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不要把什么事都做到“甚”“泰”“奢”的程度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您喜歡什么東西,就會為了它多花錢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是什么意思?其中,“甚”是過分的意思,“愛”是愛惜、愛護的意思,“費”指更多的花費。“甚愛必大費”指過分喜歡什么東西,一定有更多的花費。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這樣,喜歡什么東西,就會為它多花錢。比如一個知識分子,要是在古舊市場看到一本古書,一問價格,二百塊錢,覺得有點兒貴,心里就會一直考慮到底要不要買。當天要是沒買,晚上回家后可能一直都在想這本書,越想越喜歡,越覺得這本書應該買回來。可能第二天古舊市場一開行,您就跑去攤前和賣書的老板說:“我想了一晚上,還是覺得我應該買下這本書。”老板想了一下,說:“小伙子,我昨天回家找了一下,這本書是孤本,所以二百塊錢可能不行了,六百吧?”
老板把價格一下增加了兩倍。為什么?人家知道您是真喜歡,喜歡就要多花錢,所以老子講“甚愛必大費”。但其實買本書還是小事,這都不算什么大損失。如果人生中的一些大事,因為您的甚愛,導致損失慘重,就得不償失了,甚至有時會把您的人生都搭進去。
為什么貪官都沒有什么好下場?因為他們太愛錢了,當別人送錢、送別墅的時候,他們的眼睛都是亮的,問題就出在了“甚”字上。
老子特別反對把什么事做到“甚”“泰”“奢”的程度,他說“圣人去甚、去泰、去奢”,老子的意思是您把極端都去掉,這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是需要您極端地追求的,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一味地追求極端的結果,會毀掉一個人的人生。
“甚愛”,是一個特別想得到外物的過程,比如名譽、地位、金錢等。老子在前面講“得與亡孰病”,“得”的極致就是“甚愛”,老子這句話是接著前邊的話講的,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太想得到的狀態,這是一種不好的狀態。
太想得到,一定會大大地 失去。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甚愛必大費”這句話對普通人有用嗎?當然有用。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序言里曾講過,為了追求超出自己生活本身需要的名利,導致身體受傷的狀態,就是“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華其外而悴其內,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您追求榮耀、勢力,踮著腳去“夠”那些權豪的家庭,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求名利的事業中去,您崇尚的這些東西都是虛幻的,最后身體搞得一團糟。一旦您身體的皮都不在了,毛要長在什么位置呢?
這跟老子講的道理是一樣的,一旦這些人“卒然遭邪風之氣”,被風邪吹到了,“嬰非常之疾”,得了非常嚴重的疾病,這個時候著急了,最后治不好,一旦喪失生命,他的名譽、地位、金錢還有嗎?沒有了。
老子在這兒講,您不斷地追求超出生活本身的附加值,就糟糕了。
我認為老子是我們的榜樣,他寫完《道德經》以后,隱去功與名。現如今,沒有人知道老子做過什么官,家鄉在哪兒,最終是在哪兒消失的,留給我們一個個謎團。有的人說,老子最后出了函谷關,騎著牛走了。這都是傳說而已,在學術界的文獻證據是不足的。
這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態度,說明人家不在意這件事,但是我們反而因此更加尊敬老子。
您想要賺大錢,就要接受沒有時間休息
老子接著講“多藏必厚亡”,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藏”字最早是把打來的糧食儲存起來的意思,后來引申為把東西藏起來或躲避起來,不讓別人看。在這句話里,“藏”是儲存、積聚的意思,“厚”是多的意思,“亡”指失去。
這句話的意思是,您越想為自己多積累財物,反而失去得越多。真的會這樣嗎?
“多藏必厚亡”這句話,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解釋。第一個層面是,“多藏”的過程會讓您“厚亡”,您會失去很多,為什么呢?
比如您一個月的工資是五千塊,每天工作的時間是早九點至晚六點,下班后您可以在家里享受生活,比如看電視、陪家人、鍛煉身體等。如果您想賺五千萬,您想“多藏”,您就要付出更多,比如您要開個廠子,您可能要把家里的房產抵押出錢來用于買設備、包地、租場地、雇工人、開工資、研發產品、研究市場、銷售等。總之,您需要付出很多精力,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其中一些環節出現了差錯,導致生意賠了,房子也搭進去了,這就屬于“厚亡”。即使您真的借此發財了,賺到了五千萬,在其他方面也一定會有所損失。
舉個例子,我在商學院的一個學員,自己辦了一個非常大的工業園,他有四個同學的公司都在他的工業園里上市成功。他住在一棟大別墅里,里面布置得非常漂亮,我在一樓參觀都快轉暈了,他們家的餐廳跟一個教室差不多大,家里面游泳池、網球場都有。
但他每天幾乎快到凌晨三點才下班回家,早上八點半又要上班,他的應酬特別多,每天有各方面關系需要打理,到了晚上常常累得筋疲力盡,整個人也瘦得一塌糊涂。他一見到我就說:“羅博士,您幫我看看舌象,幫我號號脈吧,我的身體太虛弱了,您給我開點兒滋補的藥方吧?”
我說:“不用開補藥,睡覺就好了。”
他壓根兒沒有時間睡覺,當老板付出太多,失去也太多,沒有時間陪家人,沒有時間休息,整天在各種社會關系的旋渦中周轉,非常辛苦。
這些人在“多藏”的過程中,同時也失去很多,這是等價交換的原則。
為什么很多有錢人家往往富不過三代
第二個層面是,“多藏”的東西有可能都會失去。
比如有的人說,我準備了一地窖的黃金,用來傳家。歷史上有很多富可敵國的家庭,卻未必能把財富傳到第三代,古人講“富不過三代”,這都是無數人觀察了不知多少世事變遷總結出來的。
比如在明末時期,江南的一些大收藏家的家族都特別富有,當時論國內哪里收藏的文物最多,皇帝是第一,魏忠賢(明朝末期宦官)是第二。剩下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的收藏家,全部在江南。這些家族通過經商收獲了巨大的財富,有錢以后就想多收藏一些寶貝,他們沒什么文化,就委托一些懂文物收藏的人,只要見到文物就不計代價地收到自己家里來。
如果您了解過歷史就會發現,這樣的家庭幾乎沒有誰能夠把家產傳到兩三代以后的,大部分家族到了第二代等家里的老爺子死了,好多個兒子就開始分家,每個人分一大堆字畫、好幾間房子、店鋪回去,平時揮霍無度,沒錢了就低價賣字畫,可能沒到十年或二十年,把家里分的遺產賣光了,家族也沒落了。
這些古玩字畫在不同的巨富人家,如一艘小船、一片樹葉般來回漂泊,它們見證了這些巨富人家財富的散去。
為什么會散去?因為他們的眼里只盯著錢,沒有教孩子們該如何做事、做人等,所以孩子們的揮霍和敗家是必然的,這就是老子說的“多藏必厚亡”。
我在前文中講過,在晚清時期,曾國藩的外孫寫了本書叫《保富法》,書中詳細記述了如果家里沒有把做人的道理教給孩子,只給孩子錢的下場。
“藏”的是錢,孩子們就只會揮霍,反而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讓孩子好好讀書的家庭,不僅越來越興盛,對社會也做了很多貢獻。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這本書。
老子講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所謂“多藏”,“藏”的全都是名、利、地位等,一旦您把這些東西看得太重,就很難有好的結果。
什么樣的人生才好呢?只有不計較結果,堅持做好事,為了大家而做事的人,人生才會幸福。您一旦這樣做,言傳身教,您的孩子也一定能帶著這種人生態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