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新聞獎作品賞析(全三冊)
- 貴州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 1757字
- 2021-10-29 10:15:19
上萬貴州農民北上種菜種出自信來
本報訊 7月,在河北香河縣安頭屯,芥藍和菜心碧綠一片,地里忙活的農民大都來自南方的貴州。
記者見到紫云農民韋萬權時,他正在地里檢查已割好的菜心。他來北方種菜已4年,最早在北京通州區。由于香河縣土地流轉費便宜,離京城也只有1個多小時車程,去年他帶領20多個貴州老鄉來此租了230畝地種菜。
“這里氣候好,土壤肥沃,28天出一季,一個夏天能出三季。”到了冬天,韋萬權將前往廣東惠州,他在那里也租了幾百畝地種菜。
“貴州人在北方種的都是芥藍和菜心,這是南方最常見的,耐運輸,也賣得起價。”韋萬權種的菜大都通過京津的冷庫銷往南方城市。他和老鄉們憋足了勁,一天甚至要干13個小時。韋萬權在菜地旁搭了幾間簡易工棚,大的那間像辦公室,有床、沙發、書桌和茶幾。“我這里算條件最好的,用的是木工板,有電視可看。大部分老鄉工棚就是個睡覺的窩,里面糊的全是報紙,也沒空看電視,都到地里掙錢去了。”韋萬權說。
每天清晨5時,紫云農民楊海兩夫婦就到韋萬權的地里干活,晚上十一點鐘才回家。采摘一斤菜心裝箱是4毛錢,小兩口收入最高時一個月掙7000至8000元。“我在廣州廠里打過工,一天太陽都見不到,晚上周末都加班,工錢也少。現在整天能曬到太陽,干得越多得的越多,一口氣都不想歇。”楊海的妻子黃英手腳麻利地把盤在手肘的菜心碼進綠色的塑料筐里,再蓋上浸過水的毛氈。雖在同一塊地里,但小兩口有時忙得一天說不上10句話。
“北方農民不會種南方菜,種南方菜的老板請的都是南方人,貴州人特別多。”韋萬權說。“收菜心是一根根整齊盤在手肘上,一次碼幾十根,要的就是這種精細。”今年韋萬權租了京城的冷庫,從貴州省農信社駐北京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貸10萬元買了大車運貨。“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才能掙更多錢。”韋萬權只上過初一,卻從市場的摸爬滾打中琢磨出了生意經。
2008年,韋萬權在京城種菜掙得人生第一桶金,他興奮地打電話通知父親弟弟等家人遷往京城,齊心協力擴大規模。一些老鄉也跟著在通州區租幾十畝地單干。羅甸平巖鄉的馬邦華看著很多老鄉種菜發財,今年開始在安頭屯包了20畝地種菜,“試試當老板的滋味”。
頭發花白,年近60的羅甸農民楊光珍蹲在地里除草。她一個月能掙1500元錢。“在家忙一年也掙不到那么多。”楊光珍說,種菜改變了她的命運,不用花兒女的錢,還能給孫孫買好衣服穿,供他們讀書,做一個受尊敬的婆婆。
很難統計有多少貴州農民在北方種菜。他們自己估計,起碼有上萬人。
貴州日報(2012.7.25)
第28屆貴州新聞獎二等獎
作品賞析
張興
原貴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省管專家,二級教授。

原汁原味勝過雕琢打磨
一看就是個好題目。
但有了好題目不一定寫出好文章。這篇獲獎作品,好就好在像一部微電影一般,從頭到尾、原汁原味地記錄下韋萬權、楊海、馬邦華、楊光珍等一干貴州農民,上河北省香河縣種菜干的活、想的事、說的話(當然材料是組合是經過精心策劃安排的),如同畫了一幅簡筆畫,筆畫不多,卻能筆筆扣著“上萬貴州農民北上種菜種出信心來”這個主題。讓人從小到大,由點及面,去想象成千上萬貴州農民,在省外如何憑借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摸爬滾打,逐漸熟悉了產業,逐漸熟悉了市場,成為現實中的“能者”“強者”。他們的自信有堅實的根基。把這種自信充分表現出來,原汁原味勝過雕琢打磨。
了解了作者這個用意,就會理解作品中為什么不厭其煩地描述紫云農民韋萬權,帶領20個貴州老鄉在河北租賃230畝土地種菜過程中的細微小事。甚至把受雇于他的紫云農民楊海夫婦、羅甸農民楊光珍的心理活動都粗線條地展示出來。這些源自真實的描述,遠勝過概括性的枯燥的總結性語言。如此寫法,構成了這篇新聞作品的行文特點。
看似白描,其實有心。不同類型的農民北上種菜,“種”出來的自信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韋萬權是帶頭人,已經掙得人生第一桶金,他的自信是“打電話通知父親、弟弟等家人遷往京城,齊心協力擴大規模。”馬邦華的自信是想要“試試當老板的味道”。楊海夫婦的自信,是知道在北方種菜收入遠勝在南方打工,有時忙得一天說不上十句話。楊光珍的自信,則是因為種菜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能在兒孫面前做個受尊敬的好婆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自信,既讓人看到了產業發展、脫貧攻堅過程中農民思想變化的階段性,又讓人堅信就這樣走下去,前面還有更廣闊的變化天地。