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jīng)說什么3
- 羅大倫
- 1974字
- 2021-01-07 15:50:46
第四十三章:真正的力量來自愛
01能保持柔弱的品性,才是最堅強的人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出于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水是天下最柔的東西,但卻戰(zhàn)無不勝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出于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什么是“天下之至柔”?老子在本章講的是水的特性,因為老子曾說“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說明在老子心中,天下最柔的東西是水,但它卻可以“馳騁于天下之至堅”。
您看水那么柔軟,可是一旦發(fā)起威來,就沒有什么能夠擋得了它。我們到大山里面去,經(jīng)常會看到溪谷附近,有圓咕隆咚的大石頭在那兒立著,您說這石頭原來在這兒嗎?不是的,大部分是從山上沖下來的,是什么把它沖下來的呢?洪水沖下來的。
通常,古代的城墻都是土做的,而在打仗時最有用的攻城方法就是放水,用水沖墻就能把城墻沖垮。
我們都聽過一個成語叫水滴石穿,它是經(jīng)常能看到的一種自然界的景象。所以,老子說:您別看水特別柔軟,但是它好像能夠戰(zhàn)勝天下最強的東西。
做一個有水德的人
“出于無有,入于無間。”這句話在《文子·道原篇》引作“無有入于無間”,通行本、河上公本、嚴遵本寫的都是“無有入無間”,帛書甲本作“無有入于無間”,傅本里寫的是“出于無有,入于無間”。我認為帛書乙本的原文應(yīng)該和傅本一樣,無論是從意思還是對仗考慮,都是“出于無有,入于無間”更合適。
“出于無有”指從“無有”中產(chǎn)生,然后進入沒有間隙的、堅強的物體里。
進入的是什么呢?歷代學(xué)者對此解釋不一,有人認為這說的是氣,因為您看不到氣,它卻貫穿于萬物之中,沒有間隙它也能進去;但也有人說這描述的是神,其解釋跟氣有點兒相像;還有人說這是道,您看不到它從哪兒來,但它能進到最堅強的、沒有間隙的事物里。
但我認為,老子講的依舊是水,比如雨是從天上下來的,可是天上原本是沒有水的,是飄過的云彩慢慢凝結(jié)成水,這就是“出于無有”——好像從無有中生出來的一樣。
“入于無間”指大地干裂時有很多石頭在地面,那些看似堅硬的、沒有空隙的物質(zhì),水也一樣能進去,進去后就看不見了。
因此,老子這句話的本意是,這些柔弱、無名無形之物,往往能夠主導(dǎo)特別堅硬的事物。老子拿水來比喻人生的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無名無形的、柔弱的狀態(tài),另一種是堅強的狀態(tài)。老子認為前者的狀態(tài)要比后者好一些。
愛才是真正強大的力量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老子說,我知道“無為”對人生的益處。
什么是無為?老子用水來比喻無為的狀態(tài),水的特點是“善利萬物而不爭”,它能滋養(yǎng)眾生,并且從不為自己爭什么,這就是無為的品性。這種品性和道很接近,老子稱這種品性為“水德”,這種品德可以戰(zhàn)勝天下最強的力量。
水不為自己爭取,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非常低,往低處流的狀態(tài)就是 無為。
老子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我們可以從這里學(xué)到做人的態(tài)度、做人的姿態(tài)。這非常關(guān)鍵,如果您能保持柔弱的品性,您的人生一定會與眾不同。
現(xiàn)在,很多人長期接受的教育都是做大、做強,他們不明白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為什么還要讓我們?nèi)崛酰科鋵崳覀兛梢运伎家幌逻@個問題,什么都最厲害就好嗎?真的不是這樣。
在人的一生中,通常跟自己母親的紐帶是最強的,母愛的力量特別強大,幾乎是無敵的。有人說這是血緣的關(guān)系,不一定,因為有的孩子是被養(yǎng)父母養(yǎng)大的,就算長大后他真的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大部分孩子還是會選擇繼續(xù)在養(yǎng)父母身邊生活,為什么會這樣?
實際上,真正的力量來自愛。母愛是最無私的愛,她無微不至地照顧您,為您付出,這種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力量反而更加 強大。
越強力,越無法讓人心甘情愿
在公司里,有的領(lǐng)導(dǎo)者靠強力讓員工做事,制訂各種各樣苛刻的制度,想著法兒扣員工工資。但蘇州固锝電子的老板吳念博,一直在公司推行傳統(tǒng)文化,親自踐行,并且關(guān)愛員工,所以大家都愿意在他手下工作。到了過節(jié)的時候,吳念博還會給員工的父母準備禮物,并給一些員工準備慰問金。
他的公司在全世界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二極管生產(chǎn)企業(yè),這么大的一家上市公司,不設(shè)打卡機,所有人都憑自覺,結(jié)果全公司幾乎沒有人遲到。
這就是您發(fā)出愛,大家就會自動向您靠攏,團結(jié)到您周圍。可是如果您只是靠強力來管理公司——必須準時上班,不上班就扣工資,有的員工可能就會想:您愿意扣就扣吧,反正我今天不去了。
強力未必會讓人心甘情愿地遵守規(guī)矩,可能稍微有點兒風(fēng)吹草動,這些人就辭職了,核心原因就是沒有向 心力。
像吳念博的品性就是無為,但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他還是正常管理,研究新的技術(shù),但是他把自己像水一樣放低。試想,能夠給兩千多位員工鞠躬、送禮物的人,他把自己放得多低,把員工看得多高——這種品性跟道特別接近。
老子認為這種看似柔弱、不為自己爭取的狀態(tài),反而最容易團結(jié)員工往前走。
老子在此打破了我們長期的思維慣性,告訴我們不是越強大、越能控制別人才越好。他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維——
您為大家做事,放低自己,這種無為的狀態(tài)才是真正對人生有 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