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自我心理調適技巧100問
- 劉明主編 徐佳 榮濤 劉雨佳副主編
- 1715字
- 2021-08-20 16:08:47
六、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支持與幫助

44.如何向0~3歲的兒童解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對于 3 歲以下的兒童,如果他們不主動問起相關的話題,家長可暫時不做過多解釋。如果他們主動問起,切忌對他們說謊和敷衍。父母可和孩子共同觀看科普動畫,也可用繪畫、游戲的形式將病毒具象化,從而幫助孩子理解。
45.如何向3~9歲的兒童解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家長可以在網上尋找相關的科普動畫片和孩子共同觀看。家長也可用繪畫、游戲等孩子感興趣的方式進行講解。對于孩子的提問,家長要耐心回答。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較為活潑,可能對于“勤洗手、戴口罩”的執行度不高,所以孩子有主動洗手和戴口罩的行為時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和夸獎,幫助孩子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6.孩子總吵著要出門玩,家長如何應對?
孩子提出想要出門玩,這其實是很正常的要求,所以家長切忌責怪孩子不懂事。家長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為什么不能出門。家長每天可以抽出固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做游戲,可在網上搜索適合在家里玩的親子游戲,利用這個機會讓親子關系更加緊密。
47.孩子最近特別不聽話,家長該怎么辦?
受疫情影響,兒童和家長均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兒童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如成年人,有時可能會表現為愛發脾氣、提出無理要求、出現不理智行為等。在這種時刻家長更應該先穩定住自身情緒,盡量避免與孩子正面沖突。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商量并制訂一份“每日居家計劃”,彼此監督,內容可包括學習計劃、娛樂時間、作息時間、具體獎懲措施等。
48.孩子最近總是擔心自己生病,是什么原因?
如果父母對本次疫情過度擔心和關注的話,孩子則有可能出現過度擔心的表現。所以家長們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智地面對本次疫情,防止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如果孩子出現不停詢問自己是否會生病、擔心自己是否會死亡、過度頻繁洗手等行為,并已影響到孩子正常生活時,家長應耐心傾聽孩子的內心體驗,理解孩子的痛苦。對于頻繁的重復行為,可和孩子共同制訂逐漸減少的計劃,鼓勵孩子慢慢克服,切勿責罵。必要時,可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49.孩子每天在家,作息紊亂,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調整作息時間?
作息紊亂可能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即使每天在家也應早睡早起,睡前不要談論疫情信息等會讓孩子感覺到不安的事情。對于低齡的兒童,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讀內容溫馨的睡前故事,放些輕柔的音樂,讓孩子安心入睡。
50.家長應如何幫助高三學生在家安心備考?
高三學生本身就是較易焦慮的群體,受疫情影響可能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情緒,建議家長不要和孩子過多討論疫情。過度焦慮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降低的情況,這時不妨提醒孩子休息一會兒。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做哪些事或哪個時間段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讓孩子自己總結一套適合自己的高效率的學習方案。
51.家長如何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傾聽,即使家長們覺得孩子的話很幼稚很偏激,也一定要聽完孩子講話;第二步,肯定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識別自己的負面情緒,并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表示理解;第三步,教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可以在情緒失控時利用深呼吸來穩定情緒,家長們也可以通過舉例來提出一些建議,談話中可以減少“你應該……”這類話語,可以改為“我們可以試試……”“你覺得這樣做會更好嗎”?
52.我孩子15歲了,近期突然變得很沉默,特別關注疫情,是不是心理出問題了?我該怎么辦?
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就是較易受到外界影響從而產生負面情緒,思維方式較為以偏概全。對本次疫情,青少年更容易產生消極或較為偏激的看法,也可能出現愛發脾氣或不愛說話等現象。家長還應以傾聽為主,了解孩子出現異常行為背后的原因,不要急于否定孩子對某些事件的看法,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討論孩子關注的事件,幫助孩子學會更理性地看待問題。
53.孩子不上學,在家手機不離手,這個時期我該不該管?怎么管好?
在任何情況下,孩子手機不離手家長都可以進行干預。干預不是一刀切,而是逐步減少玩手機的時間,增加娛樂活動的選擇性。自我管理比他人管理更為重要,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天玩多長時間的手機。如果孩子遵守了則給予獎勵,如果不遵守也應有懲罰。懲罰措施不應為打罵,例如當日玩手機超時可以在次日雙倍扣除。家長也應以身作則,以免成為錯誤示范。
劉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