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命需要被寵愛,生命值得被寵愛
- 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
- 王雪巖
- 4174字
- 2020-12-10 09:48:31
除夕晚上,我接連收到六七封郵件(希望能夠約咨詢),這樣的密度是大大超出平時的。我還曾與同道猜想:難道真的一到過年就被逼婚,所以才有這么多人突然需要見咨詢師?后來不斷參加各種聚會,聽到各種故事,才突然意識到:春節是大家集體回歸的日子,回到過去的環境,回到熟悉的人際體驗,回到也許一直試圖逃離的關系中,舊有創傷也就很容易被重新喚起了。如果時空的阻隔還能防御一些痛苦關系的話,這個集體回歸的日子把一切美好放大的同時,也會讓一切痛苦再現。對于愛的關系,這是一個令人滿足的日子;而對于痛苦的關系,這個日子只會令人加倍痛苦。
故事一:“我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是我終于有能力離婚。”
離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夫妻關系再不好,離婚也是一個重大的“喪失”。面對“喪失”從來都是我們人類的弱項,更何況,在我們的傳統里,對女性是有“不事二夫”的期待的。所以,對于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來說,選擇離婚,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和非常強大的自我功能。
A的故事很普通,普通到就像是她那一代人的縮影。A也很了不起,她花了十幾年去接受心理治療,在痛苦的浸泡中,逐漸找回了自己。
A是她們家一群女孩里最小的一個。她的爸爸是家族里的長子長孫,也是他們家里唯一的男孩。A的被孕育,是因為奶奶姥姥都認為她的爸媽應該再要一個男孩。所以,A的出生給整個家庭的打擊是巨大的,那時,她們家的經濟條件已經不允許再多生孩子。這就意味著,A的出生宣告了這個家庭再無生育男孩的可能,也意味著A的出生讓父母蒙羞。在A所成長的那個環境,“斷子絕孫”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
A是在整個家族對女性有意或無意的貶低中長大的,到她結婚的時候,她的內心依然有作為一個女性的羞恥感。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曾下定決心,將來一定不能比男孩子差,一定要讓父母知道,生女孩也不是壞事。她的這份倔強,后來也成為她婚姻中的絆腳石。
A的丈夫不能說是一個壞人,但不巧的是,他生活在一個男性崇拜的家庭里,所以他的身上自然就有作為一個男孩的優越感。與A結婚后,他也理所當然地期待被A完美照顧而自己不必承擔太多義務,同時也等待著A的崇拜,就像他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得到的一樣。但是對于A來講,去滿足她的丈夫太難了。如果去崇拜丈夫,她會體驗到作為一個女性的羞恥感;如果努力靠自己的能力撐起這個家,她又會感受到被丈夫“剝削”。她沒有辦法做到一邊成為這個家的頂梁柱,一邊還可以欣賞和崇拜丈夫。當然,對任何一個女人來說,這都是困難的,但對于A尤其困難。
糟糕的是,她在困境中是不可能得到娘家的一點兒支持的。每當她想跟親人說一說自己的困境的時候,她的家人都會訓斥她,說她不夠賢惠。她永遠是只能獨自面對自己淚水的那個人。所以,她最終選擇了去見咨詢師。
后來,她的咨詢師幫助她“看”到了她的原生家庭中,母親如何在受虐的婚姻中不斷地抱怨卻不肯離婚。她的母親用抱怨不斷折磨她的父親,她的父親用他的暴戾壓制著她的母親,老兩口一輩子生活在彼此折磨中,卻絕不選擇離婚。他們告訴子女:“我們不離婚全是為了你們!”
