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的失敗屬性
你知道嗎?我們所有人在內心中都還是孩子,想去試探事物的界限,不喜歡被禁止去做什么事情。我們都知道“挑戰反應”,而且我們都了解那種想去挑戰禁令的想法。我們本來不會對某些東西感興趣,但是禁令會讓它們充滿了刺激性——只是因為它被禁止去做。無論這個禁令是來自別人還是我們自己,都會有這個效果。
努力嘗試去戒煙的人會嚴格地告訴自己:“我不能再吸煙了,因為……”這樣就喚醒了潛意識中名字叫“盡管”和“叛逆”的兩個小人,于是潛意識中會出現這樣的對話:“注意!主人有些東西要被拿走了,我必須阻止這件事!”此后你的潛意識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你的計劃,不論戒煙對你的長期健康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相同的道理,節食一般來說也很難獲得長期的成功。禁令代表了消極的動機,其力量是薄弱的——潛意識總會找機會去挑戰禁令中不允許做的事情。
如果真想成功戒煙,必須靠內在的驅動而不是外部的禁令,而你的潛意識也必須理解,通過改變能夠贏得一些特別美好的東西。
請你不要再把吸煙的理由單純歸結為尼古丁作祟,并以這個認識作為開始的起點。請仔細回憶,在第一章中我曾經解釋過哪些內容?這種化學成分雖然能夠通過刺激大腦中的某些特定受體來促使吸煙成為一種習慣性行為,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后,如果仍然經常吸煙,尼古丁的作用就不怎么明顯了,所以尼古丁不是(持續)吸煙的理由。如果尼古丁真的能讓人產生依賴,那些曾經試過吸煙的人肯定會對它立刻上癮,而這肯定不是實情:在德國約有25%的成年人都在吸煙,但曾經有一段時間,這個比例是現在的兩倍。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人都吸煙成癮,一個人會喜歡吸煙,必定有攝入尼古丁之外的其他原因。
我知道,讓人們認識到自己的煙癮并不是受尼古丁的控制很難。為了讓你能夠打開思維接受這個新的認知,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再為你解釋一下,為什么尼古丁不是吸煙成癮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