繼續對你投資,還是讓情況變得更糟。
再舉個例子。
小莉向小吳傾訴她在辦公室被同事欺負、被領導排斥的事情。沒過多久,小莉發現小吳正在慢慢地疏遠自己。
小莉向小丁傾訴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如意,一開始,小丁說:“你們公司氛圍真的是太差了?!钡诙€星期,小丁說:“你為什么要在這樣的環境里待下去,趕緊離開吧?!?
小莉向小王傾訴,小王說:“你也應該反思下自己性格里的問題,畢竟人際關系都是在互動中產生的,你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為什么小莉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呢?因為她不夠懂人性。
她本來想得到小吳的親近,但是使用的語言和自己的目的正好相反。她越說自己在公司如何被動,越會導致對方疏遠自己。試問,誰愿意和一個“大家都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呢?
小莉和小丁的互動中,小丁是一個不愿意接受情緒污染的人,所以一句反問,讓小莉陷入尷尬。
小王的反饋更是人際關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即不公平的現象發生之后,人們總是在一個時間段內對弱者報以同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心情就發生了改變。比如,慘劇發生之后,一開始人們的態度傾向于“憤憤不平”,對弱者表示同情,但這絲毫不能給人們的內心帶來好的感受,所以人們開始為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尋找理由。人們為了生存與生活,本性里都在追求安全感和確定性。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作“合理化”,合理化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防御機制。當出現了某些負面事件時,我們會找一些理由來為這個事件進行辯解,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掩飾自己不愿承認的事實。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不愿意接受危險的信號,不愿意接受不公平的信息,不愿意接受沒有理由的傷害。人們愿意對現象進行“合理化”總結,哪怕是對事件進行錯誤的歸因,就像有的人患病,可能并沒有具體的原因,但是很多人會歸因為飲食不良或者心胸狹窄。對一些貧窮的人,人們會慣常地認為是因為對方懶惰,或者是沒有頭腦。
就說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工作上出現失誤,可能也會為自己找一些理由來開脫,比如這個項目本身就存在著難以規避的漏洞,或者其他同事配合度不高等。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習慣通過合理化歸因,讓心理產生安全感。
所以,當我們知道人們對于“不公平事件”存在這樣復雜的心理變化,明白了情緒管理的意義之后,就會明白,沉默不是壓抑,而是一種生存手段。一個人在處于劣勢、需要朋友的時候,盡量展現積極的一面;如果不能夠展現積極,也切記不要讓負面情緒包裹自己,以免流失更多支持自己的力量。
上述案例中的張總,面對大部分同事,就可以采取沉默策略。
但是面對公司高層,他要如何解釋此事呢?
這個時候,繼續沉默只會讓自己吃啞巴虧。比沉默更重要的方法,是自我總結、自我定義。
因為當你有能力為一件事情下定義的時候,別人就不會再去定義,畢竟很多事情只對當事人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對于別人的事情,我們往往不愿意深入分析,而且會很容易接受當事人自己的判斷。
針對此事,張總應該如何去自我定義呢?答案是以真誠為底線,同時,展示實力。
公司將天平傾斜于曉峰,在這個不利的信號背后,可能有如下情況:公司鼓勵新人開拓業務;公司對張總的管理能力有所質疑;公司認為張總有足夠的忠誠度,不會因此與公司決裂。
可能性很多,張總回應的說話方式,不僅應該沖破情緒層面,還要包含如下的信息:
第一,“我與下屬一向配合得當,這次事件兩人分歧這么大,也是偶然事件”。
先指出自己并非對局面喪失掌控力,這次事件只是一個個例,是特殊情況?!耙幌颉焙汀芭既弧卑抵噶藛栴}的過錯方不在自己。
第二,“事已至此,不管利益分配如何,都不會影響我的工作積極性??蛻粢彩俏业睦贤瑢W,這筆訂單是通過我私人關系簽下來的。我認為還是應該以長線合作為主,對外維系好大客戶,而不應該因內部事務干擾到客戶”。
暗含了自己對公司很真誠。即使自己也因為此事感到不滿,但也不具備破壞力,不會消極怠工。
第三,“大客戶如同大海里的鯨魚,我們現在不能只盯著池子里的大魚。我自己還會繼續開拓新的市場”。
既展示出與曉峰不同的格局,又展示出自己的實力和為公司持久創收的能力。
這樣帶著真誠的態度,一條條地進行自我定義之后,領導們一定能夠看到張總的過人之處。雖然在這次不公平事件中,他失去了銷售的提成,但在無形中讓高層對其產生了深刻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