可是A和她的姐姐們卻一直希望父母離婚,這樣就不必每天生活在家人的彼此折磨之中。實際上,當A長大之后,她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家人之間,不僅是父母在彼此折磨,姐妹之間唯一的溝通方式,似乎也是彼此折磨、貶低。似乎每一個人只有戰勝其他人,才能獲得活下去的機會,就像A從小就感覺應該戰勝男孩,才能從父親那里獲得存在的許可。
一個病態的家族中,最早覺醒的人往往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幸運的是,A天生有著極頑強的生存意志,她感受到了家庭關系不對頭,便開始了漫長的尋找答案的過程,也開始承受不斷被家庭排斥的壓力,但是,她堅持了下來。
今年春節見到她,對于她離婚的打算,大家都非常驚訝。誰都想不到,印象里那個柔順的女孩怎么會有那么強勁的力量離開高職高薪的丈夫,來為自己的后半生做一回選擇。她說:“為了我的女兒。別人都說我離婚是在傷害孩子,但我清楚地知道,我離婚的選擇才是給予女兒最好的禮物。我希望我的女兒可以從我的選擇里明白,作為一個女性,也是有作為人的尊嚴的,是有權利得到尊重的。我希望她能知道,對于痛苦的關系,她有權利去拒絕、放棄,就像我現在要做的這樣。我也希望她能知道,放棄比爭取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氣,但是只有真正擁有這樣的勇氣,才能擁有尊嚴和自由。”
故事二:“當所有傷害深入骨髓,我能做到的,只是不去傷害。”
B的身世很坎坷,我們都知道他從小是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曾經,他的父親當著我們一群小伙伴的面踢他腿窩,想讓他當眾跪下,并揮舞著笤帚打他的頭。他的父親一邊打他一邊說著羞辱他的話,只是因為他的父親不知道為什么事情丟了面子,想用這樣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扳回一局,找回一些控制感。可B偏偏是個極不服輸的人,他父親每踢他一腳,他踉蹌一下,又挺立在原地,不哭,不求饒,也絕不跪下。這更加激怒了他的父親,為他招來更多的打罵。
多年后,我們說起當年的這一幕時,他說:“其實,你們看到的都不算什么,比這更厲害的有的是。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我爸爸唯一能找來發泄無能痛苦的,只有我了,而我媽也默許,從來不攔著。也許是因為只有默許了,她才不必被傷害。”
我們問他今年過年是怎么過的,他說:“除夕和初一去看過父母,之后基本沒怎么去。”問他父母會不會責備他,他說:“會,但我還是盡量不去見他們。好在他們現在生活能夠自理,能不見面就不見吧,省得見一面吵一架。我已經準備好了一筆錢,如果有一天他們生活自理困難了,我會給他們找保姆,甚至找護士照顧他們。但是如果要求我守在他們身邊,我做不到。心里的傷誰痛誰知道,我能做到的,只是不像他們傷害我一樣去傷害他們。我可以給他們錢,但我給不了他們愛。”
他的經歷聽得我心驚肉跳。也許因為那些經歷太痛苦了,所以他選擇了不傷害,不傷害父母,不傷害生活中的其他人,也不傷害自己。他與自己一雙兒女的感情非常好,但與妻子間總是有隔膜。我想,一個從小被親密關系傷害的人,對夫妻這樣的親密關系保持著戒備實在是太正常了。他能夠不去傷害別人,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會選擇認同父母的方式,而成長為一個施虐者。而他選擇了對父母的反向認同,選擇了不傷害。這就意味著他需要有足夠的定力孤獨地長大,需要有足夠的力量對抗他成長的環境,拒絕被那個環境污染。
也許,就是他從小不管怎么挨打也絕不低頭的倔強幫了他。
故事三:被寵愛過的經歷,早已經寫進了身體
當我們當年的班花,其實應該是校花,每每出現在同學聚會上的時候,我們都能感受到某種不一樣的東西。她當年是我們大家的寵兒,不僅因為她漂亮,還因為她溫暖和善解人意。那時候不懂她為什么可以如此被上蒼眷顧,現在我知道了,她的所有美好,其實來自一件事:她是一個在家庭中得到過寵愛的孩子。
所以,今年的聚會,我直接問她:“你小時候是不是一直被父母寵著?”于是,她開始滔滔不絕地講她父母是如何寵愛她的。然后她突然問我:“你怎么猜到的?”
