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如果您知足,就不會被侮辱,不會遭受損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不是不進步的借口
“故知足不辱”是什么意思?“知足不辱”的“辱”是恥辱、損失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您知道滿足,就不會被侮辱,不會遭受損失。
老子在這里是讓我們“知足”什么呢?很多人通常解釋為知足以后就什么都不做了,人生要知足——我現在一個月賺兩千多塊錢挺好,我能吃上一頓紅燒肉,就知足了。很多人往往把“知足”當作一個不進步的借口,意思是我知道滿足就可以了。
從某種程度來講這種說法沒有錯,知道滿足,就不至于太費力去做事,這是一種人生態度,而且有時知足也是一種智慧。但老子在這兒講的“知足”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從前面的鋪墊推理下來,就能知道老子講的“知足”不是指做事本身,而是做事帶來的結果。
知足不是我們什么都不做的借口,您該做事還是要做事,但是對于做事帶來的結果,您知足就可以了。
就像您把竹竿立起來,有太陽的時候,它的影子自然會來,但如果您要追影子,這事就沒戲了。沒有任何必要去討好任何人,也沒有必要用禮物來達到讓別人幫助的目的
“故知足不辱”這句話應用在生活中也一樣,比如很多人都給領導送過禮,為什么要給領導送禮呢?因為我們想從領導那兒獲取一些資源。所以,有時我們的恥辱是自己有所祈求帶來的。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以前家庭住宿條件都很差,大家都等著國家分房子,當時我奶奶、媽媽、爸爸、我和我妹妹,五口人住在一間十二平方米的房間里。
十二平方米是多大,就相當于現在的兩室一廳中的一間小屋,另一個房間別人家住,我們兩家共用一個廚房和衛生間,空間非常緊張。我們家一直盼望能改善一下住宅條件。
當時,樓不斷地蓋,每次蓋樓我媽媽心里都充滿了憧憬,都會去工地看一下這個房子的房型,但是每次分房的時候,都沒有我們家的份兒。
我媽媽難免著急:“怎么還沒有分到我們家?”有的人對她說:“你要跟領導溝通一下,講講你們家的困難情況。”
有一次我媽媽就買了兩盒糕點準備去給領導送禮,因為跟領導都住在一個院子里,平時也很熟。結果去的時候正好趕上領導吃飯,連門都沒讓她進,就把她轟出來了……我媽媽現在講起這件事還會流眼淚,當時她是含著眼淚回家的,內心感到特別恥辱。因為平時她和領導很熟,這次以為沒什么問題呢,沒想到不但話沒說上,禮也沒送出去,從此我媽就把這事記住了,以后再也不提分房子的事了——我們就住這房子,認命,愛怎么分怎么分吧。
后來,到我爸分房的時候,改成集資共建,要拿錢來買。接著就改革開放,我媽開始“下海”自己開診所,她每天認真做事,來找她看病的人特別多,都站成排等著,所以診所的效益是不錯的。從這以后,我們家的生活條件就逐漸改善了,后來買了一個兩百平方米的房子,很寬敞,有大陽臺,我媽就覺得她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孩子往往受父母的影響,我記得我媽經常告誡我和妹妹:“千萬不要送禮,送禮沒用,如果領導偏袒你,那是他違反原則了;領導不偏袒你,送禮有什么用呢?做好工作就行了。”
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有給領導送過禮,而我受到她的影響,也從來不給領導送禮。
我真覺得沒有任何必要去討好任何人,也沒有必要用禮物來達到讓別人幫助我的目的,所以我從來不給領導 送禮。
公平地說,我媽媽當年送禮的事情,那位領導做得很對,但她為了改善家里環境,那種迫切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覺得因為此事讓我媽媽一輩子不送禮,反倒是件好事,由此也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老子不是讓您不進步,而是告訴您不要太在意結果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盡力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如果事情沒做到位,您卻想要一個距離您很遠的結果,這種“上趕著”的行為,往往會讓您遭受到恥辱和損失。
忘記結果,踏實做事,事情做到位以后,結果自然會來,這才是“知足不辱”的真實含義。
