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得到后,如果不付出,則注定會失去
得與亡孰病
人的內傷是由患得患失所致
老子說:“得與亡孰病?”什么意思呢?“亡”就是失去,“病”當糟糕的、痛苦的講。也就是說,“得與失”到底哪個好?哪個會令您痛苦呢?
其實,人世間絕大多數的痛苦都來自“得與失”之間,得到了則開心,失去了則痛苦。
得失之間,很容易就使我們的心態不平衡,大部分人常常陷入得失之間,得到點兒利益就欣喜若狂,失去點兒錢就覺得不開心,憑什么這個錢讓我花呀?得失之間,會出現一喜一悲,七情也因此 而生。
中醫認為人的內傷是由七情所致,七情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
“喜”就是您獲得了什么東西,比如多賺了一筆錢。
“怒”是別人要侵犯您的利益,您可能要失去什么東西,您不想讓他人侵犯您。
“憂”和“思”是您為了獲得什么去憂思,比如您想獲得什么位置,想著要怎么搞手段爭取上位,或者每天思考怎么賺錢、怎么擴大業務等。
“悲”是什么意思?“悲”字的上面像兩片會飛的羽毛,下面是一個“心”,向兩側飛,代表失去、分離,所以失去就會悲傷。
“恐”和“驚”是什么東西突然要侵犯您的利益,您既怕自己受到傷害,又怕自己失去什么。
您看,七情都與得失相關。得失就像一個大的坐標,如果您把這兩個坐標對立,就會出現七情,從而導致生病。所以老子問我們:“得與亡孰病?”得與失哪一個會令您痛苦?
我們要看清楚得與失之間的關系是互相轉化的,您千萬不要認為得就喜 ,失就悲,有時您覺得得到了,實際您未必真的得到了。這個世界的能量是守恒的,您得到什么的同時,一定要知道您會相應失去
什么。 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平衡的,您得到的同時,一定會
付出。
有時,失去未必是真的失去
很多企業家的事業都做得非常好,常常引來眾人的羨慕,每個人都想著自己要是能這么有錢該多好。但我們往往只看到了一個好的結果——有錢,可是從來沒有想過人家當年創業的時候,有多少個節假日沒有休息過,整天不是在廠子里干活,就是在外面跑業務。而您可能在這個時間里陪著家人,您說哪多哪少?
您要是真的像他一樣努力賺錢,就失去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多企業家對家人都充滿了愧疚,因為奮斗時壓根兒沒時間陪伴家人。
比如我在前文提到的晨光文具的總裁陳湖雄先生,他的企業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您知道他付出了多少辛苦嗎?當年全國的加盟店,他都親自去跑,每一家學校門口的小加盟店,他都會細致地告訴他們要怎么擺放這些文具,去下一個店里也講一模一樣的話……當時他的副總都崩潰了,說:“這些話您已經講了好幾千遍了,您煩不煩啊?”他說:“不煩,這些人跟我們加盟,萬一賺不到錢那是我的罪過,所以我一定要講到位。”
據說他跑這些小加盟店跑壞了好多雙鞋,所以他的鞋沒多久就得換一雙——有付出才有所得。而這個時候,您在享受周末時光,可能正在咖啡廳里坐著喝一杯咖啡或者上網玩兒著游戲……他是靠自己的付出和犧牲才換來了如今的所得。
我們在得到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有相應的東西付出;在失去的時候也要想到,其實未必是真的 失去。
任何失去,都是在給您騰空,然后讓新的機會到來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比如有些人婆媳關系十分緊張,搞得家里亂七八糟。婆婆和兒子、兒媳婦一起吃飯的時候,發現兒子給兒媳婦夾菜,不給自己夾菜,就覺得我白把兒子養這么大了,兒媳婦一來就把我兒子搶走了。您覺得自己失去了,可是換個角度想想,兒媳婦到您的家里來了,其實您是有了一個更大的家庭,所以您真的失去了嗎?這難道不是得嗎?您要學會看清其中的得與失。
再比如有的女孩和男孩在一起,一旦男孩說分手,她就感覺天塌下來了,自己的這輩子毀了,活不下去了……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女孩來找我看病,她們的舌象幾乎都是肝氣不舒的表現。通常我會問她們是什么導致的肝氣不舒,是不是壓力大?情緒不好?為什么情緒不好呢?很多女孩都和我說,因為男朋友跟她分手了,她覺得自己這輩子都毀了,覺得離開他根本活不了。
這其實就是不懂得與失的關系,您覺得真的失去這個人了嗎?您會不會由此獲得一個更好的人呢?也可能您們繼續在一起,最后您會發現他的毛病很多。
其實,任何失去,都是在給您騰空,然后讓新的機會 到來。
但行善事,莫問吉兇,得與失讓老天來定
經營也是一樣的道理。在日本被稱為“經營之神”的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年輕時身體不是很好,得過肺結核,所以他創辦了企業以后,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或療養院度過。
有的人會覺得,這也太倒霉了,在松下幸之助看來,這屬于一種失去,因為他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去經營企業。
其實,我們看問題,要看全面,松下幸之助離開企業以后,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更好地經營,他把自己的管理心得都寫了下來,傳遞給中層領導。這些領導學習以后,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來工作,結果就算他本人不經常在公司,企業里的員工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企業越辦越好。這種經營方法比領導天天在企業里指揮要高明得多。
您看,得與失之間,是不是在來回轉化?那么是得好還是失好呢?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是失去好,因為失去可以轉化為得到,而得到會轉化為失去。
只要您看清了得與失之間的轉化以后,就會明白,并不是失去比得到好,而是得失都不 重要。
我們學了《道德經》以后,要看清這個世界的事情永遠都是在變化的,沒有真正的得與失,這就是《金剛經》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所有的得到,都是暫時的得到,它終將會隨著時間失去。不要太過在意,失去了也不要悲傷、怨懟,因為“本來無 一物”。
老子告訴我們,不要得到就喜悅,失去就悲傷,得與失只是一種結果而已。只要您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這些所謂的結果不會對我們造成任何影響。
我們每天踏實做事,得與失由老天來決定,人家多給您點兒別高興,少給您點兒也別生氣。平淡去做,“但行善事,莫問吉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