我說:“你可以觀察嘛,那些曾被寵愛過的孩子其實很容易識別出來,他們的身形往往是靈巧的,他們的語言也是自由的,他們的面部表情往往也是放松的。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有過被寵愛的經歷,所以他們的人際體驗是安全的,所以他們有能力在人群中自由地信任他人,也就更有可能建立彼此舒服的關系。簡單點說,就是被寵愛的孩子,脾氣往往會更好,人際關系也會更好。所以你看看,你走到哪里都不缺少寵愛你的人。”
馬上有人反駁我說:某某親戚家的孩子,寵得不得了,可是最后非常不成器。我說:“你說的那不是寵愛,而是溺愛,好不好?”被溺愛的孩子當然很難順利地發展,因為溺愛本身就是一種剝奪和貶低。
沒想到這一下勾起了這幫盼著當爺爺奶奶的人的興趣,紛紛問我:溺愛是剝奪的說法算不算一種謬論?于是飯桌變成了書場,我開始給他們“掉書袋”。
說溺愛是一種剝奪,是因為溺愛背后往往有過度滿足:當孩子有了需求,還沒有去探索的時候,照顧者就自動來滿足了。這樣,孩子一方面被剝奪了探索的樂趣,失去了學習承受挫折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自戀“膨脹”,認為自己萬事都被滿足是理所當然的。而滿足孩子的人,在滿足孩子的過程中,避免了承受因孩子探索失敗而產生的焦慮,也可以讓自己在孩子面前如上帝般全能,其實照顧者滿足的是自己。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因為缺少在真實世界里的學習,所以一旦開始獨立面對社會,往往是非常難以適應的。他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不是圍著自己轉的,不是每個人都天然地放棄他的需要來滿足自己的,自己也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自己的努力也不全是可以成功的。一個從小沒有機會接觸這個真實世界的成年人,突然要去適應這個世界的真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某種程度上,溺愛也是一種傷害,一種甜蜜的虐待,一種對成長體驗的剝奪。
被寵愛和被溺愛的孩子是非常不同的。被寵愛的過程,是我尊重你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發展道路,所以我不會強迫你必須服從我的想法,但是我會站在你的身后,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扶你一把;我信任你有能力逐漸長大,所以我站在你的身邊陪你經歷你生命中的成功與失敗、高潮與低谷,我始終信任你有能力找到自己的路,你成功時我心懷喜悅與祝福,你失敗時我與你分擔焦慮與痛苦,但我始終只是陪著你,而不是替代你;我理解你成長的不易,所以我會一直等待,等待你長大,等待你慢慢積累越來越強大的能力,而不是催促你,不會因為你失敗而責備你,因為我明白你作為一個渺小的人類,能夠存活下來已是不易;最重要的是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漂亮,你有多少光環,我愛你只是因為你是你,我愛你這個人,你這個人的價值并不由那些附加價值所決定,我只是無條件地愛著你。
一個能夠在內心確定自己被父母愛著的孩子,哪怕生活是貧窮的,遇到的困難是巨大的,只要內心保有愛的確定感,他就可以有面對困難的勇氣,也會有自由表達自己可愛之處的勇氣。那些保留在內心的愛的影像,我們叫它“愛的客體表象”。一個人,只要內心保有這種影像,哪怕很少,少到可能只是老師的一個贊許的笑臉,或者鄰居的某句不經意的夸贊,就可能有動力努力去改善生命軌跡。而一個內心完全沒有愛的客體表象的人,生活中是會遇到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的。很多因為情感痛苦最終選擇自殺的人,內心是缺少這樣的客體表象的。
所以,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應該有機會享受寵愛,只因為生命本身值得尊重,值得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