如果您認為知足就是不做事,滿足現狀,那您永遠都不會進步。老子不是一個消極的人,他不會讓您永遠不進步,而是告訴您不要太在意 結果。
《道德經》的最后一句話是“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是讓您“為”,不是“不為”。老子在《道德經》里講的話,都有所指,那時很多國君都將國家治理得一團糟,老百姓窮得沒飯吃,這些國君欲壑難填,不斷地強占鄰國的土地,最后生靈涂炭,甚至亡國。
作為一個國君,自己國家老百姓的生活都無法保障,還繼續貪得無厭,這種情況是不知足,所以最后這些人都遭受了“恥辱”。
因此,老子講的“知足不辱”指領導者要把該做的事做好,把百姓管理好,讓他們的生活富足起來,不要過多考慮自己的權力、地位等,否則一定會舉措失當。
好好做事,不在意結果,基業才能長青
“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中“殆”是死亡的意思,也就是說您知道停止就不會死亡,“可以長久”是可以長久地存在。
很多人將“知止不殆”解釋為您知道停止就不會有什么事了。您可以問問自己,您的生活可以隨時停止嗎?正在做的事停止了不會遭受損失嗎?解釋成知道停止就不會有事,看似很有智慧,實則似是而非。
“知止不殆”是一種人生通用法則,老子特別強調我們要把事做好,但是對做事帶來的名利、地位等結果,不要太在意,這叫“知止”。“知止”才能“不殆”,這是老子講的道理。
老子認為人生有兩件事情,一件是虛,一件是實——“虛其心,實其腹”。虛的是“心”,指自己的欲望;實的是“腹”,是做事本身。
在春秋時期的晉國六卿中,有一家叫中行寅,當時他們這一家很有地位,但因為后來的分裂,六卿之間互相侵占,導致了他的敗亡,他的國家快要被滅的時候,他非常氣憤地把他的家族里負責祭祀的太祝給找來了。中行寅說:“你祭祀的時候肯定沒有盡心,你向上天祭祀的肉一定不肥、不新鮮,你在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沒有懷著尊敬的心,所以老天憤怒了,讓我亡國,你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
于是“祝簡對曰”,“祝”就是太祝,指官名,他的名字叫簡。他回答:“昔日先君在的時候,就只有十輛車,但是他一點兒不覺得自己的車少,只怕自己的德行不夠,怕自己做的好事不多,令老百姓有損失。現在您當了國君以后,您的車有百輛之多,而且還都是鑲著皮革的好車,‘不憂義之薄也,惟患車之不足也’,您從來不擔心自己的德行不夠,只怕自己的車不夠。您不斷地收賦稅,導致百姓怨聲載道,您覺得我一個人為了您向老天祈求降福,能擋過萬民的詛咒嗎?”中行寅聽完后感覺非常慚愧。
作為領導,一旦貪得無度,下面的員工就沒有了利益,員工沒有了利益,公司怎么可能越來越好呢?
一個好領導,一定知道把利益讓給公司的員工,這就是稻盛和夫講的“無我利他”,讓全體員工獲得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 幸福。
經常有人問我,“無我”是什么概念?我都沒了,這不講空嗎?空了有什么意思?
其實,“無我”不是我沒了,“無”的是那些光環、名譽、地位和利益。一旦您這樣做了,并且讓您身邊的人得到利益,大家都會來成就您。
只要您好好做事,一心向善,對那些名相“知止”,無論您做什么都會越做越好,這叫“可以長久”。
老子在本章給我們指出了做事的常青之道,這是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智慧和人生態度。
在生活中,可能您的孩子學習好,排名就會靠前。但您要知道,排名靠前只是他人生中的某一項衡量的指標,所以您別太把這個當回事。如果您把孩子的名次看得比什么都重——孩子考第一就高興,不考第一就找孩子談話,質問他為什么不考第一,或者給他報很多補習班,孩子在這種壓力下,會逐漸喪失學習的樂趣。
如果您能引導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他的名次自然就會上去,這就是“知止不殆”的道理,做好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
老子講的這些道理都蘊藏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里,您一旦懂得了這個道理,做事就不再焦慮、不再焦急,人生也會更加從容,只有這樣,您的人生才能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